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协同杀菌活性的物质结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862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协同杀菌活性的物质结合物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具有协同杀菌活性的物质结合物 本发明涉及新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combination),该活性化合物结合物首先含有已知的甲酰胺(carboxamide),其次还含有已知的杀菌活性化合物;该结合物非常适于防治有害的植物致病菌。
已知某些甲酰胺具有杀菌性能例如EP-A 0 737 682中的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这些化合物的活性良好,但在低施用率下有时并不令人满意。此外,还已知许多三唑衍生物、苯胺衍生物、二羧酰亚胺和其他杂环化合物可用于防治真菌(参见EP-A 0 040 345;DE-A 22 01 063;DE-A 23 24 010;《农药手册》(Pesticide Manual),第9版(1991),第249和827页;EP-A 0 382 375和EP-A 0 515 901)。但这些化合物的活性在低施用率下也并非总是足够。并且,还已知1-(3,5-二甲基-异噁唑-4-磺酰基)-2-氯-6,6-二氟-[1,3]-间二氧杂环戊烯并(dioxolo)-[4,5f]-苯并咪唑具有杀菌性能(参见WO 97/06171)。最后,还已知取代的卤代嘧啶具有杀菌性能(参见DE-A1-196 46 407、EP-B 712396)。
还已知的是烷基噻吩基甲酰胺的多种混合物。这些混合物的活性有时也不令人满意(参见JP-A 11-292715、JP-A 11-302107、JP-A11-302108、JP-A 11-302109、JP-A 11-302110、JP-A 11-302111、JP-A2001-72511、JP-A 2001-72512、JP-A 2001-72513、JP-A 11-322513、JP-A 11-322514、JP-A 2000-53506和JP-A 2000-53507)。
本发明现提供新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该结合物具有非常好的杀菌性能,并且其包括一种通式(I)(组1)的甲酰胺和至少一种选自以下组(2)至(23)的活性化合物
其中 R代表氢或甲基, G代表氢、氟或甲基, R1代表氢、卤素、C1-C3烷基或者具有1至7个氟、氯和/或溴原子的G1-C3卤代烷基, A代表以下的A1或A2基团之一
X代表CH或N, R2代表甲基、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 R3代表氢或氟, R4代表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 组(2)甲氧基丙烯酸酯(Strobilurin)类 (2-1)下式的氟嘧菌酯(fluoxastrobin)(已知于DE-A 196 02 095)
(2-2)下式的(2E)-2-(2-{[6-(3-氯-2-甲基苯氧基)-5-氟-4-嘧啶基]氧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乙酰胺(已知于DE-A 196 46407、EP-B 0 712 396)
(2-3)下式的肟菌酯(trifloxystrobin)(已知于EP-A 0 460 575)
(2-4)下式的(2E)-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2-(2-{[({(1E)-1-[3-(三氟甲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酰胺(已知于EP-A 0 569 384)
(2-5)下式的(2E)-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2-{2-[(E)-({1-[3-(三氟甲基)苯基]乙氧基}亚氨基)-甲基]苯基}乙酰胺(已知于EP-A 0 596 254)
(2-6)下式的肟醚菌胺(orysastrobin)(已知于DE-A 195 39 324)
(2-7)下式的5-甲氧基-2-甲基-4-(2-{[({(1E)-1-[3-(三氟甲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4-二氢-3H-1,2,4-三唑-3-酮(已知于WO 98/23155)
(2-8)下式的醚菌胺(dimoxystrobin)(已知于EP-A 0 398 692)
(2-9)下式的啶氧菌酯(picoxystrobin)(已知于EP-A 0 278 595)
(2-10)下式的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已知于DE-A 44 23612)
组(3)三唑类 (3-1)下式的戊环唑(azaconazole)(已知于DE-A 25 51 560)
(3-2)下式的乙环唑(etaconazole)(已知于DE-A 25 51 560)
(3-3)下式的丙环唑(propiconazole)(已知于DE-A 25 51 560)
(3-4)下式的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已知于EP-A 0 112284)
(3-5)下式的糠菌唑(bromuconazole)(已知于EP-A 0 258 161)
(3-6)下式的环唑醇(cyproconazole)(已知于DE-A 34 06 993)
(3-7)下式的己唑醇(hexaconazole)(已知于DE-A 30 42 303)
(3-8)下式的戊菌唑(penconazole)(已知于DE-A 27 35 872)
(3-9)下式的腈菌唑(myclobutanil)(已知于EP-A 0 145 294)
(3-10)下式的四氟醚唑(tetraconazole)(已知于EP-A 0 234242)
(3-11)下式的粉唑醇(flutriafol)(已知于EP-A 0 015 756)
(3-12)下式的氟环唑(epoxiconazole)(已知于EP-A 0 196 038)
(3-13)下式的氟硅唑(flusilazole)(已知于EP-A 0 068 813)
(3-14)下式的硅氟唑(simeconazole)(已知于EP-A 0 537 957)
(3-15)下式的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已知于WO 96/16048)
(3-16)下式的腈苯唑(fenbuconazole)(已知于DE-A 37 21 786)
(3-17)下式的戊唑醇(tebuconazole)(已知于EP-A 0 040 345)
(3-18)下式的种菌唑(ipconazole)(已知于EP-A 0 329 397)
(3-19)下式的叶菌唑(metconazole)(已知于EP-A 0 329 397)
(3-20)下式的灭菌唑(triticonazole)(已知于EP-A 0 378 953)
(3-21)下式的双苯三唑醇(bitertanol)(已知于DE-A 23 24 010)
(3-22)下式的三唑醇(triadimenol)(已知于DE-A 23 24 010)
(3-23)下式的三唑酮(triadimefon)(已知于DE-A 22 01 063)
(3-24)下式的氟喹唑(fluquinconazole)(已知于EP-A 0 183458)
(3-25)下式的唑喹菌酮(quinconazole)(已知于EP-A 0 183 458)
组(4)亚磺酰胺类 (4-1)下式的苯氟磺胺(dichlofluanid)(已知于DE-A 11 93 498)
(4-2)下式的对甲抑菌灵(tolylfluanid)(已知于DE-A 11 93498)
组(5)缬氨酰胺(Valinamide)类 (5-1)下式的异丙菌胺(iprovalicarb)(已知于DE-A 40 26 966)
(5-2)下式的苯噻菌胺(benthiavalicarb)(已知于WO 96/04252)
组(6)甲酰胺类 (6-1)下式的2-氯-N-(1,1,3-三甲基-2,3-二氢化茚-4-基)-烟酰胺(已知于EP-A 0 256 503)
(6-2)下式的啶酰菌胺(boscalid)(已知于DE-A 195 31 813)
(6-3)下式的呋吡唑灵(furametpyr)(已知于EP-A 0 315 502)
(6-4)下式的噻唑菌胺(ethaboxam)(已知于EP-A 0 639 574)
(6-5)下式的环酰菌胺(fenhexamide)(已知于EP-A 0 339 418)
(6-6)下式的环丙酰菌胺(carpropamid)(已知于EP-A 0 341 475)
(6-7)下式的2-氯-4-(2-氟-2-甲基丙酰基氨基)-N,N-二甲基苯甲酰胺(已知于EP-A 0 600 629)
(6-8)下式的picobenzamid(已知于WO 99/42447)
(6-9)下式的苯酰菌胺(zoxamide)(已知于EP-A 0 604 019)
(6-10)下式的3,4-二氯-N-(2-氰基苯基)异噻唑-5-甲酰胺(已知于WO 99/24413)
(6-11)下式的萎锈灵(carboxin)(已知于US 3,249,499)
(6-12)下式的噻酰菌胺(tiadinil)(已知于US 6,616,054)
(6-13)下式的硅噻菌胺(silthiofam)(已知于WO 96/18631)
组(7)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 (7-1)代森锰锌(mancozeb)(已知于DE-A 12 34 704),其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命名为亚乙基双(二硫代氨基甲酸)锰与锌盐的(聚合)络合物 (7-2)下式的代森锰(maneb)(已知于US 2,504,404)
(7-3)代森联(metiram)(已知于DE-A 10 76 434),其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命名为亚乙基双(二硫代氨基甲酸)氨合锌-聚(亚乙基二硫化四烷基秋兰姆) (7-4)下式的丙森锌(propineb)(已知于GB 935 981)
(7-5)下式的福美双(thiram)(已知于US 1,972,961)
(7-6)下式的代森锌(zineb)(已知于DE-A 10 81 446)
(7-7)下式的福美锌(ziram)(已知于US 2,588,428)
组(8)酰基丙氨酸酯(acylalanine)类 (8-1)下式的苯霜灵(benalaxyl)(已知于DE-A 29 03 612)
(8-2)下式的呋霜灵(furalaxyl)(已知于DE-A 25 13 732)
(8-3)下式的高效苯霜灵(benalaxyl-M)
组(9)苯胺基-嘧啶类 (9-1)下式的嘧菌环胺(cyprodinil)(已知于EP-A 0 310 550)
(9-2)下式的嘧霉胺(pyrimethanil)(已知于DD 151 404)
组(10)苯并咪唑类 (10-1)下式的6-氯-5-[(3,5-二甲基异噁唑-4-基)磺酰基]-2,2-二氟-5H-[1,3]间二氧杂环戊烯并[4,5-f]-苯并咪唑(已知于WO97/06171)
(10-2)下式的苯菌灵(benomyl)(已知于US 3,631,176)
(10-3)下式的多菌灵(carbendazim)(已知于US 3,010,968)
(10-4)下式的苯咪唑菌(chlorfenazole)
(10-5)下式的麦穗宁(fuberidazole)(已知于DE-A 12 09 799)
(10-6)下式的噻菌灵(thiabendazole)(已知于US 3,206,468)
组(11)氨基甲酸酯类 (11-1)下式的霜霉威(propamocarb)(已知于US 3,513,241)
(11-2)下式的霜霉威盐酸盐(已知于US 3,513,241)
(11-3)下式的霜霉威-三乙膦酸铝(propamocarb-fosetyl)
组(12)二甲酰亚胺类 (12-1)下式的敌菌丹(captafol)(已知于US 3,178,447)
(12-2)下式的灭菌丹(folpet)(已知于US 2,553,770)
(12-3)下式的异菌脲(iprodione)(已知于DE-A 21 49 923)
(12-4)下式的腐霉利(procymidone)(已知于DE-A 20 12 656)
(12-5)下式的乙烯菌核利(vinclozolin)(已知于DE-A 22 07576)
组(13)胍类 (13-1)下式的多果定(dodine)(已知于GB 11 03 989)
