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压材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92387发布日期:2019-03-02 01:04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可用于蓄电装置的外包装体及食品、药品的包装材料的层压材料。
背景技术
::随着便携式通信终端机器用蓄电池、车载用蓄电池、再生能量回收用蓄电池、电容器、全固体电池等电池的小型化、轻量化,采用利用粘接剂将树脂膜贴合在金属箔的两面上而得到的层压材料制的外包装体来代替以往使用的金属制的外包装体的情况逐渐变多(参见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容器用层压壳体中,对壳体内侧的树脂膜层开槽而使金属箔露出从而形成电极连接部,对壳体外侧的树脂膜层开槽而使金属箔露出从而形成电极接头。该类型的层压壳体不需要极耳(tablead),因此可实现电容器的小型轻量化。另外,作为层压材料中的金属箔的露出方法,申请人提出了下述方法:在将金属箔与树脂膜贴合的工序中,在露出预定部形成未涂布粘接剂的部分,在贴合后将粘接剂未涂布部上的树脂膜切除(参见专利文献2)。根据该方法,由于金属箔与树脂膜在露出预定部未进行粘接,因此能够容易地切除树脂膜,并且金属箔表面不会因粘接剂而发生污损。另外,还有以下方法:在将金属箔与树脂膜贴合的工序中,将易剥离片材贴附在金属箔的露出预定部后再贴合树脂膜,然后在切除树脂膜时使易剥离片材粘接于树脂膜而除去。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6167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205504号公报技术实现要素: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方法中,必须在将金属箔与树脂膜贴合的阶段确定金属露出部的尺寸和形成位置,贴合后无法变更。因此,若金属露出部的形状或位置不同,则必须针对各露出部准备专用的层压材料。另外,根据金属露出部的形状、数量及位置,需要专用的粘接剂涂布用辊,因此提高了制作成本。另外,对于贴附易剥离片材然后再切除树脂膜和易剥离片材的方法而言,也必须在将金属箔与树脂膜贴合的阶段确定金属露出部的尺寸和形成位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鉴于上述技术背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形成金属露出部的层压材料。即,本发明具有下述[1]~[7]所记载的构成。[1]层压材料,其特征在于,其是在金属箔的至少一面上贴合并层叠树脂层而得到的层压材料,在贴合面的一部分形成有金属箔的箔厚减少的凹陷,并且形成有所述凹陷上的树脂层自金属箔剥离的剥离部。[2]如前项1所述的层压材料,其中,在所述凹陷底部形成有微细的凹凸,与凹陷以外的部分相比颜色不同。[3]如前项1或2所述的层压材料,其中,所述剥离部上的树脂层被除去而使得金属箔露出。[4]如前项1或2所述的层压材料,其是在所述金属箔的一面上层叠耐热性树脂层、在另一面上层叠热熔合性树脂层而得到的两面层压材料,在所述热熔合性树脂层侧的面上形成有第一剥离部,在所述热熔合性树脂层侧的面或耐热性树脂层侧的面上形成有第二剥离部。[5]如前项4所述的层压材料,其中,所述第一剥离部上的热熔合性树脂层、及第二剥离部上的热熔合性树脂层或耐热性树脂层被除去而使得金属箔露出。[6]蓄电装置用外包装体,其特征在于,其是将前项4所述的2片层压材料以使热熔合性树脂层彼此朝向内侧的方式对合、通过将周缘部热密封来形成收纳电池要素的电池要素室而得到的蓄电装置用外包装体,除去了第一剥离部的树脂层的金属露出部面向所述电池要素室内,除去了第二剥离的树脂层的金属露出部配置于外包装体外表面。