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防滑硅胶层与船底袜结合的热烫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11470发布日期:2020-04-07 21:59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防滑硅胶层与船底袜结合的热烫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防滑硅胶层与船底袜结合的热烫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船底袜为了防止穿戴时脱落,会在袜体与脚后跟背面接触的位置设置硅胶层,但是现有的硅胶层是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将硅胶层与袜体结合,这样的设备工艺占地面积大,废料多,且存在较大的污染,用电量消耗巨大。同时,由于丝网印刷的限制,硅胶层的厚度较厚,成本居高不下。现有技术急需一种体积小,操作方便,废料少,硅胶层薄的用于防滑硅胶层与船底袜结合的热烫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体积小,操作方便,废料少,硅胶层薄的用于防滑硅胶层与船底袜结合的热烫组件。

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防滑硅胶层与船底袜结合的热烫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板架和沿料带膜传输方向依次设置在连接板架上的放料带膜盘、烫压机构和收料辊,所述放料带膜盘与所述烫压机构之间和/或所述烫压机构与所述收料辊之间设置有料带膜驱动机构;

所述烫压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烫压的上压块和下压块,所述上压块的上端与烫压驱动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所述上压块在烫压驱动气缸的驱动下上下往复运行;

所述上压块上还连接有松紧辊连接板,所述松紧辊连接板的入料侧沿着料带膜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二料带膜松紧辊、上压块入料导向辊;松紧辊连接板的出料侧沿着料带膜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有上压块出料导向辊、第一料带膜松紧辊;

所述第二料带膜松紧辊的入料侧设置有第二导向辊,所述第一料带膜松紧辊的出料侧设置有第一导向辊;所述第一导向辊和第二导向辊均设置在连接板架上;

料带膜在烫压机构位置依次从第二导向辊、第二料带膜松紧辊、上压块入料导向辊、上压块出料导向辊、第一料带膜松紧辊、第一导向辊传输,在上述烫压机构位置传输的料带膜为烫压段,所述烫压段在上压块位于最上方工位的长度大于上压块与下压块配合时工位的长度。

通过使用本申请所述的组件,可以通过热转印的方式将硅胶层转移至袜体上,这样的设备,体积小,操作方便,废料少,且硅胶层可以做到很薄。

烫压时,被烫印部分料带膜呈自然放松状态,烫印到待印物上的防滑硅胶平顺完美;避免了烫印到待印物上的防滑硅胶四周褶皱,影响美观。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第二导向辊与第二料带膜松紧辊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导向辊与第一料带膜松紧辊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之和为缓冲距离,所述缓冲距离在上压块位于最上方工位的长度大于上压块与下压块配合时工位的长度。这样的设计可以保证在上压块与下压块配合时,料带处于放松状态。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料带膜松紧辊位于所述第一导向辊的斜上方;第二料带膜松紧辊位于所述第二导向辊的斜上方。这样的设计是对方案的进一步优化。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料带膜松紧辊与所述第一导向辊高度差大于第二料带膜松紧辊与所述第二导向辊的高度差;第二距离在上压块位于最上方工位的长度与上压块与下压块配合时工位的长度相同;第一距离在上压块位于最上方工位的长度大于上压块与下压块配合时工位的长度。这样的位置设计,在上压块下移过程中,上压块入料侧的料带没有长度松紧变化,而上压块出料侧的料带稍有放松,正好可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松紧辊连接板设置有第一长孔和第二长孔,所述第一长孔位于所述松紧辊连接板的出料侧,所述第一长孔的下缘高于所述第一导向辊,所述第一料带膜松紧辊和所述第一长孔相调节配合,所述第一料带膜松紧辊包括第一辊轴,所述第一辊轴穿设于所述第一长孔中,所述第一长孔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辊轴的端部相配合的第一锁紧螺母,所述第一辊轴的内端面和所述第一长孔的外端面限位配合;

所述第二长孔位于所述松紧辊连接板的入料侧,所述第二长孔的上缘高于所述第二导向辊,所述第二长孔的下缘低于所述第二导向辊,所述第二料带膜松紧辊和所述第二长孔相调节配合,所述第二料带膜松紧辊包括第二辊轴,所述第二辊轴穿设于所述第二长孔中,所述第二长孔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辊轴的端部相配合的第二锁紧螺母,所述第二辊轴的内端面和所述第二长孔的外端面限位配合。这样的设计,可以根据料带膜所需要的张紧度,调节料带膜松紧辊的位置来达到需求。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下压块位于所述上压块的下方,所述下压块与所述连接板架连接;

