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侧沟茧蜂的人工繁育方法

文档序号:154089阅读:8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中红侧沟茧蜂的人工繁育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害虫生物防治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天敌昆虫的人工繁育方法。
天敌昆虫的人工繁育和释放应用是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技术措施,其中寄生性天敌的人工繁育和利用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世界上特别是我国具有众多的可利用的天敌昆虫资源,由于没有适宜的替代寄主和相应的科学的繁育途径和方法,国内外只有极少数天敌昆虫能够进行人工繁育和利用。目前国内外通常采用的是一种传统的人工继(加)代繁育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某种为寄生性天敌昆虫能寄生的替代寄主(中间寄主),通过人工接种,按计划季节性地逐代扩大蜂源数量,在目标害虫发生的适当时机,释放最后一代人工繁育的蜂源,控制害虫危害。但这种方法生产出的蜂源难以长期保存,必须不断地按计划进行加代繁育,并且要准确把握各世代的繁育进程以及准确预测目标害虫发生的时期和.发生量。在繁育过程中,任何一个中间环节出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原订计划和蜂源的产量和质量,在害虫防治上很难达到寄生蜂和害虫的发生期相吻合(蜂虫对口),易错过害虫防治的最佳期,影响防治效果或造成浪费。我国在赤眼蜂和平腹小蜂的人工繁殖和利用方面有些新的进展,如在赤眼蜂繁育上首创了用人工寄主卵替代天然寄主卵;美国也为繁育一种侧沟茧蜂(Microplitis croceipes)研制成了棉铃虫生产线,这些方法虽然在某些重要环节上进行了一些重大改进,但仍没有摆脱传统的人工继(加)代繁育的模式和解决蜂虫对口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的天敌昆虫人工繁育方法上的弊端,使中红侧沟茧蜂能进行周年性累积批量生产,并且能长时间保存和根据需要随时释放应用。
本发明的主要内容为利用中红侧沟茧蜂的兼性滞育特性,在人工条件下诱导其产生滞育蜂源,然后在人工条件下长时间保存,并在需要时解除滞育和释放应用。


图1为中红侧沟茧蜂人工繁育工艺技术流程图,以下结合工艺流程图详细叙述本发明的实施方案1、寄主粘虫的饲养在20-25℃温度下,1龄末、2龄初幼虫长成3龄幼虫,再用人工饲料饲养3龄幼虫化成蛹,蛹羽化成成虫,然后成虫产生粘虫卵,粘虫卵变成初孵幼虫,初孵幼虫长成1龄末、2龄初幼虫。在此过程中为调整生产进度,粘虫蛹可在10-15℃下保存,保存时间≤30天,粘虫卵可在5-10℃下保存,保存时间≤30天。
2、蜂种繁育在接种箱中接入人工繁殖的整齐一致的1-2龄粘虫幼虫,并按1∶20的蜂虫比例接入由发育绿茧中羽化出的中红侧沟茧蜂蜂种,雌雄比按1∶1匹配。在所产生的受寄幼虫中取少部分受寄幼虫,在22-25℃、12小时光照周期下饲养至结茧,饲养时间6-8天时间,再在22-25℃条件下催茧,产生蜂种。
3、滞育蜂源的繁育将步骤2所产生的受寄幼虫的大部分置于温度16-19℃,光照周期9-11小时/日,光照强度4000-6000Lx,相对湿度60-80%环境下直至产生滞育蜂源。
4、蜂源的保存和释放滞育蜂源在-4-10℃下可保存一年,滞育蜂源可在22-27℃下解除滞育,根据目标害虫发生时间和发生量,随时释放应用。
在自然界中,中红侧沟茧蜂所形成的茧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发育型茧,呈绿色,另一种为滞育型茧,呈褐色。中红侧沟茧蜂属于长日照发育型寄生蜂,或者叫短日照滞育型寄生蜂,即在日平均温度降到17.9℃,光照时间降到11小时45分以下时,则全部形成褐色茧,落在地表上越冬,其它条件下可形成绿色茧,可继续发育。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1、以棉铃虫、地老虎、粘虫、银纹夜蛾,斜纹夜蛾等主要夜蛾科农业害虫为寄主。并使这些害虫在3龄或3龄前基本失去取食能力而死亡,因此,它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而且能控制害虫的当代危害。
2、克服了传统人工继(加)代繁育的弊端,使中红侧沟茧蜂能进行周年性累积繁育,生产出的蜂源能够长时间保存,并能根据需要随时释放应用。
试验实施例1中红侧沟茧蜂形成滞育虫态的人工环境试验结果。
在四个不同温度和四个不同光照时间条件下,共计16个处理,光照强度4000-6000Lx,相对湿度为70-80%。结果表明,低温短日照是形成中红侧沟茧蜂滞育的主要因素,中红侧沟茧蜂的滞育同温度及光照周期呈显著负相关,经多元外线性回归分析,其滞育率依温度和光周期变化的最优二元多项式回归议程为
