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及驱动方法

文档序号:8024908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及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用于使用电容性发光元件的无源矩阵型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及驱动方法,特别涉及在实用上使因上述发光元件的点亮率变化而产生的阴影(横串扰)及亮度梯度的产生程度降到没有问题的程度的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及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手机及便携式信息终端机(PDA)等的普及,具有高清晰的图像显示功能、薄型且能够实现低功耗化的显示面板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上作为满足这种要求的显示面板,在许多产品中一直采用液晶显示面板。而在最近有效利用自发光型元件的特性的有机EL(电致发光)元件已实用化,它作为取代传统液晶显示面板的下一代显示面板,正引起人们注意。其背景在于由于在该元件的发光层上采用可期待良好发光特性的有机化合物,推进了能满足实用的高效率化及长寿命化。
如图1(A)所示,上述的有机EL元件例如基本上在玻璃等透明基板上,通过依次叠层例如由ITO形成的透明电极(阳极)、发光功能层以及由铝合金等形成的金属电极(阴极)而构成。而且上述发光功能层也有时可以是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单一发光层,或者是由有机空穴输送层和发光层构成的双层结构,或者是由有机空穴输送层、发光层及有机电子输送层构成的三层结构,另外,如图1(A)例示,还可以是在上述透明电极与空穴输送层之间插入空穴注入层、并在上述金属电极与电子输送层之间插入电子注入层的多层结构。而且,在上述发光功能层产生的光可以通过上述透明电极及透明基板,导出至外部。
上述有机EL元件在电气上能够置换为由具有二极管特性的发光元件以及与此发光元件并联的寄生电容成分形成的结构,可以说有机EL元件是电容性发光元件。一旦在有机EL元件上施加发光驱动电压,首先就有相当于该元件电容量的电荷作为位移电流流入电极而进行储存。可以认为,接着,一旦超过该元件固有的一定电压(发光阈值电压=Vth),电流就开始从一个电极(二极管成分的阳极侧)流向发光功能层,正比于此电流的强度而发光。
另一方面,有机EL元件的电流-亮度特性对于温度变化是稳定的,而相比之下,电压-亮度特性对于温度变化的依赖性高,另外,有机EL元件受到过电流时劣化剧烈,使发光寿命缩短,从以上等理由考虑,通常进行恒流驱动。作为采用这种有机EL元件的显示面板,将元件矩阵状排列的无源驱动型显示面板已经部分地实用化。
图2表示的是传统的无源矩阵型显示面板及其驱动电路的一例,它表示的是阴极线扫描、阳极线驱动的方式。即沿纵方向排列m根数据线(以下也称为阳极线)A1~Am,沿横方向排列n根扫描线(以下也称为阴极线)K1~Kn,在各个交叉部分(合计m×n处)配置以二极管及电容器符号标识的并联体表示的有机EL元件E11~Emn,构成显示面板1。
另外,构成像素的各EL元件E11~Emn对应于沿纵方向的阳极线A1~Am与沿横方向的阴极线K1~Kn的各交点位置,其一端(EL元件的等价二极管中的阳极端子)与阳极线连接,另一端(EL元件的等价二极管中的阴极端子)与阴极线连接。另外,各阳极线A1~Am与作为数据驱动器的阳极线驱动电路2连接,各阴极线K1~Kn与作为扫描驱动器的阴极线扫描电路3连接,分别驱动。
在上述阳极线驱动电路2中设有作为利用来自驱动电压源VH的驱动电压而动作的点亮驱动电源的恒流电源I1~Im以及驱动开关Sa1~Sam,通过将驱动开关Sa1~Sam连接在上述恒流电源I1~Im侧,使来自恒流电源I1~Im的电流作为驱动电流供给对应于阴极线而配置的各EL元件E11~Emn。另外,上述驱动开关Sa1~Sam构成为使来自电压源VAM的电压或作为非点亮驱动电源的基准电位点(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接地电位GND)能够供给对应于阴极线而配置的各EL元件E11~Emn。
另一方面,在上述阴极线扫描电路3中与各阴极线K1~Kn对应地设有作为转换单元的扫描开关SK1~SKn,使来自主要为了防止串扰发光而使用的反向偏压源VM的反向偏压或作为基准电位点的接地电位GND中的任一方能够供给对应的阴极线。
