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个体中华鲟幼鱼的食性转化方法

文档序号:310660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大个体中华鲟幼鱼的食性转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个体中华鲟幼鱼的食性转化方法。
技术背景中华鲟"cj》e/^er幻'/7e;wis Gray)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又称 为"水中熊猫"、"国宝",对于研究物种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具有极高的科学、社会、生态研究价值。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鱼类, 距今已有一亿五千多万年的历史,同时代的大部分生物都己灭绝,因 此中华鲟被称为水中的活化石。中华鲟寿命长,性成熟晚,雄性的性 成熟周期为9年以上,而雌性高达16年以上。中华鲟主要分布于长 江,是一种江海洄游性鱼类,它一生主要生活在海洋中,性成熟个体 5 6月由近海进入长江,上溯数千公里,于9 11月到达长江上游 的川江段至金沙江下游江段进行产卵繁殖(在葛洲坝截流以前),另外 葛洲坝截流后原有坝上产卵场消失,在宜昌葛洲坝下江段形成较大规 模的产卵场。当年孵化后的仔幼鱼降河而下,于翌年5 6月到达长 江口; 7 8月在咸淡水河口索饵;9月后入海育肥过冬,直至性成 熟后再进行溯河生殖洄游。通过分析研究2006年5 9月长江口水域中华鲟幼鱼的食物组 成及摄食的月份变化表明,长江口中华鲟幼鱼以底栖小型鱼类、多毛 类和端足类为主要食物,兼食虾类、蟹类及瓣鳃类等一些小型底栖动物。幼鱼的摄食率和摄食强度较高,且摄食强度存在着月份变化。主要饵料生物组成有明显的月变化。其中5月份主要食物种类为多毛类 和蟹类,6月份为鱼类和端足类,7月份为鱼类和多毛类,8月份采 集样本较少且距起捕时间过久为空胃,9月份为鱼类和虾类。随着月 份的变化、栖息地的变更以及个体的生长,中华鲟幼鱼由摄食多种小 型食物类群的种类逐渐转向相对单一大型的食物类群的种类,且食物 个体有逐渐增大的趋势。通过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发现,曾是幼鱼重 要铒料的輔类,在研究中发现比例极小,其重量百分比仅占1.81%;而以前未曾记录的虾虎鱼类在食物中所占比例较高,其重量百分比达到 50.54%;等足类以前也未曾记录,其出现频率达到10.07%。因此中 华鲟幼鱼主要摄食底栖动物,属于动物食性。目前水产养殖中很多名贵肉食性鱼类已逐渐被开发为养殖新品 种,但由于其鲜活饲料供应困难,大规模的集约化养殖受到限制,而 采用人工饲料进行投喂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随时随地保证词 料供应,而且价廉物美,减少得病率,在养殖中优先考虑人工词料。 然而这些名优鱼类进行集约化养殖之前必须进行有效的食性驯化,使 之由原先摄食鲜活词料转向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才便于大规模养殖。 在驯化转食过程中,若方法不当,将直接导致食性驯化失败,所驯食 的鱼类全部饿死,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益。目前来看这种食性驯化非常 难,成功率很低。一般肉食性鱼类食性驯化的常规方法如下选择小规格苗种;选 择适宜驯食的饵料;遵循适当的驯食进程。在驯食过程中,在鲜活饵料中逐步加入配合饲料,减少鲜活饵料的含量,或者再改喂加诱食剂 的人工饲料,然后逐渐减少诱食剂的含量,最后完全投喂配合词料。 据报道,野生鯰亲鱼的食性驯化方式如下亲鱼池内可架设2 3个 食台,便于集中投喂,观察吃食情况。开始阶段,可投喂一些低价值 的鲜活鱼(鲢、鳙以及一些野杂鱼)并搭配一些死鱼和畜禽下脚料。经过2周的投喂。逐渐减少鲜活鱼,加大死鱼和畜禽下脚料的比例,并同时投喂由鱼粉和面粉揉和成的食团。投喂量可根据食台剩饵多少以 及水质变化情况进行调整。但这种常规方法对于中华鲟,尤其是大个 体中华鲟幼鱼,食性驯化时难以成功,中华鲟往往都会饿死,因此对 于中华鲟这一个有着古老进化史特点的物种,必须针对其生理与生态 特点,进行发明创造,才可能食性驯化成功。