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汉麻混纺墙布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96507阅读:15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汉麻混纺墙布面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汉麻混纺墙布面料,属于有形状的特殊特征的层状产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棉麻制品在市场上应用越来越普遍。但现有的棉麻产品多数只有麻组分,或者含有一定量的其他组分的混麻构成,存在不光滑、不柔软、透气性不佳等缺陷,覆盖于使用者身上时,容易出现刮伤、刺挠等现象,而透气性上的缺陷也阻碍了其使用。同时,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麻的强度逐渐降低,出现碎、断等现象,影响其继续使用。

基于此,做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麻织品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透气性好、舒适度高、可实现阴凉效果的汉麻混纺墙布面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汉麻混纺墙布面料,包括基材层、镂空层和纱织层,所述的基材层由麻或混麻织造而成,纱织层是由交错分布的麻纤维或混麻纤维铺就而成,且纱织层与基材层不完全接触,两者之间为纱线由基材层向上蓬起形成镂空层。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

所述的基材层底部设置粘合层,粘合层是由粘合剂或胶粘剂复合于基材层底部而成。粘合层的设置,可直接将面料进行粘贴固定,方便了面料的使用。

所述的纱织层是由麻纤维或混麻纤维按规律交错形成的若干个阴凉单元构成,每个阴凉单元中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隔槽构成。更优选的,所述每个阴凉单元包括顺次设置的隔槽一、隔槽二、隔槽三、隔槽四、隔槽五以及隔槽六,且相邻两个隔槽的宽度均不相同。隔槽可通过纤维按照设定的规律进行织就或铺就,从而形成各间距不同的纱织层,这些纱织层与下方的基材层之间即构成面积或者宽度不同的隔槽。相邻隔槽宽度不等,当光线照射时,可在其下方的基材层上形成面积大小不等的阴影区,各阴影区域相互印证,相互重叠,形成灰暗度(由阴影区域的不同重叠所引起)不同的阴凉区域。

所述的镂空层是由基材层表层纱线向上突出形成。镂空层位于基材层与纱织层之间,纱织层的两端或者周边与基材层连接,周边或两端之间的区域则不连接,在这个不连接的区域中,构成基材层的纱线突出在基材层表面以上,一方面使纱织层支撑起来,使纱织层与基材层之间形成空腔,另一方面,这些蓬起的纱线也使纱织层与基材层之间形成一个空气流通的空间,确保了空气的快速流动,提高了热量散发的速度,使用过程中,凉爽的效果更佳。

本申请可适用于服用,也可适用于建筑装饰,基材层、镂空层以及纱织层所形成的阴凉透气区域,其中,基材层为麻纤维或混麻纤维织就的基础层,既赋予织物良好的强度,又兼具了麻织物自身的透气性;镂空层与纱织层配合形成一个可形成阴凉区域的结构,并在基材层表面形成空气流通性良好的空间,空气交流更佳畅通,织物表面也具有了由纱织层形成的阴凉区域,因此织物具有很好的透气性和凉爽性;而对于建筑装饰而言,在基材层底部设置的粘合层,使织物很好的与墙面或装置面进行粘合,方便了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俯视图;

图2为本申请的截面图;

图3为图2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标号:1. 粘合层;2. 基材层;3. 镂空层;31. 纤维;4. 纱织层;41. 隔槽一;42. 隔槽二;43. 隔槽三;44. 隔槽四;45. 隔槽五;46. 隔槽六。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一种汉麻混纺墙布面料,结合图1和图2,包括基材层2、镂空层3和纱织层4,基材层2由麻或混麻织造而成,纱织层4是由交错分布的麻纤维或混麻纤维铺就而成,且纱织层4与基材层2不完全接触,两者之间为纱线由基材层2向上蓬起形成镂空层3。

