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81205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织物面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合面料。



背景技术:

面料就是用来制作服装的材料,当前对于人体穿衣的保暖原则是采用三层穿着的方法,来分别实现三种最主要的影响保暖效果的功能。简单来说,就是内层吸湿排汗、中层速干、外层防风。这个原理也很容易理解,人体表面产生的汗水会吸走热量,并产生不舒适感,所以最内层贴身的衣服必须要能够快速吸走湿气,在产生汗水的时候要能够快速排走汗液,而中层的衣服则要能够避免湿气长期逗留,并且具备一定保暖功能,至于最外层的衣物层则是要能够具有明显的防风效果,单向隔离,并且确保热量不流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品位的日益提高,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被大量应用到衣服面料上,因而出现了抗菌防螨、吸热保温、抗紫外线、防水防静电、吸汗透湿、耐火阻燃等形形色色的功能性服装面料。功能性面料的功效主要取决于面料的材料和工艺处理。具体来说,从材料角度而言:比如棉毛纤维材料制成的面料更能够保暖;涤纶纤维材料制成的面料强度较高,还能够快干。通过一些纤维表面的化学改性处理:比如增加纤维表面亲水性基团如交联方法,达到迅速吸湿的目的;再比如亲水剂整理处理,直接用亲水性助剂在印染后处理过程中赋于织物或纤维纱线亲水性。

目前的热点是采用多层织物结构来赋予面料复合性能,比如利用亲水性纤维作内层织物,将人体产生之汗液快速吸收,再经外层织物空隙传导散发至外部,达到舒适凉爽性能。对于某些特殊场合,就产生了复合面料需求,比如对于贴身穿着的球衣来说,强调的是速干、排汗效果,相对而言保暖功能不那么重要。因此球衣往往使用单层的兼具速干排汗功效的面料制成;或者采用双层结构,内层吸湿排汗,外层速干,而在有氧运动情况的较寒冷环境下使用的面料,这要求避免穿着者因为大量发热、出汗,而导致体力迅速下降且避免穿着者感到寒冷,需要面料具有足够高的排汗、速干和保暖的功能以及由于出汗引起的抗菌性的需求,目前还没有能够符合上述需求的面料。

专利文献CN201110262216公开的一种多功能保暖内衣面料包括面组织和底组织,所述的面组织的原料为棉纤维、涤纶纤维、氨纶纤维、竹炭纤维、粘胶纤维、羊毛纤维和植物蛋白纤维;而所述的底组织的原料为涤纶纤维,其中:棉纤维的质量百分数占总成份的34-60%,涤纶纤维的质量百分数占总成份的26-39%,氨纶纤维的质量百分数占总成份的5-6%,竹炭纤维的质量百分数占总成份的0.5-6%,粘胶纤维的质量百分数占总成份的1-17%,羊毛纤维的质量百分数占总成份的1-5%和植物蛋白纤维的质量百分数占总成份的0.5-7%。该专利由棉纤维保障优异的保暖性、由氨纶纤维保障理想的弹性、由涤纶纤维体现良好的吸湿透气性和柔软性以及由竹炭纤维体现抗菌性,从而使面料的功能得以扩展;提供的加工方法由于增设了功能处理、焙烘和二次烫光工序,因而使面料还具有芳香型的持久保持效果。但该专利由单层面料中的多种材料提供的保暖性、吸湿透气性和抗菌性等受限于单层以及材料质量使得性能达不到要求,特别是在有氧运动情况的较寒冷环境下使用的面料,这要求避免穿着者因为大量发热、出汗,而导致体力迅速下降且避免穿着者感到寒冷,需要面料具有足够高的排汗、速干和保暖的功能以及由于出汗引起的抗菌性的需求。