而且,经由控制总线分别将控制信号从包含CPU等的发光控制电路4供给上述的阳极线驱动电路2及阴极线扫描电路3,根据要显示的图像信号进行上述扫描开关SK1~SKn及驱动开关Sa1~Sam的转换操作。由此,根据图像信号,按指定的周期将阴极线设定在接地电位上,同时对所要的阳极线连接恒流源I1~Im,使上述各EL元件E11~Emn选择性地发光,从而在显示面板1上显示基于上述图像信号的图像。
另外,图2所示的状态是将第2阴极线K2设定在地线电位而成为扫描状态,此时,在非扫描状态的各阴极线K1、K3~Kn上施加来自上述反向偏压源VM的反向偏压。这里,取扫描发光状态下EL元件的正向电压为Vf时,使〔(正向电压Vf)-(反向偏压VM)〕<(发光阈值电压Vth)的关系得到满足地设定各电位,因此,具有防止连接在被驱动的阳极线与未被扫描选择的阴极线之交点的各EL元件串扰发光。
然而,如上所述,排列在显示面板1上的各有机EL元件分别具有寄生电容,它门以矩阵状排列在阳极线与阴极线的交点位置上,如果例如以1根阳极线上连接数十个EL元件的情况为例,则从该阳极线看,各寄生电容的数百倍或数百倍以上的合成电容作为负载电容连接在阳极线上。此合成电容随矩阵尺寸增大而显著增加。
因此,在EL元件点亮扫描期间的最初期,要消耗通过阳极线的来自上述恒流电源I1~Im的电流,以对上述的合成负载电容充电,为了将上述负载电容充电到充分大于EL元件的发光阈值电压(Vth),将产生时间延迟。因此,会出现EL元件的发光上升延迟(变慢)的问题。特别地,如上所述,在采用恒流电源I1~Im作为EL元件的驱动源的情况下,因为在动作原理上恒流电源是高阻抗输出电路,因此电流受到限制,EL元件发光上升的延迟变得显著。
这将使EL元件的点亮时间率下降,所以,存在使EL元件的实际发光亮度下降这一问题。因此,为了消除因上述的寄生电容引起的EL元件的发光上升的延迟,在图2所示的结构中利用反向偏压VM,进行在点亮对象的EL元件中执行充电的动作。
图3表示的是包含使成为点亮对象的EL元件的寄生电容中已充电的电荷量为零的复位期间的EL元件的点亮驱动动作。另外,图3(A)表示的是扫描同步信号,在此例中与上述扫描同步信号同步,设定复位期间及恒流驱动期间。
而且,图3(B)及(C)表示的是在上述各期间中施加在与阳极驱动器(阳极线驱动电路)2连接的阳极线中的点亮行及非点亮行上的电位。另外,图3(D)及(E)表示的是在上述各期间中施加在与阴极驱动器(阴极线扫描电路)3连接的阴极线中的扫描行及非扫描行上的电位。
在图3所示的复位期间,如图3(B)所示,作为阳极驱动器2所设的转换单元的上述驱动开关Sa1~Sam,对与点亮控制的EL元件对应的阳极线(点亮行)供给来自电压源VAM的电位。另外,如图3(C)所示,通过控制能够将作为电路的基准电位的接地电位GND供给与成为非点亮的EL元件对应的阳极线(非点亮行)。
另一方面,如图3(D)及(E)所示,在上述复位期间,阴极驱动器3通过其中所设的作为转换单元的扫描开关SK1~SKn,对选作扫描对象的阴极线(扫描行)及选作非扫描对象的阴极线(非扫描行),分别施加反向偏压VM。
并且,如图3(B)所示,在EL元件的点亮期间,即恒流驱动期间,通过上述驱动开关Sa1~Sam将恒流从恒流源I1~Im供给与要点亮的EL元件对应的阳极线(点亮行)。另外,如图3(C)所示,在与成为非点亮的EL元件对应的阳极线(非点亮行)上设定作为电路的基准电位的接地电位GND。
另一方面,如图3(D)所示,上述恒流驱动期间中的阴极驱动器3通过其所设有的上述扫描开关SK1~SKn,将选作扫描对象的阴极线(扫描行)设定在接地电位GND,并如图3(E)所示,控制成对选作非扫描对象的阴极线(非扫描行)施加反向偏压VM。
在刚向到上述的恒流驱动期间转移后,与上述点亮行连接的全部EL元件的寄生电容的充电量已变为零。因此,电流从反向偏压源VM通过未扫描的EL元件瞬间地流入点亮对象的EL元件,在点亮对象的EL元件的寄生电容上的快速进行充电。其结果是点亮对象的EL元件的发光上升较迅速地进行。
如上述那样,对于要点亮驱动的EL元件,利用反向偏压预充电的无源驱动型显示装置已公开在以下所示的专利文献1等中。
特开平9-232074号公报然而,众所周知在上述结构的无源驱动型显示装置中,由于EL元件的点亮率不同,在与点亮率不同的各自的扫描线分别对应的各EL元件之间将产生发光亮度出现误差的所谓阴影(横串扰)。图4及图5说明上述的阴影发生的状况。
图4(A)和(B)分别表示按照上述图3所示的定时图、在复位期间的EL元件上的电压施加状态以及在恒流驱动期间的EL元件上的电压施加状态,图4例示的是EL元件的点亮率为100%的情况。另外,由于纸面的原因,图4中表示的是与第1、第2及第m阳极线和第1、第2及第n阴极线对应的各EL元件上的电位供给状态。
