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人工诱变方法

文档序号:324593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对虾人工诱变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诱变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通过60Co-γ射线对各种经济对虾进行人工诱变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极其复杂多样,它能致癌又能治癌;能引起基因突变亦能诱导生物系统对DNA损伤的修复功能;能破坏核酸、蛋白质的结构,抑制其生物合成,引起膜损伤和酶的失活,抑制细胞分裂甚至导致细胞和机体死亡;同时,辐射也能刺激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酶活性的提高,加速细胞分裂,促进生物的生长发育并提高产量等等。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人工诱变技术在作物育种方面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结合了基本的人工选育以及现代分子标记技术成为一种现代化的育种技术,在基础研究和育种实践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育种效率、促进农业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有的育种实践表明,尽管诱变手段和诱变源不断扩展和完善,但是辐射诱变技术仍然是诱变育种的主要手段,其中以γ射线的应用更为广泛,据统计,人工诱变育成的作物品种中用γ射线辐射的占75%~84.2%。
尽管辐射诱变技术在植物育种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动物育种研究中,国内外现在还鲜见报道,郭光荣等报道了有关60Co-γ辐射用于水稻育种的研究(郭光荣,詹庆才,曾曙珍,等.60Co-γ辐射和外源总DNA导入相结合用于水稻育种的研究I.对水稻遗传变异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1999,414-16),而有关60Co-γ射线应用于对虾的人工诱变育种技术至今未见到相关的研究报道。有关农作物方面的人工诱变方法一般如下取作物的种子、种芽或愈伤组织等生长分裂旺盛的组织或器官置于紫外线、X射线或γ射线下进行适宜剂量的照射,通过人工选育对具有优良性状的变异个体进行筛选以培育新品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已有的对虾诱变方法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新的适宜于各种经济对虾的最佳诱变剂量,在保持对虾的生命活力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提高对虾的抗逆性、存活率和生长率,最终达到创造新种质、培育新品种的人工诱变方法。
本发明的步骤为1、筛选海区经过交配,性腺成熟,活力良好即将进行产卵的亲虾,以保证受精卵质量;2、将筛选好的亲虾置于网箱及水盆中,并通过网箱上的气头进行充气,以确保诱变过程中亲虾的活力以及诱变的效果;3、将网箱及水盆放置于辐射装置的辐射范围内,进行人工诱变,辐射面积保持在1000~1600cm2之间,人工诱变的剂量为10~3000cGy,最佳剂量为100~1500cGy,以确保亲虾的安定以及辐射的效率;4、达到预计的诱变剂量后停止诱变,以减低60Co-γ射线对亲虾的伤害作用;5、将经过诱变的亲虾放入育苗池中等待产卵,进行虾苗的培育,以防止在此之前流产;6、对孵化出来的虾苗进行检测,确定变异程度。
人工诱变过程中水温在18~25℃之间,最好为20~24℃。
对孵化出来的虾苗可进行DNA(脱氧核糖核酸)的提取,利用不同引物进行PCR反应(多聚酶链式反应)后,通过电泳技术进行检测,将数据输入电脑进行统计从而确定变异程度,对诱变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以结合人工选育技术缩短育种时间。
与已有的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突出优点是1、利用60Co-γ射线进行照射的技术相当成熟,操作简单可行,安全可靠;2、通过60Co-γ射线对甲壳类对虾属各种经济对虾进行诱变,可造成大量变异,从中得到的具有优良性状的变异可以直接或间接应用于生产,大大缩短对各种对虾的优良性状进行人工选育的时间,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本发明为采用60Co-γ射线对甲壳类对虾属中各种经济对虾如长毛对虾(Penaeuspenicillarus)、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等进行人工诱变,人为地造成物种的基因突变,打破基因连锁,促进各种对虾产生大量变异,从中筛选优良性状进而培育抗逆性强、生长快的对虾养殖新品种,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推广之后的经济效益将相当可观。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从捕捞到的野生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rus)群体中筛选30~40尾活力较好的亲虾按比例分别放置7~10尾于自制的容器之中,共设计3个实验组,调整水温为20~24℃,辐射面积保持在1000~1600cm2之间,诱变剂量保持在250~500cGy,经过诱变的亲虾放入育苗池育苗,对孵化出来的无节幼体通过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进行遗传差异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孵化率≥60%,存活率≥70%,遗传相似系数≥0.9,同正常未经诱变的后代相比,遗传差异并不显著。
实施例2从捕捞到的野生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群体中筛选70~80尾活力较好的亲虾按比例分别放置6~8尾于自制的容器之中,共设计3个实验组,调整水温为19~22℃,诱变剂量保持在800~1200cGy,经过诱变的亲虾放入育苗池育苗,对孵化出来的无节幼体通过RAPD技术进行遗传差异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孵化率≥15%,存活率≥50%,遗传相似系数≥0.7,同正常未经诱变的后代相比,遗传差异较为显著。
实施例3与实施例1类似,其不同在于诱变剂量增加到1000~1500cGy,调整水温为18~22℃。实验结果表明,孵化率≥25%,存活率≥45%,遗传相似系数≥0.8,同正常未经诱变的后代相比,遗传差异较为显著。
实施例4与实施例2类似,调整诱变剂量为100~500cGy之间,水温为21~24℃。实验结果表明,孵化率≥30%,存活率≥55%,遗传相似系数≥0.75,同正常未经诱变的后代相比,遗传差异较为显著。
实施例5与实施例1类似,其不同在于选用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诱变剂量为500~800cGy,水温为22~25℃。
实施例6与实施例1类似,其不同在于选用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诱变剂量为10~100cGy,水温为21~22℃。
权利要求
1.对虾人工诱变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为1)筛选海区经过交配,性腺成熟,活力良好即将进行产卵的亲虾;2)将筛选好的亲虾置于网箱及水盆中,并通过网箱上的气头进行充气;3)将网箱及水盆放置于辐射装置的辐射范围内,进行人工诱变;4)达到预计的诱变剂量后停止诱变;5)将经过诱变的亲虾放入育苗池中等待产卵,进行虾苗的培育;6)对孵化出来的虾苗进行检测,确定变异程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虾人工诱变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辐射的面积为1000~1600cm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虾人工诱变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辐射的剂量为10~3000cGy。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虾人工诱变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辐射的剂量为100~1500cGy。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虾人工诱变方法,其特征在于人工诱变过程中水温为18~25℃。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对虾人工诱变方法,其特征在于人工诱变过程中水温为20~24℃。
全文摘要
对虾人工诱变方法,涉及一种人工诱变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通过
文档编号A01K61/00GK1745625SQ20051010742
公开日2006年3月15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30日
发明者刘波, 柯才焕, 王德祥 申请人:厦门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