所述下压块的上缘开设有袜边卡槽和球形杆,所述球形杆位于所述袜边卡槽的下方,所述袜边卡槽与所述球形杆相背设置,所述袜边卡槽或所述球形杆位于与所述连接板架远离的一侧。这样的设计,船袜的袜边卡入袜边卡槽,船袜的后跟套于球形杆上,袜边卡槽以及球形杆可以快速将船袜需要的烫压位定位,且球形杆不会将船袜磨损勾丝。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还包括下压块基座,所述连接板架竖直设置,且底部连接有水平的基板,所述下压块基座与所述基板转动连接,所述下压块基座上设置有不少于两个下压块。通过这样的设计,设置更多的下压块,放、压、收、转相配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下压块基座的底面和所述基板的顶面分别设置有凸块和凹槽,所述凸块和凹槽相配合。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每个所述下压块对应的基座底面均设置有弹性锁柱;所述基板的顶面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位于所述下压块的工作位的下方,所述立柱的上表面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的槽口朝上,所述滑槽的走向与所述弹性锁柱的运动轨迹适配,所述滑槽的中心设置有与弹性锁柱相配合的弹性锁柱容纳凹槽。通过这样的设计,当下压块旋转到上压块的正下方时,使用者可以感受到阻尼,快速定位下压块到达工作位。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烫压基座上设置有缓冲垫。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的保护待印物不会受压损坏变形。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缓冲垫的材质为弹性硅胶海绵。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烫压机构与所述收料辊之间设置有料带膜驱动机构,所述料带膜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驱动辊和压紧辊机构,所述驱动电机固定于所述连接板架的后板面;所述驱动辊的辊轴与所述驱动电机驱动连接;

所述压紧辊机构包括压紧辊、压紧辊支架和压紧辊驱动气缸,所述压紧辊转动连接于所述压紧辊支架上,所述压紧辊支架上远离驱动辊的端部与所述压紧辊驱动气缸的驱动杆连接,所述压紧辊驱动气缸固定于所述连接板架上;

所述压紧辊在所述压紧辊驱动气缸的驱动下与所述驱动辊压紧或分离配合。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通过压紧辊与驱动辊配合将料带膜压紧,并通过驱动辊转动驱动料带膜输送;压紧辊驱动气缸可以调节张紧度。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上压块为电发热块和防滑硅胶设计图案模型的组合体。这样便于在热烫印的时候,将覆在料带膜上的硅胶层按照设计图案融化切断并转印到袜体上,在袜体上只呈现设计图案形状的硅胶。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放料带膜盘包括转盘与转轴,所述转盘与所述转轴摩擦转动。这样的设计,出料时具有一定的阻尼力,在烫压时,料带膜不会随着放料带膜盘的转动惯性而出料。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收料辊通过驱动部件驱动。这样的设计,可以实现动力传输,收料辊与驱动辊通过同步带驱动连接。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收料辊滑动转动。所述收料辊包括第三辊轴、弹簧、顶压块和轴套,所述第三辊轴的周面设置有顶压块容纳槽,所述弹簧位于所述顶压块容纳槽内,所述顶压块的底面与所述弹簧接触,所述顶压块的顶面为凸起状,所述顶压块的顶面与所述轴套的内表面接触,所述轴套套接与所述第三辊轴上。这样的设计,弹簧一直处于压缩状态,弹簧的弹力将顶压块与轴套的内表面相顶压,通过顶压块与轴套内表面的静摩擦力,第三辊轴转动带动轴套转动,当轴套外表面受到的转动力大于顶压块与轴套内表面的静摩擦力的时候,轴套自转动,直到达到下一个平衡点,避免了因为收料辊的变厚而与料带膜驱动辊不同步。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放料带膜盘与所述第二导向辊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渡辊和第二过渡辊;所述第一导向辊和所述料带膜驱动辊之间设置有第三过渡辊和第四过渡辊;所述料带膜驱动辊和所述收料辊之间设置有第五过渡辊和第六过渡辊;所述料带膜依次沿所述第一过渡辊、第二过渡辊、第二导向辊、第二料带膜松紧辊、上压块入料导向辊、上压块出料导向辊、第一料带膜松紧辊、第一导向辊、第三过渡辊、第四过渡辊、料带膜驱动机构、第五过渡辊以及第六过渡辊输送。这样的设计,便于料带膜的传输。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用于防滑硅胶层与船底袜结合的热烫组件结构合理,通过设置料带膜松紧辊的位置高于导向辊,烫压时,料带膜松紧辊与烫压块同步下压,此时料带膜松紧辊与导向辊之间的料带膜长度减少,较少的料带膜移动到上压块与料带膜松紧辊之间,被烫印部分料带膜呈自然放松状态,烫印到待印物上的防滑硅胶平顺完美;与现有技术相比,避免了烫印到待印物上的防滑硅胶四周褶皱,影响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防滑硅胶层与船底袜结合的热烫组件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省略料带膜);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防滑硅胶层与船底袜结合的热烫组件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省略料带膜);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用于防滑硅胶层与船底袜结合的热烫组件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另一视角,省略料带膜);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用于防滑硅胶层与船底袜结合的热烫组件实施例2的正视图;