专利文献CN201010527259公开的一种多功能复合面料包括面层、里层和中间层,所述面层、里层和中间层合并后一并缝合在一起的,所述面层为由三角异形锦纶纱线和棉线相互交织构成,所述中间层为吸湿排汗纤维层,所述里层为保暖层,所述面层、中间层、底层叠合,用棉质或丝质或人造纤维按照规定的线迹进行缝合复合,把缝合复合的面料进行水洗,或染色再水洗,再把缝合复合后水洗的面料面层不封封闭区域进行镂空。该专利具有美观、保暖、吸湿排汗的特点,但该专利无法将里层的汗液湿气快速排干,面层也无法快速蒸发湿气和防风防污,也无法满足出汗引起的抗菌性的需求,且缝合的面料容易变形,形态尺寸稳定性差。

专利文献CN201520832716公开的保暖舒适休闲服包括衣体,衣体由外至内依次包括吸湿透气层、弹性网眼层和保暖层,吸湿透气层由第一经线和第一纬线编织而成,第一经线由竹纤维和丝光棉纱线纤维混纺而成,第一纬线由莱赛尔纤维和羊毛纤维混纺而成,保暖层由第二经线和第二纬线编织而成,第二经线由EKS纤维和莫代尔纤维混纺而成,第二纬线由罗布麻纤维和天丝纤维混纺而成,衣体的衣袖与衣体的连接处环设有弹性构件。该专利吸湿透气性好,但该专利无法将保暖层的汗液湿气快速排干,吸湿透气层也无法快速蒸发湿气和防风防污,也无法满足出汗引起的抗菌性的需求。

因此,本领域急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适于在有氧运动情况的较寒冷环境下使用的保暖面料,这要求避免穿着者因为大量发热、出汗而导致体力迅速下降且避免穿着者感到寒冷,因此,这需要面料具有足够高的排汗、速干、防风防污和保暖功能以及由于出汗引起的抗菌性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面料还能够轻、薄、弹、挺括、透气和具有很好的柔软性,抗起毛和抗起球。

在背景技术部分中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强对本实用新型背景的理解,因此可能包含不构成在本国中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复合面料,所述复合面料为接触皮肤的内层、快速排汗的中间层和外层依次层叠复合形成的三层结构,所述内层中的尼龙纤维和/或涤纶纤维是中空纤维或异截面纤维,其中,所述中空纤维或异截面纤维中混入纳米级的电气石粉体和含铜离子的陶瓷粉;镀膜的所述中间层含有涤纶纤维和/或氨纶纤维;所述外层含有氨纶纤维,所述内层和中间层经由双面针织连接,所述中间层和外层经由双面集圈编织连接,所述复合面料中的尼龙纤维、涤纶纤维和氨纶纤维的重量份为60-65份尼龙纤维、21-25份涤纶纤维和10-14份氨纶纤维。

优选地,所述内层中的涤纶纤维为2.0-3.2dtex细度、长度为38-42mm的蜂窝改性涤纶纤维。

优选地,所述纳米级电气石粉体和含铜离子的陶瓷粉的比例为1:1.5,其中电气石粉体的粒径为25-35nm,所述陶瓷粉的粒径为30-35nm。

优选地,所述内层还包括棉纤维、蚕丝纤维和/或麻纤维。

优选地,外层包括亲水性纤维和氨纶纤维,其中,亲水性纤维和氨纶纤维为由外向内的双线圈结构。

优选地,所述中间层中的氨纶纤维和涤纶纤维为中空纤维或异截面纤维,其中,所述涤纶纤维混入纳米级的电气石粉体和含铜离子的陶瓷粉,所述纳米级电气石粉体和含铜离子的陶瓷粉的比例为1:1.2。

优选地,中间层由亲水性纤维和疏水性纤维分成经纬两层组成,所述亲水性纤维为中空纤维。

优选地,所述复合面料含有63%的尼龙、25%涤纶、12%英威达莱卡。

优选地,所述外层的厚度小于中间层的厚度,中间层的厚度小于内层的厚度。

优选地,内层、中间层和外层胶合连接。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更加清楚明白,达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的程度,并且为了能够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下面以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举例说明。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说明书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

