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浓缩丸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876012阅读:来源:国知局
+ (干膏得率+最 高干膏得率)X0. 2X100。
[0047] 表3醇提工艺方差分析
[0048]
[0049] F0.05 (2, 6) = 5. 140
[0050] 直观分析结果显示三因素的主次关系为A>C>B,最佳的工艺搭配为A2C 3B2。由于因 素B、C的离差平方和均小于误差项因素D,故将其并入误差项计算。综合评价方差分析结 果表明,醇提过程中,乙醇浓度(A)为显著性影响因素,选择A 2,加醇量(B)、回流时间(C)无 显著性影响,加醇量(B)选择B2,从极差分析C 2与C3相差不大,二者均明显优于C1,从节省 时间和能源角度考虑,选择C 2 ;因此最佳提取工艺为A2C2B2,即8倍量70 %乙醇,提取两次, 每次lh。
[0051] 2、最佳条件验证
[0052] 称取1/10处方量的菟丝子等药材,按最佳工艺进行提取,试验结果见表4。
[0053] 表4醇提验证结果
[0055] (二)水提工艺的研究
[0056] 1、正交设计
[0057] 为优选最佳水提工艺,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浸泡时间、加水量、提取时间对处方君 药熟地黄中毛蕊花糖苷及干膏得率的影响。选用L9(34)正交表设计试验,各因素水平设计 表见表5〇
[0058] 表5水提工艺因素和水平
[0060] 按1/10处方称取熟地黄、山药、枸杞子药材,与醇提后干燥药渣混合后,按照正交 设计条件提取,试验结果见表6,方差分析结果见表7。
[0061 ] 表6 L9 (34)正交设计及实验结果
[0063] *注:毛蕊花糖苷转移率的权重系数为0. 6,干膏得率的权重系数为0. 4,综合评分 (M)=(毛蕊花糖苷转移率+最高毛蕊花糖苷转移率)X0. 6 X 100+(干膏得率+最高干 膏得率)X0. 4X100。
[0064] 表7水提工艺方差分析表
[0066] F0.05 (2, 4) = 6.940
[0067] 直观分析结果显示三因素的主次关系为B>C>A,最佳的工艺搭配为B3C1A 3。由于因 素A的离差平方和小于误差项因素D,故将其并入误差项计算。综合评价方差分析结果表 明,水提过程中,加水量(B)为显著性影响因素,选择B3,药材的浸泡时间(A)、提取时间(C) 无显著性影响,可根据生产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优选的工艺条件为浸泡30min,12倍量水, 提取两次,每次0. 5h。
[0068] 2、最佳条件验证
[0069] 按1/10处方称取熟地黄、山药、枸杞子药材,与醇提后干燥药渣混合后,按照正交 设计优选的条件提取,结果见表8。
[0070] 表8水提验证结果
[0071]
[0072] (三)醇沉工艺的研究
[0073] 苯酚-硫酸法测醇沉前后多糖含量,高效液相法测醇沉前后毛蕊花糖苷转移率, 烘干法测醇沉前后干膏得率,将三指标加权后综合评分,优选最佳醇沉工艺。
[0074] 1、多糖含量的测定
[0075] (1)样品制备
[0076] 取1个处方量菟丝子(粗粉)与山茱萸、牛膝,加8倍量70%乙醇提取2次,每次 1小时,药渣挥干后与另三位药合并,加12倍量水提取0. 5小时,2次,药液浓缩至Ig生药/ ml。各取20ml浓缩液,分别加95 %乙醇至乙醇浓度0 %、30 %、50 %、70 %,醇沉12小时后, 滤过,量取滤液体积,在滤液中加相应体积的95%乙醇,使滤液中乙醇浓度为80%,醇沉12 小时,滤过,取残渣加水溶解,超声20min,水浴助溶20min,离心,上清液加水定容至50ml, 稀释适当倍数,待测,平行3份。
[0077] (2)样品溶液多糖含量测定
[0078] 各精密吸取样品溶液2ml,精密加入5 %苯酚溶液Iml.摇匀,迅速精密加入硫酸 5ml,摇匀,放置10分钟后,40°C水浴中保温15分钟,取出,迅速冷却至室温,以相应的试剂 为空白,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VA).在490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0079] 结果见下表9。
[0080] 表9不同醇沉浓度多糖转移率考察结果(η = 3)
[0082] 2、毛蕊花糖苷转移率
[0083] 取1/10处方量菟丝子(粗粉)与山茱萸、牛膝,加8倍量70%乙醇提取2次,每次 1小时,药渣挥干后与另三位药合并,加12倍量水提取0. 5小时,2次。浓缩至Ig生药/ml。 各取20ml浓缩液,分别加95 %乙醇至乙醇浓度30 %、50 %、70 %,醇沉12小时后,滤过,滤 液水浴挥干后加流动相复溶后,测毛蕊花糖苷含量。
[0084] 表10不同浓度醇沉前后毛蕊花糖苷转移率(η = 3)
[0085]
[0086] 3、干膏得率
[0087] 取1/10处方量菟丝子(粗粉)与山茱萸、牛膝,加8倍量70%乙醇提取2次,每次 1小时,残渣挥干后与另三位药合并,加12倍量水提取0. 5小时,2次。浓缩至Ig生药/ml。 各取20ml浓缩液,分别加95 %乙醇至乙醇浓度30 %、50 %、70 %,醇沉12小时后,滤过,取 滤液测干膏得率。
[0088] 表11不同浓度醇沉前后干膏得率(η = 3)
