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层门解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32838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的层门解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解锁层门的锁定装置的电梯的层门解锁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3-152085号公报中公开了这样的一种现有紧急解锁装置,其通过从层站侧插入解锁操作工具,用手动操作来解锁层门的锁定装置。
但是,在这种现有的紧急解锁装置中,由于必须将用于插入解锁操作工具的钥匙孔设置在层门或层门与门套之间,因此设计性降低。
另外,由于采用通过手动操作来操作锁定装置的结构,因此难以将锁定装置的状态与轿厢的运转控制关联起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这样的一种电梯的层门解锁装置,其能够防止层站的设计性降低,并且可以进行与锁定装置的状态对应的运转控制。
本发明的电梯的层门解锁装置是用于解锁层门的锁定装置的层门解锁装置,其具有致动器,其用于操作锁定装置以进行解锁;以及解锁控制部,其接收解锁指令信号,使致动器进行解锁动作。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例的电梯装置的层站的主视图;图2是沿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1中的层站的主要部分的后视图;图4是表示图1中的电梯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结构图;
图5是表示图4中的各层解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图6是表示图5中的解锁控制部在维修作业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例的电梯装置的层站的主视图。在图中,在层站设有层站出入口21。层站出入口21的两侧和上部固定有门套22。门套22具有一对纵框23a、23b和门楣板24。
层站出入口21由一对层门25开闭。层站出入口21的侧方的层站壁上设置有层站按钮装置26。
图2是沿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1中的层站的主要部分的后视图。另外,图3是沿图2中的箭头III方向看到的图。在层站出入口21的上部固定有吊挂壳体(hanger case)27。在吊挂壳体27上固定有门导轨28。门导轨28与层站出入口21的正面宽度方向平行且为水平。
在各层门25的上部通过支架29固定有吊板(hanger plate)30。在各吊板30上设有在门导轨28上滚动的一对吊挂滚轮(hanger roller)31。
在层门25的上部设有限制层门25的开放的锁定装置(锁闭机构)32。锁定装置32包括固定在门导轨28上的锁钩33;以可以摆动的方式设置在吊板30上的锁闭板34;与轿厢门(未图示)的卡合部件(未图示)卡合的一对卡合滚轮35、36;以及复位弹簧37。
通常,如图3所示,锁闭板34与锁钩33卡合,从而限制层门25的打开动作。另外,通过在轿厢门的卡合部件与卡合滚轮35、36卡合的状态下使轿厢门进行打开动作,锁闭板34向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摆动,锁闭板34与锁钩33的卡合被解除。这样,层门23与轿厢门一起打开。
并且,当在门打开后完成关门动作时,卡合部件与卡合滚轮35、36的卡合被解除,并且,通过复位弹簧37的恢复力,锁闭板34向图示的逆时针方向摆动,锁闭板34与锁钩33再次卡合。
在支架29上安装有作为致动器的电磁螺线管14,其按压锁闭板34以使其摆动。
在层门25的下端部安装有多个门导靴38。在层站出入口21的下部设置有门地坎39。门地坎39设有用于插入门导靴38的门地坎槽39a。
图4是表示图1中的电梯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结构图。在图中,在井道1的上部设置有驱动装置2。驱动装置2具有包括电动机和制动器的驱动装置主体3,以及通过电动机而旋转的驱动绳轮4。在驱动绳轮4的附近设置有可以自由旋转的偏导轮5。
在驱动绳轮4和偏导轮5上卷绕有多根(在图中仅表示为1根)主绳索6。主绳索6的一个端部与轿厢7连接。主绳索6的另一个端部与对重8连接。轿厢7和对重8由主绳索6悬吊在井道1内,并通过驱动装置2在井道1内升降。
驱动装置主体3由运转控制装置(控制盘)9控制。在各层的层站出入口21设有检测层门25的开闭状态的开闭传感器(门开关)10。所有的开闭传感器10均与运转控制装置9连接。即,来自开闭传感器10的检测信号被发送到运转控制装置9中。
在各层的层站设有用于将锁定装置32解锁的各层解锁装置11。
在轿厢7上方设有用于在维修作业时使轿厢7升降的轿厢上开关12。另外,在井道1的底坑1a内设有用于在维修作业时使轿厢7升降的非锁闭式开关13。
图5是表示图4中的各层解锁装置11的结构的方框图。各层解锁装置11包括电磁螺线管14、解锁控制部15、层站操作部16以及井道操作部17。电磁螺线管14通过机械性地操作锁定装置来进行解锁。解锁控制部15接收解锁指令信号,使电磁螺线管14进行解锁动作。
层站操作部16例如收容在层站按钮装置26内,通过打开层站按钮装置26的盖可以操作层站操作部16。通过操作层站操作部16,可以将解锁指令信号输入到解锁控制部15中。
另外,也可以在层站操作部16上设有读卡器,通过使用专用的卡式钥匙来实施层站操作部16的操作,可以提高安全性。
井道操作部17设置在井道1内的层门25附近,例如可从轿厢7上操作井道操作部17。通过操作井道操作部17,也可以将解锁指令信号输入到解锁控制部15中。
