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98280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箱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机箱。本发明提供的机箱包括机箱壳体、电源模块、第一水平隔板与两个侧面隔板,所述机箱壳体的内部靠近机箱后壁板的两侧设置有所述电源模块,所述第一水平隔板与所述两个侧面隔板位于所述机箱内靠近所述前壁板一侧;所述第一水平隔板与所述机箱的底板或顶板形成第一水平散热风道,所述两个侧面隔板分别与所述机箱的两个侧壁板形成两个侧面散热风道;所述侧面散热风道与所述第一水平散热风道相通,所述第一水平散热风道的前端开口正对机箱壳体前壁板开设的第一进风口,所述侧面散热风道的后端开口正对所述电源模块。这样使进入机箱的空气先后流经独立的第一水平散热风道及侧面散热风道,并为靠近机箱后壁板两侧的电源模块进行散热。
【专利说明】一种机箱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散热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机箱。

【背景技术】
[0002]电子设备在工作时,电子设备机箱内的各电子元件会产生热量,为防止机箱内温度过高,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需要在机箱内设置散热风道进行散热。
[0003]目前,对机箱内的电子元件进行散热,主要是对机箱内的板卡以及电源模块进行散热。其中,为机箱内的电源模块进行散热时,主要措施是将电源模块设置于机箱底部或顶部,将板卡设置于机箱中部,并在电源模块与板卡之间设置隔板,从而形成不同的散热风道分别为电源模块及板卡进行散热。在进行散热时,空气经由机箱的进风口流入,经过电源模块的散热风道时进行热交换,再从出风口流出,从而实现电源模块的散热过程。
[0004]然而,当电源模块较多时,因机箱底部或顶部空间有限,会造成电源模块排布过于密集,散热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机箱,通过将电源模块设置于机箱靠近后壁板两侧处,并为电源模块设置独立的第一水平散热风道与侧面散热风道,以解决机箱内部电源模块较多时散热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0006]本发明提供一种机箱,包括机箱壳体、电源模块、第一水平隔板与两个侧面隔板,其中,
[0007]机箱壳体的内部靠近机箱后壁板的两侧设置有电源模块,机箱壳体的前壁板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机箱的后壁板开有出风口 ;
[0008]第一水平隔板与两个侧面隔板位于机箱内靠近前壁板一侧,第一水平隔板与机箱的底板或顶板平行;两个侧面隔板分别靠近机箱的一个侧壁板且与该侧壁板平行;第一水平隔板与机箱的底板或顶板形成第一水平散热风道,两个侧面隔板分别与机箱的两个侧壁板形成两个侧面散热风道;
[0009]侧面散热风道与第一水平散热风道相通,第一水平散热风道的前端开口正对第一进风口,侧面散热风道的后端开口正对电源模块。
[0010]本发明提供的机箱,包括机箱壳体、电源模块、第一水平隔板与两个侧面隔板;在机箱壳体的前壁板开设第一进风口,机箱的后壁板开有出风口。第一水平隔板与机箱的底板或顶板形成第一水平散热风道,两个侧面隔板分别与机箱的两个侧壁形成两个和第一水平散热风道相通的侧面散热风道,侧面散热风道的后端开口正对电源模块。这样进入机箱的空气先后流经第一水平散热风道及侧面散热风道,并吹向设置于机箱壳体内部靠近机箱后壁板两侧的电源模块,从而提高电源模块的散热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2]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机箱的结构的主视图;
[0013]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机箱的结构的左视图;
[0014]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机箱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机箱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机箱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18]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机箱的结构的主视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机箱的结构的俯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机箱包括机箱壳体1、电源模块2、第一水平隔板3与两个侧面隔板4,其中,
[0019]机箱壳体I的内部靠近机箱后壁板12的两侧设置有电源模块2,机箱壳体的前壁板11下部开设有第一进风口 15,机箱的后壁板12开有出风口 16。
[0020]第一水平隔板3与两个侧面隔板4位于机箱壳体I内靠近前壁板11 一侧,第一水平隔板3与机箱的底板或顶板平行,第一水平隔板3与机箱的底板或顶板形成第一水平散热风道,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平隔板3和底板13平行;两个侧面隔板4分别靠近机箱壳体I的一个侧壁板14且与该侧壁板14平行;第一水平隔板3与机箱壳体I的底板13形成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两个侧面隔板4分别与机箱壳体I的两个侧壁板14形成两个侧面散热风道40 ;
