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力式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884177阅读:来源:国知局
区其走轮后边(转轮轴两头为前、中间为后或称为内)安装有促使受压辊向前移位的弧形轨道,运转中的受压辊在进入受压区时其后(内)端顶头走轮与弧形轨道相贴,受弧形轨道的制约而向前移位使前端顶头轴承加外套进入压板侧面弧形凸条走道下边或弧形凹沟走道中接受压板的压力,并顺走道下降,此时的弹簧被压缩,而压板在前后移位中始终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上即不上升也不下降,前移促使受压辊顺前高后低走道下降,后移促使受压辊顺后高前低的走道下降,两弧形走道交叉处设置有开关,其作用是像火车换轨那样将其中一走道关闭,在下一受压辊即将与压板脱开之前、上一受压辊已经起始进入,这样压板不管是前移或是后移其重量始终落在转轮的同一侧,由此使转轮两侧轻重不一而旋转,走轮超越静止的弧形轨道后,由于消除了轨道的制约在弹簧伸展力的作用下立即后退复位,从而让位于压板在前移中通过。由于压板后端与推杆前端的连接为转动配合,即压板前端可略上下摆动,并且连接处旋转点的左右两侧或正中的轴上安装走轮(走轮为轴承加外套结构)与上边静止的轨道相贴,压板在前移中其施压点(与受压辊相贴处)距离旋转点由远变近其压力相应由小变大而形成杠杆之力,反之其施压点距旋转点由近变远其压力由大变小,由于转轮轴的两头各一个转轮的同一侧分别对应各一个在同一时间为反方向前后移位的压板,其中一头压力由小到大,另一头压力由大到小,大和小同时落在同一根轴上,从而获得平衡。
[0011]由于系挂在推杆尾端的线绳中只能将推杆往后拉、而不能往前推,解决方案是在左右双根推杆或压板前边与其纵向对应位其静止的机架上各安装一个原位旋转的定位转向轮,并借助同一根拉线的两头分别将后边的双根推杆或压板牵连,拉线中段搭绕在左右各一个定位转向轮上,利用其中之一的推杆或压板后移中的拉力将另一个往前拉,彼此轮流进行。
[0012]只要依据工艺要求适当加长压板尺寸,使压板在后移到位后其施压点处于压板正中的后边同样会形成杠杆之力,即实际压力大于压板的重量,或者在压板前端顶头加装配重或二者兼顾,亦可获得同样或更为理想的效果。依据施压点距压板后端旋转点的距离不同和以施压点为界其压板前端长度与重量的差别,其压力最少可以是压板本身重力的一半(施压点即压板与受压辊相贴处位于压板前端顶头时,其重量由受压辊和压板后端旋转点平分承受),或者为压板本身重量的几倍、几十倍至几百倍或更多。后者所形成的反压力是由后端旋转点其走轮(轴承加外套)在移位中将上边轨道往上顶抬,由于轨道是安装在机座上与大地连为一体,其反压力等于落在大地上。反压力越大其压板后端走轮与上边静止轨道贴靠得越紧,从而或多或少会增加磨擦阻力,解决方案是在超过压板后端走轮其走程即前后移位尺寸的前边上位安装一立式吊悬状滑轨,滑轨前后(以压板移位方向分前后)两侧边为各一根长条形配重,两配重其上端顶头有走轮与滑轨相贴,其中前边配重下端顶头与压板上边为转动套合连接,后边配重下端顶头以转动套合在压板后端走轮中轴的左右两头,两配重其上端顶头距离仅为一滑轨之隔,其下端顶头彼此距离等于走轮移位尺寸X2+余地,当压板走轮位于后止点时前后两长条形配重呈正八字形,走轮在前移过程中带连后配重由倾斜变垂直和前配重由垂直变倾斜、二者同时进行,压板走轮在后移过程中则为反过来的状况,处于垂直状的配重整个重量全落在下位连接点上,前配重的压力所起的作用是加大压板前端重量使杠杆之力加大,后配重的压力所起的作用是抵消在施压中所形成的反压力其中一部分或全部,压板走轮在前移中其反压力由小变大,同时其后配重的重力同样由小到大,二者为正比关系,仅管配重由倾斜变垂直会形成阻力,但另一个由垂直变倾斜会形成动力,二者同时进行被抵消。仅管配重下端连接处也会形成磨擦阻力,但转动角度很小,即每次走程在八分之一周以下而微乎其微可忽视不计。