[7]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项5所述的蓄电装置用外包装体的电池要素室中封入有包含正极要素、负极要素、隔膜及电解液的电池要素。发明的效果根据上述[1]所述的层压材料,剥离部中的树脂层和金属箔通过金属箔表面的凹陷而发生了剥离,因此能够通过将剥离部上的树脂层除去而容易地形成金属露出部。另外,剥离部的金属箔被树脂层覆盖,因此可防止损伤、污损。根据上述[2]所述的层压材料,能够根据颜色的不同用肉眼判别剥离部和非剥离部,因此容易确定用于设置金属露出部的树脂膜的切断位置。就上述[3]所述的层压材料而言,在剥离部的位置形成有金属露出部。上述[4]所述的层压材料可用作蓄电装置的外包装体材料,对于第一剥离部及第二剥离部可获得上述效果。上述[5]所述的层压材料可用作蓄电装置的外包装体材料,可将第一剥离部用作外包装体的内侧导通部,将第二剥离部用作外侧导通部。就上述[6]所述的蓄电装置用外包装体而言,可以通过2片层压材料形成电池要素室,将各层压材料的第一剥离部用作面向电池要素室内的内侧导通部,将第二剥离部用作外包装体的外表面的外侧导通部。就上述[7]所述的蓄电装置而言,可以使构成外包装体的2片层压材料的金属箔分别与电池要素的正极及负极导通,将其中一片层压材料的第一剥离部用作面向电池要素室内的正极用内侧导通部,将第二剥离部用作外包装体的外表面的正极用外侧导通部,将另一片层压材料的第一剥离部用作面向电池要素室内的负极用内侧导通部,将第二剥离部用作外包装体的外表面的负极用外侧导通部。蓄电装置是通过层压材料的金属箔来进行电池要素与外部的电交换、不使用极耳的装置。附图说明[图1]为剥离工序及通过剥离工序制作的本发明的层压材料的剖面图。[图2]为切除工序及通过切除工序制作的本发明的层压材料的剖面图。[图3]为剥离部的放大图。[图4]为蓄电装置的外包装体的斜视图。[图5]为使用了图4的外包装体的蓄电装置的剖面图。[图6]为薄型蓄电装置的剖面图。[图7]为实施例1的实施剥离工序后的层压材料的外观照片。[图8]为图7的层压材料的剖面的sem图像。[图9]为实施例2的实施剥离工序后的层压材料的外观照片。[图10]为图9的层压材料的剖面的sem图像。[图11]为图10的部分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层压材料]图1所示的层压材料1可用作蓄电装置的外包装体的材料,其是在金属箔11的两面层叠树脂层17、18而成的两面层压材料。前述层压材料1是通过后文所述方法由层压原材料10制作的。前述层压材料1中,在金属箔11的一面上通过粘接剂层12而贴合并层叠有耐热性树脂层13,在另一面上通过粘接剂层14而贴合并层叠有热熔合性树脂层15。其中一面上的树脂层17为粘接剂层12及耐热性树脂层13这两层,另一面上的树脂层18为粘接剂层14及热熔合性树脂层15的这两层。前述层压材料1中,在金属箔11与一侧的树脂层17的贴合面的一部分形成有金属箔11与树脂层17发生了剥离的剥离部21,在金属箔11与另一侧的树脂层18的贴合面的一部分形成有金属箔11与树脂层18发生了剥离的剥离部22。在前述剥离部21、22中,在金属箔11的表面形成有箔厚减小的凹陷27、28,凹陷27、28上的树脂层17、18自金属箔11剥离。图2所示的层压材料2为切除了前述层压材料1的剥离部21、22上的树脂层17a、18a的、具有金属露出部23、24的层压材料。本发明的层压材料可用作蓄电装置的外包装体等各种容器的材料,在最终制品中以切除树脂层而形成金属露出部的状态使用。然而,由于有时要对切除树脂层前的带有树脂层的层压材料1实施加工,因此本发明的层压材料包括带有树脂层17a、18a的层压材料1、及除去了树脂层17a、18a而形成有金属露出部23、24的层压材料2这两者。