[0021 ] 侧面散热风道40与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相通,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的前端开口正对第一进风口 15,侧面散热风道40的后端开口正对电源模块2。
[0022]具体的,机箱壳体I可以为现有的服务器机箱壳体或者其他机箱壳体,即保存了现有机箱壳体的主要功能,例如固定服务器的板卡等功能。机箱壳体I除了现有的进风口夕卜,还在前壁板开设有一个第一进风口 15,用于专门向电源模块2进风,电源模块2位于机箱壳体I内部,且设置于靠近机箱后壁板12的两侧,机箱壳体I内的中央区域为板卡区,设置有板卡,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 15位于前壁板的下部。
[0023]具体的,第一水平隔板3与机箱的底板13平行,且和底板13形成了一个正对第一进风口 15的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在该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靠近机箱两侧壁板14的位置为两个侧面散热风道40,侧面散热风道40和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相通,外界空气由第一进风口 15进入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的前端开口后,沿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扩散流动,并从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的两侧进入两个侧面散热风道40,然后由两个侧面散热风道40的后端开口吹出。因为电源模块2设置在机箱壳体I内靠近机箱后壁板12的两侧,因此风由侧面散热风道40后端开口吹出,刚好可以吹到正对侧面散热风道40的电源模块2上,从而为电源模块2进行风冷散热。
[0024]需要说明的是,因为侧面散热风道40正对电源模块2,所以从侧面散热风道40出风进行散热的效率最高,为了保证机箱对电源模块2的散热效果,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的后端一般为封闭状态,以使进入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的空气都由两侧的侧面散热风道40吹出,避免因空气从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后端流出,进入侧面散热风道40的空气量减少而造成散热效率降低的现象。
[0025]具体的,在机箱壳体I内部设置电源模块2时,电源模块2可以包括多个电源模块单元21,电源模块单元21在靠近机箱后壁板12的两侧沿与所述底板13垂直的方向排布。电源模块单元21沿与所述底板13垂直的方向均匀排布后,相邻的电源模块单元21之间形成电源散热通道50,电源散热通道50入口正对侧面散热风道40的出口,电源散热通道22的出口正对出风口 16。因为电源模块单元21的外形较为规整,所以相邻电源模块单元21之间可以形成较为平直的电源散热通道50,从侧面散热风道40出口吹出的空气,再经由电源模块单元21之间形成的电源散热通道50,以在电源模块单元21表面形成对流热交换,并携带电源模块单元21的热量从出风口 16排出。
[0026]可选的,在电源模块2与侧面散热风道40之间可以设置有滤网17。该滤网17用于过滤来自侧面散热风道之间的空气,以免空气中的灰尘及其它小颗粒物落在电源模块2的表面上,影响电源模块2的表面散热。
[0027]可选的,为了加强换气散热效率,在第一进风口 15处还可以设置有风扇18,以加大空气在机箱内的流动速度。
[0028]本实施例提供的机箱,包括机箱壳体、电源模块、第一水平隔板与两个侧面隔板,其中,机箱壳体的前壁板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机箱的后壁板开有出风口。第一水平隔板与机箱的底板或顶板形成第一水平散热风道,两个侧面隔板分别与机箱的两个侧壁形成两个和第一水平散热风道相通的侧面散热风道,侧面散热风道的后端开口正对电源模块。这样进入机箱的空气先后流经独立的第一水平散热风道及侧面散热风道,并吹向设置于机箱壳体内部靠近机箱后壁板两侧的电源模块,从而提高对电源模块的散热效果。
[0029]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机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还在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内设置有用于引导空气流向的导风结构。具体为在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内设置至少两个弧形的导风板31,导风板31间隔设置于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内,导风板31 —端设置于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的前端开口,另一端位于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与侧面散热风道40的结合部。
