通话方法和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8365686阅读:来源:国知局
力传感器,当移动终端左侧感应到有三个手指按压时,则判定用户当前使用右耳通话,反之则是左耳通话;或者,当移动终端右上侧感应到有手指按压时,则判定用户当前使用右耳通话,反之则是左耳通话。也可以在移动终端背面设置压力传感器,当移动终端背面右上角感应到有手指按压时,则判定用户当前使用右耳通话,左上角则是左耳通话。计算单元:用于进行通话计时,将计时结果计入相应耳朵的时长统计数据中。
[0093]具体的,当检测到移动终端进入通话状态后,计算单元随即启动计时器开始计时,并根据识别单元发送的左右耳识别结果,将计时结果计入相应耳朵的时长统计数据中;当在通话过程中接收到用户替换耳朵的通知后,则对计时器清零重新开始计时,并将计时结果计入另一耳朵的计时统计数据中。或者,利用两个计时器(第一计时器和第二计时器)分别对左耳和右耳的通话时长进行计时;当用户用左耳通话时,则启动第一计时器计时,第二计时器暂停计时;当用户用右耳通话时,则启动第二计时器计时,第一计时器暂停计时;通话结束后将计时结果计入相应耳朵的统计数据中。
[0094]判断模块:用于实时或定时的获取统计模块统计的左耳和右耳的通话时长,并判断左耳和右耳的通话时长之差是否达到阈值,若是,则判断当前通话的耳朵是否是通话时长较长的耳朵,若是则通知提醒模块。
[0095]提醒模块:用于根据判断模块的通知提醒用户替换耳朵通话。
[0096]提醒模块接收到判断模块的通知后,随即发出提示信息(可以通过声音、震动、闪光或界面显示等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提示),以提醒用户替换耳朵通话。
[0097]进一步地,在发出提示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屏蔽通话语音,待用户替换耳朵后,再恢复通话语音,以强制用户即时替换耳朵通话,保持健康通话方式。
[0098]如图5所示,为前述移动终端的通话方法的具体流程,所述通话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99]步骤SlO:分别统计左耳和右耳的通话时长
[0100]当首次使用时,移动终端对左耳和右耳的通话时长进行初始化,可以初始化左耳通话时长为LT = 0,右耳通话时长为RT = 0.01(原则上,这两个值第一次初始化设置之后不允许手动修改)。
[0101]移动终端可以在过程中,对每一次通话都分别统计双耳的通话时长,对统计数据进行累计,不对统计数据清零;或者,也可以仅在预设的时间段内,分别统计双耳的通话时长,在预设时间段外则暂停统计或者对统计数据清零;也可以仅在单次通话中分别统计双耳的通话时长,当当次通话结束后,则对统计数据清零,待下一次通话时重新进行统计。
[0102]当检测到通话状态为激活(Active)状态时,判断当前是否为扬声器模式,是否连接了耳机(包括有线耳机和蓝牙耳机)。当在激活状态下处于非扬声器模式且没有连接耳机时,则开始进行通话时长的统计。统计通话时长时,识别当前通话的是左耳还是右耳,并进行通话计时,将计时结果计入相应耳朵的时长统计数据中。
[0103]在进行左右耳识别时,考虑到左右耳的耳廓有一定的差异,可以根据左右耳耳廓的差异进行左右耳识别。具体的,可以通过摄像头等装置采集当前通话的耳朵的耳廓特征,将采集的耳廓特征分别与预存的左耳耳廓特征和右耳耳廓特征进行比对;当与左耳耳廓特征更相似或相同时,则判定当前通话的耳朵是左耳;当与右耳耳廓特征更相似或相同时,则判定当前通话的耳朵是右耳。
[0104]此外,现实中,当用左耳进行通话时,发声源(人的嘴唇)位于移动终端的右侧,当用右耳进行通话时,发声源位于移动终端左侧,因此也可以通过判断发声源的方向来识别当前通话的是左耳还是右耳。即,检测到发声源位于移动终端右侧,则判定当前通话的耳朵是左耳;检测到发声源位于移动终端左侧,则判定当前通话的耳朵是右耳。
[0105]步骤Sll:判断左耳和右耳的通话时长之差是否达到阈值
[0106]移动终端中预先设置了双耳通话时长之差的阈值(如0.5小时),用户可以对该阈值进行修改。当左耳和右耳的通话时长之差达到阈值时,则进入步骤S12 ;否则,继续监测。
[0107]步骤S12:判断当前通话的耳朵是否是通话时长较长的耳朵
