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915382阅读:来源:国知局
定于靠背支承部件7上的固定部40、以及如图14及图17所示的设置于靠背106的左右框架部125且相对靠背支承部件7可沿前后移动的移动端部41。如图15所示,固定部40构成为通过多个固定螺钉42,将靠背106的上下框架部124固定到靠背支承部件7上。
[0131]固定螺钉42在将靠背106的上下框架部124的上侧固定到靠背支承部件7的框架部30上侧的同时,将靠背106的上下框架部124的下侧固定到靠背支承部件7的框架部30下侧。利用固定螺钉42对靠背106的上下框架部124上侧的固定是在靠背106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及其两侧的三个位置进行的结构。此外,利用固定螺钉42对靠背106的上下框架部124下侧的固定是在靠背106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一个位置进行的结构。
[0132]移动端部41是未固定在靠背支承部件7上的左右框架部125的自由端,构成为可以相对于靠背支承部件7沿前后移动。即,移动端部41根据以固定部40为支点的靠背106(框架部件121)的弹性变形而沿前后移动。移动端部41设置在与靠背106的突出部23相对应的位置。在与靠背106的突出部23相对应的位置上还配置有操作部件50,移动端部41根据操作部件50的推压而沿前后移动。
[0133]如图13所示,操作部件50由靠背106及靠背支承部件7中的任意一方(本实施方式中为靠背支承部件7)可移动地支承。操作部件50是用于使靠背106的框架部件121的左右框架部125沿前后移动的部件,其具有使就坐者能够抓握的抓握部51 ο抓握部51提高就坐者的操作性,如图15所示,具有大致L形状,并且向靠背106的侧部突出,构成为使就坐者可以在就坐于座体4的状态下进行抓握。
[0134]如图16及图17所示,操作部件50具有基端部52和前端部53,所述基端部52由靠背106及靠背支承部件7彼此相对的相对面26、34中的任意一个面侧(本实施方式中为相对面34侧)可转动地支承;所述前端部53以基端部52为中心旋转,并推压靠背106及靠背支承部件7的相对面26、34中的另一面侧(本实施方式中为相对面26侧)。此外,如图16?图18所示,在靠背106及靠背支承部件7的相对面26、34的另一侧(本实施方式中为相对面26侧)上,沿前端部53的旋转轨迹,形成有可与前端部53卡合的卡合沟槽60。
[0135]卡合沟槽60设置在靠背106的背后。如图18所不,卡合沟槽60沿着靠背106的左右框架部125而设置。即,卡合沟槽60沿高度方向(上下方向)延伸。此外,卡合沟槽60形成为,以在上下方向跨越与靠背106的突出部23相对应的位置的方式延伸,并且沿着比靠背106的突出部23更下侧的倾斜形状向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内侧弯曲。
[0136]如图19所示,卡合沟槽60由具有规定滑动性的内衬61和内衬支承部件63的保持部64形成。内衬61与操作部件50的前端部53滑动接触,具有与前端部53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50的前端部53形成为球体状(球状;ball),内衬61在截面视角下形成为圆弧状。内衬61可分割构成为第一内衬部件6 Ia及第二内衬部件61b。第一内衬部件6 Ia及第二内衬部件61b可通过凹凸的嵌合部62组合构成。
[0137]内衬61通过内衬支承部件63固定在靠背106(框架部件121)的背后。内衬支承部件63具有保持内衬61的保持部64、以及能够与框架部件121卡合的卡合凸起65。保持部64以比内衬61的外径更窄的间隔设置为一对。卡合凸起65设置在内衬支承部件63的内侧且向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突出。另外,卡合凸起65在未图示的内衬支承部件63左右的恰当的位置上设置有多个。另外,内衬61与内衬支承部件63可以通过双色成型等装置成型为一体。
[0138]框架部件121具有可以安装内衬支承部件63的安装沟槽66。安装沟槽66上竖立设置有多个肋条67。内衬61被夹在内衬支承部件63与多个肋条67之间以进行固定。肋条67上设置有与内衬支承部件63的卡合凸起65卡合的卡合孔68。卡合孔68设置为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贯通肋条67。通过使卡合凸起65与卡合孔68卡合,内衬支承部件63被固定于框架部件121上。
[0139]操作部件50的前端部53与卡合沟槽60卡合,另一方面其基端部52被旋转轴69旋转自如地支承。旋转轴69沿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在靠背支承部件7上。基端部52具有插通旋转轴69的轴承孔70。轴承孔70的直径设置为比旋转轴69的直径更大。即,基端部52在与旋转轴69的轴线垂直的方向上具有间隙。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50通过该间隙,可以使前端部53沿着图6所示的卡合沟槽60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移动。
[0140]此外,在框架部件121的外周部形成有安装张紧材料122的安装沟槽71。张紧材料122的外缘部导入安装沟槽71中。张紧材料122的外缘部与固定片72—起被导入并固定到安装沟槽71中。安装沟槽71的侧部形成有与固定片72卡合的卡合孔73。固定片72上设置有挂钩74,通过挂钩74与卡合孔73卡合,使固定片72安装到安装沟槽71上。该安装沟槽71设置在框架部件121的外缘全周,张紧材料122张设在框架部件121的整个前面侧。
[0141]图20是由张设有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张紧材料122的框架部件121构成的靠背106的主视图。图21是张设于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框架部件121之前的张紧材料122的示意图。
[0142]如图20所示,框架部件121在框架内具有开口部27。开口部27由上下框架部124和左右框架部125形成。该框架部件121能够以通过靠背形状改变机构108使左右框架部125沿前后移动的方式变形。
[0143]张紧材料122由编织为网状的具有伸缩性的树脂制纤维构成,张设在开口部27上。张设在开口部27上的张紧材料122的张设区域的结构分为在宽度方向上追随框架部件121的变形而变形的左右张设区域T11、以及相较于左右张设区域Tll不发生相对性变形的中央张设区域T12。这样,张紧材料122的张设区域在宽度方向上大致分为三等分。