如图4(A)所示,在复位期间扫描开关SK1~SKn全部连接在VM侧,在各扫描线K1~Kn上施加反向偏压VM。另外,驱动开关Sa1~Sam全部连接在VAM侧。这里,上述反向偏压VM和电压源VAM的关系为VM=VAM。所以,在图4(A)所示的复位期间,全部EL元件的两端都没有电位差,在EL元件的寄生电容中充电的电荷量为零。
另一方面,如图4(B)所示,在恒流驱动期间使要扫描点亮的扫描线,例如第1扫描线K1通过扫描开关SK1设定在接地电位GND,并通过扫描开关SK2~SKn使反向偏压VM继续施加在其它的扫描线。并且,此时驱动开关Sa1~Sam全部连在接恒流源I1~Im侧。
由此,将来自各恒流源I1~Im的点亮驱动电流供给与第1扫描线K1连接的各EL元件。此时,从反向偏压电位VM流入未扫描的EL元件的寄生电容的电流通过各阳极线,瞬间地流入点亮对象的EL元件的阳极侧,在点亮对象的EL元件的寄生电容上快速进行充电。其结果是点亮对象的EL元件的发光上升较迅速地进行。
以下,图5表示EL元件的点亮率降低时的动作例,与图4同样,图5(A)及(B)分别表示复位期间及恒流驱动期间中各EL元件上的电位供给状态。但是,图5的示例中,与第1和第2阳极线对应的EL元件被选为非点亮、而与第m阳极线对应的EL元件被点亮,所以,可以说在图5所示的范围内EL元件的点亮率为33%。
如图5(A)所示,在复位期间在各扫描线K1~Kn上施加反向偏压VM。并且,第1和第2阳极线A1、A2连接在接地电位GND,同时第m阳极线Am连接在VAM侧。由此,与第m阳极线Am连接的各EL元件的两端没有电位差,在与Am连接的各EL元件的寄生电容上充电的电荷量为零。而在与以非点亮状态控制的第1和第2阳极线A1、A2连接的各EL元件上被施加上述VM产生的反向偏压,以图示的极性进行充电。
接着,如图5(B)所示,在恒流驱动期间使要扫描点亮的扫描线例如第1扫描线K1设定在接地电位GND,而在其它的扫描线上继续施加反向偏压VM。此时,以非点亮状态控制的第1和第2阳极线A1、A2设定在接地电位GND,被点亮控制的第m阳极线Am连接在恒流源Im侧。
由此,来自恒流源Im的点亮驱动电流被供给与第1扫描线K1及第m阳极线Am连接的点亮对象的EL元件。此时,从反向偏压电位VM流入未扫描的EL元件的寄生电容的电流通过各阳极线,瞬间地流入点亮对象的EL元件的阳极侧,对点亮对象的EL元件的寄生电容快速充电。其结果是点亮对象的EL元件的发光上升较迅速地进行。
这里,如上所述,由于VM产生的反向偏压已在非点亮对象的各EL元件上充电,由于此状态不变,因此,几乎没有来自反向偏压VM的通过点亮对象以外的阳极线A1、A2的瞬间电流流入。其结果是非扫描状态的各自的阴极线K2~Kn中的反向偏压电位的电位几乎都不下降,与图4(B)所示的状态相比,通过非扫描状态的各阴极线K2~Kn及成为点亮对象的阳极线Am而瞬间地流入扫描点亮对象的EL元件的阳极侧的电流增加。由此,被选作扫描点亮对象的EL元件的发光初期的亮度提升的程度比图4所示的例更加显著。
图6示意表示因上述的作用而产生的阴影(横串扰)之例。在图6所示的显示图形中,带有交叉线的“A”部分表示的是EL元件为未点亮状态的区域,“B”部分及“C”部分表示的是EL元件为点亮状态的区域。如图6中“A”所示,按每一扫描行看,在未点亮元件的比例多的情况(点亮率小的情况)下,产生「亮横串扰」,即“B”表示的部分的发光比“C”表示的部分更亮。
以上说明的例子是基于在复位动作模式中,对于以非点亮状态控制的EL元件施加上述VM的反向偏压的VM复位方式。而如果在复位动作模式中,以非点亮状态控制的EL元件的两端按照均设定在接地电位GND的GND复位方式,则在图6中产生「暗横串扰」,即“B”表示的部分的发光比“C”表示的部分更暗。另外,由于显示面板的显示图形及时间常数等因素不同,上述的阴影会以各种形式出现。
另外,由于布线电阻分别分布在上述的显示面板中各扫描线上,根据接近和远离扫描驱动器的不同情况,在各扫描线上实际的布线电阻将不同。所以,如按照图4说明的那样,即使在EL元件的点亮率高、较难受到上述阴影影响的情况下,在位于接近扫描驱动器的位置上的EL元件与位于远离扫描驱动器的位置上的EL元件之间也存在出现亮度不同的所谓亮度梯度的问题。
图7为说明上述的亮度梯度出现的例,它等效图示了前面说明的图4(B)所示的EL元件的点亮率高的状态。如图7所示,大致相等的点亮驱动电流ia分别从恒流源I1~Im供给与扫描状态下的第1阴极线K1对应的各EL元件。