[0108]当当前通话的耳朵是通话时长较长的耳朵时,则进入步骤S13 ;如果左耳和右耳的通话时长之差达到阈值时,用户刚好更换了耳朵,则当前通话的耳朵将会是通话时长较短的耳朵,此时则重复步骤S10,继续进行通话时长统计。
[0109]步骤S13:提醒用户替换耳朵通话
[0110]移动终端可以通过声音、震动、闪光或界面显示等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来发出提示信息,以提醒用户替换耳朵通话。
[0111]进一步地,在发出提示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屏蔽通话语音,待用户替换耳朵后,再恢复通话语音,以强制用户即时替换耳朵通话,保持健康通话方式。
[0112]当用户替换到另一只耳朵通话后,重复步骤S10,继续进行通话时长统计。
[0113]从而,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通过分别统计双耳的通话时长,当其中一只耳朵的通话时长过长,即用户长时间使用一只耳朵通话时,则及时提醒用户更换另一只耳朵通话,以使用户养成双耳轮流接听电话的习惯,防止用户一侧大脑长时间受到辐射和一侧耳朵长时间接听电话而影响大脑和耳朵的健康,提升了用户体验。本实施例中,双耳通话时长之差小于阈值时,允许用户随意更换双耳接听电话;当双耳通话时长之差大于阈值时,则强制要求用户必须使用通话时长较短的耳朵进行通话,以防止通话时长较长的耳朵一侧的大脑和听力受损,一方面保障了用户的健康,另一方面保证了用户使用的灵活性。
[0114]实施例二
[0115]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的移动终端另一实施例,为简化起见,图6中仅示出了移动终端中与平衡左右耳通话功能相关的单元模块,省略了其它通用模块和部件。所述移动终端包括通话状态监听模块、平衡模式数据处理模块、左右耳识别单元以及通话处理模块。移动终端中预先设置了双耳通话时长之差的阈值(如0.5小时),用户可以对该阈值进行修改。当首次使用时,移动终端对左耳和右耳的通话时长进行初始化,可以初始化左耳通话时长为LT = O,右耳通话时长为RT = 0.01(原则上,这两个值第一次初始化设置之后不允许手动修改)。
[0116]通话状态监听模块:用于监听当前通话状态的改变,并将监听结果发送给平衡模式数据处理模块。具体的,通话状态监听模块监测到通话状态激活时,进一步判断当前移动终端是否为扬声器模式,是否连接了耳机(包括有线耳机和蓝牙耳机),并将监听结果发送给平衡模式数据处理模块;监测到通话挂断时,将监听结果发送给平衡模式数据处理模块。
[0117]左右耳识别模块:用于判断当前用户使用左耳还是右耳进行通话,并监听用户操作的改变。其识别方法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赘述。
[0118]平衡模式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动态调整左右耳的通话时长,并根据调整后的通话时长,更新当前用户应该使用的标准值S(使用左耳/右耳进行通话)。查询左右耳识别单元,获取动态参考值P (当前用户正在使用左/右耳状态值),并将更新后的标准值S与参考值P进行对比,当S ! =P时,通知通话处理模块,提醒用户进行相应的切换操作。
[0119]通话处理模块:用于屏蔽和恢复通话语音。当接收到平衡模式数据处理模块的通知,用户当前使用非标准值S操作时,屏蔽当前的通话语音,并提示用户切换到正确的操作;当用户切换到正确的操作后,恢复正常的通话。
[0120]如图7所示为前述移动终端的通话方法的具体流程,所述通话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121]步骤S20:通话激活
[0122]通话状态监听模块监听当前通话状态的改变,当监听到通话激活后,进入下一步骤 S21。
[0123]步骤S21:判断是否处于非扬声器模式且无耳机连接
[0124]通话状态监听模块继续判断移动终端当前是否处于非扬声器模式且无耳机连接,若是,则通知平衡模式数据处理模块,进入步骤S22 ;否则,继续监测。
[0125]步骤S22:获取标准值S
[0126]平衡模式数据处理模块获取当前的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