肉食性鱼类驯食过程中驯食规格非常重要, 一般情况下,个体越 小,食性的可塑性越大,驯食越容易, 一般来说都是在小个体鱼类苗种阶段进行食性驯化,如河飩为2 4 cm左右,梭鲈为5 cm左右, 加州鲈鱼为5 6 cm,大口鯰为7 cm左右,这些鱼类的食性驯化都 属于常规方法,技术手段没有创新点。个体越大,鱼类的食性已成定 势而难以驯化,因此大个体肉食性鱼类食性驯化是水产业长期以来的 难点,普通常规方法往往难以奏效,直接导致驯食失败。总而言之, 在常规肉食性鱼类食性驯化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研究发明人工养 殖大个体中华鲟幼鱼的食性转化方法是非常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发明内容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大个体的中华鲟幼鱼进行食性驯化的方法,使其由摄食水蚯蚓转为摄食人工饲料,降低养殖技术 难度,减少养殖成本,提高中华鲟幼鱼养殖成活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由定时定点驯化、饥饿刺激、生态强化、饲料驯化工艺组成,其特征是在开始5天将总投饵量中的一半水蚯蚓置于 养殖池中架设的饵料台中,另,半撒于池中,接下来10天仅将水蚯 蚓置于馆料台中进行定点摄食驯化;每天定时上午9点,下午4点投 喂饵料进行定时摄食驯化;定时定点驯化完成后,停止投喂水蚯虫引3 天,使幼鱼处于饥饿状态,第4天定时定点投喂水蚯躬i,第5天开始 又停止投喂水蚯蚓3天,使幼鱼处于饥饿状态,然后开始人工饲料驯 化过程;人工饲料驯化过程中水温是逐渐递增的,每3天水温提高1 °C,进行水温刺激驯化,从15X:升到25X:,共30天;人工饲料驯化 过程中保持养殖池中处于循环水,形成一定的水流,流速1厘米/秒 左右,对幼鱼的摄食进行水流刺激驯化;经过定时定点驯化、饥饿刺 激后,与生态强化结合,开始人工饲料驯化,每天定时在饵料台上进 行投喂,开始全部投喂水蚯蚓,然后将人工饲料磨碎,混合在水蚯蚓 中,每天逐渐减少水蚯蚓,逐渐增加人工词料比例,直至第20天时, 水蚯蚓与人工饲料各占一半,接下来10天,每天逐渐减少水蚯蚓, 逐渐增加人工词料比例,第30天时,水蚯蚓占15%,人工饲料占85%, 紧接着10天用纱布挤出水蚯蚓汁,将水蚯顿汁浇于人工饲料上,每 天逐渐减少水蚯蚓汁含量,直至完全不加水蚯蚓汁。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经过定时定点驯化、饥饿刺激后开始人工词料 驯化,驯化时结合温度与水流等生态因子的综合强化以及养殖环境控制,促进中华鲟幼鱼s^食人工饲料,在驯化过程中定期动态地对中华 鲟幼鱼进行分级筛选,减少摄食的竞争压力,综合调控的食性驯化方式,驯化成功率提高至90%以上(常规的食性驯化方法仅仅通过饵料 成分比例的变化进行驯化,难以获得成功,直接导致食性驯化失败)。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人工养殖大个体中华鲟幼鱼的食性转化"共需时67天。按时间进程实施如下选择健康、活力较好的大个体中华鲟幼鱼, 一般来说全长在25cm 以上,体重在50g以上。养殖池面积为l平方米,水深65厘米,每 个池子可放养10尾左右,先将养殖池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洗 净后放水,然后放入中华鲟幼鱼。在池中暂养5天后开始驯化。在养殖池中架设饵料台,在第6 — 10天将总投饵量中的一半水蚯 蚓置于饵料台中,另一半撒于池中;接下来第11—20天仅将水蚯蚓 置于饵料台中供中华鲟摄食,对中华鲟进行定点摄食驯化。每天定时 上午9点,下午4点投喂饵料,对中华鲟进行定时摄食驯化。定时定点驯化完成后,第21—23天停止投喂水蚯弼I3天,使中 华鲟幼鱼处于饥饿状态,第24天定时定点投喂水蚯弼l,第25 —27天 开始又停止投喂水蚯蚓3天,使中华鲟幼鱼处于饥饿状态,然后开始 人工饲料驯化过程。人工饲料驯化过程中水温是逐渐递增的,从第28天开始每3天 水温提高rC,进行水温刺激驯化,从15"升到25'C,共30天,第 57天以后保持水温25°C。人工饲料驯化过程中保持养殖池中处于循环水,形成一定的水流,流速在1厘米/秒左右,对中华鲟幼鱼的摄 食进行水流刺激驯化。经过定时定点驯化、饥饿刺激后,与生态强化结合,开始人工饲料驯化。