梢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765阅读:6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梢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梢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梢竿,有的是由实心棒状的小径竿体以及与该小径竿体相连接固定的空心状的大径竿体构成的(参见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7593号公报,第 、 、 段,和图3~图6)。
采用实心棒状的小径竿体,是为了同时实现在鱼咬上了钩时竿体能够很好地反应和减轻重量这两个目的。但是,由于竿前侧为实心棒状体,竿根侧为空心状部件,所以,虽然人们对两者的连接结构进行了种种改进,但是即使这样也有如下的问题。
即,如上述专利文献1中的图6所示,位于竿前侧的小径竿体的竿尾端被嵌合在位于竿根侧的大径竿体的前端开口部内,这里将上述相互嵌合的面称为嵌合面。为了对上述的嵌合面进行切削加工,虽然将由预浸渍材料构成的加强型片作为被加工的切削余量而安装在前端开口内周面内,但是,存在着如下的问题,即,大径竿体的竿前端的外周面产生隆起,或者在已缠绕于所述的加强型片的外侧上的主型片上产生阶梯部分,在该阶梯部分上产生皱褶等问题。
另外,由于在竿前侧设有加强型片,所以,在大径竿体的竿前端的外周面上会产生隆起部,因而在将小径竿体连接固定到了大径竿体上时,在该连接固定部位,如上述专利文献1中的图2所示,在小径竿体和大径竿体的各自外周面上将形成阶梯。因此,为了填补上述的阶梯部分,采用了较厚地施加涂料等进行覆盖的结构。
这样,通过涂覆所述的涂料,在该涂覆的部分上就会产生隆起,在小径竿体的竿尾端部与大径竿体的竿前端部之间,刚性的连续性会受到破坏,竿在发生弯曲时,在所述连接部分便缺少了圆滑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梢竿使在连接部分处竿的弯曲能够像所期望的那样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技术方案1所述的为一种梢竿,其特征在于,上述梢竿由实心棒状的小径竿体和被连接固定在上述小径竿体上的空心状大径竿体构成,在上述大径竿体上以主型片形成内侧层,所述主型片是由两片预浸渍材料相互重叠构成的,其长度相当于沿竿轴线方向的全长的长度,上述的两片预浸渍材料分别是使已拉齐成倾斜于竿轴线的状态的强化纤维浸含树脂而形成的预浸渍材料,和使已被拉齐配置成与上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相对于竿轴线对称的强化纤维浸含树脂而形成的预浸渍材料,并且,将上述内侧层的竿前端部分向内弯曲,形成方向朝内的隆起部,将加强型片缠绕在上述已向内弯曲的方向朝内的隆起部的外侧来形成外侧层,上述的加强型片是使强化纤维沿圆周方向拉齐配置后浸含树脂而形成的预浸渍材料,此加强型片沿竿的轴线方向的长度比上述主型片短。其作用效果如下。
由于在内侧的方向上弯曲地形成了构成内侧层的主型片的竿前端部,并形成了方向朝内的隆起部,同时为了形成上述的方向朝内的隆起部,在内侧的方向上弯曲地形成了主型片的竿前端部,因此,在竿前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了凹入部。在所述凹入部内配置了加强型片。
根据这样的配置结构,将不会在大径竿体的竿前端部形成隆起部,并且可以由加强型片来填补在主型片中所形成的凹入部,其结果,能够确保由方向朝内的隆起部形成的内表面加工余量。