(13-2)双胍盐(guazatine)(已知于GB 11 14 155) (13-3)下式的双胍辛胺乙酸盐(iminoctadine triacetate)(已知于EP-A 0 155 509)
组(14)咪唑类 (14-1)下式的氰霜唑(cyazofamid)(已知于EP-A 0 298 196)
(14-2)下式的咪鲜胺(prochloraz)(已知于DE-A 24 29 523)
(14-3)下式的咪唑嗪(triazoxide)(已知于DE-A 28 02 488)
(14-4)下式的稻瘟酯(pefurazoate)(已知于EP-A 0 248 086)
组(15)吗啉类 (15-1)下式的4-十二烷基-2,6-二甲基吗啉(aldimorph)(已知于DD 140 041)
(15-2)下式的十三吗啉(tridemorph)(已知于GB 988 630)
(15-3)下式的十二环吗啉(dodemorph)(已知于DE-A 25 432 79)
(15-4)下式的丁苯吗啉(fenpropimorph)(已知于DE-A 26 56747)
组(16)吡咯类 (16-1)下式的拌种咯(fenpiclonil)(已知于EP-A 0 236 272)
(16-2)下式的硝吡咯菌素(pyrrolnitrine)(已知于JP 65-25876)
组(17)膦酸酯(phosphonate)类 (17-1)下式的膦酸(已知的化学品)
组(18)苯基乙酰胺类(已知于WO 96/23793中,并可各自以E或Z异构体、优选以E异构体形式存在) (18-1)下式的2-(2,3-二氢-1H-茚-5-基)-N-[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化合物
(18-2)下式的N-[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2-(甲氧基亚氨基)-2-(5,6,7,8-四氢萘-2-基)乙酰胺化合物
(18-3)下式的2-(4-氯苯基)-N-[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化合物
(18-4)下式的2-(4-溴苯基)-N-[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化合物
(18-5)下式的2-(4-甲基苯基)-N-[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化合物
(18-6)下式的2-(4-乙基苯基)-N-[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化合物
组(19)杀菌剂 (19-1)下式的苯并噻二唑(acibenzolar-S-methyl)(已知于EP-A0 313 512)
(19-2)下式的敌瘟磷(edifenphos)(已知于DE-A 14 93 736)
(19-3)下式的噁唑菌酮(famoxadone)(已知于EP-A 0 393 911)
(19-4)下式的噁霜灵(oxadixyl)(已知于DE-A 30 30 026)
(19-5)下式的螺环菌胺(spiroxamine)(已知于DE-A 37 35 555)
(19-6)下式的二氰蒽醌(dithianon)(已知于JP-A 44-29464)
(19-7)下式的苯菌酮(metrafenone)(已知于EP-A 0 897 904)
(19-8)下式的咪唑菌酮(fenamidone)(已知于EP-A 0 629 616)
(19-9)下式的2,3-二丁基-6-氯-噻吩并[2,3-d]嘧啶-4(3H)-酮(已知于WO 99/14202)
(19-10)下式的噻菌灵(probenazole)(已知于US 3,629,428)
(19-11)下式的稻瘟灵(isoprothiolane)(已知于US 3,856,814)
(19-12)下式的春雷霉素(kasugamycin)(已知于GB 1 094 567)
(19-13)下式的四氯苯酞(phthalide)(已知于JP-A 57-55844)
(19-14)下式的N-({4-[(环丙基氨基)羰基]苯基}磺酰基)-2-甲氧基苯甲酰胺
(19-15)下式的2-(4-氯苯基)-N-{2-[3-甲氧基-4-(丙-2-炔-1-基氧基)苯基]乙基}-2-(丙-2-炔-1-基氧基)乙酰胺(已知于WO01/87822)
(19-16)下式的喹氧灵(quinoxyfen)(已知于EP-A 0 326 330)
(19-17)下式的丙氧喹啉(proquinazid)(已知于WO 94/26722)
组(20)(硫)脲衍生物 (20-1)下式的戊菌隆(pencycuron)(已知于DE-A 27 32 257)
(20-2)下式的硫菌灵(thiophanate-ethyl)(已知于DE-A 18 06123)
组(21)酰胺类 (21-1)下式的氰菌胺(fenoxanil)(已知于EP-A 0 262 393)
(21-2)下式的双氯氰菌胺(diclocymet)(已知于JP-A7-206608)
组(22)三唑并嘧啶类 (22-1)下式的5-氯-N-[(1S)-2,2,2-三氟-1-甲基乙基]-6-(2,4,6-三氟苯基)[1,2,4]三唑并[1,5-a]嘧啶-7-胺(已知于US 5,986,135)
(22-2)下式的5-氯-N-[(1R)-1,2-二甲基丙基]-6-(2,4,6-三氟苯基)[1,2,4]三唑并[1,5-a]嘧啶-7-胺(已知于WO 02/38565)
(22-3)下式的5-氯-6-(2-氯-6-氟苯基)-7-(4-甲基哌啶-1-基)[1,2,4]三唑并[1,5-a]嘧啶(已知于US 5,593,996)
(22-4)下式的5-氯-6-(2,4,6-三氟苯基)-7-(4-甲基哌啶-1-基)[1,2,4]三唑并[1,5-a]嘧啶(已知于DE-A 101 24 208)
(22-5)下式的5-氯-6-(2,4,6-三氟苯基)-N-[(1S)-1,2,2-三甲基丙基][1,2,4]三唑并[1,5-a]嘧啶-7-胺(已知于US 5,593,996)
组(23)碘色酮类 (23-1)下式的2-丁氧基-6-碘-3-丙基-苯并吡喃-4-酮(已知于WO 03/014103)
(23-2)下式的2-乙氧基-6-碘-3-丙基-苯并吡喃-4-酮(已知于WO 03/014103)
(23-3)下式的6-碘-2-丙氧基-3-丙基-苯并吡喃-4-酮(已知于WO 03/014103)
(23-4)下式的2-丁-2-炔基氧基-6-碘-3-丙基-苯并吡喃-4-酮(已知于WO 03/014103)
(23-5)下式的6-碘-2-(1-甲基-丁氧基)-3-丙基-苯并吡喃-4-酮(已知于WO 03/014103)
(23-6)下式的2-丁-3-烯基氧基-6-碘代-苯并吡喃-4-酮(已知于WO 03/014103)
(23-7)下式的3-丁基-6-碘-2-异丙氧基-苯并吡喃-4-酮(已知于WO 03/014103)
令人惊奇的是,本发明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的杀菌活性显著高于单个活性化合物活性的总和。因此,存在不可预见的、真实的协同效应,而不仅仅是活性的简单叠加。
式(I)提供了组(1)化合物的宽泛的定义。
优选以下的式(I)甲酰胺,其中 R代表氢或甲基, G代表氢或甲基, R1代表氢、氟、氯、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单氟甲基、二氟甲基、三氟甲基、单氯甲基、二氯甲基或三氯甲基, A代表以下A1或A2基团之一
X代表CH或N, R2代表甲基、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 R3代表氢或氟, R4代表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
式(I)特别包括以下优选的组(1)混合组分 (1-1)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1-2)1-甲基-3-(三氟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3-噻吩基]-1H-吡唑-4-甲酰胺 (1-3)1-甲基-N-[2-(3-甲基丁基)-3-噻吩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1-4)N-[2-(3,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1-5)3-(二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1-6)3-(二氟甲基)-1-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3-噻吩基]-1H-吡唑-4-甲酰胺 (1-7)3-(二氟甲基)-1-甲基-N-[2-(3-甲基丁基)-3-噻吩基]-1H-吡唑-4-甲酰胺 (1-8)3-(二氟甲基)-N-[2-(3,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1-9)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1-10)5-氟-1,3-二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3-噻吩基]-1H-吡唑-4-甲酰胺 (1-11)5-氟-1,3-二甲基-N-[2-(3-甲基丁基)-3-噻吩基]-1H-吡唑-4-甲酰胺 (1-12)N-[2-(3,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1-13)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1-甲基-4-(三氟甲基)-1H-吡咯-3-甲酰胺 (1-14)1-甲基-N-[2-(3-甲基丁基)-3-噻吩基]-3-(三氟甲基)-1H-吡咯-4-甲酰胺 (1-15)N-[2-(3,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咯-4-甲酰胺 (1-16)N-[2-(3,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咯-4-甲酰胺 (1-17)4-(二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1-甲基-1H-吡咯-3-甲酰胺 (1-18)4-(二氟甲基)-1-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3-噻吩基]-1H-吡咯-3-甲酰胺 (1-19)4-(二氟甲基)-1-甲基-N-[2-(3-甲基丁基)-3-噻吩基]-1H-吡咯-3-甲酰胺 (1-20)4-(二氟甲基)-N-[2-(3,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1-甲基-1H-吡咯-3-甲酰胺 (1-21)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2-氟-1,4-二甲基-1H-吡咯-3-甲酰胺 (1-22)5-氟-1,4-二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3-噻吩基]-1H-吡咯-3-甲酰胺 (1-23)5-氟-1,4-二甲基-N-[2-(3-甲基丁基)-3-噻吩基]-1H-吡咯-3-甲酰胺 (1-24)N-[2-(3,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5-氟-1,4二甲基-1H-吡咯-3-甲酰胺 (1-25)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2-甲基-4-(三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1-26)2-甲基-4-(三氟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3-噻吩基]-1,3-噻唑-5-甲酰胺 (1-27)2-甲基-N-[2-(3-甲基丁基)-3-噻吩基]-4-(三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1-28)N-[2-(3,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2-甲基-4-(三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1-29)4-(二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1-30)4-(二氟甲基)-2-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3-噻吩基]-1,3-噻唑-5-甲酰胺 (1-31)4-(二氟甲基)-2-甲基-N-[2-(3-甲基丁基)-3-噻吩基]-1,3-噻唑-5-甲酰胺 (1-32)4-(二氟甲基)-N-[2-(3,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重点强调这样的本发明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其除包括甲酰胺(1-1)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组1)以外,还包括组(2)至(23)的-种或多种——优选一种——混合组分。
