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型双面植绒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0063阅读:582来源:国知局
舒适型双面植绒面料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面植绒面料,特别是一种舒适型双面植绒面料。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通过静电使绒毛带电后,利用电荷异性相吸的原理,绒毛呈垂直状飞速吸附在需要植绒的面料上,并在面料表面设置粘结层来连接绒毛。但是,现有的植绒面料的舒适性不理想,而且在使用过程中,绒毛容易脱落,导致舒适性降低。因此,现有的植绒面料存在着绒毛易脱落和舒适性不理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舒适型双面植绒面料。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防止绒毛脱落,还具有舒适性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舒适型双面植绒面料,包括海绵层,海绵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连接有上基布层和下基布层;上基布层的上表面和下基布层的下表面分别设置有上粘接层和下粘接层,上粘接层的上表面连接有长绒层,下粘结层的下表面连接有短绒层;所述长绒层和上粘接层之间设置有网格层,短绒层和下粘接层之间也设置有网格层。

前述的舒适型双面植绒面料中,所述网格层包括交叉设置的多根网格线,相邻网格线之间设有网孔,长绒层的底端部或短绒层的底端部位于网孔内。

前述的舒适型双面植绒面料中,所述网格线包括竹炭纤维线芯,竹炭纤维线芯外侧螺旋连接有化学纤维和粘结纤维。

前述的舒适型双面植绒面料中,所述化学纤维和粘结纤维的旋向相同且相互交错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改进了现有的植绒面料结构,通过设置上基布层和上粘接层连接长绒层,并通过设置下基布层和下粘接层来连接短绒层,从而形成双面植绒结构,提高面料双面的舒适性;并通过在上基布层和下基布层之间设置海绵层进一步提高了舒适性;同时,通过设置网格层对长绒层的底端部和短绒层的底端部进行固定,配合上粘接层和下粘接层的粘接作用,能够提高长绒层、短绒层在上基布层、下基布层上的连接,提高连接稳定性,防止绒毛脱落,进一步提高了舒适性。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网格层的网格线包括竹炭纤维线芯、化学纤维和粘结纤维,通过竹炭纤维提高网格层的结构强度,通过化学纤维能够起静电,提高长绒层、短绒层的静电吸附效果,通过粘结纤维能够从长绒层和短绒层的底端部(即侧面的底部)进行粘接,进一步提高长绒层和短绒层的连接结构强度,防止绒毛脱落并提高舒适性;通过化学纤维和粘结纤维的旋向相同且相互交错分布,能够形成双螺旋结构,能够使化学纤维和粘结纤维能够同时与长绒层或短绒层连接,同时起到静电吸附和粘接效果,进一步防止绒毛脱落。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防止绒毛脱落,还具有舒适性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网格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网格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海绵层,2-上基布层,3-下基布层,4-上粘接层,5-下粘接层,6-长绒层,7-短绒层,8-网格层,9-网格线,10-网孔,11-竹炭纤维线芯,12-化学纤维,13-粘结纤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实施例。舒适型双面植绒面料,构成如图1至3所示,包括海绵层1,海绵层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连接有上基布层2和下基布层3;上基布层2的上表面和下基布层3的下表面分别设置有上粘接层4和下粘接层5,上粘接层4的上表面连接有长绒层6,下粘结层5的下表面连接有短绒层7;所述长绒层6和上粘接层4之间设置有网格层8,短绒层7和下粘接层5之间也设置有网格层8。

所述网格层8包括交叉设置的多根网格线9,相邻网格线9之间设有网孔10,长绒层6的底端部或短绒层7的底端部位于网孔10内。所述网格线9包括竹炭纤维线芯11,竹炭纤维线芯11外侧螺旋连接有化学纤维12和粘结纤维13。所述化学纤维12和粘结纤维13的旋向相同且相互交错分布。

工作原理:使用时,化学纤维12和粘结纤维13同向的螺旋连接在竹炭纤维线芯11外,构成双螺旋结构并组成网格线9,然后通过网格线9交叉形成网格层8;植绒时,网格层8粘接在上粘接层4、下粘接层5上,然后将长绒层6粘接在上粘接层4上,将短绒层7粘接在下粘接层5上;长绒层6和短绒层7的底端部均位于网孔10内,侧面与网格线9连接;网格线9上的化学纤维12通过静电吸附加强长绒层6、短绒层7在上粘接层4、下粘接层5上的连接;网格线9上的粘结纤维13为具有自粘性的纤维或浸过木胶的纤维,具有粘接性,能够从侧面粘接长绒层6和短绒层7,进一步提高绒毛的连接稳定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