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装弹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2201756阅读:20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速装弹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弹器,特别涉及一种快速装弹器。

背景技术:
现有装弹技术,比较单一,需要人力一颗一颗子弹手装,费时费力,装弹速率低下。我国现自制轻武器弹匣或弹鼓,在装弹过程中,由于弹匣采用压簧供弹的方式,导致装弹费劲和装弹效率很低。可见,现有装弹技术存在着费时费力,装弹速率低下的问题。急需要一种代替手工装弹的工具,来提高弹匣或弹鼓的装弹效率,降低战士的装弹工作强度,提升战士的作战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装弹技术存在的费时费力,装弹速率低下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快速装弹器。本发明一种快速装弹器,包括本体、盖板、压弹舌、端盖和弹夹锁紧块,所述本体设置有容纳子弹的子弹腔室并在其正面设置有方便放入子弹的开孔,所述盖板与本体开孔大小一致,且与本体开孔的左右任一端铰接,所述本体下方设置有滑轨,所述压弹舌为山字型滑块,该压弹舌两侧向内设置有与本体滑轨匹配的滑槽,且压弹舌中间的竖直块位于子弹腔室内,所述端盖与本体左端固定连接,所述弹夹锁紧块与本体右下端铰接且设置有锁紧弹夹的挂扣。进一步的,所述本体开孔与盖板铰接的另一端设置有盖板锁紧或开启按钮。进一步的,所述端盖设置有退弹凸台。进一步的,所述盖板与本体开孔左端铰接且铰接处设置有盖板开启扭簧。进一步的,所述弹夹锁紧块与本体右下端铰接处设置有扭簧。进一步的,所述本体、盖板、压弹舌、端盖和弹夹锁紧块均为注塑结构件。进一步的,所述子弹腔室的横截面为竖直放立的子弹形状。本发明一种快速装弹器结构简单,一次装弹数量可达30发,且一次装弹时间不大于30s,大大提高了部队的装弹效率,降低战士的装弹工作强度,提升战士的作战效率。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发明一种快速装弹器的主示图。附图2为本发明一种快速装弹器的俯示图。附图3为本发明一种快速装弹器的仰示图。附图4为本发明一种快速装弹器的右示图。附图5为本发明一种快速装弹器与弹夹的装配图。附图6为本发明一种快速装弹器无盖板时的装弹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附图1为本发明一种快速装弹器的主示图,附图2为本发明一种快速装弹器的俯示图,附图3为本发明一种快速装弹器的仰示图,附图4为本发明一种快速装弹器的右示图,附图5为本发明一种快速装弹器与弹夹的装配图,附图6为本发明一种快速装弹器无盖板时的装弹示意图。图中,1为本体,2为盖板,3为压弹舌,4为端盖,5为弹夹锁紧块,6为滑轨,7为退弹凸块,8为盖板锁紧或开启按钮,9为子弹腔室,10为弹夹,11为本体开孔,12为子弹。由图可知,本发明一种快速装弹器,包括本体1、盖板2、压弹舌3、端盖4和弹夹锁紧块5,所述本体1含有容纳子弹12的子弹腔室9并在其正面设置有方便放入子弹的开孔11,所述盖板2与本体开孔11大小一致,且与本体开孔11的左右任一端铰接,所述本体1下方设置有滑轨6,所述压弹舌3为“山”字型滑块,该压弹舌3两侧向内设置有与本体滑轨6匹配的滑槽,且压弹舌中间的竖直块位于子弹腔室9内,所述端盖2与本体1左端固定连接,所述弹夹锁紧块5与本体1右下端铰接且设置有锁紧弹夹的挂扣。为了进一步方便开启盖板2,所述本体开孔11与盖板2铰接的另一端设置有盖板锁紧或开启按钮8。为了进一步方便退弹,本发明的端盖4设置有退弹凸台。为了更快捷地放置子弹12,本发明的盖板2与本体开孔11左端铰接且铰接处设置有盖板开启扭簧。为了进一步方便锁紧弹夹10,,本发明的弹夹锁紧块5与本体1右下端铰接处设置有扭簧。为了更好控制快速装弹器的质量,使其易于携带,本发明的本体1、盖板2、压弹舌3、端盖4和弹夹锁紧块5均为注塑结构。为了进一步加快装弹器的装弹速度,本发明的子弹腔室9的横截面为竖直放立的子弹形状。本发明快速装弹器的盖板2通过销轴连接于主体1上,在主体1与盖板2之间设计反向扭簧;盖板锁紧或开启按钮8通过螺钉连接于主体上,起到锁紧盖板的作用,当按下盖板锁紧或开启按钮8时,盖板2在扭簧的作用下,自行开启,便可装弹;端盖4通过螺钉连接于主体1上,对压弹舌3起到限位作用,同时对主体1有支撑作用;弹匣锁紧块5通过销轴连接于主体1上,便于装取弹匣。将子弹12装入装弹器时,按下盖板锁紧或开启按钮8,盖板2自行开启,装入子弹12,合上盖板2,将压弹舌3从左端滑动到右端,子弹12则迅速从装弹器转入到弹夹锁紧块5连接的弹夹10中,完成装弹;需退弹时,使用端盖4的退弹凸台按住弹匣内子弹12的弹尖,即可将弹夹中的子弹12全部退弹。本发明一种快速装弹器结构简单,一次装弹数量可以为10发、15发或30发,且可以装入9mm、5.56mm、5.8mm或7.62mm不同弹径的子弹,使用寿命可达3000余次,一次装弹30发时间不大于30s,大大提高了部队的装弹效率,降低战士的装弹工作强度,提升战士的作战效率。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