重点强调这样的本发明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其除包括甲酰胺(1-9)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组1)以外,还包括组(2)至(23)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一种——混合组分。
重点强调这样的本发明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其除包括甲酰胺(1-13)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1-甲基-4-(三氟甲基)-1H-吡咯-3-甲酰胺(组1)以外,还包括组(2)至(23)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一种——混合组分。
重点强调这样的本发明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其除包括甲酰胺(1-25)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2-甲基-4-(三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组1)以外,还包括组(2)至(23)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一种——混合组分。
化合物(6-6)环丙酰菌胺具有三个不对称取代的碳原子。因此,化合物(6-7)可以不同异构体的混合物存在,也可以单一组分的形式存在。特别优选下式的化合物(1S,3R)-2,2-二氯-N-[(1R)-1-(4-氯苯基)乙基]-1-乙基-3-甲基环丙烷甲酰胺

和 下式的化合物(1R,3S)-2,2-二氯-N-[(1R)-1-(4-氯苯基)乙基]-1-乙基-3-甲基环丙烷甲酰胺
优选的混合组分为组(2)至(23)的以下活性化合物 (2-1)氟嘧菌酯、(2-2)(2E)-2-(2-{[6-(3-氯-2-甲基苯氧基)-5-氟-4-嘧啶基]氧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乙酰胺、(2-3)肟菌酯、(2-4)(2E)-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2-(2-{[({(1E)-1-[3-(三氟甲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酰胺、(2-5)(2E)-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2-{2-[(E)-({1-[3-(三氟甲基)苯基]乙氧基}亚氨基)甲基]苯基}乙酰胺、(2-7)5-甲氧基-2-甲基-4-(2-{[({(1E)-1-[3-(三氟甲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4-二氢-3H-1,2,4-三唑-3-酮、(2-8)醚菌胺、(2-9)啶氧菌酯、(2-10)吡唑醚菌酯、(3-3)丙环唑、(3-4)苯醚甲环唑、(3-6)环唑醇、(3-7)己唑醇、(3-8)戊菌唑、(3-9)腈菌唑、(3-10)四氟醚唑、(3-13)氟硅唑、(3-15)丙硫菌唑、(3-16)腈苯唑、(3-17)戊唑醇、(3-21)双苯三唑醇、(3-22)三唑醇、(3-23)三唑酮、(3-12)氟环唑、(3-19)叶菌唑、(3-24)氟喹唑、(4-1)苯氟磺胺、(4-2)对甲抑菌灵、(5-1)异丙菌胺、(5-2)苯噻菌胺、(6-2)啶酰菌胺、(6-4)噻唑菌胺、(6-5)环酰菌胺、(6-6)环丙酰菌胺、(6-7)2-氯-4-[(2-氟-2-甲基丙酰基)氨基]-N,N-二甲基苯甲酰胺、(6-8)picobenzamid、(6-9)苯酰菌胺、(6-10)3,4-二氯-N-(2-氰基苯基)异噻唑-5-甲酰胺、(7-1)代森锰锌、(7-2)代森锰、(7-4)丙森锌、(7-5)福美双、(7-6)代森锌、(8-1)苯霜灵、(8-2)呋霜灵、(8-3)高效苯霜灵、(9-1)嘧菌环胺、(9-2)嘧霉胺、(10-1)6-氯-5-[(3,5-二甲基异噁唑-4-基)磺酰基]-2,2-二氟-5H-[1,3]间二氧杂环戊烯并[4,5-f]苯并咪唑、(10-3)多菌灵、(11-1)霜霉威、(11-2)霜霉威盐酸盐、(11-3)霜霉威-三乙膦酸铝、(12-2)灭菌丹、(12-3)异菌脲、(12-4)腐霉利、(13-1)多果定、(13-2)双胍盐、(13-3)双胍辛胺乙酸盐、(14-1)氰霜唑、(14-2)咪鲜胺、(14-3)咪唑嗪、(15-4)丁苯吗啉、(17-1)膦酸、(19-1)苯并噻二唑、(19-3)噁唑菌酮、(19-4)噁霜灵、(19-5)螺环菌胺、(19-8)咪唑菌酮、(19-15)2-(4-氯苯基)-N-{2-[3-甲氧基-4-(丙-2-炔-1-基氧基)苯基]乙基}-2-(丙-2-炔-1-基氧基)乙酰胺、(19-16)喹氧灵、(19-17)丙氧喹啉、(20-1)戊菌隆、(22-1)5-氯-N-[(1S)-2,2,2-三氟-1-甲基乙基]-6-(2,4,6-三氟苯基)[1,2,4]三唑并[1,5-a]嘧啶-7-胺、(22-2)5-氯-N-[(1R)-1,2-二甲基丙基]-6-(2,4,6-三氟苯基)[1,2,4]三唑并[1,5-a]嘧啶-7-胺、(22-4)5-氯-6-(2,4,6-三氟苯基)-7-(4-甲基哌啶-1-基)[1,2,4]三唑并[1,5-a]嘧啶、(22-5)5-氯-6-(2,4,6-三氟苯基)-N-[(1S)-1,2,2-三甲基丙基][1,2,4]三唑并[1,5-a]嘧啶-7-胺、(23-1)2-丁氧基-6-碘-3-丙基-苯并吡喃-4-酮、(23-2)2-乙氧基-6-碘-3-丙基-苯并吡喃-4-酮、(23-3)6-碘-2-丙氧基-3-丙基-苯并吡喃-4-酮。
尤其优选的混合组分为组(2)至(23)的以下活性化合物 (2-1)氟嘧菌酯、(2-2)(2E)-2-(2-{[6-(3-氯-2-甲基苯氧基)-5-氟-4-嘧啶基]氧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乙酰胺、(2-3)肟菌酯、(3-15)丙硫菌唑、(3-17)戊唑醇、(3-21)双苯三唑醇、(3-22)三唑醇、(3-24)氟喹唑、(4-1)苯氟磺胺、(4-2)对甲抑菌灵、(5-1)异丙菌胺、(6-5)环酰菌胺、(6-6)环丙酰菌胺、(6-8)picobenzamid、(7-4)丙森锌、(8-3)高效苯霜灵、(9-2)嘧霉胺、(10-3)多菌灵、(11-3)霜霉威-三乙膦酸铝、(12-3)异菌脲、(14-2)咪鲜胺、(14-3)咪唑嗪、(19-5)螺环菌胺、(19-15)2-(4-氯苯基)-N-{2-[3-甲氧基-4-(丙-2-炔-1-基氧基)苯基]乙基}-2-(丙-2-炔-1-基氧基)乙酰胺、(22-4)5-氯-6-(2,4,6-三氟苯基)-7-(4-甲基哌啶-1-基)[1,2,4]三唑并[1,5-a]嘧啶、(22-5)5-氯-6-(2,4,6-三氟苯基)-N-[(1S)-1,2,2-三甲基丙基][1,2,4]三唑并[1,5-a]嘧啶-7-胺。
下文描述了由两组活性化合物构成,且各自包括至少一种式(I)(组1)的甲酰胺和至少一种所述组(2)至(23)中的活性化合物的优选活性化合物结合物。这些结合物为活性化合物结合物A至R。
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A至R,其中式(I)(组1)的甲酰胺选自下列 (1-1)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1-3)1-甲基-N-[2-(3-甲基丁基)-3-噻吩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1-5)3-(二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1-7)3-(二氟甲基)-1-甲基-N-[2-(3-甲基丁基)-3-噻吩基]-1H-吡唑-4-甲酰胺 (1-9)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1-11)5-氟-1,3-二甲基-N-[2-(3-甲基丁基)-3-噻吩基]-1H-吡唑-4-甲酰胺 (1-13)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1-甲基-4-(三氟甲基)-1H-吡咯-3-甲酰胺 (1-15)N-[2-(3,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咯-4-甲酰胺 (1-17)4-(二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1-甲基-1H-吡咯-3-甲酰胺 (1-19)4-(二氟甲基)-1-甲基-N-[2-(3-甲基丁基)-3-噻吩基]-1H-吡咯-3-甲酰胺 (1-21)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2-氟-1,4-二甲基-1H-吡咯-3-甲酰胺 (1-23)5-氟-1,4二甲基-N-[2-(3-甲基丁基)-3-噻吩基]-1H-吡咯-3-甲酰胺 (1-25)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2-甲基-4-(三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1-27)2-甲基-N-[2-(3-甲基丁基)-3-噻吩基]-4-(三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1-29)4-(二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1-31)4-(二氟甲基)-2-甲基-N-[2-(3-甲基丁基)-3-噻吩基]-1,3-噻唑-5-甲酰胺。
尤其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A至R,其中式(I)(组1)的甲酰胺选自下列 (1-1)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1-5)3-(二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1-9)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1-13)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1-甲基-4-(三氟甲基)-1H-吡咯-3-甲酰胺 (1-17)4-(二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1-甲基-1H-吡咯-3-甲酰胺 (1-21)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2-氟-1,4-二甲基-1H-吡咯-3-甲酰胺 (1-25)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2-甲基-4-(三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1-29)4-(二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A,其中甲氧基丙烯酸酯(组2)选自下列(2-1)氟嘧菌酯、(2-2)(2E)-2-(2-{[6-(3-氯-2-甲基苯氧基)-5-氟-4-嘧啶基]氧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乙酰胺、(2-3)肟菌酯、(2-4)(2E)-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2-(2-{[({(1E)-1-[3-(三氟甲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酰胺、(2-5)(2E)-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2-{2-[(E)-({1-[3-(三氟甲基)苯基]乙氧基}亚氨基)甲基]苯基}乙酰胺、(2-6)肟醚菌胺、(2-7)5-甲氧基-2-甲基-4-(2-[[({(1E)-1-[3-(三氟甲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4-二氢-3H-1,2,4-三唑-3-酮、(2-8)醚菌胺、(2-9)啶氧菌酯、(2-10)吡唑醚菌酯。
