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更换内芯的散热型防火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7324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更换内芯的散热型防火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火板,具体是一种可更换内芯的散热型防火板。



背景技术:

防火板是表面装饰用耐火建材,广泛用于室内装饰、家具、厨柜、实验室台面、外墙等领域。防火板是原纸(钛粉纸、牛皮纸)经过三聚氰胺与酚醛树脂的浸渍工艺,经过高温高压环境制成。

保温隔热:其保温、隔热性是玻璃的六倍、粘土的三倍、普通混凝土的十防火板倍。

但是现有的这种结构的防火板在使用的时候有部分损坏的时候会影响使用的效果,而且长时间使用期防火性能或下降,因此需要对防火板整体的进行更换,这种方式非常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更换内芯的散热型防火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更换内芯的散热型防火板,包括防火板本体,所述防火板本体设置楼板,所述楼板的内部设置防护结构,所述防护结构与楼板之间通过固定螺钉的作用固定连接,所述防护结构的内部设置钢构件,所述防护结构主要通过钢构件的作用进行支撑,所述钢构件的外壁上设置导热板A,所述导热板A与防护结构的外壁之间通过固定螺钉的作用固定连接,所述防护结构的内部设置吸热槽,所述吸热槽的内壁上设置导热板B,所述导热板B与吸热槽的内壁之间通过固定螺钉的作用固定连接,所述钢构件上设置通气孔,所述通气孔与防护结构的外部相互连通,所述通气孔的端口设置在防护结构与楼板之间相互连接处,所述吸热槽的内部设置内芯,所述内芯插接在吸热槽的内部,所述内芯与吸热槽的内壁之间通过固定螺钉的作用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楼板与防护结构之间形成一层过滤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过滤板上设置滤网,所述滤网与过滤板的内壁之间通过固定螺钉的作用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滤网插接在通气孔的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内芯的外侧设置固定支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效的对防火板本体进行散热降温,延长防火板的使用寿命,而且通过更换内芯的方式保证了防火板本体使用时的使用效率,使用效果好,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可更换内芯的散热型防火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可更换内芯的散热型防火板中A-A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2,一种可更换内芯的散热型防火板,包括防火板本体,所述防火板本体设置楼板1,所述楼板1的内部设置防护结构2,所述防护结构2与楼板1之间通过固定螺钉的作用固定连接,所述楼板1与防护结构2之间形成一层过滤板5,所述过滤板5插接在防护结构2上,所述过滤板5上设置滤网6,所述滤网6与过滤板5的内壁之间通过固定螺钉的作用固定连接,通过过滤板5的作用防止灰尘进行防护结构2的内部,避免散热效果降低,所述防护结构2的内部设置钢构件3,所述防护结构2主要通过钢构件3的作用进行支撑,所述钢构件3的外壁上设置导热板A4,所述导热板A4与防护结构2的外壁之间通过固定螺钉的作用固定连接,通过导热板A4的作用帮助防火板本体进行导热,所述防护结构2的内部设置吸热槽8,所述吸热槽8的内壁上设置导热板B10,所述导热板B10与吸热槽8的内壁之间通过固定螺钉的作用固定连接,所述钢构件3上设置通气孔7,所述通气孔7与防护结构2的外部相互连通,所述通气孔7的端口设置在防护结构2与楼板1之间相互连接处,所述滤网6插接在通气孔7的内部,所述吸热槽8的内部设置内芯9,所述内芯9插接在吸热槽8的内部,所述内芯9与吸热槽8的内壁之间通过固定螺钉的作用固定连接,所述内芯9的外侧设置固定支架,通过固定支架的作用放置内芯9的位置跑偏,通过固定支架对内芯9的位置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防火板本体使用的时候,通过通气孔7的作用对防火板本体隔绝并吸收的部分热量进行接收,避免大量的热量集中在防火板本体上散发不掉,导致防火板本体的使用寿命降低,而且通过楼板1与防护结构2相互连接处的过滤板5的作用防止灰尘进行防护结构2的内部,避免散热效果降低,有效的对防火板本体进行保护,避免使用的时候灰尘进入到防护结构2的内部导致防火板的使用性能下降,通过通气孔7的作用增强空气对流,而内芯9是插接在吸热槽8内部的,使用的时候可以对内芯9进行更换,定期检查,通过定期检查并更换内芯9的方式保证防火板本体使用的时候处于高效率状态,避免因为内芯9损坏导致使用效果下降,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效的对防火板本体进行散热降温,延长防火板的使用寿命,而且通过更换内芯9的方式保证了防火板本体使用时的使用效率,使用效果好,实用性强。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