[层压材料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层压材料是通过进行剥离工序(对层压原材料照射激光,使照射部分的金属箔与树脂层剥离而形成剥离部)和切除工序(切除剥离部上的树脂层,使金属箔露出,形成金属露出部)这两个工序而制作的。通过对层压原材料实施剥离工序来制作图1的层压材料1,通过对前述层压材料1实施切除工序来制作图2的层压材料。下面,以图1、2的层压材料1、2为例,对层压原材料、剥离工序及切除工序进行详述。(层压原材料)层压原材料中,在金属箔的至少一面上贴合并层叠有树脂层。图1所示的层压原材料10是在金属箔11的两面上层叠有树脂层17、18的两面层压材料。前述层压原材料10中,在金属箔11的一面上通过粘接剂层12而贴合并层叠有耐热性树脂层13,在另一面上通过粘接剂层14而贴合并层叠有热熔合性树脂层15。其中一面上的树脂层17为粘接剂层12及耐热性树脂层13这两层,另一面上的树脂层18为粘接剂层14及热熔合性树脂层15这两层。前述层压原材料10的制造方法没有限定。以下是层压原材料的制作工序的一例。在金属箔11与耐热性树脂层13的对合面中的至少一者的整个区域中涂布粘接剂而形成粘接剂层12,将金属箔11与耐热性树脂层13贴合。同样地,通过粘接剂层14将金属箔11与热熔合性树脂层15贴合。贴合方法没有限定,可适当使用干式层压法等公知的方法。另外,耐热性树脂层13和热熔合性树脂层15的贴合顺序是任意的。另外,耐热性树脂层13自身具有粘合性,在可获得规定的粘接力的情况下可不介由粘接剂层12而将耐热性树脂层13与金属箔11直接贴合。同样地,也可将热熔合性树脂层15与金属箔11直接贴合。另外,耐热性树脂层13及热熔合性树脂层15也不限于单层,还可使用层叠2个层以上的多个层而得到的层压原材料。(剥离工序)如图1所示,在剥离工序中,对层压原材料10照射激光l,在不烧灼树脂层17、18的情况下使树脂层17、18与金属箔11剥离而形成剥离部21、22。在本工序中,以对金属箔11的表层造成影响的程度的功率来使用在树脂层17、18中的吸收少的波长的激光。将满足此条件的激光照射至层压原材料10时,可在无干扰的情况下穿过树脂层17、18而到达金属箔11表面。构成金属箔11的金属原子与相邻的金属原子形成金属键。通过照射激光l,从而使金属箔11表面的金属原子吸收能量,被金属原子吸收的能量使得其与相邻金属原子之间的金属键断开。断开了键合的金属原子被树脂层17、18捕获。通过移动激光l的照射部,从而使得被照射的位置的金属箔11表面上存在的金属原子的键合相继断开,并被树脂层17、18捕获,通过以与树脂层17、18相接触的方式形成不同于金属箔11的金属层,从而在金属箔11形成剥离部21、22。在前述剥离部21、22中,金属箔11失去表面的金属原子而在表面形成有微小的凹陷27、28,树脂层17、18中附加有金属原子。上述激光的照射带来的作用是局部的,可使金属原子的脱离时产生的热迅速扩散至金属箔11,因此可在不烧灼树脂层17、18的情况下形成剥离部21、22。另外,如图3所示,前述凹陷27、28是通过伴随激光l的移动而在短时间内反复进行金属原子的脱离和热的扩散而形成的。在通过形成剥离部21、22而形成的凹陷27、28的底部(即新形成的金属箔11的表面)形成有微细的凹凸。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金属原子脱离的机理,可考虑因金属原子的升华或金属箔表面的局部熔融而导致的分离等。通过前述剥离部21、22的形成而在金属箔11表面产生了凹陷27、28,但仅仅是损失了表面的金属原子,金属箔11的阻隔性不会受到损害。对于前述凹陷27、28的优选深度,最深部分处为0.05μm~5μm、特别优选为0.1μm~3μm的范围。另外,形成基于微细的凹凸的凹陷27、28时,金属箔11的金属光泽减少。剥离部21、22与非剥离部(即激光照射部与非照射部)的颜色的不同即使透过树脂层17、18进行观察也可通过肉眼判别。