尤其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A,其中甲氧基丙烯酸酯(组2)选自下列(2-1)氟嘧菌酯、(2-2)(2E)-2-(2-{[6-(3-氯-2-甲基苯氧基)-5-氟-4-嘧啶基]氧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乙酰胺、(2-3)肟菌酯、(2-8)醚菌胺、(2-9)啶氧菌酯、(2-10)吡唑醚菌酯。
重点强调列于下表1中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A 表1活性化合物结合物A 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B,其中三唑(组3)选自下列(3-1)戊环唑、(3-2)乙环唑、(3-3)丙环唑、(3-4)苯醚甲环唑、(3-5)糠菌唑、(3-6)环唑醇、(3-7)己唑醇、(3-8)戊菌唑、(3-9)腈菌唑、(3-10)四氟醚唑、(3-11)粉唑醇、(3-12)氟环唑、(3-13)氟硅唑、(3-14)硅氟唑、(3-15)丙硫菌唑、(3-16)腈苯唑、(3-17)戊唑醇、(3-18)种菌唑、(3-19)叶菌唑、(3-20)灭菌唑、(3-21)双苯三唑醇、(3-22)三唑醇、(3-23)三唑酮、(3-24)氟喹唑、(3-25)唑喹菌酮。
尤其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B,其中三唑(组3)选自下列(3-3)丙环唑、(3-4)苯醚甲环唑、(3-6)环唑醇、(3-7)己唑醇、(3-15)丙硫菌唑、(3-17)戊唑醇、(3-19)叶菌唑、(3-21)双苯三唑醇、(3-22)三唑醇、(3-24)氟喹唑。
重点强调列于下表2中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B 表2活性化合物结合物B 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C,其中亚磺酰胺(组4)选自下列(4-1)苯氟磺胺、(4-2)对甲抑菌灵。
重点强调列于下表3中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C 表3活性化合物结合物C 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D,其中缬氨酰胺(组5)选自下列 (5-1)异丙菌胺、(5-2)苯噻菌胺。
重点强调列于下表4中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D 表4活性化合物结合物D 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E,其中甲酰胺(组6)选自下列(6-1)2-氯-N-(1,1,3-三甲基-2,3-二氢化茚-4-基)-烟酰胺、(6-2)啶酰菌胺、(6-3)呋吡唑灵、(6-4)噻唑菌胺、(6-5)环酰菌胺、(6-6)环丙酰菌胺、(6-7)2-氯-4-(2-氟-2-甲基-丙酰基氨基)-N,N-二甲基-苯甲酰胺、(6-8)picobenzamid、(6-9)苯酰菌胺、(6-10)3,4-二氯-N-(2-氰基苯基)异噻唑-5-甲酰胺、(6-11)萎锈灵、(6-12)噻酰菌胺、(6-13)硅噻菌胺。
尤其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E,其中甲酰胺(组6)选自下列(6-2)啶酰菌胺、(6-4)噻唑菌胺、(6-5)环酰菌胺、(6-6)环丙酰菌胺、(6-7)2-氯-4-(2-氟-2-甲基-丙酰基氨基)-N,N-二甲基-苯甲酰胺、(6-8)picobenzamid、(6-9)苯酰菌胺、(6-10)3,4-二氯-N-(2-氰基苯基)异噻唑-5-甲酰胺。
极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E,其中甲酰胺(组6)选自下列(6-2)啶酰菌胺、(6-5)环酰菌胺、(6-6)环丙酰菌胺、(6-8)picobenzamid。
重点强调列于下表5中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E 表5活性化合物结合物E 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F,其中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组7)选自下列(7-1)代森锰锌、(7-2)代森锰、(7-4)丙森锌、(7-5)福美双、(7-6)代森锌。
尤其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F,其中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组7)选自下列(7-1)代森锰锌、 (7-4)丙森锌。
重点强调列于下表6中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F 表6活性化合物结合物F 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G,其中酰基丙氨酸酯(组8)选自下列(8-1)苯霜灵、(8-2)呋霜灵、(8-5)高效苯霜灵。
尤其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G,其中式(VI)的酰基丙氨酸酯(组8)选自下列(8-5)高效苯霜灵。
重点强调列于下表7中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G 表7活性化合物结合物G 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H,其中苯胺基-嘧啶(组9)选自下列(9-1)嘧菌环胺、(9-2)嘧霉胺。
重点强调列于下表8中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H 表8活性化合物结合物H 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I,其中苯并咪唑(组10)选自下列(10-1)6-氯-5-[(3,5-二甲基异噁唑-4-基)磺酰基]-2,2-二氟-5H-[1,3]间二氧杂环戊烯并[4,5-f]苯并咪唑、(10-2)苯菌灵、(10-3)多菌灵、(10-4)苯咪唑菌、(10-5)麦穗宁、(10-6)噻菌灵。
尤其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I,其中式(VIII)的苯并咪唑(组10)选自下列(10-3)多菌灵。
重点强调列于下表9中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I 表9活性化合物结合物I 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J,其中氨基甲酸酯(组11)选自下列(11-1)霜霉威、(11-2)霜霉威盐酸盐、(11-3)霜霉威-三乙膦酸铝。
重点强调列于下表10中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J 表10活性化合物结合物J 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K,其中二甲酰亚胺(组12)选自下列(12-2)灭菌丹、(12-3)异菌脲。
重点强调列于下表11中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K 表11活性化合物结合物K 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L,其中胍(组13)选自下列(13-1)多果定、(13-2)双胍盐。
重点强调列于下表12中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L 表12活性化合物结合物L 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M,其中咪唑(组14)选自下列(14-2)咪鲜胺、(14-3)咪唑嗪。
重点强调列于下表13中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M 表13活性化合物结合物M 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N,其中吗啉(组15)选自下列(15-1)4-十二烷基-2,6-二甲基吗啉、(15-2)十三吗啉、(15-3)十二环吗啉、(15-4)丁苯吗啉。
尤其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N,其中吗啉(组15)选自下列(15-4)丁苯吗啉。
重点强调列于下表14中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N 表14活性化合物结合物N 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O,其中杀菌剂(组19)选自下列(19-1)苯并噻二唑、(19-3)噁唑菌酮、(19-4)噁霜灵、(19-5)螺环菌胺、(19-8)咪唑菌酮、(19-14)N-({4-[(环丙基氨基)羰基]苯基}磺酰基)-2-甲氧基苯甲酰胺、(19-15)2-(4-氯苯基)-N-{2-[3-甲氧基-4-(丙-2-炔-1-基氧基)苯基]乙基}-2-(丙-2-炔-1-基氧基)乙酰胺。
尤其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O,其中杀菌剂(组19)选自下列(19-5)螺环菌胺、(19-14)N-({4-[(环丙基氨基)羰基]苯基}磺酰基)-2-甲氧基苯甲酰胺、(19-15)2-(4-氯苯基)-N-{2-[3-甲氧基-4-(丙-2-炔-1-基氧基)苯基]乙基}-2-(丙-2-炔-1-基氧基)乙酰胺。
重点强调列于下表15中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O 表15活性化合物结合物O 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P,其中(硫)脲衍生物(组20)选自下列(20-1)戊菌隆。
重点强调列于下表16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P 表16活性化合物结合物P 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Q,其中三唑并嘧啶(组22)选自下列(22-1)5-氯-N-[(1S)-2,2,2-三氟-1-甲基乙基]-6-(2,4,6-三氟苯基)[1,2,4]三唑并[1,5-a]嘧啶-7-胺、(22-2)5-氯-N-[(1R)-1,2-二甲基丙基]-6-(2,4,6-三氟苯基)[1,2,4]三唑并[1,5-a]嘧啶-7-胺、(22-3)5-氯-6-(2-氯-6-氟苯基)-7-(4-甲基哌啶-1-基)[1,2,4]三唑并[1,5-a]嘧啶、(22-4)5-氯-6-(2,4,6-三氟苯基)-7-(4-甲基哌啶-1-基)[1,2,4]三唑并[1,5-a]嘧啶。
尤其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Q,其中三唑并嘧啶(组22)选自下列(22-1)5-氯-N-[(1S)-2,2,2-三氟-1-甲基乙基]-6-(2,4,6-三氟苯基)[1,2,4]三唑并[1,5-a]嘧啶-7-胺、(22-2)5-氯-N-[(1R)-1,2-二甲基丙基]-6-(2,4,6-三氟苯基)[1,2,4]三唑并[1,5-a]嘧啶-7-胺、(22-4)5-氯-6-(2,4,6-三氟苯基)-7-(4-甲基哌啶-1-基)[1,2,4]三唑并[1,5-a]嘧啶、(22-5)5-氯-6-(2,4,6-三氟苯基)-N-[(1S)-1,2,2-三甲基丙基][1,2,4]三唑并[1,5-a]嘧啶-7-胺。
