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915382阅读:来源:国知局
(未图示)、以及张设在靠背板21上并覆盖缓冲材料的座椅表皮材料22。
[0067]如图3所示后视视角观察,靠背6形成为四角带有倒圆角的大致长方形。此外,如图1所示,靠背6具有向前方弯折的突出部23。在图1所示的侧面观察下,本实施方式的靠背6具有向前方凸出的弯折形状。突出部23的顶点形成在与就坐者的腰部相对应的位置。即,在图1所示的侧面观察下,突出部23在恰当的位置具有弯折的形状,以使比靠背6的下端部稍靠上方的部分向前方突出。
[0068]如图1所示,靠背支承部件7从背后支承靠背6。靠背支承部件7比靠背6的刚性强,是支承由靠背6承受到的就坐者的载重的强度部件。靠背支承部件7由树脂成型,通过对其厚度大小、补强肋条的配置等,形成为比靠背6刚性更强的结构。从图3所示的后视视角观察,靠背支承部件7具有框架部30,该框架部30具有与靠背6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外形。框架部30具有向背面侧开口较大的开口部31。
[0069]如图1所示,靠背支承部件7在与靠背6的突出部23相对应的位置上具有向前方弯折的突出部32。即,以图1所示的侧面观察,突出部32在恰当的位置具有弯折的形状,以使比框架部30的下端部稍靠上方的部分向前方突出。在该突出部32上配置有后述的弯曲形状改变机构8的操作部件50。靠背支承部件7具有从框架部30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的连接部33。连接部33与支撑基座3内的倾动调整机构连接。
[0070]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弯曲形状改变机构8的结构图。图6是设置有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弯曲形状改变机构8的卡合沟槽60的靠背6的后视图。图7是沿图6的箭头A-A的截面图。并且,在这些图中,形成撑面结构部20的缓冲材料和座椅表皮材料22并未图示。
[0071]如图5所示,弯曲形状改变机构8使靠背6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24和两端部25沿前后相对移动来改变撑面结构部20的弯曲形状。
[0072]弯曲形状改变机构8具有如图3所示的将靠背6的中央部24固定于靠背支承部件7的固定部40,以及如图2及图5所示的设置于靠背6的两端部25且相对于靠背支承部件7可沿前后移动的移动端部41。如图3所示,固定部40通过多个固定螺钉42,将靠背6的中央部24固定到靠背支承部件7上。
[0073]固定螺钉42在将靠背6的中央部24的上端部固定到靠背支承部件7的框架部30的上端部的同时,将靠背6的中央部24的下端部固定到靠背支承部件7的框架部30的下端部。利用固定螺钉42对靠背6中央部24的上端部的固定是在靠背6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和其两侧的三个位置进行的结构。此外,利用固定螺钉42对靠背6的中央部24的下端部的固定是在靠背6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一个位置进行的结构。
[0074]移动端部41是未固定到靠背支承部件7上的靠背6的自由端,可以相对于靠背支承部件7沿前后移动。即,移动端部41根据以固定部40为支点的靠背6(靠背板21)的弹性变形而沿前后移动。移动端部41设置在与靠背6的突出部23相对应的位置。在与靠背6的突出部23相对应的位置上配置有操作部件50,移动端部41构成为通过操作部件50的推压而沿前后移动。
[0075]如图1所示,操作部件50被靠背6及靠背支承部件7中的任意一方(本实施方式中为靠背支承部件7)可移动地支承。操作部件50是用于使靠背6的中央部24和两端部25沿前后相对移动的部件,其具有使就坐者可抓握的抓握部51。抓握部51提高就坐者的操作性,如图3所示,具有大致L形状,并且向靠背6的侧部突出,使就坐者可以在就坐于座体4的状态下进行抓握。
[0076]如图4及图5所示,操作部件50具有基端部52和前端部53,所述基端部52被靠背6及靠背支承部件7彼此相对的相对面26、34中的任意一个面侧(本实施方式中为相对面34侧)可转动地支承;所述前端部53以基端部52为中心旋转,并推压靠背6及靠背支承部件7的相对面26、34中的另一面侧(本实施方式中为相对面26侧)。此外,如图4?图6所示,在靠背6及靠背支承部件7的相对面26、34的另一面侧(本实施方式中为相对面26侧)上,沿前端部53的旋转轨迹,形成有可与前端部53卡合的卡合沟槽60。
[0077]卡合沟槽60设置在靠背6的背后。如图6所示,卡合沟槽60沿着靠背6的两端部25的外形而设置。即,卡合沟槽60沿高度方向(上下方向)延伸。此外,卡合沟槽60形成为,以在上下方向跨越与靠背6的突出部23相对应的位置的方式延伸,并且沿着比靠背6的突出部23更下侧的倾斜形状向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内侧弯曲。
[0078]如图7所示,卡合沟槽60由具有规定滑动性的内衬61及内衬支承部件63的保持部64形成。内衬61与操作部件50的前端部53滑动接触,具有与前端部53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50的前端部53形成为球体状(球状;ball),内衬61在截面视角下形成为圆弧状。内衬61可分割构成为第一内衬部件6 Ia及第二内衬部件61b。第一内衬部件6 Ia及第二内衬部件61b可通过凹凸的嵌合部62组合构成。
[0079]内衬61通过内衬支承部件63固定在靠背6(靠背板21)的背后。内衬支承部件63具有保持内衬61的保持部64、以及能够与靠背板21卡合的卡合凸起65。保持部64以比内衬61的外径更窄的间隔设置为一对。卡合凸起65设置在内衬支承部件63的内侧且向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突出。另外,卡合凸起65在未图示的内衬支承部件63左右的恰当的位置上设置有多个。另外,内衬61与内衬支承部件63可以通过双色成型等装置成型为一体。
[0080]靠背板21具有可以安装内衬支承部件63的安装沟槽66。安装沟槽66上竖立设置有多个肋条67。内衬61被夹在内衬支承部件63与多个肋条67之间以进行固定。肋条67上设置有与内衬支承部件63的卡合凸起65卡合的卡合孔68。卡合孔68设置为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贯通肋条67。通过使卡合凸起65与卡合孔68卡合,内衬支承部件63被固定于靠背板21上。
