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拆卸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42493阅读:527来源:国知局
可拆卸外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器设备外壳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可拆卸外壳。
【背景技术】
[0002]音响作为人们平时娱乐消遣的一种电器设备,由于其在日常生活中能满足人们对声音各要素的要求,因此其应用越发广泛,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要用具之一。
[0003]现在常用的音响一般包括音响主体及外壳主体,众所周知地,音响主体固定安装于外壳主体内,通电后,音响的所有功能作用均通过音响主体完成和实现。外壳主体包覆于音响主体的外面,使音响外观漂亮同时也屏蔽保护音响主体,使音响主体免受外部器件的影响;同时还可在外壳主体上开设多个大小不一的开口,以方便安装喇叭露、按钮及开关等功能件,且各个功能件与音响主体连接,以控制调节音响的工作;
[0004]而为了方便将音响主体安装于外壳主体内,外壳主体一般由至少两部分组成,各部分相互围成或盖合而形成一封闭的空腔以放置音响主体,目前,外壳主体各部分之间的连接方式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通过胶水密封固定连接;第二种是通过锁螺丝的方式固定连接;第三种是采用扣位扣接的方式。然而,在对音响进行维修检查时,通常需要拆开外壳主体对音响主体进行检查,上述三种连接方式会存在会这样的问题:
[0005]一、通过胶水密封连接的外壳主体是不能拆卸的,外力强拆将很容易直接损坏外壳主体;
[0006]二、通过锁螺丝将外壳主体各部分之间连接在一起的,其螺孔及螺丝均暴露在外,影响音响整体美观。
[0007]三、外壳主体各部分之间通过扣位连接,而扣位连接存在间隙配合,其连接不够紧固,在音响发声振动时,会产生共振,从而产生杂音或噪音。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可拆卸外壳,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音响外壳由于采用胶水密封连接、锁螺丝连接或扣位连接而造成的拆卸不便、损坏外壳主体、影响音响美观以及产生杂音的问题。
[000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拆卸外壳的技术方案是,其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及扣接块,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分别设有扣耳,所述扣接块包括相互扣接的内接片和外接片,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分别通过所述扣耳扣接于所述内接片的相对两侧上且在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形成一容置电器设备的容置空间,所述扣耳位于所述内接片与所述外接片之间。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上分别设有与所述扣耳错开的第一凸起,所述内接片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起扣接于所述第一凹槽中。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上分别设有与所述扣耳及所述第一凸起错开的第二凹槽,所述内接片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错开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扣接于所述第二凹槽中。
[0012]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包括相互扣接的上内壳和上外壳,所述下壳体包括相互扣接的下外壳和下内壳,所述扣耳分别设于所述上外壳和所述下外壳上,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凹槽分别设于所述上内壳和所述下内壳上。
[0013]进一步地,所述上外壳和所述下外壳通过所述扣耳螺纹连接于所述内接片上。
[0014]进一步地,所述上外壳设有第三凸起,所述上内壳上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凸起扣接于所述第三凹槽中。
[0015]进一步地,所述下外壳设有第四凸起,所述下内壳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凸起扣接于所述第四凹槽中。
[0016]进一步地,所述上内壳和所述下内壳上分别设有扣孔,所述扣孔分别与所述第一凸起及所述第二凹槽错开设置,所述内接片设有扣轴,所述扣轴分别扣接于所述扣孔中,并通过螺纹连接固定。
[0017]进一步地,所述上内壳和所述下内壳上分别设有扣轴,所述扣轴分别与所述第一凸起及所述第二凹槽错开设置,所述内接片设有扣孔,所述扣轴分别扣接于所述扣孔中,并通过螺纹连接固定。
[0018]进一步地,所述内接片上设有凸耳,所述外接片上设有凸块,所述凸块扣接于所述凸耳上。
[0019]本实用新型相比较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0]由于上述可拆卸外壳采用上壳体、下壳体及扣接块,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扣接块扣接,并形成一容置空间,将电器设备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具体地,扣接块包括相互扣接的内接片及外接片,上壳体和下壳体分别通过扣耳扣接于内接片的相对两侧上,这样,在组装上述可拆卸外壳时,先将电器设备放置于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再将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扣耳扣接于内接片上,最后,将外接片与内接片扣接,至此,完成组装步骤,而拆卸时,按照组装的步骤相反进行即可,因此,相比较现有的采用外壳采用胶水密封连接或锁螺丝连接的方式而言,上述可拆卸外壳只需将扣耳于内接片上拆卸,分开上壳体和下壳体,即完成将电器设备拆下,拆装方便,并且,采用外接片与内接片扣接的方式,将扣耳隐藏于外接片与内接片之间,避免了由于螺孔、螺丝暴露在外而影响整体美观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拆卸外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拆卸外壳的扣接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拆卸外壳的上外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图3提供的可拆卸外壳在圆圈A处的放大不意图;
[0025]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拆卸外壳的上内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6是图5提供的可拆卸外壳在圆圈B处的放大不意图;
[0027]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拆卸外壳的下内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拆卸外壳的下外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拆卸外壳的内接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拆卸外壳的外接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32]如图1?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0033]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
[0034]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0035]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可拆卸外壳10,其包括上壳体11、下壳体12及扣接块13,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分别设有扣耳111,扣接块13包括相互扣接的内接片131及外接片132,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分别通过扣耳111扣接于内接片131的相对两侧上且在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之间形成一容置电器设备的容置空间14,扣耳111位于内接片131与外接片132之间。
[0036]本实施例提供的可拆卸外壳10相比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
[0037]如图1和图2所示,由于上述可拆卸外壳10采用上壳体11、下壳体12及扣接块13,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通过扣接块13扣接,并形成一容置空间14,将电器设备放置于该容置空间14内,具体地,扣接块13包括相互扣接的内接片131及外接片132,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分别通过扣耳111扣接于内接片131的相对两侧上,这样,在组装上述可拆卸外壳10时,先将电器设备放置于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之间,再将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的扣耳111扣接于内接片131上,最后,将外接片132与内接片131扣接,至此,完成组装步骤,而拆卸时,按照组装的步骤相反进行即可,因此,相比较现有的采用外壳采用胶水密封连接或锁螺丝连接的方式而言,上述可拆卸外壳10只需将扣耳111于内接片131上拆卸,分开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即完成将电器设备拆下,拆装方便,并且,采用外接片132与内接片131扣接的方式,将扣耳111隐藏于外接片132与内接片131之间,避免了由于螺孔、螺丝暴露在外而影响整体美观的问题。
[003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的形状均呈“匚”字形,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扣接之后,整体的形状均呈“口”字形。其他实施例中,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的形状可为其他形状,并不仅限于本实施例。
[0039]仍需说明的是,电器设备放置于“口”字形中;而由于“匚”字形的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均具有两悬臂端121,因此,为了便于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的扣接,扣耳111设置于两悬臂端121上,这样,通过,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通过悬臂端121上的扣耳111实现与内接片131扣接。
[0040]如图1至图3和图6所示,为了使得上壳体11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