图5是图4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用于防滑硅胶层与船底袜结合的热烫组件实施例2的后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用于防滑硅胶层与船底袜结合的热烫组件料带膜松紧辊的结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用于防滑硅胶层与船底袜结合的热烫组件收料辊的结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用于防滑硅胶层与船底袜结合的热烫组件立柱的结构放大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防滑硅胶料带膜的结构示意图(防滑硅胶间断);

图11是料带膜在紧绷状态下烫印防滑硅胶的效果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防滑硅胶层与船底袜结合的热烫组件烫印防滑硅胶的效果图;

图13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防滑硅胶料带膜的结构示意图(防滑硅胶连续)。

图中:1、连接板架;11、立柱;111、滑槽;112、弹性锁柱容纳凹槽;12、基板;2、驱动电机;31、下压块;311、袜边卡槽;312、球形杆;313、弹性泡沫垫;32、下压块基座;321、弹性锁柱;4、放料带膜盘;41、转盘;42、转轴;5、松紧辊连接板;51、第一料带膜松紧辊;511第一辊轴;512、第一锁紧螺母;52、第一长孔;53、第二料带膜松紧辊;531、第二辊轴;532、第二锁紧螺母;54、第二长孔;55、上压块出料导向辊;56、上压块入料导向辊;6、烫压机构;61、烫压驱动气缸;611烫压驱动气缸开关;62、上压块;71、第一导向辊;72、第二导向辊;8、料带膜驱动机构;81、驱动辊;82、压紧辊;83、压紧辊支架;84、压紧辊驱动气缸;9、收料辊;91、第三辊轴;911、限位凹槽;92、弹簧;93、外套;100、烫压图案块;a、第一过渡辊;b、第二过渡辊;c、第三过渡辊;d、第四过渡辊;e、第五过渡辊;f、第六过渡辊;g、防滑硅胶;g1、褶皱;h、料带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用于防滑硅胶层与船底袜结合的热烫组件,包括连接板架1和沿料带膜传输方向依次设置在连接板架1上的放料带膜盘4、烫压机构6、料带膜驱动机构8和收料辊9;

烫压机构6包括相互配合烫压的上压块62和下压块31,上压块62的上端与烫压驱动气缸61的活塞杆连接,上压块62在烫压驱动气缸61的驱动下上下往复运行;

上压块62上还连接有松紧辊连接板5,松紧辊连接板5的入料侧沿着料带膜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二料带膜松紧辊53、上压块入料导向辊56;松紧辊连接板5的出料侧沿着料带膜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有上压块出料导向辊55、第一料带膜松紧辊51;

第二料带膜松紧辊53的入料侧设置有第二导向辊72,第一料带膜松紧辊51的出料侧设置有第一导向辊71;第一导向辊71和第二导向辊72均设置在连接板架上;

料带膜在烫压机构6位置依次从第二导向辊72、第二料带膜松紧辊53、上压块入料导向辊56、上压块出料导向辊55、第一料带膜松紧辊51、第一导向辊71传输,在上述烫压机构6位置传输的料带膜为烫压段,烫压段在上压块62位于最上方工位的长度大于上压块62与下压块31配合时工位的长度。烫压段指的是从第二导向辊72、第二料带膜松紧辊53、上压块入料导向辊56、上压块出料导向辊55、第一料带膜松紧辊51、第一导向辊71传输的料带膜,此处的长度指的是料带呈绷紧状态下的长度。

第二导向辊72与第二料带膜松紧辊53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导向辊71与第一料带膜松紧辊5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之和为缓冲距离,缓冲距离在上压块62位于最上方工位的长度大于上压块62与下压块31配合时工位的长度。

