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915382阅读:来源:国知局
变靠背6的弯曲形状,并且能够抑制弯曲形状改变时就坐者的就坐感发生较大改变。
[0095]接下来,引用图1?图7并参照图9对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标记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096]图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靠背6的靠背板21的俯视图。该实施方式的椅子仅靠背板2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097]该实施方式的边界部83形成在靠背板21上。边界部83具有形成在靠背板21上的沟槽85。沟槽85设置于靠背板21恰当的位置并沿高度方向(上下方向)延伸。该边界部83通过形成在靠背板21上的沟槽85降低恰当的位置的厚度(刚性)从而形成变形的边界。根据该第三实施方式,能够发挥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即,由于具有边界部83,因此能够分为变形区域Tl和不发生相对性变形的区域T2,从而能够控制撑面结构部20的弯曲形状。
[0098]接下来,引用图1?图7并参照图10?图12对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标记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099]图10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靠背6与靠背支承部件7的固定部40的主视图。图11是沿图10的箭头B-B的截面图。图12是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靠背6与靠背支承部件7的组合方式的主视图。该实施方式的椅子与第一实施方式仅在靠背6、靠背支承部件7、固定部40的结构上不同,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100]如图10所示,该实施方式的靠背6的撑面结构部20具有:由多个线材部82在高度方向及宽度方向上形成有多个开口部的靠背板80、设置于靠背板80前面的缓冲材料(未图不)、张设于靠背板80并覆盖缓冲材料的座椅表皮材料(未图不)、以及覆盖靠背板80背面的靠背壳体(未图示)。靠背板80由形成其外缘部的框架81、以及在框架81内侧纵横配置的多个线材部82形成。
[0101]框架81具有断开其下端部中央的缝隙86。通过缝隙86形成的空间与通过线材部82形成的下端部中央的开口部87连通。因此,靠背板80在下端部中央被分为两部分。
[0102]如图12所示,靠背支承部件7在框架部30的内侧,纵横地设置有用于确保刚性的多个肋条90 ο该肋条9形成于框架部30的下端部及连接部33。
[0103]如图10所示,弯曲形状改变机构8具有将靠背6的中央部24固定在靠背支承部件7上的固定部40。固定部40具有将靠背6的中央部24的上端部固定在靠背支承部件7的框架部30上端部的固定螺钉42、以及使靠背6的中央部24的下端部与靠背支承部件7的下端部卡合的卡合部43。如图12所示,卡合部43由设置于靠背6上的卡合凸起44及设置于靠背支承部件7上的卡合沟槽45形成。卡合部43允许靠背6向靠背板80的下端部开口方向的变形,并且限制靠背6的下端部向前方的移动(脱离)。
[0104]卡合凸起44与靠背板80—体性地形成。卡合凸起44是从靠背板80下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柱体,在夹着缝隙86的两侧设置有一对。该卡合凸起44具有向前方膨出的前端部44a。
[0105]另一方面,卡合沟槽45与靠背支承部件7—体性地形成。卡合沟槽45是形成于框架部30下端部的肋条90之间的沟槽,与卡合凸起44相对应地设置为一对。该卡合沟槽45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
[0106]如图11的截面图所示,卡合沟槽45朝向前斜上方开口,使卡合凸起44插入到该开口中。卡合沟槽45具有在形成前壁的肋条90的侧面形成的开口部46。通过卡合凸起44的前端部44a与开口部46卡合,以限制向前斜上方的脱离。如图10所示,开口部46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因此,卡合凸起44构成为在其前端部44a与开口部46卡合的状态下可沿左右移动。
[0107]根据上述结构的第四实施方式,靠背6的中央部24的下端部并未完全固定,能够使其处于允许在左右方向上变形且限制其向前方移动的半固定状态。
[0108]如上所述,靠背6中,将靠背6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4固定到靠背支承部件7上,通过操作部件50的推压使设置于靠背6宽度方向的两端部25上的移动端部41沿前后移动。根据该第四实施方式,由于靠背6的中央部24的下端部未完全固定,可追随移动端部41的前后移动而在左右方向上柔软地变形。由此,对操作部件50的操作所需要的力比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小,能够提高操作部件50的操作性。
[0109]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各结构部件的各种形状、组合等均为示例,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基于设计要求等进行各种更改。
[0110]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操作部件的前端部推压靠背的相对面侧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为使操作部件的前端部推压靠背支承部件的相对面侧的结构。此夕卜,在该情况下,优选采用在靠背的相对面侧形成有卡合沟槽的结构。
[0111]此外,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操作部件的基端部通过将旋转轴插通到轴承孔来支承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为操作部件的基端部由球节来支承的结构。但是,在为球节的情况下,由于会与所有方向的载重相应地运动,因此在就坐者的载重过大的情况下,优选采用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那样,将轴承孔设计为较大,并在与旋转轴的轴线垂直的方向特意保有间隙的牢固的结构。
[0112]此外,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撑面结构部通过靠背板及其前面配置的缓冲材料等形成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是使撑面结构部通过张设在框架部件上的网状物等张紧材料而形成的结构。另外,在该情况下,优选采用框架部件为可弹性变形,且通过操作部件沿前后方向推压的结构。