[0090] 4、综合评价
[0091] 根据毛蕊花糖苷是熟地黄的有效成分之一,也是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中熟地 黄项下的含量测定指标,多糖为活性成分,干膏得率是评价提取效率的直接手段,兼顾上述 三个关键指标加权后进行综合评分,多糖转移率的权重系数为〇. 4,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权重 系数为〇. 4,干膏得率的权重系数为0. 2,综合评分(M)=(多糖转移率+最高多糖转移 率)X 0· 4 X 100+ (毛蕊花糖苷含量+最高毛蕊花糖苷含量)X 0· 4 X 100+ (干膏得率+最 高干膏得率)Χ0. 2X100
[0092] 表12不同浓度醇沉前后综合评分结果
[0094] 随着醇沉浓度的增加,多糖含量减少,毛蕊花糖苷转移率增加,50%乙醇沉淀既可 以保留大部分多糖和毛蕊花糖苷,又可以有效的去除杂质,减少干膏得率。综合评分显示, 50%乙醇沉淀效果最佳。
[0095](四)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0096] 1、炼条温度的优选
[0097] 炼条温度对丸剂成型影响较大,在室温下炼条时,软条粗糙,松散易断,随着机器 运转自身产热,所制软条趋于平滑,而后当机器自身温度过高时,软条质黏,不易切断,丸子 有拖尾现象,圆整度不佳。基于此,对炼条温度进行考察,结果见表13。
[0098] 表13炼条温度的优选
[0100] 结论:炼条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制丸工艺都会受到影响。只有当炼条温度控制在 35~45°C时,左归浓缩丸成型工艺才能顺利进行。
[0101] 2、稀释剂种类的优选
[0102] 对常用稀释剂进行筛选,使用淀粉、糊精、微晶纤维素、乳糖、PVP时,素丸能成型。 对稀释剂的不同加入量进行考察,优选不同稀释剂的最佳加入量,优选结果见表14。
[0103] 表14不同稀释剂优选结果
[0105] (1)不同处方左归丸吸湿率
[0106] 恒温30°C,将样品置于装有KNO3饱和溶液的干燥器中(RH90% ) 5小时,测定其平 均吸湿率,结果见表15。
[0107] 表15不同处方左归丸吸湿率
[0109] (2)不同处方左归丸溶散时限检查
[0110] 照2010版药典附录IA丸剂项下溶散时限检测方法,对5个处方的溶散时限进行 考察,结果见表16。
[0111] 表16不同处方左归丸溶散时限检查结果
[0112]
[0113] (3)综合评价
[0114] 从药辅比、素丸外观、吸湿率、溶散时限等方面分别对其评分,最佳者5分,最劣者 1分,对以上4指标的评分相加后得综合评分,选择评分最高的处方为最优处方。
[0115] 表17综合评价
[0117] 结论:不同处方左归丸均符合2010版药典规定。即微晶纤维素、乳糖、糊精、淀粉、 PVP-K30均可作为左归丸的稀释剂,但从稀释剂加入量、素丸外观、吸湿率、溶散时限等方面 综合评价,微晶纤维素为最佳稀释剂类型。
[0118] 3、崩解剂的优选
[0119] 含胶浓缩丸在长久储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溶散时间延长的现象,为了使左归丸 长久储存但不影响其溶散时限,在处方中可加入适量的崩解剂。微晶纤维素:崩解剂= 10:1时,以素丸外观、溶散时限、吸湿率为指标,对崩解剂类型进行优选,结果见表18。
[0120] 表18崩解剂类型考察
[0122] 结论:制丸过程中加入CMS-Na、L-HPC、CMC_Na等三种崩解剂,丸子成型性好,达到 了减少溶散时限的目的,综合评价,CMC-Na为最佳崩解剂。
[0123] 4、稀释剂与崩解剂加入比优选
[0124] 崩解剂的加入可以减少溶散时限,但当崩解剂加入过量时,会影响丸剂成型,且所 得素丸吸湿率也显著增加。因此,有必要对崩解剂和稀释剂的比例进行考察。以素丸外观、 溶散时间、吸湿率为指标,对崩解剂与稀释剂的最佳加入比进行考察,结果见表19。
[0125] 表19崩解剂加入量考察
[0127] 结论:稀释剂:崩解剂=10:0~3时,素丸成型性佳,溶散时限与吸湿率均符合规 定。在稀释剂:崩解剂=10:2(即5:1)时,成型性最佳,缩短溶散时限的同时,对吸湿率影 响不大,为最佳比例。
[0128] (五)与左归颗粒比较
[0129] (1)吸湿率
[0130] 恒温30°C,将左归颗粒(包衣)和本发明的左归浓缩丸(未包衣)样品置于装有 不同饱和溶液的干燥器中5小时,测定其平均吸湿率,结果见表20。
[0131] 表20不同相对湿度下两剂型吸湿率比较(η = 3)
[0133] 与左归颗粒相比,卞〈0. 05有统计学差异,#P〈0. 01有显著性差异
[0134] 结果表明,相对湿度90%、96. 3%、100%时,P = 0.000,小于0.01,表明左归颗粒 与左归浓缩丸的在相对湿度90%、96. 3%、100%时吸湿率有显著性差异,即包衣后的左归 颗粒较左归浓缩素丸在高湿环境下,显著性更易吸湿。
[0135] (2)临界相对湿度
[0136] 研究表明,水溶性药物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下,几乎不吸湿,而当环境相对湿度 增大到一定值时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