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及其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73495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设备及其外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外壳。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电子产品功能的日新月异,电子产品对电源能量的消耗急速增加。如何使各种功能强大的电子产品(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式仪器仪表等)能够得到更有效的电源供应,同时又保持其灵活便携的特征成为目前各大智能电子产品生产商最迫切解决的难题。目前,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环节,基本采用线缆式充电器进行,这种充电方式一方面不具有便利性,每次充电都需要插拔电源及充电器接口,费时费力;另一方面经常插拔接口增加了设备充电接口损坏的可能性。针对相关技术中电子设备充电时容易损坏充电接口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外壳,以解决电子设备充电时容易损坏充电接口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的外壳包括壳体;电极部,设置在壳体上,用于在接触电能提供装置的电极时,获取电能提供装置的电能;以及电能输出部,设置在壳体上,与电极部相连接,用于将电极部获取的电能输出至电子设备的储电装置。进一步地,电极部设置在壳体的外表面,电能输出部设置在壳体的内表面。进一步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避让电子设备的摄像头的通孔,电极部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设置在通孔的边缘处。进一步地,电极部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为支撑件,支撑件可枢转地连接在壳体上,且具有支撑壳体的第一状态和与壳体贴合的第二状态。进一步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形成用于支撑壳体的支撑面。进一步地,壳体上设置有凸起的金属材质的商标,电极部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为商标。进一步地,电能输出部为与电子设备有线或无线电源接口相适配的插头、与电子设备储电装置触点相适配的突起或者连接所述储电装置的导线。进一步地,该电子设备的外壳还包括第一电能接收装置,设置在壳体上,第一端与电极部相连接,第二端与电能输出部相连接。进一步地,该电子设备的外壳还包括第二电能接收装置,设置在壳体上,第一端与电极部相连接;储电装置,设置在壳体上,与第二电能接收装置的第二端相连接;以及升压装置,设置在壳体上,与储电装置和电能输出部相连接。[0015]进一步地,电极部包括正极电级组和负极电极组,正极电极组与负极电极组分别包括多个电极。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意一种电子设备的外壳。进一步地,该电子设备为手机、相机或平板电脑。通过本实用新型,采用包括以下结构的电子设备的外壳壳体;设置在壳体上的电极部和电能输出部,其中,电极部用于在接触电能提供装置的电极时,获取电能提供装置的电能,与电极部相连接的电能输出部用于将电极部获取的电能输出至电子设备的储电装置,能够通过外壳上设置的电极部获取电能、并通过电能输出部为电子设备充电,解决了电子设备充电时容易损坏充电接口的问题,进而达到了避免反复插拔充电接口对充电接口造成的损坏,同时,使得电子设备的充电操作更加便利的效果。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能提供装置的示意图;图2 C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图2 (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充电的原理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充电的原理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充电的原理示意图;以及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外壳内部电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以下实施例中的外壳可以为手机、相机、平板电脑等任意带有储电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外壳,其中,储电装置可以为锂电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保护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外壳,该外壳上的电极部与电能提供装置的电极相接触时,能够为电子设备的储电装置充电。为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优选地,以图1所示的电能提供装置为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与图1所示的电能提供装置配合使用,为完成电子设备充电,本实用新型的外壳可随电能提供装置结构、形状差异做相应改动,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本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描述图1所示的电能提供装置。如图1所示,该电能提供装置200为充电底座,包括电极部210和充电管理装置220,其中,电极部210包括第一电极211和第二电极212,在第一电极211上设置有第一导电点213,在第二电极212上设置有第二导电点214,第一导电点213、第二导电点214与充电管理装置220相连接。充电管理装置220包括充电管理芯片221,其输入端连接市电,输出端经由导线222和导线223分别连接至第一导电点213和第二导电点214。将本申请的电子设备置于该电能提供装置200上,且其外壳上的电极部与电能提供装置200的电极部210相接触时,能够为电子设备的储电装置充电。下面将详细介绍本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实施例。图2 (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如图2 (a)所示,电子设备的外壳包括壳体400和设置在壳体400上的第一电极401、第二电极402、电能输出部403、第一电能接收装置405以及电能输出部403与第一电能接收装置405之间的导线404、电极与第一电能接收装置405之间的导线406。该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机芯600具有储电装置601和能够接收外界电能且为该储电装置601充电的电能接收部602。其中,电能输出部403与电子设备的电能接收部602相适配,当电能接收部602为电子设备的有线或无线充电接口时,电能输出部403相应为与充电接口相适配的充电插头,当该外壳与电子设备的机芯600组装时,如图2 (b)所示,电能输出部403与电能接收部602电连接。