43.141x1x2+1.095x1x22+0.448x12x2(
为滞育百分率角度转化值,x1为温度,x2为目光照时数,定义域为17℃≤x1≤26℃,10小时≤x2≤13小时)。
通过变量分析得出,温度对于滞育的影响要比光周期的影响大,而且温度和光周期存在有明显的交互作用,人工中红侧沟茧蜂滞育虫态的最佳复合条件是温度17±0.5℃,日光照时间10小时,光照温度4000Lx-6000Lx,相对湿度70-80%
<p>2、蜂种繁育在接种箱中接入人工繁殖的整齐一致的1-2龄粘虫幼虫1000头,并按1∶20的蜂虫比例接入由发育绿茧中羽化出的中红侧沟茧蜂蜂种100头,雌雄比按1∶1匹配。在所产生的受寄幼虫中取100头受寄幼虫,在25℃、12小时光照周期下饲养至结茧,饲养时间8天时间,再在25℃条件下催茧,产生蜂种。
3、滞育蜂源的繁育将步骤2所产生的受寄幼虫的900头置于温度17℃,光照周期10小时/日,光照强度6000Lx,相对湿度70%环境下直至产生滞育蜂源。
4、蜂源的保存和释放滞育蜂源在-4-10℃下可保存一年,根据目标害虫发生时间和发生量,在25℃下使滞育蜂源解除滞育,在田间释放应用。
参考文献1、蒲蛰龙1984.害虫生物防治的原理与方法(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2、张宗炳、曹骥1990害虫防治策略和方法.科学出版社.427-4483、王延年等.1984.昆虫人工饲料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46-54、刘志诚等.1988.用人工卵繁殖寄生蜂研究新进展.生物防治通报.4(4)145-1485、Powell.J.E.Bull,D.L.,and king,E.G.,1989.BiologicalControl of Heliothis spp.by Microplitis croceipesSouthwestern Entomolo-gist,Suppl.No.12.
6、Shepard,.Powell,J.E.,and Jones.Jr.,W.A.,1983.Biology ofMicroplitis denolitor(HymenopteraBraconidae),an ImportedParasitoid of Heliothis.(LepidopteraNoctuidae)spp.and thesoybean Looper,Pseudoplusia Includens(Lepiodop teraNoc-tuidae).Environ.Entomol 12641-6457、Powell,J.E.and Hartley,G.G.,1987.Rearing Microplitiscroceipes(HymenopteraBraconidae)and other parasitoids ofNoctuidae with muticellalar Host-rearingTrays.J.Econ.Entomol 80968-97权利要求
1.中红侧沟茧蜂的人工繁育方法,包括寄主粘虫的饲养、蜂种繁育、滞育蜂源的繁育、蜂源的保存和释放步骤,其特征在于繁育步骤为(1)寄主粘虫的饲养在20-25℃温度下,1龄末、2龄初幼虫长成3龄幼虫,再用人工饲料饲养3龄幼虫,3龄幼虫化成蛹,蛹羽化成成虫,然后成虫产生粘虫卵,粘虫卵变成初孵幼虫,初孵幼虫长成1龄末、2龄初幼虫;在此过程中为调整生产进度,粘虫蛹可在10-15℃下保存,保存时间≤30天,粘虫卵可在5-10℃下保存,保存时间≤30天;(2)蜂种繁育在接种箱中接入人工繁殖的整齐一致的1-2龄粘虫幼虫,并按1∶20的蜂虫比例接入由发育绿茧中羽化出的中红侧沟茧蜂蜂种,雌雄比按1∶1匹配;在所产生的受寄幼虫中取少部分受寄幼虫,在22-25℃、12小时光照周期下饲养至结茧,饲养时间6-8天时间,再在22-25℃条件下催茧,产生蜂种;(3)滞育蜂源的繁育将步骤(2)所产生的受寄幼虫的大部分置于温度16-19℃,光照周期9-11小时/日,光照强度4000-6000Lx,相对湿度60-80%环境下直至产生滞育蜂源;(4、)蜂源的保存和释放滞育蜂源在-4-10℃下可保存一年,滞育蜂源可在22-27℃下解除滞育,根据目标害虫发生时间和发生量,随时释放应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敌昆虫的人工繁育方法。本发明以粘虫作为中间寄主,利用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Haliday))的兼性滞育特性,在人工环境下诱导其形成滞育蜂源,并在人工条件下长时间保存,使中红侧沟茧蜂能够周年性累积生产,并可根据害虫发生的时间和发生量,随时解除滞育和应用。本发明的方法解决了人工继(加)代繁育方法中环节多、风险性大以及蜂虫难以对口的问题。
文档编号A01K67/00GK1273027SQ0010919
公开日2000年11月15日 申请日期2000年6月15日 优先权日2000年6月15日
发明者王德安 申请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