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双桅柱高空作业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77840阅读:5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双桅柱高空作业平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空作业机械,尤其是一种桅柱式高空作业平台。
背景技术
现有的桅柱式高空作业平台已经有专利文献如公告号为CN2304648Y的 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公开的"四桅柱高空作业平台"、公告号为CN2404865Y 的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公开的"高空作业平台"以及公告号为CN2672022Y 的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公开的"塔式多桅柱高空作业平台"等技术方案,在 其中详细叙述了桅柱式高空作业平台的构造及其工作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然而由于桅柱是由多个桅柱节在叠加方向n-n上依次装配而成,因此,当将 其相对布置在底盘上形成如图1所示的双桅柱高空作业平台时,将导致两组 桅柱2在其侧向的刚性低于其正向的刚性,由此形成了双桅柱高空作业平台 的强刚性方向和弱刚性方向,两组桅柱的稳定特性没有充分发挥,总体结构 布局分散。然而作为高空作业装置,其应在各个方向均达到足够大的刚性和 强度以防止作业过程中发生任何方向的倾斜或者倾倒来保证安全,为了达到 这样的要求,现有的方式就是增大桅柱的规格以增强其强度和刚性,这就致 使整个高空作业平台变得笨重,且浪费材料,增加了制造成本。此外,现有 的双桅柱高空作业平台的两组桅柱是相对布设在底盘的中部,由此在其两侧 的底盘上形成了均等的闲置区域8,当在该闲置区域设置其它装置比如配电 箱等结构时,往往需要增大该闲置区域的面积,由此又造成了底盘的体积增 大以及制造成本的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 的因两组桅柱在底盘上的布置不合理所导致的两组桅柱的稳定特性没有充
分发挥,以及总体结构布局分散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双桅柱高空作业平台。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新型双桅柱高空作业平台,包括底盘和两组桅柱,每组桅柱由多个桅柱 节在叠加方向上依次装配而成,其特征是所述的两组桅柱按其叠加方向相错 位的方式布置在所述的底盘上。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以F附加 技术特征
所述的两组桅柱分别布置在底盘的两端部,两组桅柱的首级桅柱节分别 位于底盘的两端边处,两组桅柱的末级桅柱节均朝向底盘的中部位置,且两 组桅柱的末级桅柱节之间保持有正向距离。
所述的两组桅柱分别布置在底盘的两端部,两组桅柱的首级桅柱节分别 位于底盘的两侧边处,且两组桅柱的侧面之间保持有侧向距离。 所述一组桅柱的首级桅柱节与另一组桅柱的末级桅柱节对齐。 所述的两组桅柱相对底盘的平面中心呈中心对称布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两组桅柱按其叠加方向相错位的方式布置在底盘上, 相当于增大了两组桅柱的底座和其桅柱节的抗绕能力,因此在不增加材料的 情况下有效地增加了两组桅柱在侧向的支撑能力,增大其在侧向的刚性和强 度。此外在保证桅柱强度和刚性的同时,通过桅柱错位的布置,留出了--定 的空间,得以布置其它部件,从而可以縮小整机的外形尺寸,使得整个作业 平台变得灵巧,有效减少使用材料,可以降低制造成本。此外,同样由于将 两组桅柱按其叠加方向相错位的方式布置在底盘上,形成了非均匀的区域, 即可以形成较大的区域以供配置其他装置。


图1为现有双桅柱高空作业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桅柱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3、 4所示的新型双桅柱高空作业平台与现有技术的区别体现在它的 两组桅柱的布置方式上,为了突出该布置方式,在图纸中未示出其它必要的 构成部分如动力装置等,这些未示出的其它必要的构成部分可以从现有技术 中获得,在此不再赘述,以下结合图3、 4对该通过特殊的桅柱布置方式形 成的新型双桅柱高空作业平台予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3所示的新型双桅柱高空作业平台,是将两组桅柱2按其叠加方向 n-n相错位的方式布置在底盘1上每组桅柱2由多个桅柱节在叠加方向n-n 上依次装配而成(见图2),两组桅柱2分别布置在底盘1的两端部3,且相 对底盘的平面中心0呈中心对称布置;两组桅柱2的首级桅柱节6分别位于 底盘1的两端边4处,两组桅柱2的末级桅柱节7均朝向底盘1的中部位置, 且两组桅柱2的末级桅柱节7之间保持有正向距离D,对应该正向距离D的 位置即可设置连接在桅柱顶部的作业平台。在该实施例中,在两组桅柱2 的一侧均形成了一个大的区域9,可以用于布置其它装置。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的新型双桅柱高空作业平台,是将两组桅柱2按其叠加方向 n-n相错位的方式布置在底盘1上:每组桅柱2由多个桅柱节在叠加方向n-n 上依次装配而成(见图2),两组桅柱2分别布置在底盘1的两端部3,且相 对底盘1的平面中心0呈中心对称布置;两组桅柱2的首级桅柱节6分别位 于底盘1的两侧边5处,且两组桅柱2的侧面之间保持有侧向距离T,对应 该侧向距离T的位置即可设置连接在桅柱顶部的作业平台; 一组桅柱的首级 桅柱节6与另一组桅柱的末级桅柱节7对齐,从而使得两组桅柱排列整齐。
权利要求1、新型双桅柱高空作业平台,包括底盘(1)和两组桅柱(2),每组桅柱(2)由多个桅柱节在叠加方向(n-n)上依次装配而成,其特征是所述的两组桅柱按其叠加方向(n-n)相错位的方式布置在所述的底盘(1)上。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新型双桅柱高空作业平台,其特征是所述的 两组桅柱(2)分别布置在底盘(1)的两端部(3),两组桅柱的首级桅柱节(6)分别位于底盘的两端边(4)处,两组桅柱的末级桅柱节(7)均朝向 底盘(1)的中部位置,且两组桅柱的末级桅柱节(7)之间保持有正向距离 (D)。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双桅柱高空作业平台,其特征是所述的 两组桅柱(2)分别布置在底盘(1)的两端部(3),两组桅柱的首级桅柱节(6)分别位于底盘的两侧边(5)处,且两组桅柱的侧面之间保持有侧向距离(T)。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双桅柱高空作业平台,其特征是所述一 组桅柱的首级桅柱节与另一组桅柱的末级桅柱节对齐。
5、 根据1-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新型双桅柱高空作业平台,其特征是 所述的两组桅柱(2)相对底盘的平面中心(0)呈中心对称布置。
专利摘要新型双桅柱高空作业平台,属于高空作业机械,现有技术存在因两组桅柱在底盘上的布置不合理所导致的两组桅柱的稳定特性没有充分发挥,以及总体结构布局分散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包括底盘和两组桅柱,每组桅柱由多个桅柱节在叠加方向上依次装配而成,其特征是所述的两组桅柱按其叠加方向相错位的方式布置在所述的底盘上。因此本实用新型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有效地增加了两组桅柱在侧向的支撑能力,增大其在侧向的刚性和强度。此外在保证桅柱强度和刚性的同时,通过桅柱错位的布置,留出了一定的空间,得以布置其它部件,从而可以缩小整机的外形尺寸,使得整个作业平台变得灵巧,有效减少使用材料,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文档编号B66F11/04GK201010491SQ20072010632
公开日2008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07年2月6日 优先权日2007年2月6日
发明者陈建平 申请人:杭州赛奇高空作业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