关于具有上述作用的激光,可推荐为准分子激光、yag激光、yvo4激光中的任一者、且波长为150nm~550nm、功率为3w以上的激光。由于150~550nm的激光对树脂层17、18的干扰少,因而适于本工序(在不对树脂层17、18造成影响的情况下形成剥离部21、22)。作为准分子激光,可例示157nm的f2激光、193nm的arf激光、222nm的xecl激光、248nm的xef激光。作为yag激光,可例示260nm左右的第4高次谐波、350nm左右的第3高次谐波、530nm左右的第2高次谐波。另外,作为yvo4激光,可例示260nm左右的第4高次谐波、350nm左右的第3高次谐波、530nm左右的第2高次谐波。上述激光中,特别地,530nm左右(其为绿色波长区域)的激光被称为绿激光。另外,吸收率高的波长因构成金属箔11的金属而异,本工序中优选使用吸收率高的波长的激光。另外,激光与金属箔11表面发生作用,因此对于镀覆箔而言选择适于镀覆金属的波长的激光。然而,由于对树脂层17、18有干扰的波长并非优选,因此并不限于显示出该金属中的最大吸收率的波长为最优的波长。铝在900nm左右显示高的吸收率,但由于近红外区域的光受到树脂层17、18的干扰,因此500~550nm的绿色区域的激光是适宜的。铜、镍、金在500nm左右显示高吸收率,因此500~550nm的绿色区域的激光是适宜的。fe在1000nm左右显示高吸收率,但由于近红外区域的光受到树脂层17、18的干扰,因此500~550nm的绿色区域的激光是适宜的。另外,银在300nm左右显示高吸收率,因此紫外区域的激光是适宜的。如上所述,500~550nm的绿色区域的激光适于许多金属,并且相对于金属的加工性良好,从上述观点出发,可推荐500~550nm的绿色区域的激光。激光的功率可根据树脂层17、18的树脂的种类、厚度而适当设定,但为了使金属原子脱离,优选为3w以上的功率。低于3w时,剥离能力可能不足。特别优选的激光的功率为3w~100w。(切除工序)如图2所示,沿着前述带有树脂层的层压材料1的剥离部21、22的轮廓将树脂层17、18切断,切除剥离部21、22上的树脂层17a、18a。如上文所述,由于激光照射部与非照射部的颜色不同,故而能够肉眼判别剥离部21、22与非剥离部,因此能够容易地确定切断位置。通过切除树脂层17a、18a而使得金属箔11露出,形成金属露出部23、24,从而可制作带有金属露出部的层压材料2。就树脂层17a、18a的切断而言,可使用thomson刀、rotarydie等物理刀或利用了co2激光等对树脂的吸收率高的激光的激光刀进行。上述方法中使用的层压原材料10是在金属箔11的整个表面贴合树脂层17、18并进行层叠而得到的原材料。剥离部21、22即金属露出部23、24的形状及尺寸、及形成位置可在进行剥离工序时任意设定,因此可自一种层压原材料10制作剥离部21、22(金属露出部23、24)的形状、尺寸、数量、形成位置不同的多种层压材料1、2。并且,通过作为起始材料的层压原材料10的共通化,可避免材料的浪费,并且提高制造效率。前述层压原材料的条件是在金属箔的至少一面上层叠有树脂层,本发明的层压材料的条件是在其树脂层侧的面上形成有剥离部或金属露出部。金属箔的另一面的方式为(1)~(3)中任一者,在任何情况下均可适用本发明的方法。(1)层叠有树脂层(2)形成有树脂层以外的层(3)没有任何层叠。图示例的层压原材料10属于(1),但对于在金属箔11的两面层叠有树脂层17、18的层压原材料10而言,有时也仅对一面实施剥离工序及切除工序而形成剥离部或金属露出部。这些层压原材料的层叠方式及实施加工的面因层压材料1、2的用途而异。另外,切除工序不限于在剥离工序之后紧接着进行,也可在两工序之间插入其他工序。将(1)的层压材料用作包装材料的情况下,将扁平片材加工成具有能够装填被包装物的形态的壳体,在壳体内装填被包装物后,将开口部的热熔合性树脂层热密封从而将被包装物封入。