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外用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149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皮肤外用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皮肤外用剂。
背景技术
色斑、雀斑是黑色素的生成和代谢平衡被破坏,在表皮细胞上黑色素过量积蓄后的产物。其原因是炎症、激素平衡、遗传因素等各种因素,并且受到紫外线的影响而加剧。 美白剂缓和已增加的色素沉淀。其中,作为应用于防止皮肤的黑化或色斑、雀斑等,保持原本的白皙肌肤的美白化妆品中的物质,已知有曲酸、熊果苷、氢醌单苄醚、过氧化氢等。然而,如果配合上述美白剂,虽然稍微有淡化色黑的皮肤的效果,但是对于由紫外线引起的炎症不具有抑制效果,在安全性方面仍有大量问题存在,作为美白化妆品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充分效果。此外,作为抑制由于紫外线所引起的炎症的美白剂,已知有为维生素C以及其衍生物。然而,上述化合物的美白效果的程度、以及在制剂中的稳定性等方面仍不能令人满
辰、O此外,一直以来,在化妆品、准医药部、医药品中,作为防腐杀菌剂,频繁地使用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等对羟基苯甲酸酯类。近年来,以低刺激性和敏感肌肤用等为诉求的化妆品相继上市,期望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的使用量降低及替代方法等。作为该方法,已提出植物提取物的配合、1,2_戊二醇和 1,2-己二醇等烷二醇的配合等各种方法(专利文献1 幻。然而,上述成分配合在化妆品等中时,从对制剂的质构和稳定性等的影响、味道等嗜好性的观点出发,其使用量受到限制。粉刺(寻常性痤疮)的病况大致分为1)作为非炎症性皮疹的面疱、幻红色丘疹等的炎症性丘疹、3)瘢痕、4)炎症后色素沉着。粉刺的治疗根据病况,单独实施或组合实施1) 局部外用疗法,幻全身内服疗法,幻物理疗法这3种治疗方法。其中局部外用疗法是对于除瘢痕以外的症状有效的治疗方法,至今已开发了配合各种有效成分的外用剂(非专利文献 1)。粉刺的发病机理大致分成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面疱形成,第二阶段是发生炎症。面疱是由过量的皮脂分泌和毛孔部分角质化加剧,导致毛孔堵塞,毛囊内皮脂存积而形成的。 由于面疱是适合作为皮肤常存菌的厌氧性细菌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 以下缩写为“P. acnes”)生存的环境,因而在面疱中该细菌数增加,产生细胞外炎症诱发物质,由此引起红色丘疹等炎症性丘疹(非专利文献幻。作为这种粉刺预防、改善的方法,已知有洗面来防止成为毛孔堵塞原因的皮脂(甘油三酯)或角质肥厚,使用维生素B6等抗皮脂溢剂,用间苯二酚、水杨酸等将无用的角质早期剥离,用抑制P. acnes的生长繁殖的高杀菌效果的抗菌性物质如异丙基甲基苯酚来防止恶化,使用抗炎症剂等(非专利文献3)。 另外,对于炎症后的色素沉着,用维生素C(抗坏血酸)衍生物的局部外用疗法也受到注目 (非专利文献1);并且,报道了通过将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剂和抗菌或抗粉刺剂组合,来预防或改善粉刺痕迹暗黑的方法(专利文献6、7)。此外,在人的体臭中臭味独特的腋臭是由腋窝部的大汗腺所分泌的糖蛋白、脂质等被皮肤细菌产生的酶分解,从而产生挥发性、异臭性的脂肪酸等原因所导致(非专利文献4)。特别是,作为产生强烈不愉快腋臭的原因细菌,可以列举出干燥棒状杆菌 (Corynebacterium xerosis),由于是亲脂性菌,其在皮脂腺和汗腺多的腋部被检测出。还提出了作为对棒状杆菌属的细菌有效的抗菌剂、腋臭用组合物,以及一直以来作为食品 化妆品的防腐剂或保存剂使用的脂肪酸蔗糖酯(专利文献8)、作为除菌 杀菌成分的三氯生以及异丙基甲基苯酚(专利文献9)、可食用的萱草花的花蕾提取物(专利文献10)、为了提高抗菌活性的烷二醇和溶菌酶(专利文献11)。为了防止腋臭,必须具有抑汗和杀菌这2个功能。现有技术中,作为抑汗的一个例子,是将羟基氯化铝(Hydroxy-aluminum chloride,氯化铝水合物)等铝盐作为收敛剂使用。此外,作为杀菌的一个例子,是将苯扎氯铵(BENZALKONIUM CHLORIDE)等具有广泛的杀菌活性的物质作为杀菌剂使用(非专利文献3)。然而,还未发现具有充分效果的防臭活性剂。如上所述,现有技术虽然对于以美白、防腐抗菌、粉刺预防·改善以及防臭为目的的皮肤外用剂进行大量研究讨论,但是仍然难以兼顾充分的效果和制剂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杜鹃醇(rhododendrol)及其一部分衍生物具有优异的美白作用, 以及对于特定菌表现出抗菌效果,因而提出了将其应用于皮肤外用剂中(专利文献12 14)。