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19026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或等离子显示装置等平面型的显示装置,例如,涉及图像显示范围为所谓的40英寸以上的较大型的显示装置。
技术背景作为现有的图像显示装置,有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装置。在专利文 献1所公开的图像显示装置中,在机壳的背面组装多个电气安装部件, 并且液晶面板以液晶面板的背板与机壳的前表面重合的状态安装在机壳 上。此外,前盖以使液晶面板的显示面从前盖的背面面向正面开口的状 态安装在机壳上。再有,支撑在载置台上的支脚体固定在安装于机壳上 的支柱(stay)的结合部上。这样的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液晶面板的更换如下述那样进行。首先, 将支撑于载置台上的支脚体卸下。接着,将前盖从机壳上卸下,然后, 将液晶面板从机壳卸下,将其它新的液晶面板安装在机壳上。然后,将 前盖安装在机壳上,并将支撑于载置台上的支脚体固定。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4992号公报但是,在上述那样的图像显示装置中,由于液晶面板本身具有一定 程度的自重,所以液晶面板的更换作业很困难。发明内容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显示面板主体部的更换作业变得容易。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该显示装置具有显示面板部,其具有显示图 像的显示面板主体部;和安装部件,其安装在上述显示面板部上,并支 撑该显示面板部,在上述显示面板部上设置有把手部,并且该把手部中 的至少一部分从上述安装部件露出到外部。根据该显示装置,由于在上述显示面板部设置有把手部,并且该把 手部中的至少一部分从上述安装部件露出到外部,所以作业人员通过手 持该把手部能够在支撑显示面板部的同时进行相对于安装部件的装卸作 业,因此可容易地进行显示面板主体部的更换作业。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从前方观察上述显示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从后方观察上述显示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将上述显示装置的后面板部卸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从后方观察上述显示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局部立体图。图6是从前方观察上述显示装置的面板支撑部件的立体图。图7是从后方观察上述面板支撑部件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显示面板部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的前面板的一部分和支脚部的主 要部分立体图。图10是表示上述显示装置的前面板的一部分和支脚部的主要部分 立体图。图11是上述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标号说明10、 110:显示装置;20:显示面板部;22:面板主体部;22a:显示面;30、 31、 32、 33:外围框部;36、 37、 38、 39:把手部;40:面 板支撑部件;42:背面支撑部;43、 44、 45、 46:背面框部;43a、 46a: 抵接部;50:支脚部;60、 160:前面板部;162:切口部;180:固定部 件;182:底部抵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从前方观察上述显示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从后方观察上述显示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将上述显示装置的后面板部卸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从后方观察上述显示装置的 内部结构的局部立体图,图6是从前方观察上述显示装置的面板支撑部 件的立体图,图7是从后方观察上述面板支撑部件的立体图,图8是表 示显示面板部的立体图。