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层抗菌保暖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22357发布日期:2020-10-02 09:02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层抗菌保暖面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面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层抗菌保暖面料。



背景技术:

服装面料除美观时尚受人青睐外,功能性和穿着舒适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保暖性、防水透气性及抗菌性是服装的功能性的主要方面,手感柔软是舒适性的重要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活动领域的夸大,人们对服装的功能性和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面料作为组成服装的重要部分,传统的面料已不能满足需求,同时具有保暖性、防水透气及抗菌性的服装面料已经成为现在面料的发展趋势。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8305966u公开了一种具有抗菌效果的透气保暖面料,包括基布表层和基布里层,其基布表层和基布里层之间设有乌拉草纤维编织层,乌拉草纤维编织层一侧表面设有一号板蓝根纤维层,以及乌拉草纤维编织层另一侧表面设有二号板蓝根纤维层,一号板蓝根纤维层和二号板蓝根纤维层分别与乌拉草纤维编织层的两面固定连接,一号板蓝根纤维层与基布表层之间设有一号红麻纤维层,所述二号板蓝根纤维层与基布里层之间设有二号红麻纤维层,基布表层和基布里层上均设有纳米透气孔,该抗菌透气保暖面料结构复杂,麻纤维层使得透气保暖面料手感僵硬,且其保暖效果不佳。

空气层是影响服装热传递的重要因素人体着装状态下,因人体曲面变化,服装会形成不同厚度的衣下空气层。大量研究表明,人体与服装之间的空气层在热防护性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且不同厚度的空气层对人体通过服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热交换过程影响不同。另一方面,衣下空气层对服装热湿舒适性能的影响也是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因此,在研究热防护服装的热防护性能、热湿舒适性能、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时,空气层的因素不可忽略。目前学者对于衣下空气层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单层热防护服面料中空气层大小及分布中,接近80%的空气层厚度小于30mm,而65%小于20mm;而在研究空气层对阻燃织物热防护性能的影响时,6.4mm的空气层比较合适用于代表真实的空气层情况;相关研究还表明,9-12mm的空气层能够使服装获得最大的热防护性;空气层大于15mm时,就会产生自然对流,增加热量从皮肤到内层面料的传递,从而服装温度升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层抗菌保暖面料,解决了目前市面的功能性服装面料功能单一、且同时兼具有抗菌、保暖、防水透湿性能的服装面料保暖性能差或接触舒适性差的缺陷。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空气层抗菌保暖面料,从内到外依次包括亲肤层、空气层、防水透气层、抗菌层,其中,所述亲肤层为蛋白纤维与天然抗菌纤维的混纺纱线针织物层,所述空气层通过立体编织而成的三维立体结构,三维立体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编织层、第二编织层和第三编织层;所述防水透气层由中空涤纶无纺布复合一层微孔ptee膜构成;所述抗菌层为抗菌聚酯纤维纯纺或混纺的机织物层。该面料由于具有空气层和中空纤维层其保暖性好,且具体亲肤性好的特点,拓展了普通家纺面料的功能性。