第一料带膜松紧辊51位于第一导向辊71的斜上方;第二料带膜松紧辊53位于第二导向辊72的斜上方。

第一料带膜松紧辊51与第一导向辊71高度差大于第二料带膜松紧辊53与第二导向辊72的高度差;第二距离在上压块62位于最上方工位的长度与上压块62与下压块31配合时工位的长度相同;第一距离在上压块62位于最上方工位的长度大于上压块62与下压块31配合时工位的长度。

松紧辊连接板5设置有第一长孔52和第二长孔54,第一长孔52位于松紧辊连接板5的出料侧,第一长孔52的下缘高于第一导向辊71,第一料带膜松紧辊51和第一长孔52相调节配合,第一料带膜松紧辊51包括第一辊轴511,第一辊轴511穿设于第一长孔52中,第一长孔52设置有与第一辊轴511的端部相配合的第一锁紧螺母512,第一辊轴511的内端面和第一长孔52的外端面限位配合;

第二长孔54位于松紧辊连接板5的入料侧,第二长孔54的上缘高于第二导向辊72,第二长孔54的下缘低于第二导向辊72,第二料带膜松紧辊53和第二长孔54相调节配合,第二料带膜松紧辊53包括第二辊轴531,第二辊轴531穿设于第二长孔54中,第二长孔54设置有与第二辊轴531的端部相配合的第二锁紧螺母532,第二辊轴531的内端面和第二长孔54的外端面限位配合。

料带膜驱动机构8包括驱动电机2、驱动辊81和压紧辊机构,驱动电机2固定于连接板架1的后板面;驱动辊81的辊轴与驱动电机2驱动连接;

压紧辊机构包括压紧辊82、压紧辊支架83和压紧辊驱动气缸84,压紧辊82转动连接于压紧辊支架83上,压紧辊支架83上远离驱动辊81的端部与压紧辊驱动气缸84的驱动杆连接,压紧辊驱动气缸84固定于连接板架1上;

压紧辊82在压紧辊驱动气缸84的驱动下与驱动辊81压紧或分离配合。

放料带膜盘4包括转盘41与转轴42,转盘41与转轴42摩擦转动。

收料辊9滑动转动;收料辊9包括第三辊轴91、弹簧92、顶压块94和轴套93,第三辊轴91的周面设置有顶压块容纳槽,弹簧92位于顶压块容纳槽内,顶压块94的底面与弹簧92接触,顶压块94的顶面为凸起状,顶压块94的顶面与轴套93的内表面接触,轴套93套接与第三辊轴91上。由于第三辊轴91与驱动辊81通过同步带驱动,在收料辊9收卷后期,料卷缠绕在轴套93上,线速度大于驱动辊81,需要轴套93相对于第三辊轴91打滑来防止料带撕裂。在正常状态下,第三辊轴91与轴套93在弹簧92的作用下,同步转动,在料带的拉力大于顶压块94对轴套93的静摩擦力的情况下,轴套93会相对于第三辊轴91转动打滑,以平衡线速度差。

放料带膜盘4与第二导向辊72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渡辊a和第二过渡辊b;第一导向辊71和料带膜驱动辊81之间设置有第三过渡辊c和第四过渡辊d;料带膜驱动辊81和收料辊9之间设置有第五过渡辊e和第六过渡辊f;料带膜依次沿第一过渡辊a、第二过渡辊b、第二导向辊72、第二料带膜松紧辊53、上压块入料导向辊56、上压块出料导向辊55、第一料带膜松紧辊51、第一导向辊71、第三过渡辊c、第四过渡辊d、料带膜驱动机构8、第五过渡辊e以及第六过渡辊f输送。

连接板架1包括基板12,下压块31位于上压块62的下方,下压块31与基板12固定连接;

下压块31的上缘开设有袜边卡槽311和球形杆312,球形杆312位于袜边卡槽311的下方,袜边卡槽311与球形杆312相背设置,球形杆312位于与连接板架1远离的一侧。

下压块31的上表面设置有弹性硅胶海绵317。

上压块62为电发热块。

在使用时,根据防滑硅胶料带膜张紧度的需求,调节第一料带膜松紧辊51和第二料带膜松紧辊53的位置并锁紧,防滑硅胶料带膜存储在放料带膜盘4上,放料带膜盘4与连接板架1转动连接,放料带膜盘转轴42外部摩擦转动连接有外存储盘,防滑硅胶料带膜绕在外存储盘上,这样出料时,具有一定的摩擦力,在烫压时,防滑硅胶不会随着放料带膜盘4的转动惯性而出料;