第28天开始每天定时在设立的饵料台上进行投喂,开始全 部投喂水蚯蚓,然后将人工饲料磨碎,混合在水蚯蚓中,每天逐渐减 少水蚯蚓,逐渐增加人工饲料比例,直至第47天时,水蚯弼l与人工 饲料各占一半。接下来第48 — 57天,每天逐渐减少水蚯顿,逐渐增 加人工饲料比例,第57天时,水蚯蚓占15%,人工饲料占85%。紧接 着第58_67天用纱布挤出水蚯蚓汁,将水蚯蚓汁浇于人工饲料上, 每天逐渐减少水蚯蚓汁含量,直至第67天完全不加水蚯顿汁,至此 食性驯化过程完成。在驯化过程中,按照摄食与生长状况,定期动态地将中华鲟幼鱼 分到优、中、劣3个池子中,减少个体差异导致的摄食竞争影响,每 5天观察每个池子中华鲟幼鱼的摄食与生长状况,按照优、中、劣3 个层次,将中华鲟在3个池子中动态调整,这样可大大提高驯化成功 率。在整个食性驯化过程中必须保持养殖环境安静,在养殖池上方加 盖太阳网,避免强光,保持弱光环境。为避免多余的未吃完的佴料污 染水质,每次投饵1小时后将剩饵用虹吸管吸出。2008年共驯化大个体中华鲟幼鱼60天,驯化成功55尾,成功 率为91.67%。
权利要求
1、大个体中华鲟幼鱼的食性转化方法,由定时定点驯化、饥饿刺激、生态强化、饲料驯化工艺组成,其特征是在开始5天将总投饵量中的一半水蚯蚓置于养殖池中的饵料台中,另一半撒于池中,接下来10天仅将水蚯蚓置于饵料台中进行定点摄食驯化;每天定时上午9点,下午4点投喂饵料进行定时摄食驯化;定时定点驯化完成后,停止投喂水蚯蚓3天,使幼鱼处于饥饿状态,第4天定时定点投喂水蚯蚓,第5天开始又停止投喂水蚯蚓3天,使幼鱼处于饥饿状态,然后开始人工饲料驯化过程;人工饲料驯化过程中水温逐渐递增,每3天水温提高1℃,进行水温刺激驯化,从15℃升到25℃,共30天;人工饲料驯化过程中保持养殖池中处于循环水,形成一定的水流,流速1厘米/秒左右,对幼鱼的摄食进行水流刺激驯化;经过定时定点驯化、饥饿刺激与生态强化结合,开始人工饲料驯化,每天定时在饵料台上进行投喂,开始全部投喂水蚯蚓,然后将人工饲料磨碎,混合在水蚯蚓中,每天逐渐减少水蚯蚓,逐渐增加人工饲料比例,直至第20天时,水蚯蚓与人工饲料各占一半,接下来10天,每天逐渐减少水蚯蚓,逐渐增加人工饲料比例,第30天时,水蚯蚓占15%,人工饲料占85%,紧接着10天用纱布挤出水蚯蚓汁,将水蚯蚓汁浇于人工饲料上,每天逐渐减少水蚯蚓汁含量,直至完全不加水蚯蚓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个体中华鲟幼鱼的食性转化方法, 其特征是在驯化中,按照摄食与生长状况,定期动态地将中华鲟幼鱼分级筛选到优、中、劣3个池子中,减少个体差异导致的摄食竞争。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个体中华鲟幼鱼的食性转化方法, 其特征是驯化中保持养殖环境安静,在养殖池上方加盖太阳网,避免 强光,保持弱光环境,每次投饵1小时后将剩饵用虹吸管吸出避免多 余的未吃完的饵料污染水质。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大个体中华鲟幼鱼的食性转 化方法,其特征是选择全长在25cm以上,体重在50g以上健康、活 力较好的大个体中华鲟幼鱼在池中暂养5天后开始驯化,养殖池面积 为1平方米,水深65厘米,每个池子放养10尾左右,养殖池先用高 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洗净后放水,然后放入中华鲟幼鱼。
全文摘要
大个体中华鲟幼鱼的食性转化方法,涉及中华鲟幼鱼的食性驯化,需要提供一种对大个体中华鲟幼鱼进行食性驯化的方法,本发明由定时定点驯化、饥饿刺激、生态强化、饲料驯化工艺组成,其特征是定时定点驯化完成后,停止投喂水蚯蚓3天,第4天定时定点投喂水蚯蚓,第5天开始又停止投喂水蚯蚓3天,使幼鱼处于饥饿状态;人工饲料驯化过程中,进行水温刺激、水流刺激驯化;经过定时定点驯化、饥饿刺激与生态强化结合,人工饲料驯化每天逐渐减少水蚯蚓,逐渐增加人工饲料比例,第30天时,水蚯蚓占15%,人工饲料占85%,紧接着10天用纱布挤出水蚯蚓汁,将水蚯蚓汁浇于人工饲料上,每天逐渐减少水蚯蚓汁含量,直至完全不加水蚯蚓汁。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1647413SQ20081004157
公开日2010年2月17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11日
发明者冯广朋, 刘鉴毅, 平 庄, 章龙珍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