优选地,所述亲肤层(1)的混纺纱线的细度为为40-60英支。

优选地,所述空气层(2)中第一编织层、第二编织层和第三编织层通过分层正交结构或接结组织结构相互连接,三个编织层之间形成的空气层(2)为6-9mm。

优选地,所述空气层(2)中第一编织层的克重为100-180g/m2,第二编织层的克重为200-250g/m2,第三编织层的克重为180-220g/m2

优选地,所述防水透气层(3)中微孔ptee膜的厚度为30-50μm。

优选地,所述防水透气层(3)中微孔ptee膜的孔径为0.02-10μm,孔隙率为25%-48%。

优选地,所述中空涤纶纤维的细度为1.2-1.6dtex。

优选地,所述抗菌聚酯长丝的细度为10-20d。

优选地,所述亲肤层(1)、防水透气层(3)、抗菌层(4)的克重分别为80-120g/m2,60-100g/m2,70-90g/m2,150-250g/m2

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家纺的空气层抗菌保暖面料,其亲肤层采用蛋白纤维与天然抗菌纤维的混纺织物层形成,使得蛋白纤维所含的多种氨基酸能够对人体肌肤具有亲和性,同时接触人体肌肤的亲肤层还具有天然纤维的抗菌效果,空气层采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编织层、第二编织层和第三编织层的三层三维立体结构,提高面料的热防护和热湿舒适性能,防水透气层由无纺布和微孔ptee膜复合,赋予面料良好的透湿气性,本实用新型空气层抗菌保暖面料通过所述各层之间的协同实现了兼有抗菌、防水透气、保暖及热湿舒适性能的空气层抗菌保暖面料。

(2)本实用新型在空气层抗菌保暖面料中,采用三维纺织结构形成空气层,通过调整空气层的厚度,使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达到协同优化,试验结果显示,当空气层厚度小于6mm时,热湿舒适性及热防护性的关系之间呈现出较弱的正相关关系,空气层厚度大于12mm时,二者之间的关系又变为相关性不明显,相关系数为正值,当空气层厚度在6mm及9mm之间时,织物的保暖及热防护性能和热湿舒适性能最佳。

(3)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中进一步通过调整面料中各层的克重及空气层中各编织层的克重等指标,能使织物面料的抗菌性、保暖性及防水透气性能进一步达到最佳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面料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其中,1-亲肤层、2-空气层、3-防水透气层、4-抗菌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通过实施例方式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本文中术语“/和”是描述另一种关联对象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两种关系,例如,a/和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a和b两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关系。

实施例1

一种空气层抗菌保暖面料,从内到外依次包括亲肤层1、空气层2、防水透气层3、抗菌层4,其中,所述亲肤层1为牛奶蛋白纤维与天然抗菌棉纤维混纺的纱线细度为40英支混纺纱线针织物层,该天然抗菌棉纤维为含有天然矿物抗菌元素的棉纱线;

所述空气层2为编织而成的三维立体结构,所述三维立体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编织层、第二编织层和第三编织层,具体地,该空气层2中第一编织层、第二编织层和第三编织层通过分层正交结构或接结组织结构相互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编织层采用涤纶长丝外包覆醋酸纤维构成的纱线形成的罗纹组织针织层,所述第二编织层为缎纹组织机织物结构,其中经向纤维线包括pbi长丝,纬向纤维线为竹纤维和氨纶纤维混纺纱,所述第三编织层为芳纶长丝形成的罗纹组织针织层,三个编织层之间形成的空气层2为6mm,空气层2中第一编织层的克重为100g/m2,第二编织层的克重为200g/m2,第三编织层的克重为180g/m2

所述防水透气层3由中空涤纶纤维形成的无纺布复合一层微孔ptee膜构成,其中空涤纶纤维的细度为1.2dtex,该防水透气层3中微孔ptee膜的厚度为30μm,防水透气层3中微孔ptee膜的孔径为0.02μm,孔隙率为25%;所述抗菌层4为细度为10-20d的抗菌聚酯长丝纯纺或混纺的机织物层,所述亲肤层1、防水透气层3、抗菌层4的克重分别为15g/m2、8g/m2、15g/m2

实施例2

一种空气层抗菌保暖面料,从内到外依次包括亲肤层1、空气层2、防水透气层3、抗菌层4,其中,所述亲肤层1为大豆蛋白纤维与天然抗菌纤维纺纱的纱线细度为50英支混纺纱线针织物层,该天然抗菌纤维为竹纤维;