再有,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使 显示装置为大致铅直姿态的通常使用状态为基准,来指定上下方向,并 且将其显示面所朝向的方向设为前方,将其相反侧设为后方,并相对于 上述方向来指定左右两侧方向。该显示装置10具有显示面板部20、作为安装部件的面板支撑部件 40和前面板部60。显示面板部20具有面板主体部22、外围框部30、 31、 32、 33、和 把手部36、 37、 38、 39。面板主体部22形成为大致方形板状,在其一个主面上设有显示图像 的显示面22a。而且,本面板主体部22通过根据由后述的电路基板58生 成的影像信号来显示驱动各像素点像素(画素子画素),来在显示面22a 上显示图像。这样的面板主体部22由液晶显示面板、等离子显示面板、 有机EL显示面板等平面型显示面板,特别是大画面的平面型显示面板构 成。外围框部30、 31、 32、 33是安装在显示面板主体部22的周围的棒 状部件。这里,以包围显示面板主体部22的周围四方的方式设置了四个 外围框部30、 31、 32、 33。更具体地说,在面板主体部22的整个上侧面 上通过螺钉紧固等固定有外围框部30,在面板主体部22的整个两侧面上 分别通过螺钉紧固等固定有外围框部31、 32,在面板主体部22的整个底 侧面上通过螺钉紧固等固定有外围框部33。把手部36、 37、 38、 39以至少其一部分露出到外部的方式,安装在 上述显示面板部20上,这里,安装在显示面板部20的背面侧。更具体地说,把手部36、 37、 38、 39设置了多个,把手部36、 37、 38、 39以连接固定上述多个外围框部30、 31、 32、 33中的至少两个的方 式安装在显示面板部20上。即,把手部36、 37、 38、 39具有增强板部36a、 37a、 38a、 39a和呈突出状地固定在增强板部36a、 37a、 38a、 39a 的一个主面上的把手主体部36b、 37b、 38b、 39b。着眼于其中之一来看, 增强板部36a形成为大致三角板状,其在各外围框部30、 31的端部彼此 对接的部分,通过螺钉紧固等固定在两个外围框部30、 31的端部,由此, 增强板部36a连接固定这两个外围框部30、 31。同样地,增强板部37a 连接固定两个外围框部30、 32,增强板部38a连接固定两个外围框部32、 33,增强板部39a连接固定两个外围框部31、 33。这些增强板部36a、 37a、 38a、 39a增强了显示面板部20的扭转刚性。此外,这些把手部36、 37、 38、 39设置于显示面板部20的四角, 其整体露出到外部。另外,各把手部36、 37、 38、 39在与显示面板主体 部22的显示面22a大致正交的方向上,配置在与面板支撑部件40的背 面支撑部42和支脚部50不重合的位置。对此,在后述的面板支撑部件 40的说明中将进一步说明。面板支撑部件40是用于安装上述显示面板部20并将该显示面板部 20以预定位置和姿态支撑的部件,面板支撑部件40具有背面支撑部(也 称为机壳)42和支脚部50。背面支撑部42是安装在显示面板部20的背面的部件,这里,其具 有多个(这里为四个)背面框部43、 44、 45、 46和连接增强部件48。各 背面框部43、 44、 45、 46是长条状部件,它们以铅直姿态而且在宽度方 向上隔开间隔地通过连接增强部件48连接固定。由此,背面支撑部42 作为整体形成为大致方形的板形状。而且,通过将上述各背面框部43、 44、 45、 46通过螺钉紧固等固定在显示面板部20的背面,上述背面支撑 部42被安装固定在显示面板部20的背面。再有,在该背面支撑部42上 安装有电路基板58和冷却风扇59。此外,该背面支撑部42的横宽尺寸设定成比上述显示面板部20 的横宽尺寸至少小上述把手部36、 37、 38、 39的横宽尺寸。因此,安装 在上述显示面板部20的四角上的把手部36、 37、 38、 39从上述面板支 撑部件40露出到外部,并且在与显示面板主体部22的显示面22a大致 正交的方向上,与背面支撑部42及支脚部50不重合。此外,在该背面支撑部42上设有抵接部43a、 46a,抵接部43a、 46a 能够与显示面板部20抵接,以便支撑该显示面板部20的自重。这里, 在宽度方向上,两端侧的背面框部43、 46的上端部成为抵接部43a、 46a。 而且,在显示面板部20的背面侧,上侧的外围框部30突出,通过该外 围框部30的下表面与抵接部43a、 46a抵接,来支撑显示面板部20的自 重。