[0030]在这样的结构中,弧形的导风板31将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划分为数个独立的通道,即水平子风道。当空气由进风口 15进入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后,被弧形导风板31分流,从而沿设导风板31所划分而成的各个独立的水平子风道前进,并均匀分散至机箱两侧的侧面散热风道40中。这样可以对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的空气进行分流,促进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的空气均匀流入机箱侧面散热风道40中。空气在机箱侧面散热风道40中可以形成平稳的层流,避免侧面散热通道中产生紊流,降低空气的流速
[0031]具体的,导风板31的位置与间距均可依照需要设置,例如在机箱前后壁板之间距离大于前壁板11的宽度时,可以设置相邻的导风板31位于结合部的一端之间的间距大于位于前端开口的间距。这样弧形的导风板31从机箱前壁板11到后壁板12呈散开状设置,可以更合理地对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的空气进行分流。
[0032]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水平散热风道内间隔设置至少两个弧形的导风板,并使导风板一端设置于第一水平散热风道的前端开口,另一端位于第一水平散热风道与侧面散热风道的结合部,从而将第一水平散热风道划分为数个独立的通道。这样对进入第一水平散热通道的空气进行分流,促进第一水平散热通道的空气均匀流入机箱侧面散热通道中。
[0033]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机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一和二的基础上,在侧面散热风道内设置了用于引导空气流向的散热结构。具体为:侧面散热风道40内还设置有至少两个弧形的侧面导风板41,侧面导风板41间隔设置于侧面散热风道40内,侧面导风板41 一端位于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与侧面散热风道40的结合部,另一端位于侧面散热风道40的后端开口。
[0034]侧面导风板41的功能和结构均和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的导风板31类似,即利用弧形的侧面导风板41将侧面散热风道40划分为数个独立的侧面子风道。当空气由第一水平散热风道40进入设置在两侧的侧面散热风道40后,被侧面导风板41分流,从而沿设侧面导风板41所划分而成的各个独立的侧面子风道前进,并均匀分散后从侧面散热风道40的后端开口中流出,并吹向在机箱后部两侧设置的电源模块2。这样可以对侧面散热风道40的空气进行分流,促进侧面散热通道40的空气均匀分散地吹向电源模块2。
[0035]具体的,侧面导风板41的位置与间距同样可依照需要设置,例如在机箱前后壁板之间距离大于前壁板11的宽度时,可以设置相邻的侧面导风板41位于后端开口一端之间的间距大于位于结合部的间距。这样弧形的侧面导风板41从机箱前壁板11到后壁板12呈散开状设置,可以更合理地对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的空气进行分流。
[0036]具体的,侧面散热通道40的侧面导风板41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与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的导风板31 —起设置,当机箱内同时设置有侧面散热风道40的侧面导风板41与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中的导风板31时,侧面导风板41的数量可以设置与第一水平散风道中30的导风板31 —致,即两者为一一对应关系;当机箱的电源模块2为沿与底板13垂直方向均匀排布的电源模块单元21时,此时,相邻的导风板31之间形成一个水平子风道,相邻的侧面导风板41之间形成侧面子风道,每个侧面子风道的一端正对一个水平子风道,该侧面子风道的另一端正对一个电源模块单元,不同侧面子风道正对的水平子风道和电源模块均不相同。这时,导风板31所形成的水平子风道的数目与侧面导风板41所形成的侧面子风道的数目均可以保持与电源模块单元21数目一致,以使导风板31与侧面导风板41 一一对应,且侧面导风板41位于后端开口的一端正对对应的电源模块单兀21,使每一个电源模块单元21都能够有独立的散热通道进行散热,从而可以进一步优化机箱内的空气流动。
[0037]本实施例中,在侧面散热风道内还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弧形的侧面导风板,侧面导风板一端位于第一水平散热风道与侧面散热风道的结合部,另一端位于侧面散热风道的后端开口,从而将侧面散热风道划分为数个独立的通道。这样对进入侧面散热风道的空气进行分流,促进流经侧面散热风道的空气CNG侧面散热风道出口流出后,均匀分散地吹向电源模块。
[0038]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机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一到三的基础上,还设置了第二进风口 19,以提高机箱内的通风散热效率。具体为在机箱前壁板11的上部开有第二进风口 19,机箱还包括有第二水平隔板5,第二水平隔板5位于机箱内靠近前壁板11的一侧,第二水平隔板5与所述机箱的远离第一水平散热风道侧的顶板或底板平行,本实施例中,第二水平隔板5与机箱的顶板22平行,第二水平隔板5与机箱的顶板22之间形成第二水平散热风道60,第二水平散热风道60和侧面散热风道40连通。