本申请可适用于服用,基材层2、镂空层3以及纱织层4形成阴凉透气区域,其中,基材层2为麻纤维或混麻纤维织就的基础层,既赋予织物良好的强度,又兼具了麻织物自身的透气性;镂空层3与纱织层4配合形成一个可形成阴凉区域的结构,并在基材层2表面形成空气流通性良好的空间,空气交流更佳畅通,织物表面也可获得由纱织层形成的阴凉区域,因此织物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凉爽度。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结合图2,基材层2底部设置粘合层1,粘合层1是由粘合剂或胶粘剂复合于基材层2底部而成。粘合层1的设置,可直接将面料进行粘贴固定,方便了面料的使用。尤其是当面料作为墙布等建筑装饰时,织物通过粘合层1固定在待装饰的墙面上。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结合图2和图3,纱织层4是由麻纤维或混麻纤维按规律交错形成的若干个阴凉单元构成,每个阴凉单元中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隔槽构成。为实现更好的使用效果,每个阴凉单元包括顺次设置的隔槽一41、隔槽二42、隔槽三43、隔槽四44、隔槽五45以及隔槽六46,且相邻两个隔槽的宽度均不相同。隔槽可通过纤维按照设定的规律进行织就或铺就,从而形成各间距不同的纱织层4,这些纱织层4与下方的基材层2之间即构成面积或者宽度不同的隔槽。相邻隔槽宽度不等,当光线照射时,可在其下方的基材层2上形成面积大小不等的阴影区,各阴影区域相互印证,相互重叠,形成灰暗度(由阴影区域的不同重叠所引起)不同的阴凉区域。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结合图2和图3,镂空层3是由基材层2表层纱线31向上突出形成。镂空层3位于基材层2与纱织层4之间,纱织层4的两端或者周边与基材层连接,周边或两端之间的区域则不连接,在这个不连接的区域中,构成基材层2的纱线突出在基材层2表面以上,一方面使纱织层4支撑起来,使纱织层4与基材层2之间形成空腔,另一方面,这些蓬起的纱线也使纱织层4与基材层2之间形成一个空气流通的空间,确保了空气的快速流动,提高了热量散发的速度,使用过程中,凉爽的效果更佳。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结合图2和图3,纱织层4是由麻纤维或混麻纤维按规律交错形成的若干个阴凉单元构成,每个阴凉单元中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隔槽构成。为实现更好的使用效果,每个阴凉单元包括顺次设置的隔槽一41、隔槽二42、隔槽三43、隔槽四44、隔槽五45以及隔槽六46,且相邻两个隔槽的宽度均不相同。隔槽可通过纤维按照设定的规律进行织就或铺就,从而形成各间距不同的纱织层4,这些纱织层4与下方的基材层2之间即构成面积或者宽度不同的隔槽。相邻隔槽宽度不等,当光线照射时,可在其下方的基材层2上形成面积大小不等的阴影区,各阴影区域相互印证,相互重叠,形成灰暗度(由阴影区域的不同重叠所引起)不同的阴凉区域。

镂空层3是由基材层2表层纱线31向上突出形成。镂空层3位于基材层2与纱织层4之间,纱织层4的两端或者周边与基材层连接,周边或两端之间的区域则不连接,在这个不连接的区域中,构成基材层2的纱线突出在基材层2表面以上,一方面使纱织层4支撑起来,使纱织层4与基材层2之间形成空腔,另一方面,这些蓬起的纱线也使纱织层4与基材层2之间形成一个空气流通的空间,确保了空气的快速流动,提高了热量散发的速度,使用过程中,凉爽的效果更佳。

本申请可适用于服用,也可适用于建筑装饰,基材层2、镂空层3以及纱织层4所形成的阴凉透气区域,其中,基材层2为麻纤维或混麻纤维织就的基础层,既赋予织物良好的强度,又兼具了麻织物自身的透气性;镂空层3与纱织层4配合形成一个可形成阴凉区域的结构,并在基材层2表面形成空气流通性良好的空间,空气交流更佳畅通,织物表面也具有了由纱织层形成的阴凉区域,因此织物具有很好的透气性和凉爽性。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基材层2底部设置粘合层1,粘合层1是由粘合剂或胶粘剂复合于基材层2底部而成。粘合层1的设置,可直接将面料进行粘贴固定,方便了面料的使用。尤其是当面料作为墙布等建筑装饰时,织物通过粘合层1固定在待装饰的墙面上。结合图2和图3,纱织层4是由麻纤维或混麻纤维按规律交错形成的若干个阴凉单元构成,每个阴凉单元中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隔槽构成。为实现更好的使用效果,每个阴凉单元包括顺次设置的隔槽一41、隔槽二42、隔槽三43、隔槽四44、隔槽五45以及隔槽六46,且相邻两个隔槽的宽度均不相同。隔槽可通过纤维按照设定的规律进行织就或铺就,从而形成各间距不同的纱织层4,这些纱织层4与下方的基材层2之间即构成面积或者宽度不同的隔槽。相邻隔槽宽度不等,当光线照射时,可在其下方的基材层2上形成面积大小不等的阴影区,各阴影区域相互印证,相互重叠,形成灰暗度(由阴影区域的不同重叠所引起)不同的阴凉区域。

镂空层3是由基材层2表层纱线31向上突出形成。镂空层3位于基材层2与纱织层4之间,纱织层4的两端或者周边与基材层连接,周边或两端之间的区域则不连接,在这个不连接的区域中,构成基材层2的纱线突出在基材层2表面以上,一方面使纱织层4支撑起来,使纱织层4与基材层2之间形成空腔,另一方面,这些蓬起的纱线也使纱织层4与基材层2之间形成一个空气流通的空间,确保了空气的快速流动,提高了热量散发的速度,使用过程中,凉爽的效果更佳。

本申请可适用于服用,也可适用于建筑装饰,基材层2、镂空层3以及纱织层4所形成的阴凉透气区域,其中,基材层2为麻纤维或混麻纤维织就的基础层,既赋予织物良好的强度,又兼具了麻织物自身的透气性;镂空层3与纱织层4配合形成一个可形成阴凉区域的结构,并在基材层2表面形成空气流通性良好的空间,空气交流更佳畅通,织物表面也具有了由纱织层形成的阴凉区域,因此织物具有很好的透气性和凉爽性;而对于建筑装饰而言,在基材层2底部设置的粘合层1,使织物很好的与墙面或装置面进行粘合,方便了固定。

以上内容是结合本发明创造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所提供技术方案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创造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创造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