[0144]本实施方式的张紧材料122的张设区域以按张力的差别划分的方式构成,与左右张设区域Tll相比,中央张设区域T12的张力较大。具体来说,如图21所示,张紧材料122张设于框架部件121上。张紧材料122整体上比框架部件121小一圈,通过拉伸张紧材料122的外缘部从而张设至框架部件121。张紧材料122具有切口 28、29。切口 28、29为相较于张紧材料122的其他外缘部分更向内侧凹进去的部分。
[0145]切口28形成在张紧材料122的左右两侧。切口 28形成为与靠背106的突出部23(参照图20)相对应的高度。通过将该切口 28向左右拉伸,能够确保由就坐者腰部承受载重的那部分的张紧材料122的强度。
[0146]此外,切口29形成在张紧材料122的上下两侧。切口 29形成在张紧材料12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切口 29的宽度及深度均大于切口 28。通过将该切口 29向上下拉伸,能够确保沿就坐者脊背承受载重的那部分的张紧材料122的强度。
[0147]若将该张紧材料122张设于框架部件121上,则如图20中箭头所示,在高度方向及宽度方向上出现张力差。在位于切口 29相对区域的中央张设区域T12,通过拉伸切口 29从而在高度方向作用较大的张力,通过所述张力来限制(约束)变形。另一方面,在远离切口 29相对区域的左右张设区域Tl I,由拉伸切口 29导致的对张力的影响较小,允许其追随框架部件121的变形而变形。
[0148]接下来,对使用了上述结构的靠背形状改变机构108的靠背106的形状改变及此时靠背106的作用进行说明。
[0149]就坐者在就坐于座体4的状态下,抓握住图15所示的在靠背106的左右突出的操作部件50的抓握部51,并向上方提起。操作部件50的基端部52被靠背支承部件7可转动地支承,其前端部53以基端部52为中心向上方旋转(参照图13)。若前端部53向上方旋转,则操作部件50在靠背106及靠背支承部件7彼此相对的相对面26、34之间支顶,将相对面26、34间的距离撑大。靠背支承部件7的框架部30比靠背106的框架部件121的刚性强,靠背106侧发生弹性变形。
[0150]如图15所示,框架部件121的上下框架部124通过固定部40被固定在靠背支承部件7上,其左右框架部125可以相对于靠背支承部件7移动。因此,靠背106的左右框架部125通过操作部件50的推压向前方移动(参照图17)。若靠背106的左右框架部125向前方移动,则框架部件121发生弹性变形,使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和两端部的前后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若框架部件121发生弹性变形,随之张紧材料122如图17所示,由形状Cl变形为形状C2。
[0151]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使框架部件121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和两端部向前后相对移动来改变靠背106的形状,因此形状改变时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左右框架部125)的间隔不会大幅改变,能够抑制支承就坐者的力的降低。此外,即使框架部件121发生变形,由于张紧材料122的张设区域分为左右张设区域Tll和中央张设区域T12,且中央张设区域T12几乎不会变形,因此张紧材料122整体不会发生挠曲。因此,即使靠背106的形状改变,由于张紧材料122的张力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可确保支承就坐者的强度,因此能够抑制就坐感的变化。
[015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中央张设区域T12以较大的张力张设于上下框架部124之间,因此即使左右框架部125沿前后移动,也不会随之变形。由此,若左右框架部125沿前后移动,则左右张设区域Tll以与中央张设区域T12的边界B为支点旋转的方式发生变形。因此,左右张设区域Tll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没有大幅变化,此外,中央张设区域T12的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也没有大幅变化。因此,靠背106的形状变化时,能够抑制引起就坐感变化的张紧材料122在左右方向上张力的降低。
[015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及图21所示,将张紧材料122以使其在高度方向上的张力大于宽度方向上的张力的方式张设于框架部件121上。这样,通过以使在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出现张力差的方式张设张紧材料122,形成左右张设区域Tl I和中央张设区域T12,从而不对张紧材料122的织造、编织下特别的功夫,就能抑制靠背106形状改变时就坐感的变化。
[0154]这样,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是具备靠背106的椅子111,靠背106具有框架部件121和张紧材料122,所述框架部件121在框架内具有开口部27,且能够通过使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和两端部沿前后相对移动的方式变形;所述张紧材料122张设于开口部27上,并且将张设在开口部27上的宽度方向上的张设区域划分为:追随框架部件121的变形而变形的左右张设区域T11、以及相较于左右张设区域Tll不发生相对性变形的中央张设区域T12,本发明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得到由张设有张紧材料122的框架部件121构成的靠背106的形状改变时可抑制就坐感的变化的椅子111。
[0155]接下来,引用图13?图21并参照图22对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156]图22是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张紧材料122的放大图。该实施方式的椅子仅在张紧材料122的结构与第五实施方式不同,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157]该实施方式的张紧材料12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