此外还报道了包含杜鹃醇的苯丁烷类化合物(phenylbutanoid)类对于多种菌表现出抗菌作用(非专利文献5)。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8-7336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8-73368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平10-182333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平10-203955号公报专利文献5 日本特开平11-322591号公报专利文献6 日本特开2002-145802号公报专利文献7 日本专利第观83368号公报专利文献8 日本特开2002-255775号公报专利文献9 日本特开2006-96719号公报专利文献10 日本特开2007-1948号公报专利文献11 日本特开2007-145750号公报专利文献12 日本专利第3340935号公报专利文献13 日本特开2008-7432号公报专利文献14 国际公开第09-084200号小册子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1 =Fragrance Journal,2007 年,第 35 卷,第 5 号,p. 12-17非专利文献2 :Cosmetic Stage,2007 年,第 1 卷,第 5 号,p. 23-27非专利文献3 =Fragrance Journal, 2003 年,第 31 卷,第 3 号,p. 23-28非专利文献4 今門純久著,《汗O t ^ T ^ ” -J >汗腺疾患》,Mon Book Derma, 2007 年 3 月,p. 45-47
非专利文献 5 :P.Srinivasa Reddy, Kaiser Jamil et al, Pharmaceutical Biology,39,236-238, 200
发明内容
然而,上述杜鹃醇及其衍生物在被广泛用作化妆品主剂的低极性溶剂中的溶解性方面存在问题,难以应用于各种化妆品制剂中。另外,基于同样的理由,对于充分发挥杜鹃醇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性的研究讨论也有限。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低极性溶剂中的溶解性提高、在各种化妆品制剂中的应用容易的新型的杜鹃醇衍生物,以及含有该杜鹃醇衍生物的皮肤外用剂,该皮肤外用剂的美白效果、防腐抗菌效果、粉刺预防·改善效果以及防臭效果优异。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潜心研究,其结果发现与杜鹃醇、酚羟基被酰化的杜鹃醇衍生物等相比较,以下述通式(1)表示的杜鹃醇的丁基上的羟基被酰化的新型杜鹃醇衍生物,在被广泛用作化妆品主剂的低极性溶剂中的溶解性优异。因而,其在各种化妆品制剂中的应用变得容易,进而确认其能够充分发挥美白效果、对细菌的抗菌效果、对粉刺原因菌P. acnes的增殖阻碍效果、粉刺痕迹的预防 改善效果、以及对不愉快腋臭发生的原因细菌干燥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xerosis)的杀菌效果,从而完成本发明。即,本发明提供一种皮肤外用剂,其含有以下述通式(1)表示的杜鹃醇衍生物。
权利要求
1.一种皮肤外用剂,其含有以下述通式(1)表示的杜鹃醇衍生物,
2. 一种美白化妆品,其含有以下述通式(1)表示的杜鹃醇衍生物,20的酰基c
3. 一种美白剂,其将以下述通式(1)表示的杜鹃醇衍生物作为有效成分,
4. 一种防腐杀菌剂,其将以下述通式(Ia)表示的杜鹃醇衍生物作为有效成分,
5. 一种粉刺皮肤用皮肤外用剂,其含有以下述通式(Ia)表示的杜鹃醇衍生物,
6.一种防臭用皮肤外用剂,其含有以下述通式(Ia)表示的杜鹃醇衍生物,
7. 一种防臭剂,其将以下述通式(Ia)表示的杜鹃醇衍生物作为有效成分,
8. 一种杜鹃醇衍生物,其以下述通式(Ib)表示,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皮肤外用剂。本发明的皮肤外用剂通过提高对低极性溶剂的溶解性,易于应用在各种化妆品制剂中,在美白作用和抗菌作用、粉刺预防·改善作用、防臭作用中也表现优异。所述皮肤外用剂的特征在于含有以下述通式(1)表示的杜鹃醇衍生物。(式中,R1表示碳原子数为2~20的酰基,R2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为2~20的酰基。)。
文档编号A01N37/40GK102164489SQ20098013771
公开日2011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6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7日
发明者佐佐木稔, 佐藤晃司, 杉本华子, 池本毅 申请人:花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