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捞网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356阅读:6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折叠式捞网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网具,主要是一种折叠式捞网圈。
原来的捞网圈采用不锈钢做网圈,用不锈钢棒加工成连接头。其特征是捞网圈和捞杆之间采用的是固定连接。这样的结构造成了加工工艺复杂,比较笨重而且携带不便。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轻巧美观,便于携带,加工维修方便,能形成批量生产的折叠式捞网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这种折叠式捞网圈,其特征在于整个捞网圈由两段以上的网圈段组成,网圈段之间通过嵌合式接头和至少二个铰链接头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完善。所述的网圈段之间还可以通过接叠接头相连接。所述的嵌合式接头为活动接头,其中的带螺纹端和带通孔端为有斜度的平面嵌合。所述的接叠接头由销轴和两个可绕销轴作180度旋转的L形转臂组成。所述的铰链接头由转轴和两个可绕转轴作设定角度转动的转臂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由于采用了嵌合式接头,接叠接头和铰链接头,因而可以把几个网圈段折叠起来便于携带而且更容易加工。又由于采用了有斜度平面嵌合的嵌合式接头,能达到较高的装配精度。采用铝合金管或不锈钢管作为材料,大大减轻了整个捞网圈的重量。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嵌合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接叠接头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接叠接头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铰链接头的左视图。
图6是实施例2的接叠接头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2的铰链接头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2的主视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2的折叠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3的主视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3的折叠状态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1,这种折叠式捞网圈,整个捞网圈由四段网圈段4组成,网圈段之间用一个嵌合式接头1、一个接叠接头2及两个铰链接头3相连接。所述的嵌合式接头1为活动接头,接叠接头2由销轴5和两个可绕销轴5作180度旋转的L形转臂6组成,铰链接头3由转轴7和两个可绕转轴7作设定角度转动的转臂8组成。使用时,可将铰链接头3打开至适当角度,再将接叠接头2打开作180度的旋转,在网圈上装上网,然后把嵌合式接头1中带螺纹端1-1上的螺纹轴穿过带通孔端1-2上的通孔。(见图2)使得带螺纹端1-1和带通孔端1-2呈有斜度的平面嵌合。使得整个网圈在一个平面上并形成一个圆。这时如果将带螺纹端1-1上螺纹轴和捞柄的一端相配接,就可组成一个完整的捞网。不用时,可将嵌合式接头1拆开,通过接叠接头2和铰链接头3把网圈段4折叠起来。(见
图1,图2,图3,图4,图5)实施例2。本例由四段网圈段4组成,网圈段之间用一个嵌合式接头1、一个接叠接头2及两个铰链接头3相连接。接叠接头2如图6所示,铰链接头3如图7所示,可作90度的旋转。本例的外形成三角形,折叠后成鱼形。(图8,图9)。
实施例3。本例由三段网圈段4组成,网圈段4之间用一个嵌合式接头1,两个铰链接头3相连接。外形成三角形,折叠后成长方形。(
图10,
图11)
权利要求1.一种折叠式捞网圈,其特征在于整个捞网圈由两段以上的网圈段(4)组成,网圈段(4)之间通过嵌合式接头(1)和至少二个铰链接头(3)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捞网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网圈段(4)之间还可以通过接叠接头(2)相连接,接叠接头(2)由销轴(5)和两个可绕销轴(5)作180度旋转的L形转臂(6)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捞网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嵌合式接头(1)为活动接头,其中的带螺纹端(1-1)和带通孔端(1-2)为有斜度的平面嵌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捞网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铰链接头(3)由转轴(7)和两个可绕转轴(7)作设定角度转动的转臂(8)组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折叠式捞网圈,整个捞网圈由两段以上的网圈段4组成,网圈段4之间通过嵌合式接头1和至少二个铰链接头3相连接,或者另加一个接叠接头2相连接。所述的嵌合式接头1为有斜度平面嵌合的活动接头,接叠接头2可作180度旋转,铰链接头3可作设定角度旋转。本实用新型轻巧美观,不用时可折叠以便于携带,并且加工维修方便,能形成批量生产。
文档编号A01K77/00GK2411672SQ0021619
公开日2000年1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0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00年1月19日
发明者杨海军 申请人:杨海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