所述空气层2为编织而成的三维立体结构,所述三维立体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编织层、第二编织层和第三编织层,具体地,该空气层2中第一编织层、第二编织层和第三编织层通过分层正交结构或接结组织结构相互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编织层采用涤纶长丝外包覆醋酸纤维构成的纱线形成的罗纹组织针织层,所述第二编织层为缎纹组织机织物结构,其中经向纤维线包括pbi长丝,纬向纤维线为竹纤维和氨纶纤维混纺纱,所述第三编织层为芳纶长丝形成的罗纹组织针织层,三个编织层之间形成的空气层2为8mm,空气层2中第一编织层的克重为140g/m2,第二编织层的克重为225g/m2,第三编织层的克重为200g/m2

所述防水透气层3由中空涤纶纤维形成的无纺布复合一层微孔ptee膜构成,其中空涤纶纤维的细度为1.4dtex,该防水透气层3中微孔ptee膜的厚度为40μm,防水透气层3中微孔ptee膜的孔径为5μm,孔隙率为36%;所述抗菌层4为细度为15d的抗菌聚酯长丝纯纺或混纺的机织物层,所述亲肤层1、防水透气层3、抗菌层4的克重分别为15g/m2、8g/m2、15g/m2

实施例3

一种空气层抗菌保暖面料,从内到外依次包括亲肤层1、空气层2、防水透气层3、抗菌层4,其中,所述亲肤层1为牛奶蛋白纤维与天然抗菌棉纤维纺纱的纱线细度为为60英支混纺纱线针织物层,该天然抗菌棉纤维为含有天然矿物抗菌元素的棉纱线;

所述空气层2为编织而成的三维立体结构,所述三维立体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编织层、第二编织层和第三编织层,具体地,该空气层2中第一编织层、第二编织层和第三编织层通过分层正交结构或接结组织结构相互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编织层采用涤纶长丝外包覆醋酸纤维构成的纱线形成的罗纹组织针织层,所述第二编织层为缎纹组织机织物结构,其中经向纤维线包括pbi长丝,纬向纤维线为竹纤维和氨纶纤维混纺纱,所述第三编织层为芳纶长丝形成的罗纹组织针织层,三个编织层之间形成的空气层2为9mm,空气层2中第一编织层的克重为180g/m2,第二编织层的克重为250g/m2,第三编织层的克重为220g/m2

所述防水透气层3由中空涤纶纤维形成的无纺布复合一层微孔ptee膜构成,其中空涤纶纤维的细度为1.6dtex,该防水透气层3中微孔ptee膜的厚度为50μm,防水透气层3中微孔ptee膜的孔径为10μm,孔隙率为48%;所述抗菌层4为细度为20d的抗菌聚酯长丝纯纺或混纺的机织物层,所述亲肤层1、防水透气层3、抗菌层4的克重分别为15g/m2、8g/m2、15g/m2

对上述实施例1-3的空气层抗菌保暖面料进行抗菌和保暖性能的测试,按照gb/t20944.3-2008《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3部分:振荡法》,对本发明实施例1-3所制备的腈纶纤维进行金黄葡萄球菌(aatcc6538)、大肠杆菌(aatcc8739)及白色念珠菌(aatcc10231)的抗菌效果测试,其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1-3空气层抗菌保暖面料抗菌性能测试结果

实施例1-3的空气层抗菌保暖面料进行保暖性能的测试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实施例1-3空气层抗菌保暖面料保暖性能测试结果

另外,同时对织物的热防护性测试结果表明,在考虑热蓄积作用时,织物系统的热防护时间随着空气层2厚度的增加而发生显著性变化。衣下空气层2厚度为0-6mm时热防护时间上升较平缓,而衣下空气层2厚度增加至9-12mm时,织物系统的热防护时间迅速增加,从100秒左右上升到180秒左右,热防护时间提高了近1倍,说明9-12mm的空气层2对织物系统热防护性能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因此仅从服装热防护性能的角度看,9-12mm的空气层2对于提高人体的保护作用有着较大的积极影响。因此,当空气层2厚度在6mm及9mm之间时,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和热防护性能能达到协同促进作用。

如上所述,可较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整合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中未进行特殊说明或限定的部分,均采用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