由于驱动辊81和驱动部件驱动连接,当驱动辊81转动时,会带动料带膜向出料侧输出至收料辊9;

需要指出,根据夹紧张紧度的需要,压紧辊驱动气缸84输出不同的压力,进而调节驱动辊81和压紧辊82之间的压力。

船袜的袜边卡入袜边卡槽311后翻至球形杆312面,船袜的后跟恰好套接于球形杆312上,此时船袜的待印处(内表面)直接位于下压块31上。由于袜体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袜边卡槽311与袜边卡位,袜后跟与球形杆312卡位配合下,可以暂时固定在下压块上。

按下烫压驱动开关611,烫压驱动气缸61驱动上压块62下压,固定在上压块62上的松紧辊连接板5同步往下,此时第一料带膜松紧辊51从高于第一导向辊71的位置下移到与第一导向辊71齐高高度位置附近,第一料带膜松紧辊51和第一导向辊71之间的料带膜长度减少,减少的料带膜转移到上压块入料导向辊56和第一料带膜松紧辊51之间,此时被烫压的料带膜呈放松状,料带膜上的防滑硅胶平顺的烫印到船袜上;烫压完后,料带膜随着上压块62同步上移时,自然与船袜分离,完成一次烫压,处理器控制驱动部件再次运行,进入下一个循环。

由于料带膜h在紧绷状态下,硅胶层g(有弹性)无法保持松弛的平整度,在硅胶层g的边缘会有褶皱,如果硅胶层是在料带膜h处于紧绷状态下被热转印的话,硅胶层g会产生褶皱,如图11;只有料带膜h在松弛状态下,硅胶层g才能自然放松,热转印之后,才会平整。

对于硅胶层g与料带膜h的结构具有两种,第一,如图13所示,硅胶层g在料带膜h上是连续的,在这种情况下,上压块62的底部具有凸出的烫压图案块100,在热转印时,烫压图案块100与料带膜h接触,并通过料带膜h将热量传递至硅胶层g,使得与烫压图案块100间接配合接触的硅胶层g区域被热转印,被热转印的硅胶层g区域与烫压图案块100形状适配。

第二,图10所示,硅胶层g在料带膜h上是间断的,在这种情况下,上压块62的底部可以是平整的,在热转印时,上压块62底部与料带膜h接触,并通过料带膜h将热量传递至硅胶层g,硅胶层g区域被热转印,被热转印的硅胶层g区域形状取决于硅胶层g区域本身的形状。相对来说,第二种更加节省材料。

实施例2

如图2-6所示,对实施例1的进一步优化:还包括下压块基座32,下压块基座32与基板12转动连接,下压块基座32上对称设置有四个下压块31。

四个下压块31对应的基座底面均设置有弹性锁柱321,弹性锁柱321为标准件钢珠紧定弹簧球头柱塞;基板12的顶面设置有立柱11,立柱11位于下压块31的工作位的下方,立柱11的上表面设置有沿弹性锁柱321的运动轨迹的滑槽111,滑槽111的中心设置有与弹性锁柱321相配合的弹性锁柱容纳凹槽112。

使用时,操作者通过袜边卡槽311和球形杆312的定位将船袜套接在下压块31上,旋转下压块基座32,当被烫船袜将要旋转到上压块62下方时,弹性锁柱321沿着滑槽111卡入弹性锁柱容纳凹槽112中,操作者可以明显感受到阻尼卡位,此时说明下压块已到达工作位,停止旋转,按下烫压驱动气缸开关611,当船袜被烫压时,操作者可以将面前的下压块31已烫印好防滑硅胶的船袜收起,并套上下一只待印船袜,套、压、收、转相配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为优选,下压块基座32也与伺服电机驱动控制,下压块基座32与基板12转动连接,基板12底部设置驱动轴,驱动轴下端与伺服电机驱动连接,驱动轴上端与下压块基座32中心位置驱动连接,这样下压块基座32可以通过伺服电机对下压块基座32的转动角度进行控制,可以将手动旋转下压块基座32,和弹性锁柱321和弹性锁柱容纳凹槽112配合结构可以省去,使机器操作更加智能人性化,也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为了提高加工效率,上压块和下压块的配合结构可以在一个工位设置有两组或者多组。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