电子设备通过其外壳进行充电时的原理示意图如图2 (b)所示,将电子设备置于电能提供装置上,并使第一电极401、第二电极402与电能提供装置的电极相接触后,第一电能接收装置405经由第一电极401和第二电极402获取该电能提供装置的电能,并将获取到的电能经由电能输出部403输出至电子设备的电能接收部602,电能接收部602与电子设备的机芯600内部的电能管理装置603相连接,电能管理装置603与储电装置601相连接,从而将两个电极获取到的电能输出至电子设备的储电装置601,完成对储电装置601的充电。采用该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外壳作为一种接触式的充电装置设置在电子设备上,方便用户携带,在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只需将电子设备置于电能提供装置上,增加了充电的便利性,同时,在充电时无需插拔充电接口,能够避免反复插拔充电接口对充电接口造成的损坏。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将第一电极401和第二电极402固定设置于壳体400的外表面,例如,设置为两个外表面上的凸起,方便用户充电;将电能输出部403设置于壳体400的内表面,便于与电子设备的机芯600的电能接收部602相适配;将第一电能接收装置405设置于壳体400的内表面,避免第一电能接收装置405受损。在该实施例中,优选地,也可将第一电极401和第二电极402可活动地设置于壳体400上,仅在充电状态下延伸至壳体外表面之外与电能提供装置接触。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该实施例是在图2所示实施例上进一步改进的优选实施例。如图3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壳体400上设置有用于避让电子设备的摄像头604的通孔407,并用导电材料制作通孔407的边缘,则可将第二电极402设置为该通孔407的边缘。[0044]在该实该施例中,为避让电子设备的摄像头604,在壳体400上设置通孔407,保证电子设备摄像头的正常使用,进一步地,将第二电极402设置为该通孔407的边缘,既能够对摄像头起保护作用,又避免由于设置电极降低用户体验。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该实施例是在图3所示实施例上进一步改进的优选实施例。如图4所示,在第三实施例中,与第二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电子设备的机芯600上设置有与储电装置601电连接的触点605-1和605-2,相应地,电能输出部403设置为与触点605-1相适配的突起403-1、与触点605-2相适配的突起403-2。在该实该施例中,电能输出部403设置为与触点605相适配的突起,当电子设备需要通过有线充电器进行充电时,无需拿下外壳,增加了电子设备使用的便利性。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该实施例是在图3所示实施例上进一步改进的优选实施例。如图5所示,在第四实施例中,与第二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电子设备的储电装置601上设置有触点606-1、606-2和606-3,其中,电能输出部403设置为与触点606-1相适配的突起403-1、与触点606-2相适配的突起403-2和与触点606-3相适配的突起403-3。其中,该实施例中第一电能接收装置405具有温度监测功能,突起403-3与触点606-3相连接,以实现对储电装置601温度的监测,避免温度过高对储电装置601的损坏。在该实该施例中,电能输出部403设置为与储电装置601的触点相适配的突起,当电子设备需要通过有线充电器进行充电时,无需拿下外壳,也可进一步增加电子设备使用的便利性。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该实施例是在图4所示实施例上进一步改进的优选实施例。如图6所示,在第五实施例中,与第三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外壳上无需设置第一电能接收装置,电极401、402分别直接与突起403-1和403-2相连接。其中,该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电源管理装置集成有第一电能接收装置的功能。在该实该施例中,壳体上仅设置电极部和电能输出部,将第一电能接收装置集成在电子设备机芯的内部,简化了外壳,使外壳更结实耐用。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充电的原理示意图,该实施例是在图2所示实施例上进一步改进的优选实施例。如图7所示,在第六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电能输出部403为导线403-1和403-2,连接至电能接收部602与电能管理装置603之间的导线,将电极获取的电能输出至电能管理装置603,为储电装置601充电。在该实施例中,可将电子设备的外壳与电子设备机芯固定,第一电能接收装置405通过导线与电能管理装置603相连接,连接方式稳定可靠,降低外壳成本。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充电的原理示意图,该实施例是在图6所示实施例上进一步改进的优选实施例。如图8所示,在第七实施例中,与第五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电能输出部403为导线403-1和403-2,连接至电能接收部602与电能管理装置603之间的导线,将电极获取的电能输出至电能管理装置603,为储电装置601充电。在该实施例中,可将电子设备的外壳与电子设备机芯固定,电极401和电极402通过导线与电能管理装置603相连接,连接方式稳定可靠,降低外壳成本。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外壳内部电路的示意图,该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上进一步改进的优选实施例。如图9所示,在第八实施例中,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外壳还包括第二电能接收装置408、储电装置409和升压装置410。其中,第二电能接收装置408的一端电极401和402连接,另一端与储电装置409相连接,储电装置409经由升压装置410和电能输出部相连接,其中,该实施例中的电能输出部未不出,可米用上述任意一种实施例中的电能输出部。 当电子设备置于电能提供装置上时,可对设置在壳体内的储电装置409进行充电,也可对电子设备的储电装置进行充电,使得外壳本身能够进行电量储备。在该实施例中,外壳自身具有电量储备,当电子设备电量匮乏且不便通过市电充电时,外壳内储电装置409中的电能经由升压装置410处理后,可直接对电子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增加了电子设备的储电量,同时,由于设置在外壳内,方便用户携带。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还提供了第九实施例,该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上进一步改进的优选实施例。