所谓加工成具有能够装填被包装物的形态的壳体的加工,是指通过基于鼓凸加工或拉深加工等加压加工而使扁平片材以立体形状进行塑性变形的加工、或将扁平片材加工成袋状的制袋加工。就前述剥离工序及切除工序而言,只要能够进行加工,则可在从扁平片材至热密封后之间的任意时期进行。因此,本发明的层压材料1、2不限于扁平片材,有时也可加工为立体形状。就后文所述的蓄电装置100的外包装体30的主体40而言,对扁平片材进行加压加工而形成凹部41,加压加工也可在剥离工序前、剥离工序与切除工序之间、切除工序后中的任意时期进行。例如,也可选择如下顺序:多个剥离部21、22的形成通过对扁平片材的层压原材料10施以剥离工序而提高作业效率,通过对带有树脂层的层压材料1进行加压加工而利用树脂层17、18保护剥离部21、22的金属箔11,成型后进行切除工序。另外,对于面向电池要素室60内的金属露出部24而言,必须在热密封前进行切除工序,但对于外包装体30的外表面的金属露出部23而言,即使在热密封后也可进行切除工序。利用上述方法形成剥离部21、22而制作层压材料1时,作为最终制品的层压材料2的金属露出部23、24的形状及尺寸、金属露出部23、24的位置也被确定,剥离部21、22的金属箔11被树脂层17、18覆盖从而受到保护。保留树脂层17、18直到需要金属露出部23、24为止,由此可防止因层压材料1的彼此接触、化学药品的附着、上述加压加工时的与工具的接触等而造成的损伤、污损。[蓄电装置及其外包装体]图4~6中示出由利用上述方法制得的层压材料制作的蓄电装置用外包装体30、35,及使用了这些外包装体30、35的蓄电装置100、101。前述蓄电装置100、101是通过层压材料的金属箔11进行电交换的无极耳(tabless)装置。(第一外包装体与蓄电装置)图4为利用在两面具有金属露出部23、24的层压材料2(参见图2)制作的蓄电装置用外包装体30,图5为使用前述外包装体30的蓄电装置100。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省略了层压材料2的粘接剂层12、14的图示,仅图示了金属箔11、耐热性树脂层13、热熔合性树脂层15。前述主体30包括具有平面视图呈长方形的凹部41的主体40、和扁平片材的盖体50,由层压原材料2(所述层压原材料2是通过对图1的层压原材料10的所需位置实施剥离工序及切除工序从而形成金属露出部23、24而得到的)构成。就前述外包装体30而言,通过用盖体50覆盖主体40的凹部41从而被闭合的空间成为电池要素室60。对于前述主体40而言,通过对扁平片材的层压材料实施鼓凸成型、拉深成型等加工,从而成型为热熔合性树脂层15侧的面凹陷的凹部41,具有自凹部41的开口边缘向外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凸缘42、43、44、45。将在前述凹部41底壁的内侧、热熔合性树脂层15侧的面上形成的金属露出部24作为第一内侧导通部48。另外,将在一个短边侧的一个凸缘42的耐热性树脂层13侧的面上形成的金属露出部23作为第一外侧导通部47。前述盖体50的尺寸与主体40的平面尺寸相同,将在朝向主体40的热熔合性树脂层15侧的面上与主体40的第一内侧导通部48相对的位置形成的金属露出部24作为第二内侧导通部53。另外,将在前述盖体50的一个短边侧的端部51的耐热性树脂层13侧的面上形成的金属露出部23作为第二外侧导通部52。组装前述主体40和盖体50时,第一内侧导通部48及第二内侧导通部53面向电池要素室60内,第一外侧导通部47及第二外侧导通部52露出于外包装体30的外表面。前述电池要素70是在正极71(其是通过在金属箔涂布正极活性物质而得到的)与负极72(其是通过在金属箔涂布负极活性物质而得到的)之间配置隔膜73并卷绕从而进行层叠而得到的层叠体。前述正极71为本发明中的正极要素,同样地,负极72为负极要素。蓄电装置100是通过下述方式制作的:介由导电性粘合剂74将电池要素70的正极71的端部连接于前述主体40的第一内侧导通部48,同时介由导电性粘合剂74将负极72的端部连接于盖体50的第二内侧导通部53,注入电解质后将电池要素室60的周围热密封,形成热密封部61。