抵接部43a、 46a的形成方式并不限于上述示例,也可以在背面支撑 部42的任意位置,例如在背面框部43、 44、 45、 46的中间部形成突出 片来作为抵接部,使其与形成于显示面板部20的背面的凹部或凸部等抵 接,从而支撑该显示面板部20的自重。支脚部50构成为将上述背面支撑部42支撑成竖立状态使其不会翻 倒。这里,两个支脚部50通过螺钉紧固或配合结构等而固定在上述背面 框部43、 46的下部。各支脚部50具有在背面框部43、 46的下部以大致 水平姿态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平板状部分,通过将该部分载置于设 置面上,各支脚部50将本显示装置10保持在竖立姿态下。前面板部60形成为与显示面板部20的外形对应的大致方形框状, 并且以覆盖该显示面板部20的周围的方式,通过螺钉紧固等固定在显示 面板部20的周围,例如,固定在外围框部30、 31、 32、 33上。此外,在上述面板支撑部件40的后表面,安装有覆盖该面板支撑部 件40的后表面的后面板部70、 71、 72。其中,后面板部70是将面板支 撑部件40的后表面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覆盖起来的部件,后面板部71、 72是将面板支撑部件40的后表面的宽度方向两侧部覆盖起来的部件。这 些后面板部70、 71、 72通过螺钉紧固等而固定在显示面板部20的周围, 例如,固定在外围框部30、 31、 32、 33上。再有,在后面板部71、 72 的外侧角部分中的、与把手部36、 37、 38、 39对应的部分上,形成有切 口部71a、 72a,即使在安装了后面板部71、 72的状态下,把手部36、 37、 38、 39仍露出到外部。再有,关于本后面板部70、 71、 72,也可覆 盖上述把手部36、 37、 38、 39。可是,通过使上述把手部36、 37、 38、 39也从本后面板部70、 71、 72露出,即使在显示装置IO的完成形态下, 也可握住该把手部36、 37、 38、 39来移动本显示装置10,非常方便。对如此构成的显示装置10中的显示面板主体部22的更换作业进行 说明。例如,在内置的背光灯因寿命等而不亮的情况下,或在因某种原因而使显示面板主体部22的图像显示状态的品质变差的情况下,实施将已 有的显示面板部20更换为新的显示面板部20的作业。首先,在初始状态下,将显示装置10经支脚部50而以直立状态配 置在设置地点上。再有,在该状态下,由于把手部36、 37、 38、 39露出 到装置外部,所以通过由多个人手握该各把手部36、 37、 38、 39,可搬 运、移动显示装置IO。即,把手部36、 37、 38、 39作为显示面板主体部 22的更换用和显示装置10的搬运移动用的把手使用。在该状态下,松开 固定前面板部60的螺钉等,将该前面板部60从显示面板部20向前方卸 下。接着,松开固定后面板部70、 71、 72的螺钉等,将该后面板部70、 71、 72从显示面板部20向后方卸下。此时,把手部36、 37、 38、 39经 后面板部71、 72的切口部71a、 72a而露出到外部,所以无需卸下把手 部36、 37、 38、 39等即可将后面板部70、 71、 72卸下。接下来,卸下固定安装显示面板部20和背面支撑部42的螺钉等。 此时,由于在显示面板部20的背面侧外围框部30的下表面与抵接部43a、 46a抵接,所以可防止显示面板部20因自重而下落。因此,在卸下将显 示面板部20安装固定在背面支撑部42上的螺钉等的作业中,可以没有 用于防止显示面板部20下落或倾倒等的辅助作业人员。接着,将显示面板部20从背面支撑部42向前方卸下。此时,由于 设有多个把手部36、 37、 38、 39,所以,即使在显示面板部20过大、一 个人即使伸直两臂手也够不到显示面板部20的两侧部的情况下,或者在 为一个人难以移动显示面板部20的重量的情况下,也能够由多个人分担 把持各个把手部36、 37、 38、 39将显示面板部20卸下并移动。然后,在将显示面板部20从面板支撑部件40卸下移动到其它地点 之后,卸下用于将外围框部30、 31、 32、 33固定在显示面板主体部22 周围的螺钉等,将外围框部30、 31、 32、 33在通过把手部36、 37、 38、 39连接固定成大致方形框状的状态下,从显示面板主体部22卸下。然后,将连接固定成大致方形框状的外围框部30、 31、 32、 33从后方盖到新的 显示面板主体部22的周围,并用螺钉等进行固定。接下来,握住把手部36、 37、 38、 39,将组装了新显示面板主体部 22的显示面板部20抬起,使显示面板部20的背面朝向直立状态的面板 支撑部件40的前表面,并且使外围框部30的下表面与抵接部43a、 46a 抵接,从而装载并保持显示面板部20。