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控温加热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19098发布日期:2021-02-20 20:00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控温加热片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功能性织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控温加热片。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加热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目前市面上的电加热产品有加热丝加热、石墨烯膜加热,然而,这些产品存在透气性差、加热面积不均匀、耐用性差的缺点。另外,现有技术中的电加热产品电极通常由fpc板、银浆涂层组成,造成产品不耐水洗,耐弯折性差,使用寿命短的缺陷。其次,现有技术中的电加热产品,不具有智能控温的功能,消费者长时间使用加热产品时,由于温度的累积,容易造成皮肤烫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针对上述现有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温控加热片,该加热片轻薄柔软、舒适透气,柔软性好,耐水洗耐磨,加热面积大,并且可以自动调温,精准智能控温,可以用于护宫、护腰、马甲等产品。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
一种智能控温加热片,包括复合加热织物、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复合加热织物的上、下两层为绝缘层,中间为电加热织物层,所述电加热织物层包括发热部分和电极,所述电极通过导线与电源连接,所述电极与电源之间设置有电源开关;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绝缘层和电加热织物层之间,所述温度传感器、电源开关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联接。
[0006]
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控温加热片,采用柔性织物结构,该加热片轻薄柔软、舒适透气,柔软性好。而且,由于其电极以纱线的形式交织在织物内,使其更加耐水洗耐磨,可大大延长其使用寿命。
[0007]
所述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电加热织物层的温度,并将监测到的温度及时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温度信号来控制电极与电源之间的电源开关,当温度超过设定值时,控制器控制电极与电源之间的电源开关断开,使电加热织物层停止加热;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控制器控制电极与电源之间的电源开关连接,使电加热织物层加热。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控温加热片可以自动调温,精准智能控温,防止消费者长时间使用加热产品时,由于温度的累积所造成的皮肤烫伤。
[0008]
作为优选,所述电加热织物层的发热部分与电极是一体化的,所述电极由导电纱线织成,电极的织物组织为1/3斜纹组织或方平组织;所述发热部分的织物组织为平纹组织或3/1斜纹组织。
[0009]
作为优选,所述电极将发热部分分成多个区域,用传输线将各区域并联或者串联,达到所需面积;所述电极为川形、山形、田字形、多根平行电极中的任意一种。加热面积大,加热效率更高。
[0010]
作为优选,所述电加热织物层由经纱和纬纱织造而成,所述经纱包括普通纱线和
导电纱线,所述纬纱包括发热纱线、导电纱线和普通纱线。
[0011]
作为优选,所述普通纱线为棉、涤纶、锦纶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导电纱线为镀银纱线、金属丝、铜镀锡包缠纱、铜镀镍包缠纱、碳纤维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发热纱线为镀银纱线、不锈钢纤维混纺纱线、暖红外纱线的一种或多种。
[0012]
作为优选,所述导电纱线的电阻率为0.015~0.025mm2/m,直径为0.1~0.5mm;所述发热纱线的电阻为10~60kω/m。
[0013]
作为优选,所述绝缘层为无纺布、透湿tpu膜、pu膜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4]
有益效果
[0015]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控温加热片,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控温加热片,采用柔性织物结构,该加热片轻薄柔软、舒适透气,柔软性好。而且,由于其电极通过纱线交织在织物内,使其更加耐水洗耐磨,增加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控温加热片可以自动调温,精准智能控温,防止消费者长时间使用加热产品时,由于温度的累积所造成的皮肤烫伤。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控温加热片可以用于护宫、护腰、马甲等产品。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本专利实施例1所述智能控温加热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7]
图2是本专利实施例1所述智能控温加热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
图3是本专利实施例1所述智能控温加热片的控制结构示意图
[0019]
图4是本专利实施例2所述智能控温加热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0]