解锁控制部15由微计算机构成,该微计算机包括输入输出部,CPU(运算处理部)和存储部(ROM和RAM等)。另外,解锁控制部15与运转控制装置9连接。在运转控制装置9的运转模式为正常运转模式时,解锁控制部15使解锁指令信号无效。
另外,解锁控制部15接收解锁指令信号后,使电磁螺线管14仅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内进行解锁动作。
并且,解锁控制部15根据轿厢7的位置使来自层站操作部16的解锁指令信号有效。即,对于来自除最下层层站以外的层站操作部16的解锁指令信号,解锁控制部15只在轿厢7停止在可以从对应的层站进入轿厢7上的位置时使其有效。另外,解锁控制部15只在轿厢7停止在可以从最下层层站进入井道1的底坑1a内的位置上时,使来自最下层层站的层站操作部16的解锁指令信号有效。轿厢7的位置信息可以从运转控制装置9获得。
另外,在从井道操作部17向解锁控制部15输入解锁指令信号到操作设于层站的结束开关(未图示)之前的期间,运转控制装置9限制轿厢7的移动。结束开关例如与层站操作部16一起设置在层站按钮装置26内。另外,层站操作部16可以兼用作结束开关。
另外,在解锁控制部15上可以连接可以搬运的外部电池装置18。外部电池装置18可以与所有解锁控制部15中的任意一个有选择地连接。通过将外部电池装置18连接到解锁控制部15上,即使在停电时,也可以向各层解锁装置11提供用于驱动电磁螺线管14的电力。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层门解锁装置具有各层解锁装置11和外部电池装置18。
接下来,对动作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图5中的解锁控制部在维修作业时的动作的流程图。维修员为了移动到轿厢7上或底坑1内,首先通过切换开关(未图示)将运转控制装置9的运转模式从正常运转模式(自动运转模式)切换到维修运转模式。
当运转模式切换到维修运转模式时,确认是否从层站操作部16输入了解锁指令信号(步骤S1)。维修员在移动到轿厢7上的情况下,操作除最下层以外的层站的层站操作部16,在进入底坑1a内的情况下,操作最下层的层站操作部16。
当输入解锁指令信号时,确认轿厢7是否为停止中(步骤S2)。若轿厢7安全停止,则确认轿厢7的位置是否为在可以移动到轿厢7上或在底坑1a内的范围内(步骤S3)。
若轿厢7的位置适当,则对电磁螺线管14输出解锁动作指令(步骤S4)。这样,电磁螺线管14被励磁,锁闭板34摆动,锁钩33与锁闭板34的卡合解除。在该状态下,维修员可以手动打开层门25,可以从层站出入口21移动到轿厢7上或底坑1a内。
打开后的层门25通过手动或关门器(未图示)的作用力而关闭。电磁螺线管14的励磁仅持续预先设定的时间,而与层门25是否被实际开闭无关。
在输出解锁动作指令后,在解锁控制部15确认层门25是否在设定时间内被打开(步骤S5)。层门25是否被实际打开的信息可以从运转控制装置9获得。
在虽然输出了解锁动作指令、但层门25却没有在设定时间内打开的情况下,由于电磁螺线管14的励磁结束,锁闭板34与锁钩33再次卡合,解锁被中止(步骤S6)。
另外,当确认到层门25在设定时间内打开时,将禁止轿厢7在规定条件以外的条件下的移动的指令(不可起动指令)输出到运转控制装置9(步骤S7)。所谓规定条件,在打开除最下层以外的层门25的情况下,是轿厢上开关12的操作,在打开最下层的层门25的情况下,是非锁闭式开关13的操作。
即,在从除最下层以外的层站出入口21移动到轿厢7上的情况下,维修员可通过操作轿厢上开关12来使轿厢7升降。另外,在从最下层的层站出入口21进入底坑1a内时,维修员可通过操作非锁闭式开关13来使轿厢7升降。在除这些规定条件以外的条件下,包括维修运转在内,禁止起动驱动装置8,驱动装置8的制动器仍处于制动状态。
在维修员返回层站的情况下,从井道操作部17向解锁控制部15输入解锁指令信号,再次通过手动打开层门25。维修作业中,在解锁控制部15中监视井道操作部是否被操作(步骤S8)。当井道操作部17被操作时,对电磁螺线管14输出解锁动作指令(步骤S9),电磁螺线管14被励磁预先设定的时间。
然后,确认结束开关是否被操作(步骤S10),若操作了结束开关,则对运转控制装置9输出轿厢移动许可指令(步骤S11)。在结束开关被操作之前,轿厢移动禁止指令有效。
最后,使运转控制装置9的运转模式返回正常运转模式,结束维修作业。
根据这种层门解锁装置,由于通过电磁螺线管14的驱动力来使锁定装置32解锁,因此不需要在层门25或其周围设置用于插入解锁操作工具的孔,因此可以提高设计性。
另外,由于根据来自解锁控制部15的指令控制电磁螺线管14,因此,通过将解锁控制部15与运转控制装置9连接,可以实施与锁定装置32的状态对应的运转控制。
另外,由于在运转控制装置9的运转模式为正常运转模式时,使解锁指令信号无效,因此,不会出现在正常运转中锁定装置32被误解锁的情况。
另外,由于解锁控制部15接收解锁指令信号并使电磁螺线管14只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内进行解锁动作,因此,在误输入了解锁指令信号的情况下,可以防止解锁装置32维持解锁后的状态。
另外,由于解锁控制部15根据轿厢7的位置使来自层站操作部16的解锁指令信号有效,因此可以防止在轿厢7在未停止在适当位置时层门25被误打开。
另外,由于可以将外部电池装置18连接到解锁控制部15上,因此即使在停电时也能够进行解锁动作。
此外,由于在从井道操作部17向解锁控制部15输入解锁指令信号到结束开关被操作之前的期间,轿厢7的移动被限制,因此,不会出现在维修作业中轿厢7误移动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示例中,在各层都设置了解锁控制部15,但是也可以不必分配到每一层。即,可以通过1个解锁控制部来实施所有层的致动器的控制。在该情况下,解锁控制部例如可以设置在运转控制装置内。另外,可以将层站的层划分成多个块,并在每一块设置解锁控制部。