而且,由于不是以加强型片而是以主型片设置了方向朝内的隆起部,所以,在小径竿体和大径竿体之间的连接部分上,可以配置使强化纤维处在倾斜于竿轴线的状态下的预浸渍材料,例如,与配置了沿圆周方向拉齐配置强化纤维的加强型片的情形相比,由于对从倾斜于竿轴线的方向作用的剪力也能够发挥抵抗力,所以是能够抑制连接部分处的树脂剥离和塑性变形的。
本发明技术方案2所述的为技术方案1所述的梢竿的大径竿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从前端侧至根部侧,将大径竿体形成为其外周面直径以一定的比例扩大的棒状体,并且在前端部,间隔着阶梯面而形成越靠近竿前侧直径越小的小径部,在形成竿体制造用的竿芯的同时,将由两片预浸渍材料相互重叠而构成的主型片以相当于沿竿轴线方向的全长的长度缠绕在上述竿芯上,并且从其上面缠绕加强型片,其中,上述的两片预浸渍材料分别是使已拉齐成倾斜于竿轴线的状态的强化纤维浸含树脂而形成的预浸渍材料,和使已拉齐配置成与上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相对于竿轴线对称的强化纤维浸含树脂而形成的预浸渍材料,上述的加强型片是使强化纤维沿圆周方向拉齐配置后浸含树脂而形成的预浸渍材料,并且此加强型片沿竿的轴线方向的长度与上述竿芯的小径部的轴线方向长度相当。其作用效果如下。
这样,由于在竿芯的前端部形成了小径部,所以在将主型片缠绕在竿芯上以构成竿体时,将在竿体的前端部向内形成隆起部。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在竿体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上仅以形成其方向朝内的隆起部的程度产生凹部,但是由于在该凹入部分上缠绕着加强型片,所以竿体的外周面成为无阶梯的状态。
另一方面,由于形成竿主体的主型片是使两片预浸渍材料相互重叠,并以相当于沿竿的轴线方向的全长的长度来构成的,所以,在与实心棒状的小径竿体的竿尾端部相嵌合的大径竿体的竿前端部中的内周面上,是由将上述的强化纤维配置在倾斜状态下的预浸渍材料构成的。其中,上述的两片预浸渍材料分别是使已拉齐成倾斜于竿轴线的状态的强化纤维浸含树脂而形成的预浸渍材料,和使已被拉齐配置成与上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相对于竿轴线对称的强化纤维浸含树脂而形成的预浸渍材料。
这样,由于在小径竿体和大径竿体之间的连接部位处配置着呈倾斜状态的强化纤维,所以,能够对于作用在连接部位处的剪力发挥抵抗力,抑制大径竿体的连接部位处的树脂剥离和塑性变形。


图1中的(A)为侧视图,其表示对构成梢竿的实心棒状的小径竿体与空心状的大径竿体进行了连接的状态;(B)为纵剖侧视图,其表示实心棒状的小径竿体的后端部与空心状的大径竿体的前端部连接前的状态;(C)为纵剖侧视图,其表示连接后的状态。
图2中的(A)为纵剖侧视图,其表示在将小径竿体连接到大径竿体上的状态下,将用于紧固固定的线缠绕在连接部位上的状态;(B)为纵剖侧视图,其表示从紧固固定的线的上方形成了涂覆膜的状态;(C)为纵剖侧视图,其表示对涂覆膜进行磨削加工的状态;(D)为纵剖侧视图,其表示磨削加工后的状态。
图3为立体图,其表示空心状的大径竿体的制造方法,并且表示将主型片和加强型片缠绕到竿芯上以前的状态。
