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弹性阻燃无纺布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23091发布日期:2023-03-22 06:52阅读:31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无纺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弹性阻燃无纺布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2.目前,聚酯长纤无纺布是将pet原料在特定温度、压力下,经螺杆挤压机和喷丝机等设备,将聚酯长丝均匀分布于运行中的网帘上,形成蓬松的纤维网,再由针刺机反复穿刺而形成的无纺土工织物;其由于抗拉强度高、耐热性好、抗腐蚀能力强,被广泛应用于建材家居领域。但由于其手感较硬,且易燃,极大的影响了其在这建材家居领域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高弹性阻燃无纺布及其制备工艺,其弹性好,且具有阻燃性能。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技术方案一:一种高弹性阻燃无纺布,包括设置于中间的无纺布层,以及通过针刺连接于所述无纺布层上下两侧的阻燃层。
5.进一步的,所述阻燃层采用铝箔。
6.进一步的,铝箔厚度为1.5~3μm。
7.进一步的,所述高弹性阻燃无纺布的针刺密度为20~26刺/cm2,针刺深度为8~9mm。
8.进一步的,所述无纺布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或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制备而成。
9.技术方案二:一种高弹性阻燃无纺布及其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树脂原料加热、结晶、干燥去除树脂原料中的水分后,选择性加入色母粒,然后经螺杆挤出、纺丝、冷却、牵引、成网后形成纤维网;步骤2、在纤维网的上下表面分别铺设铝箔后,进行针刺加固后,铝箔与纤维网贴合,并具有一定的强力,依次经热轧机热轧控制产品的厚度、浸胶机上胶,使胶乳渗透针刺孔隙,进一步使纤维网与铝箔贴合加固后,烘干、收卷,获得高弹性阻燃无纺布。
10.进一步的,所述树脂原料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与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ptt)按质量比1:0.4~1混合而成。
11.进一步的,所述色母粒的添加量为所述树脂原料重量的0.5%。
12.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干燥的温度为165℃~175℃;步骤1中,螺杆挤出采用螺杆挤出机,所述螺杆挤出机沿长度方向上分隔有6个区域,其中,一区温度设置为262℃,二区温度设置为264℃,三区温度设置为 265℃,四区温度设置为 266℃,五区温度设置为 265℃,六区温度设置为 265℃;步骤1中,所述冷却采用冷风冷却;所述冷风的温度为20℃。
13.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热轧机的热轧温度为120~140℃,压力40~50bar;步骤2中,所述上胶采用的是丙烯酸酯胶乳;步骤2中,所述烘干的温度为200℃。
14.进一步的,所述丙烯酸酯胶乳的固含量(固含量是乳液或涂料在规定条件下烘干后剩余部分占总量的质量百分数)为7~8%。
15.技术方案三:一种高弹性阻燃无纺布在制备沥青防水卷材或建筑隔音板中的应用。
16.技术方案四:一种高弹性阻燃无纺布在建材或家居领域的应用。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发明通过在无纺布的pte材料中添加ptt材料,在保证无纺布力学性能的前提下,提高了制备的无纺布的弹性。
18.2、本发明通过在无纺布的两侧设置铝箔,利用铝箔表面所具有的氧化膜,使本发明具有了一定的阻燃性。
19.3、本发明铝箔采用针刺工艺与无纺布连接,其不仅连接牢固,还简化了无纺布与铝箔的复合连接工艺。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的叙述。
21.在本发明中丙烯酸酯胶乳的固含量测定方法:取m1重量的丙烯酸酯胶乳,采用200℃温度加热烘干20min至恒重,得m2重量的丙烯酸酯胶乳干物料,按如下公式计算固含量%;所述固含量(%) =(m2/m1)
×
100%;其中,m1为烘干前丙烯酸酯胶乳的重量;m2为烘干后获得的丙烯酸酯胶乳干物料的重量。
22.实施例1一种高弹性阻燃无纺布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树脂原料(pet和ptt质量比7:3)加热、结晶、170
±
5℃(设备的设定温度为170℃,以设定温度为中点,设备实际温度会上下浮动5℃)温度下干燥后,加入树脂原料总重量0.5%的黑色色母粒,然后经螺杆挤出、纺丝、20℃冷风冷却、牵引、成网后,形成纤维网;其中,螺杆挤出采用螺杆挤出机,所述螺杆挤出机沿长度方向上分隔有6个区域,其中,一区温度设置为262℃,二区温度设置为264℃,三区温度设置为 265℃,四区温度设置为 266℃,五区温度设置为 265℃,六区温度设置为 265℃;步骤2、在纤维网的上下表面分别铺设厚度为2μm的铝箔后,进行针刺加固贴合后,依次经热轧机采用130