此时,通过非扫描状态的各阴极线K2~Kn,对于与以上各阴极线对应的EL元件,产生来自反向偏压施加电压VM的充电作用,如图7所示,基于此被选作点亮对象的EL元件中流入ib、ic、id各电流。基于分布在非扫描状态下的各阴极线的电阻不同,ib、ic、id各电流分别具有不同的值,因此,作为结果,将产生亮度梯度,即第1扫描行K1中的各EL元件的发光亮度分别不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的问题而提出的,如上所述,其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在实用上使因EL元件的点亮率不同而产生的阴影及亮度梯度降低到没有问题程度的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及驱动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理想方式具有的特征在于一种包括互相交叉的多根扫描线及多根数据线和使阳极端子分别与上述各扫描线连接、使阴极端子分别与上述各数据线连接的具有二极管特性的发光元件的无源矩阵型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具备用于将上述扫描线分别设定在扫描选择电位或非扫描选择电位的扫描驱动器侧的转换单元和用于将上述数据线分别与点亮驱动电源或非点亮驱动电源连接的数据驱动器侧的转换单元,上述点亮驱动电源是通过上述数据驱动器侧的转换单元、使发光元件的点亮驱动电流从扫描状态的该发光元件中的阴极端子侧向基准电位点吸入的吸入型恒流电源。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一种包括互相交叉的多根扫描线及多根数据线和使阳极端子分别与上述各扫描线连接、使阴极端子分别与上述各数据线连接的具有二极管特性的发光元件的无源矩阵型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在上述发光显示面板的1个扫描期间内至少设定上述发光元件的复位期间和点亮期间,在上述发光元件的复位期间内可执行以下动作,即对于成为扫描对象的扫描线供给扫描选择电位,同时对于成为扫描对象之外的扫描线供给非扫描选择电位,而且使全部上述数据线与非点亮驱动电源连接,在上述发光元件的点亮期间内可执行以下动作,即对于成为扫描对象的扫描线供给扫描选择电位,同时对于成为扫描对象之外的扫描线供给非扫描选择电位,而且使已连接成为点亮对象的上述发光元件的数据线与点亮驱动电源连接,同时使未连接成为点亮对象的上述发光元件的数据线与非点亮驱动电源连接,上述点亮驱动电源执行使发光元件的点亮驱动电流从扫描状态下的该发光元件中的阴极端子侧向基准电位点吸入的电流吸入动作。


图1是表示传统显示面板的叠层结构和适合于本发明采用的显示面板的叠层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传统无源矩阵型显示面板及其驱动电路之一例的电路结构图。
图3是说明图2所示的显示面板中的点亮驱动动作的定时图。
图4是按照图3所示的定时图、说明发光元件的点亮率高时的动作的电路结构图。
图5是按照图3所示的定时图、说明发光元件的点亮率低时的动作的电路结构图。
图6是表示一例阴影产生的示意图。
图7是说明一例亮度梯度产生的电路结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电路结构图。
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数据驱动器的结构例的电路结构图。
图10是说明图8所示的驱动装置的显示面板的点亮驱动动作的定时图。
图11是表示图8所示的结构中复位期间的状态的电路结构图。
图12是说明图8所示的结构中发光元件的点亮率高时点亮期间的动作的电路结构图。
图13是说明图8所示的结构中发光元件的点亮率低时点亮期间的动作的电路结构图。
图14是说明一例选取与图8所示的结构不同的设定电位的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按照图8以后所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另外,在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具有与已说明的各图中所示的结构要素相同功能的部分以相同符号表示。
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是根据阴极线驱动-阳极线扫描的驱动方式、使无源矩阵型显示面板点亮驱动的示图。也就是说,在图8所示的例中m根扫描线(阳极线)A1~Am沿纵方向排列,n根数据线(阴极线)K1~Kn沿横方向排列,在各个交叉部分(合计m×n个)配置以二极管及电容符号组成的并联体表示的有机EL元件E11~Emn,构成显示面板1。
而且,构成像素的各EL元件E11~Emn与沿纵方向的阳极线A1~Am和沿横方向的阴极线K1~Kn的各交点位置对应,EL元件的等价二极管中的阳极端子与阳极线连接,EL元件的等价二极管中的阴极端子与阴极线连接。另外,各阳极线A1~Am与作为扫描驱动器的阳极线驱动电路3连接,各阴极线K1~Kn与作为数据驱动器的阴极线驱动电路2连接,分别进行驱动。