图4中的(A)为纵剖侧视图,其表示通过图3的制造方法仅形成了内嵌合隆起部的空心状的大径竿体;(B)为纵剖侧视图,其表示从(A)所示的状态在竿前开口处形成了向竿根侧直径逐渐变小的阻止倾斜面的状态。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对插接式或拉出式钓竿中的梢竿A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梢竿A由实心棒状的小径竿体1和与此小径竿体1固定连接的空心状的大径竿体2构成。此处,以在小径竿体1和大径竿体2上具有从外设的钓线导引件3的情形进行说明。
首先,对实心棒状的小径竿体1进行说明。如图1(B)所示,小径竿体1为沿竿的轴线X方向直径逐渐变大的圆锥棒状体,并且在此小径竿体1上,从被形成于竿根端附近的最大大径部a到竿根端侧,形成了直径变小的抵接倾斜面1A,进而从抵接倾斜面1A到竿根端还形成了圆柱形状的圆柱状部1B,这样,小径竿体1在结构上可以与大径竿体2相连接。
下面,对空心状的大径竿体2进行说明。如图1(B)所示,在大径竿体2的竿前端开口部,形成了向里侧直径逐渐变小的阻止倾斜面2B,同时,从该阻止倾斜面2B向更里侧形成了内嵌合隆起部2A,由内嵌合隆起部2A形成小径孔状的圆筒部。小径孔状的内嵌合隆起部2A仅被形成为一定的长度,在比内嵌合隆起部2A的竿根侧端更靠近竿根的一侧,还形成了具有壁厚不变的竿体部分2C。
小径竿体1的制造方法如下所述。虽然未进行图示,但是,使沿轴线进行了捆扎的玻璃强化纤维束(500根~1000根)浸入热固性树脂液内,在使其浸渍了所述的树脂之后,通过拉模进行拉制并剪断成规定的长度而形成实心棒状的部件。作为强化纤维,虽然也可使用碳纤维等,但此处采用的是弹性系数比碳纤维等小的柔软性较高的玻璃纤维。
这样将用于梢竿的前端的部件作成实心棒状部件,其原因在于,在鱼咬上了钩时,需要钓竿在结构上必须敏锐地反应,并且,由于是设置在竿的前端的部件,所以,实心棒状部件不仅比空心状部件轻,而且还能够被做成直径较小的结构。
在此要补充说明的是,如果刚性过高,则可能因不能应对鱼的急剧拉扯等情况而发生折断现象。因此,为了保持韧性,最好采用玻璃纤维。
对如上述那样已形成的实心棒状部件的外周面进行磨削加工,使其成为向竿根侧直径逐渐变大的圆锥状,同时,对竿根端部进行切削加工,以形成向竿根侧直径逐渐变小的抵接倾斜面1A、和在竿根侧进而形成具有一定直径的圆柱状部1B。
下面,对空心状的大径竿体2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不过在此之前,首先对竿芯4的形状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对棒状的原材料实施磨削加工,以使其外周面形成为从前端侧至竿根侧按一定比例直径变大的棒状体4B,同时,在前端部,间隔着阶梯面4a而形成向竿梢侧直径变小的小径部4A。
下面,对缠绕在这样的竿芯4上的预浸渍型片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准备长度与沿竿轴线方向的全长相当的主型片5。此主型片5是通过使预浸渍材料5A和预浸渍材料5B相互重叠而构成的,预浸渍材料5A是使已拉齐成倾斜于竿轴线X的状态的碳纤维(玻璃纤维)c浸含热固性树脂(热可塑性树脂)而形成的,预浸渍材料5B是使已被拉齐配置成与上述预浸渍材料5A的强化纤维相对于竿轴线X对称的强化纤维(玻璃纤维)c浸含热固性树脂(热可塑性树脂)而形成的。另外,从沿圆周方向拉齐了碳纤维c(或玻璃纤维)的预浸渍材料中,准备一块长度被剪断成比相当于竿的长度短的加强型片6。
作为用于空心状的大径竿体2的强化纤维,可选择具有弹性系数为20~24吨/平方毫米的纤维。此弹性系数一般来说是属于中弹性系列的,作为强化纤维,可以使用PAN系列碳纤维或芳香聚酰胺纤维、硼纤维等。
作为用于实心棒状的小径竿体1的强化纤维,可选择具有弹性系数为5~10吨/平方毫米的纤维。该弹性系数一般来说属于低弹性系,作为强化纤维可以使用玻璃纤维等。