[0081 ]操作部件50的前端部53与卡合沟槽60卡合,另一方面其基端部52被旋转轴69旋转自如地支承。旋转轴69沿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在靠背支承部件7上。基端部52具有插通旋转轴69的轴承孔70。轴承孔70的直径设置为比旋转轴69的直径更大。即,基端部52在与旋转轴69的轴线垂直的方向上具有间隙(力'夕)。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50通过该间隙,可以使前端部53沿着图6所示的卡合沟槽60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移动。
[0082]接下来,对使用上述结构的弯曲形状改变机构8的靠背6进行形状改变的操作及其作用进行说明。
[0083]就坐者在就坐于座体4的状态下,抓握住如图3所示的向靠背6的左右突出的操作部件50的抓握部51,向上方提起。操作部件50的基端部52被靠背支承部件7可转动地支承,其前端部53以基端部52为中心向上方旋转(参照图1)。若前端部53向上方旋转,则操作部件50在靠背6及靠背支承部件7彼此相对的相对面26、34之间支顶,将相对面26、34间的距离撑大。靠背支承部件7比靠背6的刚性强,靠背6侧发生弹性变形。
[0084]如图3所示,靠背6的中央部24通过固定部40被固定到靠背支承部件7上,其两端部25可以相对于靠背支承部件7移动。因此,靠背6的两端部25通过操作部件50的推压向前方移动(参照图5)。若靠背6的两端部25向前方移动,则靠背6的撑面结构部20的曲率变大,如图5所示,撑面结构部20的弯曲形状由形状Cl变化为形状C2。
[0085]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靠背6的背后由靠背支承部件7支承,因此能够通过靠背支承部件7来确保强度,即使靠背6整体的刚性降低,也能够承受就坐者的载重。因此,可对靠背6赋予充分的弹性,如图2及图5所示,能够大幅改变撑面结构部20的弯曲形状。此外,由于靠背6使其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4和两端部25沿前后相对移动,因此弯曲形状改变时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25的间隔不会有较大改变。
[0086]S卩,在靠背6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4和两端部25向左右相对移动的现有方式中,撑面结构部20由张紧材料等构成的情况下,有可能因挠曲而使支承就坐者的力下降,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靠背6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24和两端部25沿前后相对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支承就坐者的力的降低。
[008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靠背6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24固定到靠背支承部件7上,使靠背6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25上设置的移动端部41通过操作部件50的推压而沿前后移动。该移动端部41设置在与靠背6的向前方弯折的突出部23相对应的位置上。由于该突出部23是对支承就坐者腰部等就座舒适度具有影响的部分,因此通过使与突出部23相对应的位置沿前后移动,能够容易地改变就坐者的就坐感。例如,通过改变靠背6的弯曲形状以支承就坐者的腰部,能够防止就坐者向侧方偏移。
[008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操作部件50进行操作,使其前端部53以操作部件50的基端部52为中心旋转,推压靠背6的相对面26侧,使操作部件50在所述相对面26、34之间支顶,由此改变撑面结构部20的弯曲形状。如图7所示,靠背6中,沿前端部53的旋转轨迹设置有卡合沟槽60。因此,前端部53在旋转期间与卡合沟槽60卡合,其不会从靠背6脱离而导致推压被解除。此外,前端部53形成为球体状,能够将与靠背6的抵接方式维持为一定,此外,即使操作部件50旋转也不会改变操作感。
[0089]这样,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本发明的结构具有:具有与就坐者接触并承受载重的撑面结构部20的靠背6、从背后支承靠背6的靠背支承部件7、使靠背6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4和两端部25沿前后相对移动从而改变撑面结构部20的弯曲形状的弯曲形状改变机构8,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可得到能够大幅改变靠背6的弯曲形状并且能够抑制支承就坐者的力的降低的椅子I。
[0090]接下来,引用图1?图7并参照图8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091]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靠背6的靠背板80的主视图。该实施方式的椅子仅靠背6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092]该实施方式的靠背6的撑面结构部20由下述部件形成:由多个线材部82在高度方向及宽度方向上形成有多个开口部的靠背板80、设置于靠背板80前面的缓冲材料(未图示)、张设在靠背板80上并覆盖缓冲材料的座椅表皮材料(未图示)、以及覆盖靠背板80背面的靠背壳体(未图示)。靠背板80由形成其外缘部的框架81、以及在框架81内侧纵横配置的多个线材部82构成。
[0093]撑面结构部20具有形成有区域Tl和区域T2的边界部83,所述区域Tl根据基于上述弯曲形状改变机构8而使中央部24和两端部25沿前后相对移动从而变形,所述区域T2相较于区域Tl不发生相对性的变形。本实施方式的边界部83形成在靠背板80上。边界部83具有形成于靠背板80的线材部82上的缝隙84。缝隙84设置在线材部82的恰当的位置,沿高度方向(上下方向)并列配置。
[0094]该边界部83通过形成在线材部82上的缝隙84,使恰当位置的刚性降低,从而形成变形的边界。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由于具有边界部83,能够分为变形区域Tl和不发生相对变形的区域T2,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撑面结构部20的弯曲形状。即,由于能够在左右方向上一定程度控制撑面结构部20的变形方向,因此能够更加切实地发挥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能够大幅改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