上述扫描驱动器3中具有作为转换单元的扫描开关Sa1~Sam,能够使各自的上述阳极线A1~Am分别设定在扫描选择电位VAH或非扫描选择电位(在此实施方式中为接地电位GND)而构成。而在上述数据驱动器2中也具有作为转换单元的驱动开关SK1~SKn,构成为可使上述各自的阴极线分别设定在作为点亮驱动电源的电流吸入型恒流源I1~In或非点亮驱动电源VKH上。
而且,通过控制总线,分别将控制信号从包含CPU等的发光控制电路4供给上述的阳极线驱动电路(扫描驱动器)3及阴极线驱动电路(数据驱动器)2,根据要显示的图像信号进行上述扫描开关Sa1~Sam及驱动开关SK1~SKn的转换操作。
由此,对于各阳极线(扫描线)A1~Am,按指定的周期依次提供扫描选择电位VAH,因此各阳极线依次变为扫描状态。与此同步地根据图像信号对所要的阴极线K1~Kn连接电流吸入型恒流源I1~In,因此将点亮驱动电流选择性地供给上述各EL元件E11~Emn,根据上述图像信号在显示面板1上显示图像。
再有,图8表示第1阳极线A1被设定在扫描选择电位VAH上而变为扫描状态的情况,此时,对全部的阴极线K1~Kn连接电流吸入型恒流源I1~In。所以,通过在此状态下依次扫描各阳极线A1~Am,显示面板1中的全部EL元件将被点亮控制(点亮率100%)。
图9表示图8中的阴极线驱动电路(数据驱动器)2的结构例,特别表示电流吸入型恒流源I1~In的结构由分立电路形成。在图9所示的结构中图8所示的驱动开关SK1~SKn分别由第1模拟开关SK1a~SKna和第2模拟开关SK1b~SKnb构成。也就是说,通过上述第1和第2模拟开关互补地进行开通动作,使非点亮驱动电源VKH或由各晶体管Q1~Qn构成的电流吸入型恒流源I1~In的任何一个连接在各自的数据线(阴极线)K1~Kn上而动作。
另一方面,npn型晶体管Q0和同样npn型的各晶体管Q1~Qn构成了将上述晶体管Q0设在电流控制侧的电流反射镜电路。在上述晶体管Q0的集电极上供给动作电源Vref,此集电极和基极通过电阻连接。并且,晶体管Q0的发射极通过电流控制电阻连接在作为电路的基准电位的接地GND点。
而且,使各晶体管Q1~Qn的集电极分别能够与各自的上述数据线(阴极线)K1~Kn连接,同时使各发射极分别能够通过上述第2模拟开关SK1b~SKnb和电阻与作为基准电位的接地GND点连接。另外,各晶体管Q1~Qn的基极分别通过电阻与电流控制侧晶体管Q0的集电极连接。
由此,作为流入上述各晶体管Q1~Qn的电流由流入电流控制侧晶体管Q0的电流值控制的电流反射镜电路而发挥功能,使此电流反射镜电路向基准电位点即接地GND点从EL元件的阴极侧吸入点亮驱动电流。
图10表示的是包括通过对于成为点亮对象的EL元件将其两端电位设定在预定的电位、从而将寄生电容中充电的电荷放出的包含复位期间的EL元件的点亮驱动动作。它以与已说明的图3相同的定时图进行表示。而且,图10(A)表示的是扫描同步信号,在此例中与上述扫描同步信号同步地设定复位期间及作为点亮期间的恒流驱动期间。
图10(B)及(C)表示的是在与上述各期间中的阳极驱动器(阳极线扫描电路)3连接的阳极线中的扫描行及非扫描行上施加的电位。而图10(D)及(E)表示的是在与上述各期间中的阴极驱动器(阴极线驱动电路)2连接的阴极线中的点亮行及非点亮行上施加的电位。
首先,在图10所示的复位期间,如图10(B)所示,阳极驱动器3通过其设有的上述扫描开关Sa1~Sam,在选作扫描对象的阳极线(扫描行)上连接扫描选择电位VAH;如图10(C)所示,对于选作非扫描对象的阳极线(非扫描行),设定在接地电位GND。
另外,如图10(D)及(E)所示,复位期间中的阴极驱动器2通过其设有的上述驱动开关SK1~SKn,无论对于点亮行还是非点亮行都供给来自非点亮驱动电源VKH的电位。
另一方面,在图10所示的恒流驱动期间,如图10(B)所示,阳极驱动器3通过其设有的上述扫描开关Sa1~Sam将设为扫描对象的阳极线(扫描行)连接在扫描选择电位VAH;如图10(C)所示,对于设非扫描对象的阳极线(非扫描行)设定在接地电位GND。
另外,如图10(D)所示,恒流驱动期间中的阴极驱动器2通过其设有的上述驱动开关SK1~SKn将点亮行与点亮驱动电源即由电流反射镜电路构成的电流吸入型恒流源I1~In连接。并且,如图10(E)所示,对非点亮行供给上述的非点亮驱动电源VKH。
图11~图13分别表示按照上述图10所示的定时图的复位期间中EL元件上的电压施加状态以及恒流驱动期间中EL元件上的电压施加状态。再有,图11表示的是复位期间EL元件上的电压施加状态,图12表示的是EL元件点亮率高时(点亮率为100%时)的恒流驱动期间EL元件上的电压施加状态,图13表示的是EL元件点亮率低时(点亮率为33%时)的恒流驱动期间EL元件上的电压施加状态。