由如上那样已形成的主型片5和加强型片6形成空心状的大径竿体2。如图3所示,将两块预浸渍材料5A、5B重叠成其碳纤维彼此交差的状态后缠绕在竿芯4上。这两块预浸渍材料5A、5B也被缠绕在竿芯4的小径部4A上,并且是从该小径部4A横跨棒状体4B所在的竿芯4的大致全长进行缠绕的。
在缠绕了两块预浸渍材料5A、5B的状态下,在与竿芯4的小径部4A相当的位置处缠绕加强型片6。
作为上述那样被缠绕的预浸渍材料5A、5B的厚度都是0.05mm,缠绕5层上述的预浸渍材料5A、5B后,预浸渍材料的厚度达到0.5mm。另一方面,作为加强型片6是将厚度为0.05mm的预浸渍材料缠绕3层左右。因此,将以0.15mm左右的阶梯形成竿芯4的小径部4A。
在缠绕了加强型片6之后,虽然未进行图示,但是,使用玻璃纸带等将其缚紧,并且在煅烧炉内进行烧制后,剥离所述的玻璃纸带,并剪断成规定的长度。在剪断了之后,用无心磨削机等加工成规定的外表面形状。即,形成为向竿根侧直径逐渐变大的筒状体,并涂上规定的涂料和装上钓线导引件3等,由此形成大径竿体2。
如图4(A)所示,在上述那样的制造方法中,在大径竿体2的竿前端内周面上,通过缠绕了加强型片6而形成了内嵌合隆起部2A,其用于与小径竿体1的圆柱状部1B进行内嵌合。
此外,在用无心磨削机等加工成规定的外表面形状的阶段,为了形成与小径竿体1之间的连接部,如图4中的(A)和(B)所示,以钻头等适当的工具,在内嵌合隆起部2A的入口处形成了向竿根侧直径逐渐变小的阻止倾斜面2B。
如图1(B)所示,小径竿体1的圆柱状部1B的外径d1、和大径竿体2的内嵌合隆起部2A的内径d2,被设定成紧密接触的尺寸。即,在以往的这部分中的外径d1和内径d2之间,存在0.002~0.005mm的尺寸公差,小径竿体1的圆柱状部1B与大径竿体2的内嵌合隆起部2A之间,采用了以若干量的间隙进行嵌合的结构。与此相比,在本发明中,完全没有上述尺寸公差,设定成间隙为0mm的状态,从而成为由大径竿体2可靠地阻止作用于小径竿体1上的载荷的形式。
如图4(B)所示,通过形成阻止倾斜面2B,大径竿体2的竿前端的厚度t被设定为0mm~0.1mm之间的值。此时的大径竿体2的前端径如果从后述的测定值进行推定,则为1.5mm~1.6mm左右。这样,通过实施铰孔加工,使大径竿体2的前端厚度t大致接近0mm,在使小径竿体1连接到所述大径竿体2上时,小径竿体1的最大大径部a的外径与大径竿体2的竿体前端的外径就相互一致了。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小径竿体1和大径竿体2之间的连接部位将不存在阶梯,因而竿弯曲的连续性变好。
如上所述,在形成小径竿体1和大径竿体2之间的连接部位后,将小径竿体1的抵接倾斜面1A和圆柱状部1B安装在大径竿体2的阻止倾斜面2B和圆筒状部内。在安装面上涂敷了粘结剂,使小径竿体1和大径竿体2粘结固定。
接着,将用于紧固固定的线7缠绕在已由粘结剂固定的连接部位上。如图2(A)所示,从小径竿体1的外周面到大径竿体2的外周面缠绕用于紧固的线7。这里所用的线7是无捻棉纱。线7的缠绕方法是被称为紧密缠绕的方法,即,在将线7缠绕成螺旋状的过程中,在轴线方向上使线与线彼此邻接。与所述的紧密缠绕相对应,还有被称为交差缠绕的方法。交差缠绕是将线7缠绕成交差的状态。
在用线7缠紧了以后,如图2(B)所示,从线7的上方喷涂起光洁保护作用的涂料(clear painting)8。线7的实施范围是以作为大径竿体2和小径竿体1之间的连接点的最大大径部a为中心,沿竿轴线方向分成了相同长度的尺寸b、b。如前所述,在接近连接点的直径Φ为1.5~1.6mm时,b≈10mm。与其相对应,涂料8的涂敷区域以最大大径部a为中心,在竿前侧设定为c=20mm,在竿尾侧设定为d=30mm。
以往,涂料8的涂敷区域是以最大大径部a为中心、在竿前侧设定为10mm,在竿尾侧设定为10mm。