重点强调列于下表17中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Q 表17活性化合物结合物Q 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R,其中碘色酮(组23)选自下列(23-1)2-丁氧基-6-碘-3-丙基-苯并吡喃-4-酮、(23-2)2-乙氧基-6-碘-3-丙基-苯并吡喃-4-酮、(23-3)6-碘-2-丙氧基-3-丙基-苯并吡喃-4-酮、(23-4)2-丁-2-炔基氧基-6-碘-3-丙基-苯并吡喃-4-酮、(23-5)6-碘-2-(1-甲基丁氧基)-3-丙基-苯并吡喃-4-酮、(23-6)2-丁-3-烯基氧基-6-碘代-苯并吡喃-4-酮、(23-7)3-丁基-6-碘-2-异丙氧基-苯并吡喃-4-酮。
尤其优选这样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T,其中碘色酮(组23)选自下列(23-1)2-丁氧基-6-碘-3-丙基-苯并吡喃-4-酮、(23-2)2-乙氧基-6-碘-3-丙基-苯并吡喃-4-酮。
重点强调列于下表18中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R 表18活性化合物结合物R 除了式(I)的活性化合物以外,本发明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包括至少一种选自组(2)至(23)化合物的活性化合物。此外,还可包括其它具有杀菌活性的添加剂。
当本发明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中的活性化合物以一定的重量比存在时,协同效应尤为显著。但是,活性化合物结合物中活性化合物的重量比可以在较宽的范围内变化。一般说来,本发明的结合物包括式(I)的活性化合物和一种选自组(2)至(23)混合组分,两者的混合比以示例的方式列于下表19中。
混合比基于重量比。该比例的含义应理解为式(I)的活性化合物混合组分。
表19混合比 每种情况下,应选择混合比以获得增效混合物。式(I)的化合物与组(2)至(23)之一的一种化合物的混合比也可在一组化合物中的个体之间有差异。
本发明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具有极其良好的杀菌性能,可用于防治植物致病真菌和细菌。
在作物保护中,杀真菌剂可用于防治根肿菌(Plasmodiophoromycetes)、卵菌(Oomycetes)、壶菌(Chytridiomycetes)、接合菌(Zygomycetes)、子囊菌(Ascomycetes)、担子菌(Basidiomycetes)及半知菌(Deuteromycetes)。
在作物保护中,杀细菌剂可用于防治假单孢菌(Pseudomonadaceae)、根瘤菌(Rhizobiaceae)、肠杆菌(Enterobacteriaceae)、棒杆菌(Corynebacteriaceae)以及链霉菌(Streptomycetaceae)。
作为实例可以非限制的方式提出以下归入上述属名的一些导致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的病原体 由白粉病病原体引起的病害,所述病原体例如 布氏白粉菌属(Blumeria)菌种,例如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 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菌种,例如白叉丝单囊壳(Podosphaera leucotricha); 单囊壳属(Sphaerotheca)菌种,例如凤仙花单囊壳(Sphaerothecafuliginea); 钩丝壳属(Uncinula)菌种,例如葡萄钩丝壳(Uncinula necator); 由锈病病原体引起的病害,所述病原体例如 胶锈菌属(Gymnosporangium)菌种,例如Gymnosporangiumsabinae; 驼孢锈属(Hemileia)菌种,例如咖啡驼孢锈菌(Hemileiavastatrix); 层锈菌(Phakopsora)菌种,例如豆薯层锈菌(Phakopsorapachyrhizi)和山马蝗层菌(Phakopsora meibomiae); 柄锈菌(Puccinia)菌种,例如隐匿柄锈菌(Puccinia recondita); 单胞锈菌属(Uromyces)菌种,例如疣顶单胞锈菌(Uromycesappendiculatus); 由卵菌纲(Oomycetene)类病原体引起的病害,所述病原体例如 盘霜霉(Bremia)菌种,例如莴苣盘霜霉(Bremia lactucae); 霜霉(Peronospora)菌种,例如豌豆霜霉(Peronospora pisi)或十字花科霜霉(P.brassicae); 疫霉(Phytophthora)菌种,例如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 轴霜霉(Plasmopara)菌种,例如葡萄生轴霜霉(Plasmoparaviticola); 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菌种,例如草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 humuli)或古巴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 腐霉(Pythium)菌种,例如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 由例如以下病原体引起的叶斑病和叶萎缩病病害, 链格孢属(Alternaria)菌种,例如早疫病链格孢(Alternariasolani); 尾孢属(Cercospora)菌种,例如菾菜生尾孢(Cercosporabeticola); Cladiosporum菌种,例如Cladiosporium cucumerinum; 旋孢腔菌属(Cochliobolus)菌种,例如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sativus) (分生孢子形式Drechslera,SynHelminthosporium); 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菌种,例如Colletotrichumlindemuthanium; Cycloconium菌种,例如Cycloconium oleaginum; 间座壳属(Diaporthe)菌种,例如柑桔间座壳(Diaporthe citri); 痂囊腔菌属(Elsinoe)菌种,例如柑桔痂囊腔菌(Elsinoefawcettii); 盘长孢属(Gloeosporium)菌种,例如悦色盘长孢(Gloeosporiumlaeticolor); 小丛壳属(Glomerella)菌种,例如围小丛壳(Glomerellacingulata); 球座菌属(Guignardia)菌种,例如葡萄球座菌(Guignardiabidwelli); 小球腔菌属(Leptosphaeria)菌种,例如Leptosphaeria maculans; Magnaporthe菌种,例如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 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菌种,例如禾生球腔菌(Mycosphaerelle graminicola); Phaeosphaeria菌种,例如小麦颖枯病菌(Phaeosphaerianodorum); 核腔菌属(Pyrenophora)菌种,例如圆核腔菌(Pyrenophorateres); 柱隔孢属(Ramularia)菌种,例如Ramularia collo-cygni; 喙孢属(Rhynchosporium)菌种,例如黑麦喙孢(Rhynchosporiumsecalis); 针孢属(Septoria)菌种,例如芹菜小壳针孢(Septoria apii); 核瑚菌属(Typhula)菌种,例如肉孢核瑚菌(Typhula incarnata); 黑星菌属(Venturia)菌种,例如苹果黑星病菌(Venturiainaequalis); 由例如以下病原体引起的根和茎病害, 伏革菌属(Corticium)菌种,例如Corticium graminearum; 镰孢属(Fusarium)菌种,例如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 顶囊壳属(Gaeumannomyces)菌种,例如小麦顶囊壳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丝核菌属(Rhizoctonia)菌种,例如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 Tapesia菌种,例如Tapesia acuformis; 根串珠霉属(Thielaviopsis)菌种,例如根串珠霉(Thielaviopsisbasicola); 由例如以下病原体引起的肉穗花序和散穗花序(包括玉米穗)病害, 链格孢属菌种,例如链格孢属种(Alternaria spp.); 曲霉属(Aspergillus)菌种,例如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枝孢属(Cladosporium)菌种,例如枝孢属; 麦角菌属(Claviceps)菌种,例如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 镰孢属菌种,例如黄色镰孢(Fusarium culmorum); 赤霉属(Gibberella)菌种,例如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 Monographella菌种,例如雪腐明梭孢属(Monographellanivalis); 由黑粉菌引起的病害,所述黑粉菌例如 轴黑粉菌属(Sphacelotheca)菌种,例如玉米丝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 腥黑粉菌属(Tilletia)菌种,例如小麦网腥黑粉菌(Tilletiacaries); 条黑粉菌属(Urocystis)菌种,例如隐条黑粉菌(Urocystisocculta); 黑粉菌(Ustilago)菌种,例如裸黑粉菌(Ustilago nuda); 由例如以下病原体引起的果实腐烂, 曲霉属菌种,例如黄曲霉; 葡萄孢属(Botrytis)菌种,例如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青霉属(Penicillium)菌种,例如扩展青霉(Penicilliumexpansum); 核盘菌属(Sclerotinia)菌种,例如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 轮枝孢属(Verticilium)菌种,例如黄萎轮枝霉(Verticiliumalboatrum); 由例如以下病原体引起的种传的和土传的腐烂和萎缩病害以及幼苗病害, 镰孢属菌种,例如黄色镰孢; 疫霉菌种,例如恶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 腐霉菌种,例如终极腐霉; 丝核菌属菌种,例如立枯丝核菌; 小菌核属(Sclerotium)菌种,例如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 由例如以下病原体引起的癌性病害、菌瘿和扫帚病, 丛赤壳属(Nectria)菌种,例如苹果梭疤病菌(Nectriagalligena); 由例如以下病原体引起的萎缩病, 链核盘菌属(Monilinia)菌种,例如核果链核盘菌(Monilinialaxa); 由例如以下病原体引起的叶、花和果实的畸形, 外囊菌属(Taphrina)菌种,例如桃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 由例如以下病原体引起的木本植物的退化病害, Esca菌种,例如Phaemoniella clamydospora; 由例如以下病原体引起的花和种子的病害, 葡萄孢属菌种,例如灰葡萄孢; 由例如以下病原体引起的植物块茎病害, 丝核菌属菌种,例如立枯丝核菌; 由例如以下细菌病原体引起的病害, 黄杆菌属(Xanthomonas)菌种,例如水稻白叶枯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菌种,例如丁香假单孢杆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 欧文氏菌属(Erwinia)菌种,例如梨水疫病欧文(氏)菌(Erwiniaamylovora); 可优选防治大豆的以下病害 由以下病原体导致的叶、茎、豆荚和种子的真菌病害,例如 轮纹叶斑病(alternaria leaf spot)(Alternaria spec.atranstenuissima)、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oides dematium var.truncatum)、褐斑病(大豆褐纹壳针孢(Septoria glycines))、桃叶穿孔病和叶枯病(菊池尾孢(Cercospora kikuchii))、choanephora叶枯病(Choanephora infundibulifera trispora(Syn.))