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音聚碳酸酯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2680阅读:76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聚碳酸酯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隔音聚碳酸酯板。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无色透明,耐热,抗冲击,阻燃BI级,在普通使用温度内都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聚碳酸酯的耐冲击性能好,折射率高,加工性能好。聚碳酸酯板材具有良好的透光性,抗冲击性,耐紫外线辐射及其制品的尺寸稳定性和良好的成型加工性能,使其比建筑业传统使用的无机玻璃具有明显的技术性能优势。PC可用作门窗玻璃,PC层压板广泛用于银行、使馆、拘留所和公共场所的防护窗,用于飞机舱罩,照明设备、工业安全档板和防弹玻璃。

随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筑的发展,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家庭设施(音响、空调、电视机等)的增多,环境噪声日益严重,它已成为污染人类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噪声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噪声不仅会影响听力,而且还对人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有人称噪声为“致人死命的慢性毒药”。有时候尖锐或某特定频率的噪音甚至会将玻璃震裂破碎。

因此城市中交通路边的居民楼、办公楼及其他公共场所的门窗以及路边的护栏应该进行隔音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噪音防护的隔音聚碳酸酯板,能有有效隔离噪音,且不会发生玻璃破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音聚碳酸酯板,包括:隔音层及设置在所述隔音层上侧的上层聚碳酸酯板和下侧的下层聚碳酸酯板,所述上层聚碳酸酯板和下层聚碳酸酯板与所述隔音层相配合的侧面上均设置有凸起,相应的所述隔音层的上下两侧面上均设置有与所述凸起相配合的凹槽。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结构隔音聚碳酸酯板,采用双层聚碳酸酯板内夹隔音层的结构,形成了两个不同物质的接触面,使噪音一步步衰减。采用凸起和凹槽的配合,是一种子母扣式设计,该结构使用干法加热加压处理后,可以使得三层板之间的衔接坚固密切。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新颖,使用聚碳酸酯材料解决了玻璃材料易碎的问题,且能够有效屏蔽大部分噪音,改善人们生活环境。

进一步地,所述上层聚碳酸酯板和下层聚碳酸酯板的厚度为3-10mm,所述隔音层的厚度为0.5-1.6mm。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直径为0.3-0.5mm,相邻的所述凹槽的间隔为18-20mm。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2-0.4mm。

进一步地,所述隔音层的材料为PVB,EVA或隔音阻尼胶。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在所述隔音层的侧面上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隔音层的上下两侧的所述凹槽均为半圆形,且所述隔音层上下两侧的凹槽相交错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隔音聚碳酸酯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为:

1 上层聚碳酸酯板

2 下层聚碳酸酯板

3 隔音层

4 凹槽

5 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隔音聚碳酸酯板,如图1所示,包括:

隔音层3及设置在所述隔音层上侧的上层聚碳酸酯板1和下侧的下层聚碳酸酯板2,所述上层聚碳酸酯板1和下层聚碳酸酯板2与所述隔音层3相配合的侧面上均设置有凸起5,相应的所述隔音层3的上下两侧面上均设置有与所述凸起5相配合的凹槽4。对于上述三层结构,可以使用干法加热加压处理使其密切结合,例如在温度120-130℃,压强12-14MPa的条件下,处理10-20min。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结构隔音聚碳酸酯板,采用双层聚碳酸酯板内夹隔音层的结构,形成了两个不同物质的接触面,使噪音一步步衰减。采用凸起和凹槽的配合,是一种子母扣式设计,该结构使用干法加热加压处理后,可以使得三层板之间的衔接坚固密切。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新颖,使用聚碳酸酯材料解决了玻璃材料易碎的问题,且能够有效屏蔽大部分噪音,改善人们生活环境。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上层聚碳酸酯板1和下层聚碳酸酯板2的厚度为3-10mm,所述隔音层3的厚度为0.5-1.6mm。所述凹槽4的直径为0.3-0.5mm,相邻的所述凹槽4的间隔为18-20mm,所述凹槽4的深度为0.2-0.4mm。所述隔音层3的材料为PVB,EVA或隔音阻尼胶。

优选的,所述凹槽4在所述隔音层3的侧面上均匀分布,所述隔音层3的上下两侧的所述凹槽4均为半圆形,且所述隔音层3上下两侧的凹槽4相交错设置。这种交错设计有利于保证隔音板的强度,避免局部过薄导致容易弯折,从而提高整个隔音聚碳酸酯板的强度。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