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复合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解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需要说明的是,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以理解,技术人员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词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含有”或“包括”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书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几个具体实施例为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且各个附图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复合面料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结合图1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复合面料,所述复合面料为接触皮肤的内层1、快速排汗的中间层2和外层3依次层叠复合形成的三层结构,所述内层1中的尼龙纤维和/或涤纶纤维是中空纤维或异截面纤维,其中,所述中空纤维或异截面纤维中混入纳米级的电气石粉体和含铜离子的陶瓷粉;镀膜的所述中间层2含有涤纶纤维和/或氨纶纤维;所述外层3含有氨纶纤维,所述内层1和中间层2经由双面针织连接,所述中间层2和外层3经由双面集圈编织连接,所述复合面料中的尼龙纤维、涤纶纤维和氨纶纤维的重量份为60-65份尼龙纤维、21-25份涤纶纤维和10-14份氨纶纤维。

本实用新型的内层1是紧贴皮肤的亲肤层,将人体散发出的湿气,在还未产生真正汗水之前,就迅速将湿气发散转移到中间层2,不让湿气存留在体表与内层1之间的空气中,经由斜纹织造的内层1使得纹理间的空隙有效锁住部分空气中的温度,在给皮肤舒适穿着感的同时,还能发挥强大保暖功能。本实用新型的内层1含有的中空纤维或异截面纤维能够转移隔离湿气,增加水气传递效果,也就是提高了排汗效果。尼龙纤维和/或涤纶纤维是通过在尼龙和/或涤纶中混入纳米级的电气石粉体和含铜离子的陶瓷粉纺丝制成,其中,电气石粉体和含铜离子的陶瓷粉具有显著的抗菌效果以及温度调控的作用。所述中间层2含有涤纶纤维和/或氨纶纤维,所述中间层2经由镀膜处理相较于普通材质面料提高了速干率,能够更快的将最内层散发出的湿气和高于恒温的温度快速挥发,隔离到中间层2外。所述外层3含有氨纶纤维,采用弹性纤维紧密织法的外层3,在保证湿气能够快速蒸发,高于恒温的温度能够快速散发的条件之下,结合弹性纤维的特点,使用从外向内单向密不透风的编织实现防风效果。

与现有技术中的面料相比,所述复合面料为接触皮肤的内层1、快速排汗的中间层2和外层3依次层叠复合形成的三层结构实现了排汗、速干、保暖以及抗菌的技术效果,且所述复合面料中的尼龙纤维、涤纶纤维和氨纶纤维的重量份为60-65份尼龙纤维、21-25份涤纶纤维和10-14份氨纶纤维使得复合面料穿着舒适、手感柔软、富有弹性以及透气性、吸湿性优异且不易缩、不易皱,外观挺括。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复合面料适用于制造衣服,特别适用于针对有氧运动情况的较寒冷环境下使用的保暖内衣。不但避免了穿着者因为大量发热、出汗,而导致体力迅速下降;也避免了穿着者感到寒冷。经国家针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面料的保温率和透气率进行检测,保温率为36-38%,透气率为216-257mm/s,均大大超出保暖面料对保暖性能和透气性能的要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层1中的涤纶纤维为2.0-3.2dtex细度、长度为38-42mm的蜂窝改性涤纶纤维。蜂窝改性涤纶纤维是在合成PET熔体时加入第三单体3,5-双苯硫磺酸钠(SIPE)和第四单体聚乙二醇PEG以改善纤维的染色性能;且在纺丝液中加入了生成孔隙的化合物,如制孔剂KH-100,经过挤压闪爆装置,使纤维表面形成微孔。改性后的纤维结构变得疏松,结晶度降低,染液可较易进入纤维内部,同时可获得较好的染色效果,进一步地,采用阳离子染液进行染色,染色温度为110-120℃,染色时间为60-80min,上色效果好,色牢度高。蜂窝改性涤纶纤维的纤维表面和截面均为蜂窝状微孔结构,具有很好的柔软性,抗起毛、抗起球、吸湿快干等特点。进一步地,蜂窝改性涤纶纤维的含量控制在内层1中20-21%,可以确保内层1具有吸湿快干、透气性能以及抗起毛和抗起球。