另外,与已说明的图4及图5同样,由于纸面的原因,在图11~图13中表示的是对应于第1、第2及第m阳极线和第1、第2及第n阴极线的各EL元件上的电位供给状态。
如图11所示,在复位期间使数据驱动器2中的驱动开关SK1~SKn全部被控制成连接在非点亮驱动电源VKH侧。并且,在扫描驱动器3中使要扫描点亮的扫描线例如第1扫描线A1通过扫描开关Sa1设定在扫描选择电位VAH上,其它扫描线通过扫描开关Sa2~Sam设定在接地电位GND上。
这里,在图10~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上述非点亮驱动电源VKH和扫描选择电位VAH被设定在大致相等的电位(VKH=VAH)。所以,在图11所示的复位状态,与成为扫描点亮对象的第1扫描线A1对应的各EL元件的两端电位成为同一电位,被执行使储存在该EL元件的寄生电容中的电荷放出的复位动作。
而对于扫描点亮对象以外的各EL元件,沿着图11中虚线表示的路线,从非点亮驱动电源VKH对EL元件的寄生电容储存图中所示极性的电荷。再有,图11所示的复位期间的动作执行相同的动作,与EL元件的点亮率无关。
下面,如图12所示,在EL元件的点亮率高时的恒流驱动期间,使数据驱动器2中的驱动开关SK1~SKn的绝大部分都连接在点亮驱动电源即电流吸入型恒流源I1~In侧。并且,扫描驱动器3中的各扫描开关Sa1~Sam成为与图11所示的复位方式相同的状态。
所以,如图12所示,在与成为扫描点亮对象的第1阳极线A1对应的EL元件的各阳极端子上施加扫描选择电位VAH,并且上述EL元件的各阴极端子分别通过恒流源I1~In接受向基准电位(接地电位GND)侧的恒流吸入动作。由此,在与成为扫描点亮对象的第1阳极线A1对应的EL元件上分别流入点亮驱动电流,成为发光状态。
此时,非扫描行A2~Am通过扫描开关设定在非扫描选择电位(接地电位GND)上,因此,不会产生从非扫描行A2~Am对被选作点亮对象的EL元件的瞬间电流的串入,可以防止上述阴影发生。另外,如上所述,由于不会产生对被选作点亮对象的EL元件的瞬间电流的串入,因此,如已说明的那样,也可以克服因非扫描行的分布电阻不同而引起的不同值的电流分别串入点亮对象的EL元件、产生亮度梯度这一问题。
另外,根据上述的结构,结果是连接在未被扫描选择的阳极线与正被驱动的阴极线的交点上的各EL元件处于非扫描选择电位即接地GND电位和电流吸入型恒流源之间,所以,在图2所示的阴极线扫描-阳极线驱动方式中发生的EL元件的串扰发光可以被有效防止。
下面,图13表示的是与表示为Kn的阴极线对应的EL元件被点亮驱动时,即EL元件的点亮率低时的恒流驱动期间的动作例。在图13所示的例中,进行从连接于扫描状态的阳极线A1与点亮行即阴极线Kn之间的EL元件的阴极侧吸入恒流的动作,由此点亮驱动上述EL元件。
在图13所示的例中,在恒流驱动期间对于非点亮行即阴极线K1、K2施加非点亮驱动电源VKH,将与非点亮行对应的EL元件的阴极电极侧抬高至上述VKH的状态。也就是说,不会变为图11所示的复位状态。而且,因为上述的扫描选择电位VAH与上述的非点亮驱动电源VKH的电位大致相等,所以,不会发生电流通过扫描状态下被非点亮控制的各EL元件的寄生电容的路径。
并且,此时非扫描行A2~Am通过扫描开关设定在接地电位GND上,因此,也不会产生对成为点亮对象的EL元件的瞬间电流串入。所以,如图13所示,即使在EL元件的点亮率低的情况下,上述的阴影也不会发生。
在以上说明的图8~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使非扫描选择电位成为接地电位GND,使作为点亮驱动电源的吸入型恒流源的基准电位同样成为接地电位GND,并且使扫描选择电位VAH及非点亮驱动电位VKH成为同一电位。如式1所示,在此条件下最好将上述扫描选择电位VAH设定在上述基准电位与上述EL元件的发光阈值电压(Vth)相加之值以上。由此,可以确保上述的作为点亮驱动电源而起作用的吸入型恒流源I1~In中的恒流动作。
扫描选择电位VAH≥(基准电位+发光阈值电压Vth)......式1另外,如式2所示,在上述的条件下最好上述非扫描选择电位设定在小于上述基准电位与上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阈值电压Vth相加之值的电位。由此,可以防止处于非扫描状态下的各EL元件点亮。
非扫描选择电位<(基准电位+发光阈值电压Vth)......式2另外,如式3所示,在上述的条件下最好上述非点亮驱动电源VKH的电位设定在大于从上述扫描选择电位VAH减去上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阈值电压Vth之值的电位。由此,可以防止扫描状态下被非点亮控制的各EL元件的点亮。
