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元混纤舒适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31772发布日期:2020-05-12 19:20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元混纤舒适面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面料,具体是一种多元混纤舒适面料,属于混纤面料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混纤面料是指两种或多种面料混纺而成,即混纺化纤织物,是化学纤维与其它棉毛、丝、麻等到天然纤维混合纺纱织成的纺织产品,既有涤纶的风格又有棉织物的长处,如涤棉布、涤毛华达呢等,混纺分为毛粘混纺、羊兔毛绲纺、tr面料、高密nc布、3m防水摩丝布、天丝面料、柔赛丝、tnc面料、复合面料等,比如涤棉混纺物是以涤纶为主要成份,采用65%-67%涤纶和33%-35%的棉花混纱线织成的纺织品,涤棉布俗称棉的确凉,特点:既突出了涤纶的风格又有棉织物的长处,在干、湿情况下弹性和耐磨性都较好,尺寸稳定,缩水率小,具有挺拔、不易皱折、易洗、快干的特点,不能用高温熨烫和沸水浸泡。

目前的混纺毛料织物中最普遍的一种由羊毛和涤纶混纺纱线制成的织物,但是,对于多元混纤面料来说,由于面料使用时可能因柔软程度不高而影响舒适度,在进行穿着时不利于防水,容易造成织物的潮湿,不利于进行使用,也降低了面料的柔软性能;且穿着时可能因流汗导致舒适度的降低,穿着时不利于静电的去除,降低了舒适度。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多元混纤舒适面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多元混纤舒适面料。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多元混纤舒适面料,包括位于第一混纤层外侧的第二混纤层,所述第一混纤层与第二混纤层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混纤层外侧与阻燃层固定连接,且所述阻燃层外侧与防水层固定连接,所述防水层外侧与外保护层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混纤层内侧与弹性条固定连接,且所述弹性条斗都与连接布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混纤层之间填充有填充层;

所述第二混纤层内侧与导电纤维层固定连接,所述导电纤维层内侧与吸水层固定连接,且所述吸水层内侧与内保护层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混纤层和第二混纤层的数量都为两个,且每两个所述第一混纤层和第二混纤层之间贴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弹性条的数量为若干个,且所述弹性条之间的连接布呈s形结构分布。

优选的,所述填充层位于连接布的两侧,且所述连接布两面均匀分布有相同数量的弹性条。

优选的,所述导电纤维层与吸水层通过胶水粘接,且所述吸水层与内保护层之间粘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阻燃层和防水层之间通过胶水粘接,且所述防水层与外保护层之间粘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防水层和阻燃层的设计有利于提高面料的防水和阻燃性能,并通过填充层和弹性条的设计有利于提高面料的舒适度,大大提高了面料的柔软性,有利于进行穿着,提高了面料的性能;

2、本实用新型通过导电纤维层的设计有利于消除静电,通过吸水层的设计有利于提高穿着时的舒适度,避免产生汗水时不利于穿着的问题,提高了面料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纤维层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混纤层,2、第二混纤层,3、阻燃层,4、防水层,5、外保护层,6、弹性条,7、连接布,8、填充层,9、导电纤维层,10、吸水层,11、内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3所示,一种多元混纤舒适面料,包括位于第一混纤层1外侧的第二混纤层2,所述第一混纤层1与第二混纤层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混纤层2外侧与阻燃层3固定连接,且所述阻燃层3外侧与防水层4固定连接,用于提高防水性能,所述防水层4外侧与外保护层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混纤层1内侧与弹性条6固定连接,且所述弹性条6斗都与连接布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混纤层1之间填充有填充层8,用于提高面料的柔软性能;

所述第二混纤层2内侧与导电纤维层9固定连接,所述导电纤维层9内侧与吸水层10固定连接,用于提高面料的吸水性能,且所述吸水层10内侧与内保护层11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混纤层1和第二混纤层2的数量都为两个,且每两个所述第一混纤层1和第二混纤层2之间贴合连接,便于提高面料的舒适度,方便进行穿着;所述弹性条6的数量为若干个,且所述弹性条6之间的连接布7呈s形结构分布,便于提高面料的柔软性,提高舒适性能;所述填充层8位于连接布7的两侧,且所述连接布7两面均匀分布有相同数量的弹性条6,便于提高第一混纤层1之间的弹性,提高了面料的柔性;所述导电纤维层9与吸水层10通过胶水粘接,且所述吸水层10与内保护层11之间粘合连接,便于吸水层10和导电纤维层9的固定,方便提高吸水性能和防静电性能;所述阻燃层3和防水层4之间通过胶水粘接,且所述防水层4与外保护层5之间粘合连接,便于阻燃层3和防水层4之间的固定,方便提高防水性能和阻燃性能。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外保护层5的设计有利于对面料进行保护,有效隔绝灰尘,通过防水层4的设计有利于提高面料的防水性能,避免造成面料潮湿的问题,通过阻燃层3的设计有利于提高面料的阻燃性能,提高了面料的性能,通过双层的第一混纤层1和第二混纤层2的设计有利于提高面料的舒适性,并通过弹性条6和连接板的设计有利于提高面料的柔软性能,通过第一混纤层1之间填充的填充层8有利于提高面料的柔软性,提高了面料的舒适度,通过导电纤维层9的设计有利于消除身体上的静电,提高了穿着的舒适度,并通过吸水层10的设计有利于提高吸水性能,防止出汗时产生不适的问题,通过内保护层11的设计有利于提高与皮肤接触时的舒适性,提高了面料的舒适度。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得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