然后,通过螺钉固定等将显示面 板部20固定在背面支撑部42上。此时,由于在显示面板部20的背面侧 外围框部30的下表面与抵接部43a、 46a抵接,所以可没有用于防止显 示面板部20下落或倾倒等的辅助作业人员。因此,在有多个作业人员的 情况下,可由所有的多个作业人员来进行螺钉紧固作业等,或者同时进 行螺钉紧固等作业和卸下的显示面板主体部22的打包作业等。因此,可 缩短显示面板主体部22的更换作业。此外,在不能确保更换作业用的宽敞空间的情况下,可预先准备好 在新的显示面板主体部22上安装了别的外围框部30、 31、 32、 33的构 件,并将其用作维修用部件。即,在将已有的显示面板部20从面板主体 部22卸下的状态下,从其上将把手部36、 37、 38、 39卸下,在作为维 修用部件准备好的新显示面板部20为直立姿态的状态下,将把手部36、 37、 38、 39通过螺钉紧固等安装到新显示面板部20的外围框部30、 31、 32、 33上。然后,与上述同样地将组装有新显示面板主体部22的显示面 板部20安装到面板支撑部件40上。由此,不需要相对于显示面板部20 的外围装卸外围框部30、 31、 32、 33的作业,即使在比较狭窄的作业空 间中,也可进行显示面板主体部22的更换作业。然后,在将组装了新的显示面板主体部22的显示面板部20安装在 面板支撑部件40上后,将前面板部60从前方安装到外围框部30、 31、 32、 33上,并通过螺钉紧固等进行固定,并且将后面板部70从后方覆盖 到外围框部30、 31、 32、 33上,并通过螺钉紧固等进行固定。由此,更 换作业结束,改善了背光灯的不亮或图像显示状态的品质变差等。根据如此构成的显示装置10,由于在显示面板部20上设有把手部 36、 37、 38、 39,并且该把手部36、 37、 38、 39从面板支撑部件40露出到外部,所以通过由作业人员握住该把手部36、 37、 38、 39,能够在 支撑显示面板部20的同时容易地进行面板支撑部件40的更换作业。特 别是对于大画面、例如40英寸以上的显示面板部20有助于更换作业性 的提高。再有,把手部36、 37、 38、 39不必全部从面板支撑部件40露 出到外部,把手部36、 37、 38、 39的至少一部分可从面板支撑部件40 露出到外部即可。此外,由于设有多个把手部36、 37、 38、 39,所以能够由多个作业 人员握住各把手部36、 37、 38、 39,因而即使是重的显示面板部20,也 能够容易地进行更换作业。再有,各把手部36、 37、 38、 39以连接同定多个外围框部30、 31、 32、33中的至少两个的方式安装,所以可提高显示面板部20的扭转刚性, 能够有效地防止因握住把手部36、 37、 38、 39而导致的在显示面板部2 的支撑状态或搬运状态等下的显示面板部20的变形、玻璃的破裂等。此外,由于在背面支撑部42上设置有支撑显示面板部20的自重的 抵接部43a、 46a,所以例如在卸下将显示面板部20固定到背面支撑部 42上的螺钉的作业中等,作业人员可以不用支撑显示面板部20的全部自 重。因此,可更容易地进行显示面板部20的更换作业。此外,把手部36、 37、 38、 39在与显示面板主体部22的显示面22a 大致正交的方向上,与背面支撑部42和支脚部50不重合,所以通过把 持把手部36、 37、 38、 39将显示面板部20向与显示面22a大致正交的 方向(这里为前方)移动,能够在不用将显示面板部20大幅度地向上方 抬高的情况下,相对于面板支撑部件40装卸显示面板部20。因此,显示 面板部20的装卸作业变得更加容易。实施方式2下面对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再有,在本实施方 式的说明中,对与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过的内容相同的结构标以相 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图9及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的前面 板的一部分和支脚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11是以与图4中的IX — K线 相当的部分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剖面图。该显示装置110的作为上述安装部件的面板支撑部件40具有底部抵接部182。该底部抵接部182以与支脚部50的向上面接触的状态配置, 并且构成为能够与显示面板部20的底部抵接,以便支撑该显示面板部20 的自重。