[0113]此外,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靠背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固定,并使靠背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沿前后移动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为将靠背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固定,并使靠背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沿前后移动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优选采用在靠背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背后配置靠背支承部件,通过操作部件推压中央部的结构。
[0114]此外,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利用操作部件使靠背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和两端部沿前后相对移动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是不利用操作部件,而是直接用手使靠背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和两端部向前后相对移动的结构。但是,若利用操作部件,则能够比直接用手移动省力地改变靠背的弯曲形状。
[0115]此外,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采用成为半固定状态的卡合部作为固定部的结构进行了说明,该半固定状态为:靠背中央部的下端部并未完全固定而是允许左右方向的变形,且限制向前方的移动,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所述的半固定状态的结构,设置有限制靠背中央部的下端部向前方移动(脱离)的凸起状卡止部,仅对靠背中央部的下端部的固定做成通过所述卡止部进行的卡止。
[0116]此外,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作为固定部采用将靠背中央部的上端部固定到靠背支承部件的框架部上端部的固定螺钉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所述结构:在靠背中央部的上端部后方形成有多个卡合凸起,通过将这些卡合凸起与形成于靠背支承体上的卡合凹部卡合,来将靠背中央部的上端部固定到靠背支承部件框架部的上端部。此外,通过对该卡合凹部的尺寸设置若干游隙,在靠背中央部的上端部也设为半固定状态,能够使靠背相对于靠背支承部件容易移动,并且由此能够使操作部件的操作性更加轻便。
[0117]下面,对图13?图19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118]图13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椅子111的侧视图。
[0119]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椅子111具备载置于地板上的脚部2、设置在脚部2上端的盒状支撑基座3、就坐者就坐的座体4、安装在支撑基座3的上表面且可前后滑动地支承座体4的座体承受部件5、支承就坐于座体4的就坐者后背的靠背106、从背后支承靠背106的靠背支承部件7、以及改变靠背106形状的靠背形状改变机构108。
[0120]脚部2具有带脚轮9a的多支脚架9、从多支脚架9的中央部竖立并内置作为升降机构的气动弹簧的脚柱10,在脚柱10的上端部沿水平方向可转动地安装有支撑基座3。支撑基座3中内置有脚柱10的升降调整机构和靠背支承部件7的倾动调整机构。靠背支承部件7从侧面观察具有大致L字形状,其前部下端与支撑基座3内的倾动调整机构连接。
[0121]另外,图13中的附图标记11为支撑基座3上的靠背支承部件7的枢支轴,附图标记12为在支撑基座3的侧面突出设置的倾动调整机构的操作旋钮。
[0122]座体4具有形成骨架部的座板13以及安装在座板13上部的坐主体14。坐主体14省略详细的图示,但是其具有安装在座板13的外周缘部上的座位框架(未图示)、设置在座板13上表面的由聚氨酯等构成的缓冲材料(未图示)、以及张设在座位框架上并覆盖缓冲材料上方侧的座椅表皮材料15。
[0123]图14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椅子111的俯视图。图15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椅子111的后视图。图16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椅子111的后侧立体图。
[0124]如图14所示,靠背106与就坐者接触并承受载重。以图14所示的俯视视角观察,靠背106具有向后方凸出的大致弯曲形状。本实施方式的靠背106由树脂成型的框架部件121(参照图4)、以及张设于框架部件121的开口部27上的张紧材料122形成。
[0125]在图15所示的后视视角观察下,靠背106形成为四角带有倒圆角的大致长方形。此夕卜,如图13所示,靠背106具有向前方弯折的突出部23。在图1所示的侧面观察下,本实施方式的靠背106具有向前方凸出的弯折形状。突出部23的顶点形成在与就坐者的腰部相对应的位置。即,在图1所示的侧面观察下,突出部23在恰当的位置具有弯折的形状,以使比靠背106的下端部稍靠上方的部分向前方突出。
[0126]如图13所示,靠背支承部件7从背后支承靠背106。靠背支承部件7比靠背106的刚性强,是支承由靠背106承受到的就坐者载重的强度部件。靠背支承部件7由树脂成型,通过对其厚度大小、补强肋条的配置等,形成为比靠背106刚性更强的结构。在图3所示的后视视角观察下,靠背支承部件7具有框架部30,该框架部30具有与靠背106外形大致相同的外形。框架部30具有向背面侧开口较大的开口部31。
[0127]如图13所示,靠背支承部件7在与靠背106的突出部23相对应的位置上具有向前方弯折的突出部32。即,以图13所示的侧面观察,突出部32在恰当的位置具有弯折的形状,以使比框架部30的下端部稍靠上方的部分向前方突出。在该突出部32上配置有后述的靠背形状改变机构108的操作部件50。靠背支承部件7具有从框架部30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的连接部33。连接部33与支撑基座3内的倾动调整机构连接。
[0128]图17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靠背形状改变机构108的结构图。图18是设置有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靠背形状改变机构108的卡合沟槽60的框架部件121的后视图。图19是沿图18的箭头A-A的截面图。
[0129]如图17所示,靠背形状改变机构108使框架部件121的左右框架部125沿前后移动来改变靠背106的形状。
[0130]靠背形状改变机构108具有如图15所示的将靠背106的框架部件121的上下框架部124固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