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污染阻燃聚碳酸酯复合片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7399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污染阻燃玻纤-聚碳酸酯复合片材,尤其涉及一种玻纤和阻燃聚碳酸酯复合的片材,应用于汽车及电子领域轻量化、阻燃聚碳酸酯材料领域。在汽车轻量化和家用电器轻薄化和阻燃绝缘方面具有高度适用性。此材料具有优秀的自清洁性、阻燃性能、绝缘性、机械性能和尺寸稳定性。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PC)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非晶形热塑性塑料,它不仅具有很高的电绝缘性、阻燃性,而且可抗紫外线、耐老化。PC具有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尤其是耐冲击性优异,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压缩强度高;蠕变性小,尺寸稳定;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低温性,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具有稳定的力学性能,尺寸稳定性,电性能和阻燃性,可在-60-120℃下长期使用;较高的热变形温度(132-138℃);无明显熔点,在220-230℃呈熔融状态;由于分子链刚性大,树脂熔体粘度大;吸水率小,收缩率小,尺寸精度高,尺寸稳定性好,薄膜透气性小;对光稳定,但不耐紫外光,耐候性好。PC的缺点是制件的内应力大,应力开裂较严重,但可通过玻璃纤维增强或共混改性等方法加以改进。PC绝缘产品在各种电子电器产品绝缘和标牌印刷、尤其是近几年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触摸视窗镜片和超薄导光膜材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C本身具有一定阻燃性能,可通过UL94 V-2级别,但要满足电气电子等高阻燃要求的应用领域,PC还需要作阻燃处理。

玻纤材料是一种无机纤维,具不燃性,耐化学性,尺度安定性,耐热性均佳,与树脂接着性良好。玻纤价格低廉而模量大,性价比较高,在所有纤维增强热塑 性复合材料中,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占总量的50%以上,并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玻纤网格布是玻纤织物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价格较低廉,用作增强体时成本较低。玻纤织物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强度、模量都有很大的优越性,且在经向和纬向两个方向都有增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实现聚碳酸酯材料轻量化、绝缘、阻燃同时抗污染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聚碳酸酯复合片材由中间层纤维网格布作为增强,两边采用阻燃聚碳酸酯膜作为基体。表面涂覆自清洁涂层。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抗污染阻燃聚碳酸酯复合片材,包括玻纤增强聚碳酸酯中间层、中间层的外侧是对称结构,包括阻燃聚碳酸酯层以及抗污染涂层表层。抗污染涂层表层使复合片材能够疏水抗油污能力,具有抗污染性。阻燃聚碳酸酯层使聚碳酸酯能够达到阻燃UL94V0级阻燃级别。玻纤增强聚碳酸酯中间层能够使在汽车轻量化和家用电器轻薄化方面具有高度适用性。

进一步,中间层玻纤网格布,玻纤单丝直径为17-20μm,面密度为200-600g/m2,厚度为0.25mm-0.5mm玻纤网格布。

进一步,中间层玻纤网格布两侧的聚碳酸酯基体材料,采用无卤阻燃剂阻燃的聚碳树脂,厚度为0.25-0.5mm,阻燃性能够达到UL94 V0等级。

进一步,中间玻纤网格布和中间两侧的阻燃聚碳酸酯基体通过加热熔融模压的成型方法制备复合片材。

进一步,复合片材的结构为3层,5层,7层。铺层结构中纤维网格布,两侧是阻燃聚碳酸酯基体层,交替铺层结构。

进一步,聚碳酸酯表面自清洁涂层,是采用玻纤改性聚碳酸酯纳米级涂料制成。 自清洁涂膜通过加热固话的方式涂覆到阻燃聚碳酸酯表面。

附图说明

图1示意了一种抗污染阻燃玻纤-聚碳酸酯复合片材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玻纤网格布层;2.阻燃聚碳酸酯基体层;3.抗污染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参照图1一种抗污染玻纤-阻燃聚碳酸酯复合片材,由内向外,中间层1玻纤网格布,两侧对称层2为阻燃聚碳酸酯基体可以为单层,也可以为双层,外层3为自清洁涂层。

所述中间层玻纤网格布层1,是使用玻纤单丝直径为17-20μm,面密度为200-600g/m2,厚度为0.25mm-0.5mm玻纤网格布。玻纤网格布表面用偶联剂进行处理,以增强玻纤和聚碳酸酯的相容性。

所述阻燃聚碳酸酯基体层2,是使用含硫和含硅复合阻燃剂阻燃的阻燃聚碳酸酯薄膜,阻燃剂的加入量为1%-2.5%,阻燃等级可达到UL94-V0级.厚度为0.5mm-1mm。

所述层1和层2之间通过平板硫化热压成型。

所述自清洁涂层表层3,是玻纤改性聚碳酸酯纳米级涂料,涂层涂于阻燃聚碳酸酯表层,固化后成膜。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介绍。所述具体实施方式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