贴身内衣上滋生的细菌会以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如汗水、脂肪分泌物和皮屑等有机物为营养而迅速繁殖,不仅影响健康,而且会使内衣变色、发霉乃至发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的是,所述纳米级电气石粉体和含铜离子的陶瓷粉的比例为1:1.5,其中电气石粉体的粒径为25-35nm,所述陶瓷粉的粒径为30-35nm。适当比例的抗菌物质电气石粉体和含铜离子的陶瓷粉与皮肤很好地接触,保证了良好的抗菌效果,具有抗菌功能,特别是粒径为25-35nm的电气石粉体和粒径为30-35nm的所述陶瓷粉可以在尼龙和/或涤纶中均匀纺丝,显著地提高了抗菌效果。粒径大于上述范围的电气石粉体和含铜离子的陶瓷粉影响尼龙和/或涤纶的特性,而粒径小于上述范围的电气石粉体和含铜离子的陶瓷粉的抗菌效果不太理想。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的是,所述内层1还包括棉纤维、蚕丝纤维和/或麻纤维,提高了面料的柔和贴身性,保暖效果突出的面料,如果透气性不能达到相应水平,会造成面料的闷热不适感。纤维的亲水性优异、芯吸通道充足,与内层1的棉或麻纤维共同作用,充分发挥“吸湿”和“导湿”的作用,实现了面料的吸湿快干特性。外层3包括亲水性纤维和氨纶纤维,亲水性纤维如蚕丝纤维、棉纤维或麻纤维等天然纤维,此类纤维的大分子链上具有一定数量的较强极性的集团(如-OH、-NH、C=O等),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结合。其无定形区和结晶区的边缘部分较大,分子结构较为疏松,水分子容易深入纤维表面的微小空隙内,从而达到较好的吸湿效果。其中,亲水性纤维和氨纶纤维由外向内的紧密交织成双线圈结构使得外层3紧密厚实,弹性充分,纤维密实度较高,防风防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的是,所述内层1和中间层2经由双面针法编织以在内层1和中间层2之间形成保温的空气间隙,所述中间层2和外层3由双面集圈编织连接。纤维的中空结构以及空气间隙形成立体的隔热网,有显著保温作用;通过蓄热和保温的协同作用,实现面料的优异保暖性能,所述中间层2和外层3由双面集圈编织连接使得湿气快速蒸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的是,所述中间层2中的氨纶纤维和涤纶纤维为中空纤维或异截面纤维,从而增加中间层2的表面积,让面料表面具有更多的凹槽,则能够增加水气传递效果,也就是排汗。其中,所述涤纶纤维经由在涤纶中混入纳米级的电气石粉体和含铜离子的陶瓷粉纺丝制成,在中间层2中,由于离皮肤还有一层内层1,通过多维度测试,所述纳米级电气石粉体和含铜离子的陶瓷粉的比例为1:1.2使得在不影响其他特性的情况下抗菌效果最好,进一步地,电气石粉体的粒径为25-35nm,所述陶瓷粉的粒径为30-35n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的是,中间层2经由亲水性纤维和疏水性纤维分成经纬两层纺织形成,然后再进行镀膜处理,其中,所述亲水性纤维为中空纤维。疏水性纤维多数来自于石油化工的合成,大分子链上主要都是亲油性的有机基团,缺乏一定数量的较强极性的集团(如-OH、-NH、C=O等),很难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结合,其结晶区部分比例较大、无定形区部分较少,分子结构较为紧密,水分子不容易深入纤维内部空隙,从而使汗液不会聚集在中间层2内部,而是对内层1吸收的汗液起引导作用,并在亲水性外层的作用下使汗液聚集至外层3以使其自然挥发。该中间层2的纤维密度较小,一方面可增强整个面料结构的强度,另一方面又不影响面料的透气性和舒适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合面料含有63%的尼龙、25%涤纶、12%英威达莱卡。与现有保暖面料相比,所述复合面料整体体现更突出的轻、薄、暖、弹,以及透气和吸湿排汗等性能。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排汗、速干、保暖等效果的显著性,对本实用新型的复合面料与现有技术的三层面料进行对比测试。