、dactuliophora叶斑病(Dactuliophora glycines)、霜霉病(东北霜霉(Peronosporamanshurica))、drechslera blight(Drechslera glycini)、蛙眼病(frogeye leaf spot) (大豆尾孢(Cercospora sojina))、菜豆(leptosphaerulina)叶斑病(Leptosphaerulina trifolii)、叶点霉(phyllostica)叶斑病(大豆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sojaecola))、白粉病(Microsphaera diffusa)、pyrenochaeta叶斑病(Pyrenochaetaglycines)、菌核地上部分枯萎病(aerial blight)、叶枯病及立枯病(立枯丝核菌)、锈病(豆薯层锈菌(Phakopsora pachyrhizi))、黑星病(大豆痂圆孢(Sphaceloma glycines))、stemphylium叶枯病(匍柄霉(Stemphylium botryosum))、靶斑病(target spot)(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 由以下病原体引起的根和茎的真菌病害,例如 黑色根腐病(Calonectria crotalariae)、炭腐病(菜豆壳球孢菌(Macrophomina phaseolina))、镰孢枯萎病或萎蔫、根腐以及荚和根颈腐烂(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直喙镰孢(Fusarium orthoceras)、半裸镰孢(Fusarium semitectum)、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mycoleptodiscus根腐病(Mycoleptodiscus terrestris)、neocosmospora(Neocosmopspora vasinfecta)、荚和茎疫病(菜豆间座壳(Diaporthe phaseolorum))、茎溃疡(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 var.caulivora))、疫霉腐病(大雄疫霉(Phytophthora megasperma))、褐茎腐病(大豆茎褐腐病菌(Phialophora gregata))、腐霉病(pythium rot)(瓜果腐霉(Pythiumaphanidermatum)、畸雌腐霉(Pythium irregulare)、德巴利腐霉(Pythium debaryanum)、群结腐霉(Pythium myriotylum)、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丝核菌根腐病、茎腐和立枯病(立枯丝核菌)、核盘菌茎腐病(核盘菌)、核盘菌白绢病(Sclerotinia rolfsii)、根串珠霉根腐病(根串珠霉)。
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在防治植物病害所需浓度下具有的良好植物耐受性,使得可对整个植株(植物的地上部分和根)、离体繁殖株(propagation stock)、种子以及土壤进行处理。本发明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可叶面施用或者用于拌种。
可使用的活性化合物在防治植物病害所需浓度下具有的良好植物耐受性,使得可对种子进行处理。因此,本发明的活性化合物可用于拌种。
大部分由植物致病菌引起的对作物的侵害早在种子贮存的过程中、种子种入土壤后、以及植物发芽的过程中和植物刚发芽后受到侵袭时就已经发生了。由于正在生长的植物的根和芽特别敏感,即使微小的侵害也可导致整个植物的死亡,因此这一阶段非常关键。故而采用适宜的组合物保护种子和正在发芽的植物非常有意义。
对在出苗后侵害植物的植物致病菌的防治主要通过使用作物保护剂处理土壤和植物的地上部分来进行。由于担心作物保护剂可能对环境和人畜健康有影响,因此正在努力降低活性化合物的施用量。
通过处理植物的种子防治植物致病菌早已是公知的,并且是一个不断改进的主题。然而,种子处理经常会产生一系列并不能总是满意地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开发保护种子和发芽植物的方法,以避免在播种后或植物发芽后另外施用作物保护剂,或者至少大量地减少其施用。还需要以如下方式优化活性化合物的用量,即使所使用的活性化合物为种子和发芽植物提供最大保护,以使其免受植物致病菌的侵害,而并不损害植物本身。具体而言,处理种子的方法还应考虑转基因植物的固有杀菌性能,以在使用最少的作物保护剂的情况下,达到对种子和发芽植物的最佳保护。
因此本发明还具体涉及通过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处理种子来保护种子和发芽植物免受植物致病菌侵害的方法。
本发明还涉及本发明组合物用于处理种子以保护种子和发芽植物免受植物致病菌侵害的用途。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用本发明组合物处理过以保护其免受植物致病菌侵害的种子。
本发明的优点之一在于,由于本发明组合物独特的内吸性能,用这些组合物处理种子不仅保护种子本身,还保护发芽后所得到的植物免受植物致病菌侵害。通过这种方式可省却在播种时或在刚播种后对作物进行即时处理。
此外还应视为优点的是,本发明的混合物也可特别用于转基因种子。
本发明组合物适用于保护农业、温室、森林或园艺中所用的任何植物品种的种子。具体而言,所述种子的形式有谷物(例如小麦、大麦、黑麦、粟和燕麦)、玉米、棉花、大豆、稻、马铃薯、向日葵、豆类、咖啡、甜菜(例如糖用甜菜、饲用甜菜)、花生、蔬菜(例如番茄、黄瓜、洋葱和莴苣)、草地和观赏植物的种子。对谷物(例如小麦、大麦、黑麦和燕麦)、玉米和稻的种子的处理尤为重要。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本发明组合物单独或以适当制剂的形式施用于种子。优选地,在种子稳定得足以避免处理过程中受到损害的状态下,对其进行处理。通常,可在收获和播种之间的任意时间点对种子进行处理。通常所用的种子已与植株分离,并已除去穗轴、壳、茎、表皮、茸毛或果肉。因此,例如,可使用已收获、洗净并干燥至水分含量低于15重量%的种子。或者,也可使用在干燥后,例如用水处理并再次干燥的种子。
当处理种子时,通常务必注意,以如下方式选择施用于种子的本发明组合物的量和/或其它添加剂的量,即对种子的发芽无不利影响,或不损害所得到的植物。特别当活性化合物在某些施用率下可具有植物毒性作用时,必须牢记这一点。
本发明组合物可直接施用,即不包括其它组分并且未经稀释。通常,优选以适当的制剂形式向种子施用组合物。处理种子的适当制剂和方法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并且在例如下列文献中有描述US4,272,417 A、US 4,245,432 A、US 4,808,430 A、US 5,876,739 A、US 2003/0176428 A1、WO 2002/080675 A1、W0 2002/028186 A2。
本发明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还适用于提高作物的产量。此外,所述活性化合物结合物表现出降低的毒性以及优良的植物耐受性。
所有的植物及植物部位均可依据本发明来处理。本发明中植物的含义应被理解为所有的植物及植物种群,例如需要的及不需要的野生植物或作物植物(包括自然存在的作物植物)。作物植物可以是通过常规育种和优选法或通过生物技术和遗传工程方法或者通过所述方法的结合而获得的植物,包括转基因植物,也包括受植物种苗权保护或不受其保护的植物栽培种。植物部位的含义应被理解为植物所有的地上及地下部位及器官,例如芽、叶、花和根,可列举的实例有叶、针叶、茎、干、花、子实体、果实、种子、根、块茎以及根茎。植物部位还包括采收物,以及无性与有性繁殖物,例如秧苗、块茎、根茎、插条和种子。
本发明使用活性化合物对植物及植物部位进行的处理,依据常规处理方法直接进行或使化合物作用于其环境、生境或贮存空间,所述常规处理方法包括例如浸泡、喷雾、蒸发、雾化、撒播、涂抹,在繁殖物、特别是种子的情况下,还可进行一层或多层涂布。
如上所述,可依据本发明处理所有的植物及其部位。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处理了野生植物种和植物栽培种,或由常规生物育种方法(如杂交或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的植物种和植物栽培种,以及这些种和栽培种的部位。在一个更优选实施方案中,处理了由遗传工程-如果适当的话还可与常规方法相结合一获得的转基因植物及植物栽培种(遗传修饰的生物)及其部位。术语“部位”或“植物的部位”或“植物部位”解释如上。
特别优选地,各种情形下市售或已被使用的植物栽培种的植物均依据本发明进行处理。
依据植物种或植物栽培种、其种植地点及生长条件(土壤、气候、植物生长期、营养),本发明的处理也可产生超加和(“协同”)效应。由此,例如,对于可按本发明使用的物质和组合物,可降低其施用率和/或加宽其活性谱和/或提高其活性,可改善植物生长、提高高温或低温耐受性、提高对干旱或者对水或土壤中含盐量的耐受性、提高开花品质、使采收更简易、加速成熟、提高采收产量、改善采收产品的质量和/或提高其营养价值、改善采收产品的贮存稳定性和/或其加工性能,这些超过了实际预期的效果。
优选根据本发明处理的转基因植物或植物栽培种(即通过遗传工程获得的植物或植物栽培种)包括在遗传修饰过程中接受了遗传物质的所有植物,所述遗传物质将特别有利的有用特性(“特征”)赋予所述植物。所述特性的实例有改善植物生长、提高高温或低温耐受性、提高对干旱或者对水或土壤中含盐量的耐受性、提高开花品质、使采收更简易、加速成熟、提高采收产量、改善采收产品的质量和/或提高其营养价值、改善采收产品的贮存稳定性和/或其加工性能。还特别强调的所述特性的实例为改善植物对有害动物及微生物的抵抗力,例如对昆虫、螨虫、植物致病真菌、细菌和/或病毒的抵抗力,以及提高植物对某些除草活性化合物的耐受性。可列举的转基因植物的实例为重要的作物植物,例如谷物(小麦、稻)、玉米、大豆、马铃薯、棉花、油菜及果树(苹果、梨、柑橘类水果以及葡萄),特别强调的为玉米、大豆、马铃薯、棉花和油菜。特别强调的特性为通过在植物体内形成毒素、特别是由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遗传物质(例如基因CryIA(a)、CryIA(b)、CryIA(c)、CryIIA、CryIIIA、CryIIIB2、Cry9c、Cry2Ab、Cry3Bb和CryIF以及其结合)在植物体内形成的毒素来提高植物对昆虫的抵抗力(以下称“Bt植物”)。进一步特别强调的特性有植物对某些除草活性化合物的提高的耐受性,例如咪唑啉酮类、磺酰脲类、草甘膦(glyphosate)或膦基麦黄酮(phosphinotricin)(例如“PAT”基因)。赋予所述需要特征的基因也可在转基因植物体内相互组合。可列举的“Bt植物”的实例有市售的商标名称为YIELD GARD(例如玉米、棉花、大豆)、KnockOut(例如玉米)、StarLink(例如玉米)、Bollgard(棉花)、Nucotn(棉花)以及NewLeaf(马铃薯)的玉米品种、棉花品种、大豆品种和马铃薯品种。可列举的具有除草剂耐受性的植物的实例有市售的商标名称为Roundup Ready(具有草甘膦耐受性,例如玉米、棉花、大豆)、Liberty Link(具有膦基麦黄酮耐受性,例如油菜)、IMI(具有咪唑啉酮耐受性)以及STS(具有磺酰脲耐受性,例如玉米)的玉米品种、棉花品种和大豆品种。可列举的具有除草剂抗性的植物(以常规的除草剂耐受性方式育种的植物)还包括名称为Clearfield的市售品种(例如玉米)。当然,以上叙述也适用于具有所述的基因特征或待开发的基因特征的植物栽培种,以及将在未来进行开发和/或上市的植物栽培种。
依据其具体的物理和/或化学特性,本发明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可转化为常规制剂,例如溶液剂、乳剂、悬浮剂、粉剂(powder)、粉末剂(dust)、泡沫剂、膏剂、可溶性粉剂、颗粒剂、气雾剂、悬浮乳剂浓缩物、用活性化合物浸渍的天然和合成材料、聚合材料与种子包衣组合物中的微胶囊剂,以及ULV冷却与加温弥雾制剂。
所述制剂以已知方式制备,例如将活性化合物或活性化合物结合物与填充剂混合,即与液体溶剂、加压液化气和/或固体载体混合,任选同时使用表面活性剂,即乳化剂和/或分散剂和/或发泡剂。