更具体地说,支脚部50具有可与接地面接触的底板51、固定在该 底板51上的架台52、固定在该架台52上的支柱部53。架台52通过焊 接等固定在底板51上,并具有可插入支柱部53的下端部的孔部52h。上 述支柱部53的下端部插入在该孔部52h中,并通过焊接等固定在架台52 和底板51上。通过将上述背面框部43、 46安装固定在该支柱部53上, 该背面框部43、 46相对于支脚部50以大致铅直姿态被支撑。此外,大致L字形的固定部件180的一个端部通过螺钉紧固等固定 在背面框部43、 46的下端部。此外,在将该大致L字形的固定部件180 的另一端部配置在架台52的上表面的姿态下,固定部件180的一个端部 被固定在支柱部53上。这里,大致L字形的固定部件180通过从支柱部 53的后方插入的螺钉S而被螺钉紧固固定。该固定部件180的另一端部 是作为底部抵接部182使用的部分。即,固定部件180的另一端部在其 中途向上方弯曲后向前方弯曲,比其弯曲部分靠近基端侧的部分182a与 架台52的上表面、即支脚部50的向上面接触,并且比弯曲部分靠近前 端侧的部分182b与显示面板部20的底部接触。这里,底部抵接部182 构成为可与显示面板部20的外围框部33抵接。而且,在使显示面板部20的底部的外围框部33与底部抵接部182 抵接地安装显示面板部20时,该显示面板部20的自重由与支脚部50上 表面接触的底部抵接部182支撑。因此,不易对螺钉S施加剪切载荷, 该剪切载荷处于显示面板部20的自重所作用的方向。此外,在向前后推 动显示装置110向倾倒的方向施加载荷的情况下,在螺钉S的轴向上作 用有拉伸应力,但通过螺钉S的螺合摩擦防止了螺钉S的脱落,维持了 支脚部50和背面支撑部42的上述连接状态,并防止了背面支撑部42和 显示面板部20的翻倒。此外,虽然由于显示面板部20的自重,而在支 柱部53和底面板51的焊接固定部分作用有弯曲力矩,但由于具有底部抵接部182的固定部件180紧贴在架台52的上表面,所以减轻了作用在 该焊接固定部分的弯曲应力。此外,这里,由于支柱部53在架台52上 也是焊接固定,所以作用在底板51和支柱部53的焊接固定部分的弯曲 应力缓和。因此,即使在底板51的板厚较薄的情况下,也可在与支柱部 53的接合部获得高的弯曲刚性,从而可容易地实现支脚部50的轻量化或 低成本化。此外,在与上述前面板部60对应的前面板部160上,在与上述底部 抵接部182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切口部162,在安装了前面板部160的状 态下,底部抵接部182收纳在该切口部162内。再有,前面板部160只 要至少覆盖显示面板部20的底部即可。在更换该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110的显示面板主体部22的情况下, 与上述实施方式1 一样,在不卸下支脚部50等、使显示装置10直立的 状态下,进行将已有的显示面板部20固定在背面支撑部42上的螺钉的 卸下等,并且,实施将新的显示面板部20固定在背面支撑部42上的螺 钉的联结作业。在各情况下,由于显示面板部20抵接并被支撑在底部抵 接部182上,所以防止了显示面板部20因自重而下落,可不需要支撑显 示面板部20的辅助作业人员。此外,在卸下前面板部160并更换为不同 色调或设计等的前面板部160时,可在不卸下支脚部50、使显示装置110 直立的状态下,卸下前面板部160。而且,同样地,可在使显示装置110 直立的状态下,安装形成有同样的切口部162的、色调或设计等不同的 新的前面板部160。因此,在这些前面板部160的更换作业中,不易损伤 前面板部160。此外,即使使支脚部50和前面板部160的距离相邻,通 过切口部162也可以防止前面板部160和支脚部50的干涉,能够使前面 板部160的底面下降到与支脚部50相邻的位置处,所以可降低显示装置 110的重心,可增大导致翻倒的角度。此外,即使在从显示装置110卸下 支脚部50将其安装在墙壁上的情况下,由于固定部件180将切口部162 的内侧覆盖遮蔽起来,所以即便从下方向观察卸下了支脚部50的显示装 置IIO,也不会明显损害外观性。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10,通过使显示面板部20与底部抵接部182抵接,能够支撑该显示面板部20的自重,所以作业人员可不支撑 显示面板部20的整体自重。因此,可更容易地进行显示面板主体部22 的更换作业。特别是由于底部抵接部182与支脚部50的向上面接触,所 以在更换作业中自不必说,就是在随后的通常状态下,也能够稳定地支 撑显示面板主体部22。