在本发明中,在涂覆了涂料8以后,如图2(C)所示,通过无心研磨机9实施平整研磨加工,以便在不露出线7的状态下使涂敷膜的厚度尽可能地薄。如图2(D)所示,通过此研磨加工,最终加工成如下的程度,即,涂敷膜的表面不出现凸部,而仅是存在平缓的隆起,并且几乎不能看出小径竿体1与大径竿体2之间的连接状态。
表1

下面所示的是,对因前述的线7的缠绕方法不同而导致的大径竿体2的竿前端外径的差异进行了测定的结果。在进行测定时,作为加强型片6,使用了玻璃强化纤维的产品和使用了碳纤维强化纤维的产品。作为对象的钓竿则制作了3组进行测定。
由上述的表1的结果可知,如果对线7的缠绕方法的差异进行评价,则紧密缠绕时的外径较小,可以使该连接部位中的刚性变化较小。
(其它的实施例)作为适用这种梢竿A的竿,可以用于在外表面不具有钓线导引件3的香鱼竿等。
权利要求
1.一种梢竿,其特征在于,上述梢竿由实心棒状的小径竿体和被连接固定在上述小径竿体上的空心状大径竿体构成,在上述大径竿体上以主型片形成内侧层,所述主型片是由两片预浸渍材料相互重叠构成的,其长度相当于沿竿轴线方向的全长的长度,上述的两片预浸渍材料分别是使已拉齐成倾斜于竿轴线的状态的强化纤维浸含树脂而形成的预浸渍材料,和使已被拉齐配置成与上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相对于竿轴线对称的强化纤维浸含树脂而形成的预浸渍材料,并且,将上述内侧层的竿前端部分向内弯曲,形成方向朝内的隆起部,将加强型片缠绕在上述已向内弯曲的方向朝内的隆起部的外侧来形成外侧层,上述的加强型片是使强化纤维沿圆周方向拉齐配置后浸含树脂而形成的预浸渍材料,此加强型片沿竿的轴线方向的长度比上述主型片短。
2.权利要求1中所述梢竿的大径竿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从前端侧至根部侧,将大径竿体形成为其外周面直径以一定的比例扩大的棒状体,并且在前端部,间隔着阶梯面而形成越近竿前侧直径越小的小径部,在形成竿体制造用的竿芯的同时,将由两片预浸渍材料相互重叠而构成的主型片以相当于沿竿轴线方向的全长的长度缠绕在上述竿芯上,并且从其上面缠绕加强型片,其中,上述的两片预浸渍材料分别是使已拉齐成倾斜于竿轴线的状态的强化纤维浸含树脂而形成的预浸渍材料,和使已拉齐配置成与上述预浸渍材料的强化纤维相对于竿轴线对称的强化纤维浸含树脂而形成的预浸渍材料,上述的加强型片是使强化纤维沿圆周方向拉齐配置后浸含树脂而形成的预浸渍材料,并且此加强型片沿竿的轴线方向的长度与上述竿芯的小径部的轴线方向长度相当。
全文摘要
一种梢竿。在梢竿的空心状的大径竿体(2)上,将由强化纤维对称于竿轴线的两片预浸渍材料(5A、5B)相互重叠而构成的主型片(5)以相当于沿竿轴线方向的全长的长度来形成内侧层,并且在内侧层的竿前端部分形成向内弯曲的方向朝内的隆起部。将加强型片(6)缠绕在已向内弯曲的方向朝内的隆起部的外侧来形成外侧层。预浸渍材料(5A、5B)分别是使已拉齐成倾斜于竿轴线的状态的强化纤维(c)浸含树脂而形成的,和使已被拉齐配置成与预浸渍材料(5A)的强化纤维(c)相对于竿轴线对称的强化纤维(c)浸含树脂而形成的。加强型片(6)是使强化纤维(c)沿圆周方向拉齐配置后浸含树脂而形成的,其沿竿的轴线方向的长度比主型片(5)的短。
文档编号A01K87/02GK1899032SQ20061006615
公开日2007年1月24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19日
发明者谷川尚太郎, 森田富秋, 木村正义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