本实用新型的例1:所述复合面料为接触皮肤的内层1、快速排汗的中间层2和外层3依次层叠复合形成的三层结构,所述内层1含有尼龙纤维,尼龙纤维是通过在尼龙中混入纳米级的电气石粉体和含铜离子的陶瓷粉纺丝制成的中空纤维,所述内层1经由斜纹织造使得纹理间的空隙保持温度;所述中间层2含有涤纶纤维,所述中间层2经由镀膜处理以提高速干率;所述外层3含有氨纶纤维,所述外层3通过由外向内的紧密织法形成以防风;所述复合面料中的尼龙纤维、涤纶纤维和氨纶纤维的重量份为65份尼龙纤维、22份涤纶纤维和10份氨纶纤维。

本实用新型的例2:所述复合面料为接触皮肤的内层1、快速排汗的中间层2和外层3依次层叠复合形成的三层结构,所述内层1含有尼龙纤维和涤纶纤维,尼龙纤维和涤纶纤维是通过在尼龙和/或涤纶中混入纳米级的电气石粉体和含铜离子的陶瓷粉纺丝制成的中空纤维或异截面纤维,所述内层1经由斜纹织造使得纹理间的空隙保持温度;所述中间层2含有氨纶纤维,所述中间层2经由镀膜处理以提高速干率;所述外层3含有氨纶纤维,所述外层3通过由外向内的紧密织法形成以防风;所述复合面料中的尼龙纤维、涤纶纤维和氨纶纤维的重量份为60份尼龙纤维、25份涤纶纤维和12份氨纶纤维。

本实用新型的例3:所述复合面料为接触皮肤的内层1、快速排汗的中间层2和外层3依次层叠复合形成的三层结构,所述内层1含有尼龙纤维和涤纶纤维,尼龙纤维和涤纶纤维是通过在尼龙和/或涤纶中混入纳米级的电气石粉体和含铜离子的陶瓷粉纺丝制成的中空纤维或异截面纤维,所述内层1经由斜纹织造使得纹理间的空隙保持温度;所述中间层2含有氨纶纤维,所述中间层2经由镀膜处理以提高速干率;所述外层3含有氨纶纤维,所述外层3通过由外向内的紧密织法形成以防风;所述复合面料含有63%的尼龙、25%涤纶、12%英威达莱卡。

现有技术的例4,通过内层、中间层和外层三层缝合的面料,所述面料中含有尼龙纤维、涤纶纤维和氨纶纤维。

排汗性测试:参照标准ISO11092:1993,采用SDL排汗导湿仪测试例1-4的热阻、湿阻。

速干性测试,(1)从例1-4中采取试样,每块试样的尺寸为20cm×20cm,试样应平整无皱褶,将试样放置在标准大气条件下调湿平衡,吸取约0.2ml的水轻轻地滴在试样的内层1上,滴管口径距离试样表面应不超过1cm,仔细观察水滴扩散情况,记录水滴接触试样内层表面至完全渗透扩散,不再呈现镜面反射至外层的所需时间,精确至0.1s。如果水滴扩散速度较慢,在一定时间(如300s)后仍未完全扩散,则可停止试验,并记录扩散时间为大于设定时间(如300s)。记录试样的平均滴水扩散时间(s)。这种方法非常简易直观,观察者可以从水滴接触试样内层表面完全渗透扩散到外层所需的时间来评判其吸湿扩散性能。水滴扩散时间越短,说明其排汗性越好。

透气性测试,用水皿法进行测试,湿球温度25℃,干球温度35C°,相对湿度45%,时间2小时,试样面积37.5cm2。

保暖性测试条件:在37C°的环境温度下用远红外线照射30min后测试织物表面温升效率。

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面料在速干性、排汗性、保暖性和透气性上均显著优于现有技术的多层面料。例1中,湿阻最小,其排湿效果最好,速干时间最短,例3中的热阻最小,透气性最好和保温效果最好,本实用新型的面料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例1-3的各种特性均远胜于现有技术的三层面料。

尽管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应用领域,上述的具体实施方案仅仅是示意性的、指导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说明书的启示下和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种的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之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