[0013]在主轴长度相隔一定距离的两头外缘周线上分别安装若干根彼此相互隔开一定距离其外大内小的锥形推辊用以取代正反组合的螺旋叶片,单组若干推辊为圆圈状排列,单根推辊相当于一正一反单组合螺旋叶片,由于推辊在跟随主轴旋转的同时可自转,因此可省去滑杆两头各一个走轮,将滑杆两端顶头改为外大内小(近主轴为内)的锥形半边圆,其锥度以能与锥形推轮周线贴合为准。只须将两头彼此数量相等的两组若干根推辊在轴线上错位即互不相对排列(与对方的空间相对),便可实现在运转中一头将滑杆推过去,一头将滑杆推过来,成双成对的滑杆在同一时间一半往左一半往右,从而达到与正反组合的螺旋叶片相同的效果。主轴每运转一周,依据单组推辊的多少促使同一根滑杆来回滑移相等的次数,以转轮在转一周的时间内其压板前后移位两个来回为例,每头单组共12根推辊,求主轴旋转周数:1+(2 + 12) = 6,即转轮在旋转六周的同时其主轴仅旋转一周,即主轴在转一周内促使同一滑杆来回移位12次,其转轮轴上传动轮远小于主轴上的传动轮为小带大而省力。
[0014]由于既可单根滑杆在同一时间可带动双根推杆连及双块压板彼此反向轮流移位,也可多根共同带动双根推杆连及双块压板彼此反向轮流移位,还可以在同一根滑杆的左右系挂各一根或多根线绳用于拉动相应数量的推杆和压板,当只需要带动同一根轴其两端顶头各一个转轮时,仅安装双根滑杆为轮流反向滑移以达到能抵消反压力就行,当需要同时带动多个转轮轴时,只须安装每单组相应数量的推辊和滑杆或增加线绳根数即可。
[0015]但并不排除由曲轴即偏心轴或偏心轮在运转中将线绳往后拉的做法,只是不能达到抵消反压力之目的。也不排除取消在滑杆上安装滑轮架,只须相应增加固定支架和移位支架上的滑轮或支架排数即可。
[0016]综上所述,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同一主轴的长度上彼此隔开一定距离的周线上分别安装各一组由正反旋向并相互连接的螺旋叶片或若干根锥形推辊,两组之间安装有可左右移位的滑杆,滑杆两端有后线绳超越滑轮与移位支架相牵连,支架与滑轮单组合双排或单组合三排、以及以双排或三排为一组的双组合或多组合任选其一。单组合双排:其中一排为固定式在前、一排为移动式在后,每排支架上分别安装有各一排若干个滑轮并由前线绳来回缠绕套合,前线绳的后端顶头系挂在移位支架上,其前端顶头系挂在推杆上;单组合三排:其中一排为固定式在前,双排为移动式在后分内外排列,前线绳来回缠绕在内外双排移位支架滑轮上,其后端顶头系挂在外移位支架上,其前端顶头系挂在推杆上,中线绳将安装在外移位支架上其中若干个滑轮和固定支架上的滑轮来回缠绕套合,其两端顶头分别系挂在固定支架和内移动支架上,后线绳其前端系挂在外移位支架上,其后端系挂在滑杆上;双排或三排为一组的双组合或多组合:只须增加相应数量的中线绳将所增加的每双排滑轮来回套合,单根中线绳后头系挂在所套合滑轮的后一排移位支架上,其前头相隔一排系挂于前排移位支架上,其他不变;或选用安装在轴上的转盘与转轴取代支架与滑轮;推杆前端顶头与压板连接为一体,压板压在其下边转轮的一侧其后端走轮顺弧形轨道外移的受压辊其前端接近顶头的上位;相邻两推杆或两压板分别由前边两个相互隔开的滑轮套上同一根线绳的两端牵连;转轮轴和主轴上分别安装有各一个传动轮,借助链条或齿形带将两传动轮套合连接;或将后线绳其后端顶头系挂在曲轴即偏心轴的偏心位上或偏心轮上用以取代滑杆。压板与推杆连接处即旋转点以横轴穿连为转动配合;其横轴上安装有走轮与上边静止的轨道紧贴;其横轴上位和前位隔开一定尺寸分别安装有各一根长条形配重,两配重的上端顶头有走轮与立式吊装的轨道一前一后相贴,下端顶头相互隔开分别与压板上边以横轴穿连套合为转动配合,后一根配重下端顶头压在其旋转点横轴两头;滑杆外边安装有由若干纵横牵杆组成的滑轮架,纵向牵杆两头安装有随牵杆移动的移位滑轮与相邻两原位旋转的滑轮空间相对应,移位滑轮和原位旋转滑轮之间由其前端顶头系挂在移位支架上其后端顶头系挂在滑杆上的后线绳相隔。
[0017]本发明其有益效果一是节能环保:同一主轴两头各一组正反组合的螺旋叶片或大小头锥形推辊运转中在同一时间将成双成对的滑杆一半向左一半向右推移,所形成的反压力即轴向力落在同一根轴上被抵消使其由有变无;借助多个滑轮和线绳将尺寸放大以此实现滑杆的移位走程远小于压板的移位走程,由此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