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绝缘玻纤复合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81198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电器绝缘玻纤复合织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玻纤材料,特别涉及一种电器绝缘玻纤复合织物。



背景技术:

玻璃纤维是以玻璃球或废旧玻璃为原料经高温熔制、拉丝、络纱、织布等工艺制造成的,是非常好的金属替代材料,在建筑、船舶、化工管道、汽车、航空、风力发电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且其应用领域仍在不断拓展,全球市场空间巨大。传统的玻璃纤维为单一的玻璃钢制品,只有刚性没有柔性不耐冲击,且韧性不够,玻璃钢虽然强度很大,但材质较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单一的玻璃钢制品只有刚性没有柔性不耐冲击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强度好并且绝缘性好的电器绝缘玻纤复合织物。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器绝缘玻纤复合织物,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加强层、第一玻纤层、第二玻纤层和第二加强层,第一玻纤层和第二玻纤层由玻纤复合纱作为经纱和纬纱编织而成,第一加强层和第二加强层为PTFE薄膜,所述的玻纤复合纱包括玻璃纤维和浸渍涂覆于玻璃纤维外层的聚丙烯层,所述的第一玻纤层表面设有交错并且穿过第二玻纤层的短切玻纤。通过以上技术特征,玻纤复合纱的表层涂覆的聚丙烯改善了玻纤的性能,而双层玻纤结构和穿过双层玻纤的短切玻纤大大加强了复合织物的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的玻纤复合纱作为经纱的捻向为“S”捻,作为纬纱的捻向为“Z”捻。经纬纱捻向相反,表面纤维同向倾斜,交织点纤维反向交叠,由此编织成的玻纤层柔性好,使本实用新型的复合织物具有松厚柔软的特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短切玻纤与玻纤复合纱的直径比为1:15~1:30。在此比例范围内的短切玻纤与玻纤复合纱的配合具有较佳的增强复合织物强度和保持复合织物一定柔性的效果,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短切玻纤造成的材料密度差异对复合织物绝缘性能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电器绝缘玻纤复合织物采用复合结构,具有较好的强度表现和绝缘性能,耐冲击性能好,韧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玻纤复合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加强层,2、第一玻纤层,3、第二玻纤层,4、第二加强层,5、短切玻纤,6、玻璃纤维,7、聚丙烯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做的任何形式上的变通和/或改变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电器绝缘玻纤复合织物,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加强层1、第一玻纤层2、第二玻纤层3和第二加强层4,第一玻纤层和第二玻纤层由玻纤复合纱作为经纱和纬纱编织而成,第一加强层和第二加强层为PTFE薄膜,玻纤复合纱包括玻璃纤维6和浸渍涂覆于玻璃纤维外层的聚丙烯层7,第一玻纤层表面设有交错并且穿过第二玻纤层的短切玻纤5。玻纤复合纱的表层涂覆的聚丙烯改善了玻纤的性能,而双层玻纤结构和穿过双层玻纤的短切玻纤大大加强了复合织物的强度。

玻纤复合纱作为经纱的捻向为“S”捻,作为纬纱的捻向为“Z”捻。经纬纱捻向相反,表面纤维同向倾斜,交织点纤维反向交叠,由此编织成的玻纤层柔性好,使本实用新型的复合织物具有松厚柔软的特性。

短切玻纤与玻纤复合纱的直径比为1:15~1:30,在本实施例中,选择为1:20。在此比例范围的短切玻纤与玻纤复合纱的配合具有较佳的增强复合织物强度和保持复合织物一定柔性的效果,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短切玻纤造成的材料密度差异对复合织物绝缘性能的影响。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