如果使用的填充剂为水,还可使用例如有机溶剂作为辅助溶剂。适合的液体溶剂主要有芳香族化合物,例如二甲苯、甲苯或烷基萘;氯化芳烃或氯化脂族烃,例如氯苯、氯乙烯或二氯甲烷;脂族烃,例如环己烷或石蜡(如石油馏分);矿物油和植物油;醇,例如丁醇或乙二醇及其醚和酯;酮,例如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或环己酮;强极性溶剂,例如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亚砜,或者水。
液化气填充剂或载体的含义应被理解为标准温度及大气压下为气态的液体,例如气溶胶喷雾剂如丁烷、丙烷、氮气及二氧化碳。
适合的固体载体为例如铵盐和粉碎的天然矿物,如高岭土、粘土、滑石粉、白垩、石英、凹凸棒石、蒙脱石或硅藻土;以及粉碎的合成矿物,如细碎的二氧化硅、氧化铝和硅酸盐。适合于颗粒剂的固体载体为例如粉碎并分级的天然岩石,如方解石、大理石、浮石、海泡石和白云石;或合成的无机和有机粉颗粒;以及有机材料颗粒,例如锯屑、椰壳、玉米穗轴和烟草茎。适合的乳化剂和/或发泡剂为例如非离子和阴离子乳化剂,如聚氧乙烯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脂肪醇醚例如烷基芳基聚乙二醇醚、烷基磺酸酯、烷基硫酸酯、芳基磺酸酯或蛋白质水解产物。适合的分散剂为例如木素亚硫酸盐废液和甲基纤维素。
制剂中可使用增粘剂,例如羧甲基纤维素;粉末、颗粒或胶乳形式的天然及合成聚合物,例如阿拉伯树胶、聚乙烯醇及聚乙酸乙烯酯;或天然磷脂,例如脑磷脂和卵磷脂,以及合成磷脂。其它添加剂可为矿物油及植物油。
可使用着色剂,例如无机颜料——如氧化铁、氧化钛和普鲁士蓝,有机染料——如茜素染料、偶氮染料和金属酞菁染料,以及微量营养物——如铁盐、锰盐、硼盐、铜盐、钴盐、钼盐和锌盐。
由市售制剂制备的使用形式的活性化合物含量可在较宽范围内变化。用于防治有害动物例如昆虫和螨虫的使用形式的活性化合物的浓度可为0.0000001~95重量%、优选0.0001~1重量%的活性化合物。施用的方式与使用形式相适应。
用于防治有害植物致病菌的制剂通常包括0.1~95重量%、优选0.5~90重量%的活性化合物。
本发明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可以其本身、其制剂形式或由其制备的使用形式使用,例如制成即可使用的溶液、乳油、乳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粉末剂和颗粒剂。以常规方式进行施用,例如通过灌溉(浇灌)、滴灌、喷雾、雾化、撒播、撒粉、喷沫(foaming)、涂布(spreading-on),以及作为用于干种处理的粉剂、用于种子处理的溶液、用于种子处理的水溶性粉剂、用于浆体(slurry)处理的水溶性粉剂,或者通过外表包被方法(encrusting)等。
在市售制剂和由这些制剂制备的使用形式中,本发明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可混合有其它活性化合物,例如杀虫剂、引诱剂、消毒剂、杀细菌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真菌剂、生长调节剂或除草剂。
当使用本发明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时,施用率可在较宽范围内变化,这取决于施用的类型。当处理植物部位时,活性化合物结合物的施用率通常为0.1至10000g/ha(公顷),优选10至1000g/ha。当处理种子时,活性化合物结合物的施用率通常为0.001至50g/千克种子,优选0.01至10g/千克种子。当处理土壤时,活性化合物结合物的施用率通常为0.1至10000g/ha,优选1至5000g/ha。
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可直接、以浓缩物或一般常规制剂形式使用,例如以粉剂、颗粒剂、溶液剂、悬浮剂、乳剂或膏剂的形式使用。
上述制剂可以本身已知的方式制备,例如将活性化合物与至少一种溶剂或稀释剂、乳化剂、分散剂和/或粘合剂或固定剂、防水剂混合,需要的话还可与干燥剂及UV稳定剂混合,并且需要的话也可与着色剂、颜料及其它加工助剂混合。
以下实施例显示出了本发明活性化合物结合物的良好杀菌作用。虽然单个活性化合物的杀菌作用较弱,但结合物的作用超过了活性的简单加和。
活性化合物结合物的杀菌作用高于活性化合物单独使用时的作用的总和时,杀菌剂即会表现出协同效应。
给定的两种活性化合物的结合物的预期杀菌作用可按照S.R.Colby的如下方法计算(“Calculating Synergistic and AntagonisticResponses of Herbicide Combinations”,Weeds

15,20-22) 若 X为以施用率mg/ha施用活性化合物A时的药效, Y为以施用率ng/ha施用活性化合物B时的药效,并且 E为以施用率mg/ha和ng/ha施用活性化合物A和B时的药效, 则 本发明中,药效以%计。0%药效表示相当于对照组的药效,而当药效为100%时表示未观察到感染。
若实际的杀菌作用高于计算值,则结合物的活性具有超加和性,即存在协同效应。此时,实测的药效必定高于用上式计算的预期药效(E)值。
应用实施例 实施例A 柄锈菌试验(小麦)/保护性 溶剂 50重量份的N,N-二甲基乙酰胺 乳化剂1重量份的烷基芳基聚乙二醇醚 为制备活性化合物的适当制剂,将1重量份的活性化合物与所述量的溶剂和乳化剂或市售的活性化合物制剂混合,并用水将浓缩物稀释至所需浓度。
为测试保护活性,用活性化合物的制剂以所述的施用率喷洒植物幼苗。待喷涂层变干后,将隐匿柄锈菌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撒在植株上。将植株置于温度为20℃、相对大气湿度为100%的培养室中48小时。
然后将植株置于温度约20℃、相对大气湿度为80%的温室中以促进锈病孢子堆(rust postule)的形成。
接种后10天进行评估。0%表示无效,与对照组相当,而100%的有效率表示未观察到感染。
表A柄锈菌试验(小麦)/保护性 *实测值=实测活性 **计算值=采用Colby公式计算的活性 实施例B 白粉菌试验(小麦)/保护性 溶剂 50重量份的N,N-二甲基乙酰胺 乳化剂1重量份的烷基芳基聚乙二醇醚 为制备活性化合物的适当制剂,将1重量份的活性化合物与所述量的溶剂和乳化剂或市售的活性化合物制剂混合,并用水将浓缩物稀释至所需浓度。
为测试保护活性,用活性化合物的制剂以所述的施用率喷洒植物幼苗。
待喷涂层变干后,将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 gaminis f.sp.tritici)的孢子撒在植株上。将植株置于温度为约20℃、相对大气湿度为约80%的温室中以促进霉孢子堆(mildew pustule)的形成。
接种后7天进行评估。0%表示相当于对照组的药效,而100%的药效表示未观察到感染。
表B白粉菌试验(小麦)/保护性 *实测值=实测活性 **计算值=采用Colby公式计算的活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杀菌活性的化合物结合物,包括甲酰胺(1-1)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和至少一种选自以下所列的活性化合物
(2-1)氟嘧菌酯、(2-2)(2E)-2-(2-{[6-(3-氯-2-甲基苯氧基)-5-氟-4-嘧啶基]氧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乙酰胺、(2-3)肟菌酯、(2-4)(2E)-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2-(2-{[({(1E)-1-[3-(三氟甲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酰胺、(2-5)(2E)-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2-{2-[(E)-({1-[3-(三氟甲基)苯基]乙氧基}亚氨基)甲基]苯基}乙酰胺、(2-6)肟醚菌胺、(2-7)5-甲氧基-2-甲基-4-(2-{[({(1E)-1-[3-(三氟甲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4-二氢-3H-1,2,4-三唑-3-酮、(2-8)醚菌胺、(2-9)啶氧菌酯、(2-10)吡唑醚菌酯、(3-1)戊环唑、(3-2)乙环唑、(3-3)丙环唑、(3-4)苯醚甲环唑、(3-5)糠菌唑、(3-6)环唑醇、(3-7)己唑醇、(3-8)戊菌唑、(3-9)腈菌唑、(3-10)四氟醚唑、(3-11)粉唑醇、(3-12)氟环唑、(3-13)氟硅唑、(3-14)硅氟唑、(3-15)丙硫菌唑、(3-16)腈苯唑、(3-17)戊唑醇、(3-18)种菌唑、(3-19)叶菌唑、(3-20)灭菌唑、(3-21)双苯三唑醇、(3-22)三唑醇、(3-23)三唑酮、(3-24)氟喹唑、(3-25)唑喹菌酮、(4-1)苯氟磺胺、(4-2)对甲抑菌灵、(5-1)异丙菌胺、(5-2)苯噻菌胺、(6-1)2-氯-N-(1,1,3-三甲基-2,3-二氢化茚-4-基)烟酰胺、(6-2)啶酰菌胺、(6-3)呋吡唑灵、(6-4)噻唑菌胺、(6-5)环酰菌胺、(6-6)环丙酰菌胺、(6-7)2-氯-4-(2-氟-2-甲基-丙酰基氨基)-N,N-二甲基-苯甲酰胺、(6-8)Picobenzamid、(6-9)苯酰菌胺、(6-10)3,4-二氯-N-(2-氰基苯基)异噻唑-5-甲酰胺、(6-11)萎锈灵、(6-12)噻酰菌胺、(6-13)硅噻菌胺、(7-1)代森锰锌、(7-2)代森锰、(7-3)代森联、(7-4)丙森锌、(7-5)福美双、(7-6)代森锌、(7-7)福美锌、(8-1)苯霜灵、(8-2)呋霜灵、(8-3)高效苯霜灵、(9-1)嘧菌环胺、(9-2)嘧霉胺、(10-1)6-氯-5-[(3,5-二甲基异噁唑-4-基)磺酰基]-2,2-二氟-5H-[1,3]间二氧杂环戊烯并[4,5-f]苯并咪唑、(10-2)苯菌灵、(10-3)多菌灵、(10-4)苯咪唑菌、(10-5)麦穗宁、(10-6)噻菌灵、(11-1)霜霉威、(11-2)霜霉威盐酸盐、(11-3)霜霉威-三乙膦酸铝、(12-1)敌菌丹、(12-2)灭菌丹、(12-3)异菌脲、(12-4)腐霉利、(12-5)乙烯菌核利、(13-1)多果定、(13-2)双胍盐、(13-3)双胍辛胺乙酸盐、(14-1)氰霜唑、(14-2)咪鲜胺、(14-3)咪唑嗪、(14-4)稻瘟酯、(15-1)4-十二烷基-2,6-二甲基吗啉、(15-2)十三吗啉、(15-3)十二环吗啉、(15-4)丁苯吗啉、(16-1)拌种咯、(16-2)硝吡咯菌素、(17-1)膦酸、(18-1)2-(2,3-二氢-1H-茚-5-基)-N-[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18-2)N-[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2-(甲氧基亚氨基)-2-(5,6,7,8-四氢萘-2-基)乙酰胺、(18-3)2-(4-氯苯基)-N-[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18-4)2-(4-溴苯基)-N-[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18-5)2-(4-甲基苯基)-N-[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18-6)2-(4-乙基苯基)-N-[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19-1)苯并噻二唑、(19-2)敌瘟磷、(19-3)噁唑菌酮、(19-4)噁霜灵、(19-5)螺环菌胺、(19-6)二氰蒽醌、(19-7)苯菌酮、(19-8)咪唑菌酮、(19-9)2,3-二丁基-6-氯-噻吩并[2,3-d]嘧啶-4(3H)酮、(19-10)噻菌灵、(19-11)稻瘟灵、(19-12)春雷霉素、(19-13)四氯苯酞、(19-14)N-({4-[(环丙基氨基)羰基]苯基}磺酰基)-2-甲氧基苯甲酰胺、(19-15)2-(4-氯苯基)-N-{2-[3-甲氧基-4-(丙-2-炔-1-基氧基)苯基]乙基}-2-(丙-2-炔-1-基氧基)乙酰胺、(19-16)喹氧灵、(19-17)丙氧喹啉、(20-1)戊菌隆、(20-2)硫菌灵、(21-1)氰菌胺、(21-2)双氯氰菌胺、(22-1)5-氯-N-[(1S)-2,2,2-三氟-1-甲基乙基]-6-(2,4,6-三氟苯基)[1,2,4]三唑并[1,5-a]嘧啶-7-胺、(22-2)5-氯-N-[(1R)-1,2-二甲基丙基]-6-(2,4,6-三氟苯基)[1,2,4]三唑并[1,5-a]嘧啶-7-胺、(22-3)5-氯-6-(2-氯-6-氟苯基)-7-(4-甲基哌啶-1-基)[1,2,4]三唑并[1,5-a]嘧啶、(22-4)5-氯-6-(2,4,6-三氟苯基)-7-(4-甲基哌啶-1-基)[1,2,4]三唑并[1,5-a]嘧啶、 (22-5)5-氯-6-(2,4,6-三氟苯基)-N-[(1S)-1,2,2-三甲基丙基][1,2,4]三唑并[1,5-a]嘧啶-7-胺、(23-1)2-丁氧基-6-碘-3-丙基-苯并吡喃-4-酮、(23-2)2-乙氧基-6-碘-3-丙基-苯并吡喃-4-酮、(23-3)6-碘-2-丙氧基-3-丙基-苯并吡喃-4-酮、(23-4)2-丁-2-炔基氧基-6-碘-3-丙基-苯并吡喃-4-酮、(23-5)6-碘-2-(1-甲基丁氧基)-3-丙基-苯并吡喃-4-酮、(23-6)2-丁-3-烯基氧基-6-碘代-苯并吡喃-4-酮、(2 3-7)3-丁基-6-碘-2-异丙氧基-苯并吡喃-4-酮。