对于前述蓄电装置100而言,在电池要素室60内,正极箔71经第一内侧导通部48导通至主体40的金属箔11,在外包装体30的外表面经第一外侧导通部47实现与外部的导通。同样地,在电池要素室60内,负极箔72经第二内侧导通部53导通至盖体50的金属箔11,在外包装体30的外表面经第二外侧导通部52实现与外部的导通。并且,前述蓄电装置100通过设置于外包装体30的外表面的第一外侧导通部47及第二外侧导通部52进行电交换。(第二外包装体与蓄电装置)在蓄电装置的外包装体中,与外部进行电交换的外侧导通部不限于设置在层压材料的耐热性树脂层13侧的面上,也可设置于热熔合性树脂层15侧的面上。另外,电池要素也不限于正极用金属箔与负极用金属箔的层叠体。图6的蓄电装置101是由平坦的2片层压材料构成外包装体35、并且将层压材料的金属箔用作正极或负极的薄型装置。对于将金属箔11用作正极的第一层压材料110,在热熔合性树脂层15侧的面上形成有两个金属露出部24,将它们作为第一内侧导通部111及第一外侧导通部112。对于将金属箔11用作负极的第二层压材料120,在热熔合性树脂层15侧的面上形成有两个金属露出部24,将它们用作第二内侧导通部121及第二外侧导通部122。前述蓄电装置101是通过下述方式制作的:在第一层压材料110的第一内侧导通部111涂布正极活性物质层76,在第二层压材料120的第二内侧导通部121涂布负极活性物质层77,在两个层压材料110、120之间夹持隔膜73,以使得第一外侧导通部112及第二外侧导通部122露出的方式将端部错开重叠,与电解液一同将第一内侧导通部111及第二内侧导通部121周围进行热密封。前述正极活性物质层76及负极活性物质层77对应于本发明的正极要素及负极要素,正极活性物质层76、负极活性物质层77、隔膜73及电解液为电池要素75,前述电池要素75所存在的空间为电池要素室(无标记)。[层压材料的其他用途]本发明的层压材料的用途不限于蓄电装置的外包装体,另外,外包装体也不限于图5及图6所示的形态。设置剥离部的面、位置、数量因层压材料的用途而异。另外,对于两个外包装体30、35,蓄电装置的外包装体的外侧导通部(金属露出部)也不限于设置在耐热性树脂层13侧的面上。如图6的外包装体35所示地将2片层压材料的端部错开重叠时,热熔合性树脂层15在外包装体35的外表面露出,因此可在热熔合性树脂层15侧的面上设置外侧导通部。另外,在构成外包装体的2片层压材料中,也可将在一方的层压材料的热熔合性树脂层15侧的面上形成的金属露出部用作外侧导通部,将在另一方的层压材料的耐热性树脂层13侧的面上形成的金属露出部用作外侧导通部。另一方面,面向电池要素室内的内侧导通部必须设置于热熔合性树脂层15侧的面上。因此,无极耳的蓄电装置的外包装体中使用的层压材料的条件是:在耐热性树脂层13侧的面及热熔合性树脂层15侧的面这两面上设置金属露出部23、24,或者在热熔合性树脂15侧的面上设置多个金属露出部24。即,在带有树脂层的层压材料中,成为外包装体的内侧导通部的第一剥离部形成于热熔合性树脂层侧的面上,成为外侧导通部的第二剥离部形成于热熔合性树脂层侧的面或热熔合性树脂层侧的面上。另外,带有极耳的蓄电装置的外包装体中,未在热熔合性树脂层侧设置金属露出部,通过在耐热性树脂层侧设置金属露出部,从而可将所述金属露出部用于漏电检测。除蓄电装置的外包装体以外,本发明的层压材料也可用作食品、液体的包装材料。形成金属露出部(剥离部)的面、金属露出部(剥离部)的数量及尺寸没有限定,可根据层压材料的用途任意设定。作为层压材料用于食品、液体的包装材料的用途的一例,可举出食品容器。通过食品容器用层压材料能够制成可实现下述方式的食品容器:在作为容器外表面的耐热性树脂层侧的面及作为内表面的热熔合性树脂层侧的面这两面上形成金属露出部,使该金属露出部与发热体接触、或介由内容物进行基于焦耳热的加热。