±
5℃(设备的设定温度为130℃,以设定温度为中点,设备实际温度会上下浮动5℃)温度和45
±
5bar(设备的设定压力为45bar,以设定温度为中点,设备实际压力会上下浮动5bar)压力热轧处理、浸胶机上胶后,200℃烘干、收卷,获得高弹性阻燃无纺布;其中,所述上胶采用的是固含量为7.5%的丙烯酸酯胶乳;本实施例针刺加固所采用的针刺密度为26刺/cm2,针刺深度为8.5mm。
23.本实施例制备的高弹性阻燃无纺布包括设置于中间的无纺布层,以及通过针刺连
接于所述无纺布层上下两侧的铝箔阻燃层。
24.实施例2一种高弹性阻燃无纺布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树脂原料(pet和ptt质量比3:2)加热、结晶、170
±
5℃(设备的设定温度为170℃,以设定温度为中点,设备实际温度会上下浮动5℃)温度下干燥后,加入树脂原料总重量0.5%的黑色色母粒,然后经螺杆挤出、纺丝、20℃冷风冷却、牵引、成网后,形成纤维网;其中,螺杆挤出采用螺杆挤出机,所述螺杆挤出机沿长度方向上分隔有6个区域,其中,一区温度设置为262℃,二区温度设置为264℃,三区温度设置为 265℃,四区温度设置为 266℃,五区温度设置为 265℃,六区温度设置为 265℃;步骤2、在纤维网的上下表面分别铺设厚度为2.0μm的铝箔后,进行针刺加固贴合后,依次经热轧机采用130
±
5℃(设备的设定温度为130℃,以设定温度为中点,设备实际温度会上下浮动5℃)温度和45
±
5bar(设备的设定压力为45bar,以设定温度为中点,设备实际压力会上下浮动5bar)压力热轧处理、浸胶机上胶后,200℃烘干、收卷,获得高弹性阻燃无纺布;其中,所述上胶采用的是固含量为7.5%的丙烯酸酯胶乳。
25.本实施例所制备的高弹性阻燃无纺布的针刺密度为26刺/cm2,针刺深度为8.5mm。
26.本实施例制备的高弹性阻燃无纺布包括设置于中间的无纺布层,以及通过针刺连接于所述无纺布层上下两侧的铝箔阻燃层。
27.实施例3一种高弹性阻燃无纺布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树脂原料(pet和ptt质量比1:1)加热、结晶、170
±
5℃(设备的设定温度为170℃,以设定温度为中点,设备实际温度会上下浮动5℃)温度下干燥后,加入树脂原料总重量0.5%的黑色色母粒,然后经螺杆挤出、纺丝、20℃冷风冷却、牵引、成网后,形成纤维网;其中,螺杆挤出采用螺杆挤出机,所述螺杆挤出机沿长度方向上分隔有6个区域,其中,一区温度设置为262℃,二区温度设置为264℃,三区温度设置为 265℃,四区温度设置为 266℃,五区温度设置为 265℃,六区温度设置为 265℃;步骤2、在纤维网的上下表面分别铺设厚度为2.0μm的铝箔后,进行针刺加固贴合后,依次经热轧机采用130
±
5℃(设备的设定温度为130℃,以设定温度为中点,设备实际温度会上下浮动5℃)温度和45
±
5bar(设备的设定压力为45bar,以设定温度为中点,设备实际压力会上下浮动5bar)压力热轧处理、浸胶机上胶后,200℃烘干、收卷,获得高弹性阻燃无纺布;其中,所述上胶采用的是固含量为7.5%的丙烯酸酯胶乳。
28.本实施例所制备的高弹性阻燃无纺布的针刺密度为26刺/cm2,针刺深度为8.5mm。
29.本实施例制备的高弹性阻燃无纺布包括设置于中间的无纺布层,以及通过针刺连接于所述无纺布层上下两侧的铝箔阻燃层。
30.对比例1一种无纺布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pet原料加热、结晶、170
±
5℃(设备的设定温度为170℃,以设定温度为中点,设备实际温度会上下浮动5℃)温度下干燥后,加入树脂原料总重量0.5%的黑色色母粒,然后经螺杆挤出、纺丝、20℃冷风冷却、牵引、成网后,形成纤维网;其中,螺杆挤出采用螺杆挤出机,所述螺杆挤出机沿长度方向上分隔有6个区域,其中,一区温度设置为262℃,
二区温度设置为264℃,三区温度设置为 265℃,四区温度设置为 266℃,五区温度设置为 265℃,六区温度设置为 265℃;步骤2、将纤维网针刺加固后,依次经热轧机采用130
±
5℃(设备的设定温度为130℃,以设定温度为中点,设备实际温度会上下浮动5℃)温度和45
±
5bar(设备的设定压力为45bar,以设定温度为中点,设备实际压力会上下浮动5bar)压力热轧处理、浸胶机上胶后,200℃烘干、收卷,获得无纺布;其中,所述上胶采用的是固含量为7.5%的丙烯酸酯胶乳。
31.本实施例所制备无纺布的针刺密度为26刺/cm2,针刺深度为8.5mm。
32.效果例按照《中国沥青防水卷材用胎基国家标准》(gb/t 18840-2002)要求的试验方法,对各实施例和对比例的无纺布进行克重、纵向强力、横向强力、弹性回复率和阻燃效果的测试,结果见表1;项目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对比例1克重g/m296.397.196.295.8纵向强力n/5cm331319311342横向强力n/5cm263261349275弹性回复率%56.362.178.443.5阻燃效果离火即灭离火即灭离火即灭持续燃烧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并非本发明可行实施的穷举。对于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背离本发明原理和精神的前提下对其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动,都应当被认为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