在第九实施例中,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壳体上设置有凸起的金属材质的商标,将该商标设置为电极部中的一个电极,例如,在第二实施例上进行改进时,一个电极为通孔的边缘,另一个电极为壳体上的商标。在该实该施例中,将电极设置为商标,避免由于设置电极降低用户体验。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还提供了第十实施例,该实施例是在第一至第八实施例上进一步改进的优选实施例。在第十实施例中,与上述第一至第八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壳体上设置有可导电的支撑件,该支撑件可枢转地连接在壳体上,且具有支撑壳体的第一状态和与壳体贴合的第二状态,将该支撑件设置为电极部中的一个电极,例如,在第二实施例上进行改进时,一个电极为通孔的边缘,另一个电极为壳体上的支撑件。其中,该支撑件可以为框架结构的支撑件,也可以为片状结构的支撑件。在非充电状态下,支撑件与壳体贴合,方便用户携带,支撑件支撑壳体时,可将电子设备的显示屏支撑至一定角度,方便用户观看;在充电状态下,支撑件作为电极获取电能,节省了电极成本,同时其支撑作用仍可起到方便用户观看的作用,从而电子设备在充电时仍方便用户使用,例如米用该实施例外壳的手机或MP4等设备,方便用户在充电时观看视频、视频聊天,能够保证不间断供电。在该实该施例中,将电极设置为支撑电子设备的支撑件,更加方便用户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还提供了第i^一实施例,该实施例是在第十实施例上进一步改进的优选实施例。在第十一实施例中,与上述第十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壳体上的另一个电极与支撑件形成用于支撑壳体的支撑面,也即,另一个电极与支撑点在同一平面上,能够更好的与电能提供装置接触。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还提供了第十二实施例,该实施例是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上进一步改进的优选实施例。在第十二实施例中,与上述各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壳体的电极部包括有两组电极正极电极组和负极电机组,其中,正、负极电极组均由多个电极组成,例如,正极电极组为设置在壳体上的商标,商标的各个字母分别为电极组的电极,又如,在壳体的不同表面均设置有正电极和负电极,各个表面的正电极构成正极电级组,各个表面的负电极构成负极电极组,米用该优选实施例的外壳,只要存在一个正电极和一个负电极与电能提供装置的电极接触,即可完成充电。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子设备的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电极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在接触电能提供装置的电极时,获取所述电能提供装置的电能;以及电能输出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电极部相连接,用于将所述电极部获取的电能输出至所述电子设备的储电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所述电能输出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避让所述电子设备的摄像头的通孔,所述电极部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通孔的边缘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部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为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壳体上,且具有支撑所述壳体的第一状态和与所述壳体贴合的第二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形成用于支撑所述壳体的支撑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凸起的金属材质的商标,所述电极部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为所述商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输出部为与所述电子设备有线或无线电源接口相适配的插头、与所述电子设备储电装置触点相适配的突起或者连接所述储电装置的导线。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外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能接收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第一端与所述电极部相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电能输出部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外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电能接收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第一端与所述电极部相连接;储电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第二电能接收装置的第二端相连接;以及升压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储电装置和所述电能输出部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部包括正极电级组和负极电极组,所述正极电极组与所述负极电极组分别包括多个电极。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外壳。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为手机、相机或平板电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外壳。该电子设备的外壳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上的电极部和电能输出部,其中,电极部用于在接触电能提供装置的电极时,获取电能提供装置的电能,与电极部相连接的电能输出部用于将电极部获取的电能输出至电子设备的储电装置。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为电子设备充电的外壳,通过外壳上设置的电极部获取电能为电子设备充电,避免充电时插拔充电接口而导致电子设备充电接口的损坏,使得电子设备的充电操作更加便利。
文档编号H05K5/02GK202888883SQ20122050020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6日
发明者荆涛 申请人:荆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