非点亮驱动电源VKH>(扫描选择电位VAH-发光阈值电压Vth)......式3在以上说明的结构中,表示的是作为点亮驱动电源而起作用的吸入型恒流源I1~In中的基准电位和非扫描选择电位均为接地电位(0V)的例,但上述基准电位和非扫描选择电位也可以采用接地电位以外的电位,或者为互相不同的电位结构。
例如,可以将图14所示的恒流源I1~In中的基准电位例如取为+5V,非扫描选择电位也取为+5V,并确保上述式1~3的各关系,从而获得相同的作用和效果。另外,可以将图14所示的恒流源I1~In中的基准电位例如取为-1V,非扫描选择电位例如取为+1V,并确保上述式1~3的各关系,从而获得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再有,根据上述结构的发光显示面板1,对于用作扫描线的阳极线,朝向各EL元件的点亮驱动电流将会集中流入,而对于用作驱动线的各阴极线仅仅是流入1个EL元件的点亮驱动电流。另一方面,对于发光功能层上叠层的金属电极,导出来自发光功能层的光的、由图1所示的透明基板侧上形成的ITO等的透明电极的固有电阻非常大。
所以,如已说明的结构那样,在采用阴极线驱动-阳极线扫描的驱动方式时,在由ITO等形成的透明电极与金属电极之间形成的作为EL元件的发光功能层的阳极与阴极的关系最好与图1(A)表示的结构相反地构成。即,如图1(B)所示,通过将作为发光功能层的叠层结构按照与图1(A)相反的顺序而成膜,对于由ITO等形成的透明电极,从而可以避免EL元件的点亮驱动电流的集中。
再有,上述的说明是基于由ITO等形成的透明电极的固有电阻对于发光功能层上叠层的金属电极非常大这一现实状况,在提供固有电阻小的透明电极的场合,也可适当采用图1(A)所示的发光功能层的叠层结构。
另外,图1(B)是简单呈现叠层结构的示意图,实际上作为在透明基板上形成的数据线的透明电极分别在透明基板上排列为条状,按照要在透明电极上发光的区域,形成至少包含一层发光层的上述发光功能层,上述多根扫描线在上述发光功能层上沿与上述数据线交叉的方向以条状叠层而形成。
这种情况下,上述发光功能层有时也采用这样的结构除了在发光层之外还在其扫描线侧叠层空穴注入层或电子注入层中的任一层并在其数据线侧叠另一层。另外,上述发光功能层有时也采用这样的结构除了在发光层之外还在其扫描线侧叠层空穴输送层或电子输送层中的任一层并在其数据线侧叠层另一层。
再有,作为在显示面板上排列的发光元件,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表示的是采用有机EL元件的例,但是,如果采用其它的电容性元件作为上述发光元件,也可以获得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设有互相交叉的多根扫描线及多根数据线和具有二极管特性的发光元件的无源矩阵型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所述发光元件的阳极端子分别与所述各扫描线连接,其阴极端子分别与所述各数据线连接,其特征在于设有用以将所述扫描线分别设定在扫描选择电位或非扫描选择电位的扫描驱动器侧的转换单元;以及用以将所述数据线分别与点亮驱动电源或非点亮驱动电源连接的数据驱动器侧的转换单元,所述点亮驱动电源由通过所述数据驱动器侧的转换单元、使发光元件的点亮驱动电流从扫描状态下的该发光元件的阴极端子侧向基准电位点吸入的吸入型恒流源构成。
2.如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选择电位设定在所述基准电位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阈值电压相加之值以上。
3.如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扫描选择电位设定在小于所述基准电位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阈值电压相加之值的电位上。
4.如权利要求2中记载的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扫描选择电位设定在小于所述基准电位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阈值电压相加之值的电位上。
5.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点亮驱动电源的电位设定在大于所述扫描选择电位减去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阈值电压之值的电位上。
6.如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电位和所述非扫描选择电位中至少一方设定在接地电位上。