图中,1:绝缘层;2:电加热织物层;3:经纱;4:纬纱;5:电极;6:温度传感器;7:导电片;8:传输线;9:电源;10:电源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以下,将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在进行描述之前,应当理解的是,在本说明书和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不应解释为限制于一般含义和字典含义,而应当在允许实用新型人适当定义术语以进行最佳解释的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面相应的含义和概念进行解释。因此,这里提出的描述仅仅是出于举例说明目的的优选实例,并非意图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从而应当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由其获得其他等价方式或改进方式。
[0022]
以下实施例仅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的例子列举,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构思的范围内的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3]
实施例1
[0024]
一种智能控温加热片,包括复合加热织物、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如图1所示,所述复合加热织物的上、下两层为绝缘层1,中间为电加热织物层2,所述电加热织物层包括发热部分和电极5,所述电极与电源9电联接,所述电极与电源之间设置有电源开关10;所述温度传感器6设置在绝缘层和电加热织物层之间,所述温度传感器、电源开关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联接。
[0025]
电加热织物层的织物组织为1/3斜纹组织(电极部分)和3/1斜纹组织(发热部分);
经纱由棉纱、铜镀镍纱线按设计排列;铜镀镍纱线作为电极,呈川字型平行排列,宽度为5mm,电极间距为5cm,电极之间的经纱为棉纱;纬纱为镀银纱线和棉纱。上下两层绝缘层的材料是透气无纺布。
[0026]
图2为所述智能控温加热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川形电极5将加热织物分成两个区域,在电极的头端扣上导电片7,通过传输线8连接导电片与电源9,接线方式为并联;温度传感器6贴附在发热织物上,并用传输线连接到电源9上,实时反馈加热片的温度。
[0027]
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控温加热片,采用柔性织物结构,该加热片轻薄柔软、舒适透气,柔软性好。而且,由于其电极通过纱线交织在织物内,使其更加耐水洗耐磨,增加使用寿命。
[0028]
如图3所示,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电加热织物层的温度,并将监测到的温度及时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温度信号来控制电极与电源之间的电源开关,当温度超过设定值时,控制器控制电极与电源之间的电源开关断开,使电加热织物层停止加热;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控制器控制电极与电源之间的电源开关连接,使电加热织物层加热。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控温加热片可以自动调温,精准智能控温,防止消费者长时间使用加热产品时,由于温度的累积所造成的皮肤烫伤。
[0029]
本实施例所用plc控制器型号为s7-400,适用于中高性能自动化控制领域,性能强大,操作简单。
[0030]
实施例2
[0031]
电加热织物层的织物组织为1/3斜纹组织(电极部分)和平纹组织(发热部分);经纱由棉纱、铜镀锡纱线按设计排列;铜镀锡纱线作为电极,呈山字排列,宽度为5mm,电极间距为5cm,电极之间的经纱为棉纱;纬纱为纳米碳素纱线和棉纱。上下两层绝缘层的材料是透湿的tpu膜。
[0032]
如图4所示,山形电极5将加热织物分成两个区域,在中间的电极上端和横着电极中间分别扣上导电片7,通过传输线8连接导电片与电源9,接线方式为并联;温度传感器6贴附在发热织物上,并用传输线连接到电源9上,实时反馈加热片的温度进行自动调节。
[0033]
如图3所示,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电加热织物层的温度,并将监测到的温度及时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温度信号来控制电极与电源之间的电源开关,当温度超过设定值时,控制器控制电极与电源之间的电源开关断开,使电加热织物层停止加热;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控制器控制电极与电源之间的电源开关连接,使电加热织物层加热。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控温加热片可以自动调温,精准智能控温,防止消费者长时间使用加热产品时,由于温度的累积所造成的皮肤烫伤。
[0034]
实施例3
[0035]
电加热织物层的织物组织为方平组织(电极部分)和平纹组织(发热部分);经纱由棉纱、铜绞丝按设计排列;铜绞丝作为电极5,呈山字排列,宽度为5mm,电极间距为5cm,电极之间的经纱为涤纶;纬纱4为不锈钢纤维混纺纱和棉纱。上下两层绝缘层的材料是pu膜。如图4所示,山形电极5将加热织物分成两个区域,在中间的电极上端和横着电极中间分别扣上导电片7,通过传输线8连接导电片与开关9,接线方式为并联;温控传感器6贴附在发热织物上,并用传输线连接到电源上,实时反馈加热片的温度进行自动调节。
[0036]
如图3所示,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电加热织物层的温度,并将监测到的温度及
时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温度信号来控制电极与电源之间的电源开关,当温度超过设定值时,控制器控制电极与电源之间的电源开关断开,使电加热织物层停止加热;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控制器控制电极与电源之间的电源开关连接,使电加热织物层加热。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控温加热片可以自动调温,精准智能控温,防止消费者长时间使用加热产品时,由于温度的累积所造成的皮肤烫伤。
[0037]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