[层压材料的构成材料]本发明对构成层压1、2的各层的材料没有限定,作为优选的材料,可例示以下材料。作为金属箔11,可例示铝箔、不锈钢箔、镍箔、铜箔、钛箔、这些金属的包覆箔,进一步可例示对这些金属箔实施镀覆的镀覆箔。另外,优选在这些金属箔上形成化学转化被膜。金属箔11的厚度优选为15μm~150μm,进一步更优选为20μm~80μm。作为构成耐热性树脂层13的耐热性树脂,可使用在将层压材料热密封时的热密封温度下不发生熔融的耐热性树脂。作为前述耐热性树脂,优选使用具有比构成热熔合性树脂层15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高10℃以上的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特别优选使用具有比热塑性树脂的熔点高20℃以上的熔点的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举出聚酰胺膜、聚酯膜等,优选使用它们的拉伸膜。其中,从成型性及强度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使用双轴拉伸聚酰胺膜或双轴拉伸聚酯膜、或者含有它们的多层膜,进一步优选使用贴合有双轴拉伸聚酰胺膜和双轴拉伸聚酯膜的多层膜。作为前述聚酰胺膜,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聚酰胺-6膜、聚酰胺-6,6膜、聚酰胺mxd膜等。另外,作为双轴拉伸聚酯膜,可举出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膜、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等。另外,耐热性树脂层13可以由单层形成,或者可以由例如包含pet膜/聚酰胺膜的多个层形成。另外,厚度优选为9μm~50μm的范围。作为构成热熔合性树脂层15的热塑性树脂,从耐化学药品性及热密封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由聚乙烯、聚丙烯、烯烃系共聚物、它们的酸改性物及离子交联聚合物(ionomer)构成。另外,作为烯烃系共聚物,可例示eva(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aa(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maa(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另外,也可使用聚酰胺膜(例如尼龙12)、聚酰亚胺膜。另外,厚度优选为20μm~80μm的范围。作为耐热性树脂层13侧的粘接剂12,例如,优选使用包含二液固化型聚酯-氨基甲酸酯系树脂(其是由作为主剂的聚酯树脂、和作为固化剂的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形成的)、或聚醚-氨基甲酸酯系树脂的粘接剂。另一方面,作为第一热熔合性树脂层15侧的粘接剂14、24,可举出例如由聚氨酯系粘接剂、丙烯酸系粘接剂、环氧系粘接剂、聚烯烃系粘接剂、弹性体粘接剂、氟系粘接剂等形成的粘接剂。实施例在图1所示的层叠结构的层压原材料10的两面实施剥离工序及切除工序,形成了金属露出部23、24。所使用的层压原材料10的各层如下所述。前述层压原材料10中,通过干式层压法在金属箔11的两面贴合了树脂膜。金属箔11:厚度为40μm的铝箔(jish4160,a8079h)耐热性树脂层13:厚度为25μm的双轴拉伸聚酰胺膜粘接剂层12:二液固化型聚酯-氨基甲酸酯系粘接剂,涂布量为4g/m3热熔合性树脂层15:厚度为40μm的未拉伸聚丙烯膜粘接剂层14:二液固化型酸改性聚丙烯系粘接剂,涂布量3g/m3[1]实施例1:热熔合性树脂层15侧的面(剥离工序)使用波长为523nm、功率为15w、光斑直径为2.2mm的yvo4激光,以400mm/s的扫描速度,以扫描方式对层压原材料10的热熔合性树脂层15侧的面的30mm×40mm的区域照射激光。