此外,若在支脚部50的上方位置设有覆盖显示面板部20的底部的 前面板部160,且在上述前面板部160中的与上述底部抵接部182对应的 位置形成有切口部162,则不卸下支脚部50就能够更换前面板部160。变形例再有,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把手部36、 37、 38、 39具有增强板 部36a、 37a、 38a、 39a和把手主体部36b、 37b、 38b、 39b的结构进行了 说明,但并不一定限于该结构。例如,把手主体部36b、 37b、 38b、 39b 的两端部可直接连接固定在两个外围框部30、 31、 32、 33上。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支脚部50左右分离并成对,但也可以 是这样的结构在中心位置用一个支脚部将显示装置10、 110支撑为竖 立状态。此外,本实施方式可应用于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有机EL 显示器等平面型的各种显示装置,特别适用于即使伸直两臂两手也够不 到显示面板部的两侧面的程度的大画面的显示装置,或者显示面板部具 有一个人难以抬起的重量的情况下的显示装置等。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显示装置具有显示面板部,其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主体部;和安装部件,其安装在上述显示面板部上,并支撑该显示面板部,在上述显示面板部上设置有把手部,并且该把手部中的至少一部分从上述安装部件露出到外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把手部设置有多个。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面板部具有安装在上述显示面板主体部的周围的多个外围框部,上述把手部以连接固定上述多个外围框部中的至少两个的方式安装 在上述显示面板部上。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安装部件,上述显示装置具有面板支撑部件,该面板支撑部件具有安装在上述显示面板部的背面的背面支撑部、和将上述背面支 撑部支撑成竖立状态的支脚部,在上述背面支撑部上设有抵接部,该抵接部能与上述显示面板部抵 接,以便支撑上述显示面板部的自重。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安装部件,上述显示装置具有面板支撑部件,该面板支撑部件具有安装在上述显示面板部的背面的背面支撑部、和将上述背面支 撑部支撑成竖立状态的支脚部,在与上述显示面板主体部的显示面大致正交的方向上,上述把手部 设置在与上述背面支撑部和上述支脚部不重合的位置。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安装部件,上述显示装置具有面板支撑部件,该面板支撑部件具有安装在上述显示面板部的背面的背面支撑部;将上述背面支撑部支撑成竖立状态的支脚部;以及底部抵接部,其以与上述支脚部的向上面接触的状态配置,并且与上述显示面板部的的底部抵接,以便支 撑上述显示面板部的自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脚部的上方位置设有前面板部,该前面板部覆盖上述显示 面板部中的至少底部,在上述前面板部中的与上述底部抵接部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切口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使显示面板主体部的更换作业变得容易。所述显示装置具有显示面板部(20),其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主体部(22);以及面板支撑部件(40),其安装在上述显示面板部(20)上,并支撑该显示面板部(20),在显示面板部(20)上设置有把手部(36~39),该把手部(36~39)中的至少一部分从面板支撑部件(40)露出到外部。
文档编号H05K5/00GK101276525SQ20081000305
公开日2008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27日
发明者角田吉典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