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股全面针织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6673发布日期:2020-05-22 22:00阅读:5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股全面针织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织布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双股全面针织布。



背景技术:

针织布即是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形成的织物。而双股全面针织布具有结构更加紧密的优点,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衣物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布料的弹性往往影响着衣物的舒适程度,因此双股全面针织布的弹性性能仍需不断的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双股全面针织布弹力强度不够的问题,提供一种弹性性能更好的双股全面针织布。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双股全面针织布,包括针织布本体,所述针织布本体包括有位于顶面的第一主料层、以及位于底面的第二主料层,所述第一主料层与所述第二主料层之间设置有弹力抗拉层,并与两者通过黏合材料粘接,所述弹力抗拉层包括有与第一主料层粘接的弹力层、以及与第二主料层粘接的抗拉层,所述弹力层由涤纶长丝和氨纶丝混纺而成,所述弹力层与所述抗拉层之间设置有用高弹性双股纱线编织而成的弹力网,所述弹力网的交叉节点与所述弹力层和抗拉层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主料层与所述第二主料层之间设置有穿过弹力抗拉层的弹力绳,所述弹力绳两端分别与第一主料层和第二主料层的对角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弹力层在与抗拉层的连接面上设置有阵列分布的凹槽,所述抗拉层上设置有与凹槽相对应的凸起,所述凹槽与所述凸起均与所述弹力网的网眼相对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抗拉层由聚烯烃弹性纤维和聚乳酸纤维纵横交错编织而成,两个所述聚烯烃弹性纤维和聚乳酸纤维交织的对角节点之间缝接有碳纤维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弹力层与所述抗拉层上设置有阵列分布的通孔,所述第一主料层与所述第二主料层在所述通孔内针织连接,所述通孔与所述凹槽错开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主料层与第二主料层均由双股针织纱线混纺而成,所述双股针织纱线包括有聚醚酯弹性纤维、棉纤维和复合弹性纤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涤纶长丝的纤度设置为11dtex-56dtex。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氨纶丝的纤度设置为11dtex-22dtex。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聚烯烃弹性纤维的纤度设置为1.5dtex-2.5dtex。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主料层和所述第二主料层的厚度设置为0.4-0.6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黏合材料为无醛胶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涤纶长丝和氨纶丝都具备结实耐用,耐热性好和弹性高等优点,因此由这两者混纺而成的弹力层具有很强的弹力和回弹性,同时这样的弹力层还具有结实耐用的优点,能够延长布料的寿命,节约成本,抗拉层能够有效的增强针织布的弹力和回弹性,同时还能增强针织布料的抗拉性能,使布料更加结实耐用,弹力层和抗拉层之间的弹力网增加了针织布的弹性,弹力网的交叉节点与弹力层和抗拉层固定连接,使针织面料的内部结构更加稳定,贯穿其中的弹力绳7不仅增加了针织布料的弹性,同时还增加了针织布料内部结构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双股全面针织布弹力不够强的问题,有效的增加了针织布的弹性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股全面针织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抗拉层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1、第一主料层;2、第二主料层;3、弹力层;4、抗拉层;5、黏合材料;6、弹力网;7、弹力绳;8、凹槽;9、凸起;10、通孔;11、聚烯烃弹性纤维;12、聚乳酸纤维;13、碳纤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述,一种双股全面针织布,包括针织布本体,针织布本体包括有位于顶面的第一主料层1、以及位于底面的第二主料层2,第一主料层1与第二主料层2之间设置有弹力抗拉层,并与两者通过黏合材料5粘接,弹力抗拉层包括有与第一主料层1粘接的弹力层3、以及与第二主料层2粘接的抗拉层4,弹力层3由涤纶长丝和氨纶丝混纺而成,弹力层3与抗拉层4之间设置有用高弹性双股纱线编织而成的弹力网6,弹力网6的交叉节点与弹力层3和抗拉层4固定连接,第一主料层1与第二主料层2之间设置有穿过弹力抗拉层的弹力绳7,弹力绳7两端分别与第一主料层1和第二主料层2的对角固定连接。涤纶长丝和氨纶丝都具备结实耐用,耐热性好和弹性高等优点,因此由这两者混纺而成的弹力层3具有很强的弹力和回弹性,同时这样的弹力层3还具有结实耐用的优点,能够延长布料的寿命,节约成本,抗拉层4能够有效的增强针织布的弹力和回弹性,同时还能增强针织布料的抗拉性能,使布料更加结实耐用,弹力层3和抗拉层4之间的弹力网6增加了针织布的弹性,弹力网6的交叉节点与弹力层3和抗拉层4固定连接,使针织面料的内部结构更加稳定,贯穿其中的弹力绳7不仅增加了针织布料的弹性,同时还增加了针织布料内部结构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双股全面针织布弹力不够强的问题,有效的增加了针织布的弹性性能。

如图1所示,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弹力层3在与抗拉层4的连接面上设置有阵列分布的凹槽8,抗拉层4上设置有与凹槽8相对应的凸起9,凹槽8与凸起9均与弹力网6的网眼相对应。抗拉层4上的凸起9能够卡入弹力层3的凹槽8中,将弹力层3与抗拉层4固定连接在一起,凹槽8和凸起9均匀的分布方式使弹力层3与抗拉层4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凹槽8和凸起9的位置避免了影响到弹力网6的拉伸与使用。

如图2所示,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聚烯烃弹性纤维11具有成本低,弹性强等优点,聚乳酸纤维12具有环保、强度大等优点,抗拉层4由聚烯烃弹性纤维11和聚乳酸纤维12纵横交错编织而成,两个聚烯烃弹性纤维11和聚乳酸纤维12交织的对角节点之间缝接有碳纤维线13。纵横交错的编织方式使抗拉层4受力更加均匀,对角节点上缝接的碳纤维线13增加了抗拉层4的弹性与延展性,同时也能够使布料更加环保透气。

如图1所示,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弹力层3与抗拉层4上设置有阵列分布的通孔10,第一主料层1与第二主料层2在通孔10内针织连接,通孔10与凹槽8错开分布。通过弹力抗拉层上阵列分布的通孔10,第一主料层1与第二主料层2之间能够均匀的进行连接,避开通孔10与凹槽8可避免影响到弹力层3与抗拉层4的连接,有效的增强了针织布料的强度与结实度。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主料层1与第二主料层2均由双股针织纱线混纺而成,双股针织纱线包括有聚醚酯弹性纤维、棉纤维和复合弹性纤维。双股针织纱线编织能够使针织面料结构更加紧密,同时聚醚酯弹性纤维、棉纤维和复合弹性纤维都具有高强度、高弹性的特点,进一步增强了针织面料的弹性。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涤纶长丝的纤度设置为11dtex-56dtex。该纤度区间的涤纶长丝能够有效的改善针织布的弹性性能。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氨纶丝的纤度设置为11dtex-22dtex。该纤度区间的氨纶丝能够有效的改善针织布的弹性性能。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聚烯烃弹性纤维11的纤度设置为1.5dtex-2.5dtex。该纤度区间的聚烯烃弹性纤维11能够有效的改善针织布的弹性性能。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主料层1和第二主料层2的厚度设置为0.4-0.6mm。该厚度区间的第一主料层1和第二主料层2能够进一步改善针织布的弹性性能。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黏合材料5为无醛胶水。无醛胶水在粘合时更加安全环保。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