2.一种具有杀菌活性的化合物结合物,包括一种通式(I)(组1)的甲酰胺和至少一种选自下列组(2)至(2 3)的活性化合物
其中
R代表氢或甲基,
G代表氢、氟或甲基
R1代表氢、卤素、C1-C3烷基或者具有1至7个氟、氯和/或溴原子的C1-C3卤代烷基,
A代表下列A1或A2基团之一
X代表CH或N,
R2代表甲基、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
R3代表氢或氟,
R4代表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
组(2)甲氧基丙烯酸酯类
(2-1)氟嘧菌酯、(2-2)(2E)-2-(2-{[6-(3-氯-2-甲基苯氧基)-5-氟-4-嘧啶基]氧基}苯基)-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乙酰胺、(2-3)肟菌酯、(2-4)(2E)-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2-(2-{[({(1E)-1-[3-(三氟甲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酰胺、(2-5)(2E)-2-(甲氧基亚氨基)-N-甲基-2-{2-[(E)-({1-[3-(三氟甲基)苯基]乙氧基}亚氨基)甲基]苯基}乙酰胺、(2-6)肟醚菌胺、(2-7)5-甲氧基-2-甲基-4-(2-{[({(1E)-1-[3-(三氟甲基)苯基]亚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4-二氢-3H-1,2,4-三唑-3-酮、(2-8)醚菌胺、(2-9)啶氧菌酯、(2-1 0)吡唑醚菌酯,
组(3)三唑类
(3-1)戊环唑、(3-2)乙环唑、(3-3)丙环唑、(3-4)苯醚甲环唑、(3-5)糠菌唑、(3-6)环唑醇、(3-7)己唑醇、(3-8)戊菌唑、(3-9)腈菌唑、(3-10)四氟醚唑、(3-11)粉唑醇、(3-12)氟环唑、(3-13)氟硅唑、(3-14)硅氟唑、(3-15)丙硫菌唑、(3-16)腈苯唑、(3-17)戊唑醇、(3-18)种菌唑、(3-19)叶菌唑、(3-20)灭菌唑、(3-21)双苯三唑醇、(3-22)三唑醇、(3-2 3)三唑酮、 (3-24)氟喹唑、(3-25)唑喹菌酮,
组(4)亚磺酰胺类
(4-1)苯氟磺胺、(4-2)对甲抑菌灵,
组(5)缬氨酰胺类
(5-1)异丙菌胺、(5-2)苯噻菌胺,
组(6)甲酰胺类
(6-1)2-氯-N-(1,1,3-三甲基-2,3-二氢化茚-4-基)-烟酰胺、(6-2)啶酰菌胺、(6-3)呋吡唑灵、(6-4)噻唑菌胺、(6-5)环酰菌胺、(6-6)环丙酰菌胺、(6-7)2-氯-4-(2-氟-2-甲基丙酰基氨基)-N,N-二甲基-苯甲酰胺、(6-8)Picobenzamid、(6-9)苯酰菌胺、(6-10)3,4-二氯-N-(2-氰基苯基)异噻唑-5-甲酰胺、(6-11)萎锈灵、(6-12)噻酰菌胺、(6-13)硅噻菌胺,
组(7)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
(7-1)代森锰锌、(7-2)代森锰、(7-3)代森联、(7-4)丙森锌、(7-5)福美双、(7-6)代森锌、(7-7)福美锌,
组(8)酰基丙氨酸酯类
(8-1)苯霜灵、(8-2)呋霜灵、(8-3)高效苯霜灵,
组(9)苯胺基-嘧啶类
(9-1)嘧菌环胺、(9-2)嘧霉胺,
组(10)苯并咪唑类
(10-1)6-氯-5-[(3,5-二甲基异噁唑-4-基)磺酰基]-2,2-二氟-5H-[1,3]间二氧杂环戊烯并[4,5-f]苯并咪唑、(10-2)苯菌灵、(10-3)多菌灵、(10-4)苯咪唑菌、(10-5)麦穗宁、(10-6)噻菌灵,
组(11)氨基甲酸酯类
(11-1)霜霉威、(11-2)霜霉威盐酸盐、(11-3)霜霉威-三乙膦酸铝,
组(12)二甲酰亚胺类
(12-1)敌菌丹、(12-2)灭菌丹、(12-3)异菌脲、(12-4)腐霉利、(12-5)乙烯菌核利,
组(13)胍类
(13-1)多果定、(13-2)双胍盐、(13-3)双胍辛胺乙酸盐,
组(14)咪唑类
(14-1)氰霜唑、(14-2)咪鲜胺、(14-3)咪唑嗪、(14-4)稻瘟酯,
组(15)吗啉类
(15-1)4-十二烷基-2,6-二甲基吗啉、(15-2)十三吗啉、(15-3)十二环吗啉、(15-4)丁苯吗啉,
组(16)吡咯类
(16-1)拌种咯、(16-2)硝吡咯菌素,
组(17)膦酸酯类
(17-1)膦酸,
组(18)苯基乙酰胺类
(18-1)2-(2,3-二氢-1H-茚-5-基)-N-[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18-2)N-[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2-(甲氧基亚氨基)-2-(5,6,7,8-四氢萘-2-基)乙酰胺、(18-3)2-(4-氯苯基)-N-[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18-4)2-(4-溴苯基)-N-[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18-5)2-(4-甲基苯基)-N-[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18-6)2-(4-乙基苯基)-N-[2-(3,4-二甲氧基苯基)乙基]-2-(甲氧基亚氨基)乙酰胺,
组(19)杀菌剂
(19-1)苯并噻二唑、(19-2)敌瘟磷、(19-3)噁唑菌酮、(19-4)噁霜灵、(19-5)螺环菌胺、(19-6)二氰蒽醌、(19-7)苯菌酮、(19-8)咪唑菌酮、(19-9)2,3-二丁基-6-氯-噻吩并[2,3-d]嘧啶-4(3H)酮、(19-10)噻菌灵、(19-11)稻瘟灵、(19-12)春雷霉素、(19-13)四氯苯酞、(19-14)N-({4-[(环丙基氨基)羰基]苯基}磺酰基)-2-甲氧基苯甲酰胺、(19-15)2-(4-氯苯基)-N-{2-[3-甲氧基-4-(丙-2-炔-1-基氧基)苯基]乙基}-2-(丙-2-炔-1-基氧基)乙酰胺、(19-16)喹氧灵、(19-17)丙氧喹啉,
组(20)(硫)脲衍生物
(20-1)戊菌隆、(20-2)硫菌灵,
组(21)酰胺
(21-1)氰菌胺、(21-2)双氯氰菌胺,
组(22)三唑并嘧啶类
(22-1)5-氯-N-[(1S)-2,2,2-三氟-1-甲基乙基]-6-(2,4,6-三氟苯基)[1,2,4]三唑并[1,5-a]嘧啶-7-胺、(22-2)5-氯-N-[(1R)-1,2-二甲基丙基]-6-(2,4,6-三氟苯基)[1,2,4]三唑并[1,5-a]嘧啶-7-胺、(22-3)5-氯-6-(2-氯-6-氟苯基)-7-(4-甲基哌啶-1-基)[1,2,4]三唑并[1,5-a]嘧啶、(22-4)5-氯-6-(2,4,6-三氟苯基)-7-(4-甲基哌啶-1-基)[1,2,4]三唑并[1,5-a]嘧啶、(22-5)5-氯-6-(2,4,6-三氟苯基)-N-[(1S)-1,2,2-三甲基丙基][1,2,4]三唑并[1,5-a]嘧啶-7-胺,
组(23)碘色酮类
(23-1)2-丁氧基-6-碘-3-丙基-苯并吡喃-4-酮、(23-2)2-乙氧基-6-碘-3-丙基-苯并吡喃-4-酮、(23-3)6-碘-2-丙氧基-3-丙基-苯并吡喃-4-酮、(23-4)2-丁-2-炔基氧基-6-碘-3-丙基-苯并吡喃-4-酮、(23-5)6-碘-2-(1-甲基-丁氧基)-3-丙基-苯并吡喃-4-酮、(23-6)2-丁-3-烯基氧基-6-碘代-苯并吡喃-4-酮、(23-7)3-丁基-6-碘-2-异丙氧基-苯并吡喃-4-酮。
3.如权利要求2中所要求保护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包括一种权利要求2中提出的通式(I)(组1)的甲酰胺,其中
R代表氢或甲基,
G代表氢或甲基,
R1代表氢、氟、氯、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单氟甲基、二氟甲基、三氟甲基、单氯甲基、二氯甲基或三氯甲基,
A代表下列A1或A2基团之一
X代表CH或N,
R2代表甲基、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
R3代表氢或氟,
R4代表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
4.如权利要求2中所要求保护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其包括甲酰胺(1-9)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组1)和至少一种选自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组(2)至(23)的活性化合物。
5.如权利要求2中所要求保护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其包括甲酰胺(1-13)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1-甲基-4-(三氟甲基)-1H-吡咯-3-甲酰胺(组1)和至少一种选自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组(2)至(23)的活性化合物。
6.如权利要求2中所要求保护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其包括甲酰胺(1-25)N-[2-(1,3-二甲基丁基)-3-噻吩基]-2-甲基-4-(三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组1)和至少一种选自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组(2)至(23)的活性化合物。
7.权利要求1或2中所要求保护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用于防治有害的植物致病菌的用途。
8.权利要求1或2中所要求保护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用于处理种子的用途。
9.权利要求1或2中所要求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用于处理转基因植物的用途。
10.权利要求1或2中所要求保护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用于处理转基因植物的种子的用途。
11.权利要求1或2中所要求保护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处理过的种子。
12.一种防治有害的植物致病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或2所要求保护的一种活性化合物结合物施用于有害的植物致病菌和/或生境和/或种子。
13.一种制备杀菌组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或2所要求保护的活性化合物结合物与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混合。
全文摘要
新的活性物质结合物由其中R、G、R1和A如说明书所定义的通式(I)(组1)的甲酰胺和说明书所列的组(2)至组(23)的活性物质制得,并且该结合物具有非常优良的杀菌性能。
文档编号A01N43/36GK101184391SQ200680019005
公开日2008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6日
发明者U·瓦克亨多夫-诺伊曼, P·达门, R·邓克尔 申请人:拜尔农作物科学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