图7中显示了照射后的层压材料1的外观照片。该照片的左上方深色的长方形为照射部分,可通过肉眼识别照射部分。另外,图8中示出了照射后的剖面的sem图像。前述sem图像中,中央的白色部分为金属箔11,金属箔11上方的灰色层为包含热熔合性树脂层15和粘接剂层14的树脂层18,金属箔层11的灰色层为包含耐热性树脂层13和粘接剂层12的树脂层17。如图8所示,确认在激光照射部金属箔11与树脂层18发生了剥离,形成了剥离部22。另外,根据剖面的sem图像对前述剥离部22中的金属箔11的凹陷28的最深部分的深度进行了解析,结果为2μm。(切除工序)将经剥离工序形成的剥离部22的周缘用激光刀切断,将剥离部21上的树脂层18a切除。激光刀是功率为15w、光斑直径为2.2mm的co2激光,以1000mm/的扫描速度扫描。确认通过前述树脂层18a的切除而使得金属箔11露出,形成了金属露出部24。[2]实施例2:耐热性树脂层侧13的面使用波长为355nm、功率为5w、光斑直径为2.2mm的yag激光,以300mm/s的扫描速度,以扫描方式对层压原材料10的耐热性树脂层13侧的面的1mm×30mm的区域照射激光。图9中示出了照射后的层压材料1的外观照片。该照片中央上部的线状部分为照射部分,可通过肉眼识别照射部分。另外,图10中示出了照射后的剖面的sem图像,图11中示出了图10的部分放大图像。在图10、11中,中央的白色部分为金属箔11,金属箔11上方的灰色层为包含耐热性树脂层13和粘接剂层12的树脂层层17,金属箔层11下方的灰色层为包含热熔合性树脂层15和粘接剂层14的树脂层18。如图11、12所示,确认在激光照射部金属箔11与树脂层17发生了剥离,形成了剥离部21。另外,根据剖面的sem图像对前述剥离部21中的金属箔11的凹陷27的最深部分的深度进行了解析,结果为2μm。(切除工序)针对经剥离工序形成的剥离部21的周缘,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将剥离部21上的树脂层17a切除。确认通过树脂层17的切除而使得金属箔11露出,形成了金属露出部23。本申请主张于2016年6月6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6-112420的优先权,其公开内容以其原文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文中使用的用语及表述是为了说明而采用的,不用于限定性地解释,不排除本文中示出并说明的特征事项的所有等效方案,必须认识到应允许本发明所请求保护的范围中的各种变形。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的层压材料可合适地用作除去树脂层的一部分而使金属箔露出的外包装体材料。附图标记说明1、2…层压材料10…层压原材料11…金属箔12、14…粘接剂层13…耐热性树脂层15…热熔合性树脂层17、18…树脂层21、22…剥离部23、24…金属露出部27、28…凹陷30、35…外包装体40…主体(层压材料)47…第一外侧导通部(金属露出部)48…第一内侧导通部(金属露出部)50…盖体(层压材料)52…第二外侧导通部(金属露出部)53…第二内侧导通部(金属露出部)60…电池要素室70、75…电池要素100、101…蓄电装置110…第一层压材料(层压材料)111…第一内侧导通部(金属露出部)112…第一外侧导通部(金属露出部)120…第二层压材料(层压材料)121…第二内侧导通部(金属露出部)122…第二外侧导通部(金属露出部)当前第1页12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