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米红外线节能电热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00976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纳米红外线节能电热圈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纳米红外线节能电热圈,包括圆柱形空腔的外壳和容纳在外壳的空腔内的纳米红外线发热管,外壳和纳米红外线发热管之间设计有隔热层,外壳的顶端和底端部分壳体向外壳空腔内部延伸,分别将外壳两端的隔热层侧面包裹其中,外壳的顶端和底端包裹隔热层的部分壳体呈镂空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纳米红外线节能电热圈,将电热圈顶端和底端包裹隔热层的外壳设计成镂空结构,减小了热能向外壳的传递,从而避免了外壳过热发烫。
【专利说明】一种纳米红外线节能电热圈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纳米红外线节能电热圈。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的纳米红外线电热圈通常包括中空的圆柱形的外壳,和设置在圆柱形外壳内 部的红外线发热管;外壳一般采用不锈钢或其它耐温的金属材料。并且,在发热管和外壳之 间还会设置一个保温层和反射涂层。为了便于安装,圆柱形的外壳通常由两个半圆柱外壳 扣合而成,两个半圆柱外壳的一端通过转轴连接,另一端可开合,并且通过螺栓连接;使用 时旋出螺栓,打开外壳,将电热圈套上后旋紧螺栓将两个半圆柱外壳扣合固定;并且,两个 半圆柱外壳中的红外线电热圈是分别供电的,也就是说,在两个半圆柱外壳上会分别设计 两个接线柱。这种结构的红外线电热圈大大提高了热能的使用效率;但是,仍然存在外壳过 热发烫、安装不方便等问题;并且,两个半圆柱外壳中的红外线电热圈分别供电,需要四个 接线柱,线路复杂影响使用,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两个半圆柱外壳中的红外线电热圈分别供 电还可能出现一个半圆柱供电发生故障,而另一个持续供电加热,造成加热不均,影响生产 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红外线电热圈结构设计不合理,外壳易过热发烫 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改进的纳米红外线节能电热圈。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纳米红外线节能电热圈,包括圆柱形 空腔的外壳和容纳在所述外壳的空腔内的纳米红外线发热管,外壳和纳米红外线发热管之 间设计有隔热层,外壳的顶端和底端部分壳体向外壳空腔内部延伸,分别将外壳两端的隔 热层侧面包裹其中,外壳的顶端和底端包裹隔热层的部分壳体呈镂空结构。
[0005] 优选地,外壳由两个半圆柱形空腔扣合而成,两个半圆柱形空腔的一端通过转轴 连接,另一端采用拉紧扣扣合。
[0006] 优选地,两个半圆柱形空腔内的纳米红外线发热管串联,其中一个半圆柱形空腔 外壳上设置两个外接电源的接线柱,串联后的纳米红外线发热管通过接线柱外接电源。
[0007] 优选地,两个半圆柱形空腔内的纳米红外线发热管沿圆柱形壳体的中轴线对称布 置。
[0008] 优选地,纳米红外线发热管沿圆柱形外壳的轴向设置。
[0009] 优选地,外壳为不锈钢外壳。
[0010] 因此,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纳米红外线节能电热圈,将电热圈 顶端和底端包裹隔热层的外壳设计成镂空结构,减小了热能向外壳的传递,从而避免了外 壳过热发烫。
[0011]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中,外壳设计成两个扣合的半圆柱形空腔,并 且,采用拉紧扣代替传统的螺栓扣合两个半圆柱形空腔,使得拆装更为容易;进一步的,将 两个半圆柱空腔中的纳米红外线发热管串联,采用一对接线柱即可,简化了线路连接,不仅 利于安装,而且也避免了两个半圆柱中一个故障另一个继续加热造成加热不均影响生产质 量的问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纳米红外线节能电热圈的顶部镂空的结构示意 图;
[0013]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纳米红外线节能电热圈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示 纳米红外线节能电热圈的两个半圆柱壳体呈打开状态。
[0014]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15] 外壳1、纳米红外线发热管2、隔热层3、转轴4、拉紧扣5和接线柱6。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为了使审查员能够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现附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如 下,本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
[0017] 本实用新型的纳米红外线节能电热圈,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圆柱形空腔的外壳 1和容纳在外壳1的空腔内的纳米红外线发热管2,外壳1和纳米红外线发热管2之间设计 有隔热层3,外壳1的顶端和底端部分壳体向外壳空腔内部延伸,分别将外壳两端的隔热层 3侧面包裹其中,外壳1的顶端和底端包裹隔热层的部分壳体呈镂空结构。其中,外壳为不 锈钢外壳,外壳由两个半圆柱形空腔扣合而成,两个半圆柱形空腔的一端通过转轴4连接, 另一端采用拉紧扣5扣合;两个半圆柱形空腔内的纳米红外线发热管2串联,其中一个半圆 柱形空腔外壳上设置两个外接电源的接线柱6,串联后的纳米红外线发热管2通过所述接 线柱6外接电源;并且,纳米红外线发热管2沿圆柱形外壳的轴向设置,纳米红外线发热管 整体呈中轴线对称布置。