另外,致动器并不限定于电磁螺线管,只要使用根据来自解锁控制部15的解锁动作指令机械性地操作锁定装置的致动器即可,例如线性电动机、空气致动器、液压致动器等。
另外,在上述示例中,示出了2扇中分式层门,但是层门的数量和开闭方式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例如可以适用于侧开式层门。
此外,在上述示例中,当向解锁控制部15输入解锁指令信号时,确认轿厢7是否停止在规定位置上,但是也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在维修运转模式下输入解锁指令信号时,将该信息发送到运转控制装置,使轿厢7自动地移动到与输入了解锁指令信号的层站对应的位置上并停止,然后再从解锁控制部输出解锁动作指令。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1.一种电梯的层门解锁装置,其具有致动器,其用于操作层门的锁定装置以进行解锁;以及解锁控制部,其接收解锁指令信号,使上述致动器进行解锁动作;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可搬运的外部电池装置,其可以在层站与上述解锁控制部连接,并提供用于驱动上述致动器的电力。
2.一种电梯的层门解锁装置,其具有致动器,其用于操作层门的锁定装置以进行解锁;以及解锁控制部,其接收解锁指令信号,使上述致动器进行解锁动作;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井道操作部,其设置在井道内,并用于将解锁指令信号输入到上述解锁控制部中;以及设置于层站的结束开关,在从上述井道操作部向上述解锁控制部输入上述解锁指令信号,到操作上述结束开关之前的期间,上述轿厢的移动被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解锁层门的锁定装置的电梯的层门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致动器,其用于操作上述锁定装置以进行解锁;解锁控制部,其接收解锁指令信号,使上述致动器进行解锁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层门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解锁控制部与控制电梯运转的运转控制装置连接,在上述运转控制装置的运转模式为正常运转模式时,上述解锁控制部使上述解锁指令信号无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层门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解锁控制部接收上述解锁指令信号后,使上述致动器只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内进行解锁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层门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层站操作部,其设置于层站,并用于将解锁指令信号输入到上述解锁控制部中,上述解锁控制部根据轿厢的位置,使来自上述层站操作部的上述解锁指令信号有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的层门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来自除最下层层站以外的上述层站操作部的上述解锁指令信号,在上述轿厢停止在能够从对应的层站登上上述轿厢上方的位置时,上述解锁控制部使该信号有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的层门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解锁控制部在上述轿厢停止在可以从最下层层站进入井道内的位置上时,使来自最下层层站的上述层站操作部的上述解锁指令信号有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层门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可搬运的外部电池装置,其可以在层站与上述解锁控制部连接,并且提供用于驱动上述致动器的电力。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层门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层站操作部,其设置于层站内,并用于将解锁指令信号输入到上述解锁控制部中,上述层站操作部的操作可通过专用的卡式钥匙来实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层门解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井道操作部,其设置在井道内,并用于将解锁指令信号输入到上述解锁控制部中;和设置于层站的结束开关,在从上述井道操作部向上述解锁控制部输入上述解锁指令信号,到操作上述结束开关之前的期间,上述轿厢的移动被限制。
全文摘要
在电梯的层门解锁装置中,通过致动器的驱动,来操作层门的锁定装置,从而进行解锁。致动器由解锁控制部控制。解锁控制部接收解锁指令信号,使致动器进行解锁动作。
文档编号B66B13/16GK1777558SQ200480010479
公开日2006年5月24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20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20日
发明者久保田猛彦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