7.如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选择电位和非点亮驱动电源的电位设定在同一电位上。
8.如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多根数据线在透明基板上排列为条状而作为透明电极,按照要使其发光的区域,在所述透明电极上形成含有至少一层发光层的发光功能层,所述多根扫描线在所述发光功能层上沿着与所述数据线交叉的方向叠层为条状。
9.如权利要求8中记载的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光功能层中除了所述发光层之外还在其扫描线侧叠层空穴注入层或电子注入层中的任一层并在其数据线侧叠层另一层。
10.如权利要求8中记载的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光功能层中除了所述发光层之外还在其扫描线侧叠层空穴输送层或电子输送层中的任一层并在其数据线侧叠层另一层。
11.一种设有互相交叉的多根扫描线及多根数据线和具有二极管特性的发光元件的无源矩阵型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所述发光元件的阳极端子分别与所述各扫描线连接,其阴极端子分别与所述各数据线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光显示面板的1个扫描期间内至少设定所述发光元件的复位期间和点亮期间,在所述发光元件的复位期间执行以下动作对成为扫描对象的扫描线供给扫描选择电位,同时对成为扫描对象之外的扫描线供给非扫描选择电位,而且使全部所述数据线与非点亮驱动电源连接,在所述发光元件的点亮期间执行以下动作对成为扫描对象的扫描线供给扫描选择电位,同时对成为扫描对象之外的扫描线供给非扫描选择电位,而且将连接了成为点亮对象的所述发光元件的数据线与点亮驱动电源连接,同时使未连接成为点亮对象的所述发光元件的数据线与非点亮驱动电源连接,所述点亮驱动电源执行将发光元件的点亮驱动电流从扫描状态下该发光元件的阴极端子侧向基准电位点吸入的电流吸入动作。
12.如权利要求11中记载的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选择电位设定在所述基准电位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阈值电压相加之值以上。
13.如权利要求11或权利要求12中记载的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扫描选择电位设定在小于所述基准电位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阈值电压相加之值的电位上。
14.如权利要求11中记载的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点亮驱动电源的电位设定在大于所述扫描选择电位减去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阈值电压之值的电位上。
15.如权利要求11中记载的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电位和所述非扫描选择电位中至少一方设定在接地电位上。
16.如权利要求11中记载的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电位和所述非扫描选择电位设定在同一电位上。
全文摘要
无源矩阵型发光显示面板(1),设有在互相交叉的多根扫描线(A1~Am)及多根数据线(K1~Kn)的交点上阳极端子分别与各扫描线连接、阴线端子分别与各数据线连接的发光元件(E11~Emn)。设有将各自的扫描线(A1~Am)分别设定在扫描选择电位(VAH)或非扫描选择电位(接地电位)的扫描驱动器(3)侧转换单元(Sa1~Sam)和将各自的数据线(K1~Kn)分别与点亮驱动电源(I1~In)或非点亮驱动电源(VKH)连接的数据驱动器(2)侧转换单元(SK1~SKn)。点亮驱动电源(I1~In)由通过数据驱动器侧转换单元(SK1~SKn)使发光元件的点亮驱动电流从扫描状态的该发光元件的阴极端子侧向基准电位点吸入的吸入型定电流源构成。
文档编号H05B33/08GK1797520SQ20051013785
公开日2006年7月5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28日
发明者安达忍 申请人:东北先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