[0018] 另外,为了进一步的提1?热能的使用效率,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的在隔热层内表 面设置反射涂层。
[0019] 本实用新型的纳米红外线节能电热圈,首先,为了避免外壳过热发烫,将圆柱形电 热圈两端的金属外壳设计呈镂空结构,由于在通常的结构中,外壳是向圆柱形壳体内部延 伸将隔热层和反射涂层包裹其中的,以稳固电热圈的整体结构;这样,延伸到壳体内部的部 分就会受热,并将热能传递到外壳表面上,不管怎样增加隔热层或改进反射涂层,从延伸到 壳体内部的部分传递到外壳表面上的热量都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这个原因造成的外壳 过热发烫是不可避免的;而本实用新型创造性的将两个端面设计呈镂空结构,壳体延伸到 壳体内部的部分向壳体外表面传递的热量就会减小,从而优选的解决了由此造成的外壳过 热发烫问题。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镂空设计不仅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纳米红外线节能 电热圈,其它发热形式的电热圈同样适用,这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0020] 其次,由两个半圆柱形空腔扣合成圆柱形的外壳是比较常规的做法,这样是为了 便于安装拆卸;但是,现有的纳米红外线节能电热圈通常都是采用螺栓固定两个半圆柱形 空腔,这样在安装、拆卸的时候就很不方便;因此,本实用新型创造性的采用拉紧扣结构设 计,与螺栓固定扣合相比,操作更简单方便,从而简化了纳米红外线节能电热圈的安装、拆 卸。可以理解,同样的,本实用新型的拉紧扣设计,也可以使用于其它的加热圈。
[0021] 最后,由于现有的纳米红外线节能电热圈的两个半圆柱形空腔中的纳米红外线发 热管是分别供电的,也就是说,在两个半圆柱形空腔的外壳上要分别设计一对接线柱,共四 个接线柱,这样不仅安装不方便,而且还在多个纳米红外线节能电热圈同时使用的情况下, 繁多的线路还容易造成故障,存在安全隐患,并且,两个半圆柱形空腔中的纳米红外线发热 管分别供电,还会出现一个故障,而另一个继续正常发热的情况,造成加热不均,影响生产 质量。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方案中,将两个半圆柱形空腔中的纳米红外线串联,然后通 过一对接线柱同时供电,线路减少了一半,简化了安装,也减小了因为繁多线路造成的安全 隐患,并且,完全避免了一个半圆柱形空腔故障,而另一个正常加热的情况。
[0022] 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实用新型内容及【具体实施方式】意在证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技 术方案的实际应用,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 新型的精神和原理内,当可作各种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 利要求书为准。
【权利要求】
1. 一种纳米红外线节能电热圈,包括圆柱形空腔的外壳(1)和容纳在所述外壳(1)的 空腔内的纳米红外线发热管(2),外壳和纳米红外线发热管之间设计有隔热层(3),外壳的 顶端和底端部分壳体向外壳空腔内部延伸,分别将外壳两端的隔热层侧面包裹其中,其特 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顶端和底端包裹隔热层的部分壳体呈镂空结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红外线节能电热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由两个半圆 柱形空腔扣合而成,两个半圆柱形空腔的一端通过转轴(4)连接,两个半圆柱形空腔的另 一端通过拉紧扣(5)扣合。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红外线节能电热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半圆柱形空 腔内的纳米红外线发热管(2)串联,其中一个半圆柱形空腔的外壳上设置有两个外接电源 的接线柱(6),串联的纳米红外线发热管(2)通过所述接线柱(6)外接电源。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红外线节能电热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红外线发热 管(2)沿圆柱形外壳(1)的轴向设置。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纳米红外线节能电热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半圆柱形空 腔内的纳米红外线发热管(2)沿圆柱形外壳(1)的中轴线对称地布置。
6. 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纳米红外线节能电热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 不锈钢外壳。
【文档编号】H05B3/02GK203851302SQ201420032439
【公开日】2014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17日
【发明者】涂荣华 申请人:东莞市德荣机电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