[0039]设置了第二进风口 19之后,空气可以同时经由第一进风口 15和第二进风口 19流入,并经过第一水平散热风道30和第二水平散热风道60流入两侧的侧面散热风道40中,再吹向电源模块以进行对流散热过程。
[0040]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设置位于机箱前壁板上部的第二进风口,以及对应的和侧面散热风道连通的第二水平散热风道,加大了空气的流入量,从而提高了机箱对电源模块的散热效果。
[004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机箱,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箱壳体、电源模块、第一水平隔板与两个侧面隔板,其中, 所述机箱壳体的内部靠近机箱后壁板的两侧设置有所述电源模块,所述机箱壳体的前壁板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机箱的后壁板开有出风口 ; 所述第一水平隔板与所述两个侧面隔板位于所述机箱内靠近所述前壁板一侧,所述第一水平隔板与所述机箱的底板或顶板平行;所述两个侧面隔板分别靠近所述机箱的一个侧壁板且与该侧壁板平行;所述第一水平隔板与所述机箱的底板或顶板形成第一水平散热风道,所述两个侧面隔板分别与所述机箱的两个侧壁板形成两个侧面散热风道; 所述侧面散热风道与所述第一水平散热风道相通,所述第一水平散热风道的前端开口正对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侧面散热风道的后端开口正对所述电源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包括多个电源模块单元,所述电源模块单元位于靠近机箱后壁板的两侧,且沿与所述底板垂直的方向均匀排布,相邻的所述电源模块单元之间形成电源散热通道,所述电源散热通道入口正对所述侧面散热风道的出口,所述电源散热通道的出口正对所述出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散热风道内还设置至少两个弧形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水平散热风道内,所述导风板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水平散热风道的前端开口,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水平散热风道与所述侧面散热风道的结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箱,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导风板位于所述结合部的一端之间的间距大于位于所述前端开口的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散热风道内还设置有至少两个弧形的侧面导风板,所述侧面导风板间隔设置于所述侧面散热风道内,所述侧面导风板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水平散热风道与所述侧面散热风道的结合部,另一端位于所述侧面散热风道的后端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箱,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侧面导风板位于所述后端开口的一端之间的间距大于位于所述结合部的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箱,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导风板之间形成水平子风道,相邻的所述侧面导风板之间形成侧面子风道,每个所述侧面子风道的一端正对一个所述水平子风道,所述侧面子风道另一端正对一个所述电源模块单元,不同侧面子风道正对的水平子风道和电源模块均不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前壁板开有第二进风口,所述机箱还包括:第二水平隔板,所述第二水平隔板位于所述机箱内靠近所述前壁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水平隔板与所述机箱的远离所述第一水平散热风道侧的顶板或底板平行,所述第二水平隔板与所述机箱的顶板或底板之间形成第二水平散热风道,所述第二水平散热风道和所述侧面散热风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侧面散热风道之间设置有滤网。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机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处还设置有风扇。
【文档编号】H05K7/20GK104363740SQ201410614453
【公开日】2015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4日
【发明者】李南, 阳国军, 刘韡 申请人: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