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姬松茸培养料二次发酵的干热式加温炉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1190阅读:5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姬松茸培养料二次发酵的干热式加温炉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产食用菌用的加热设备,特别是一种用于姬松茸、蘑菇等 食用菌培养料二次发酵用的干热式加温炉灶。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栽培姬松茸、蘑菇等食用菌所需培养料的传统发酵技术包含前发酵 (亦称一次发酵)和后发酵(亦称二次发酵),其具体发酵方法包括将培养料堆积进行第 一次发酵(即前发酵),而二次发酵方法是在培养料先经过前发酵后,又将培养料进菇房 (又称菇棚)上床后进行第二次发酵,在进入菇房(菇棚)前应先做好菇棚的常规消毒灭菌 工作,进床时,是堆放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层以至第六层床架上,培养料全部堆放好后, 关闭所有的门窗,将菇棚进行密封,就可开始进行第二次发酵了。二次发酵所需的热量是采 取蒸汽炉灶供热,每间菇房需要采用废旧的4-6个汽油桶进行改装成蒸汽发生炉灶(锅灶) 外加热(炉灶离菇房l_2m),具体做法是在每个作为蒸汽锅的汽油桶弧形外侧面的一端凿 一个直径8-15cm的蒸汽出口,将作为蒸汽锅的各个油桶水平横放到各自炉灶台上(烧火炉 灶台可开挖在地面上),在油桶内加满水后,密封菇棚,开始加热(一般用煤炭作燃料),各 个炉灶经烟囱或直接向外界排出热烟气,被 烧开的水蒸汽则进入菇房加温,在测温时均是 测料中心温度,用炉灶蒸汽加热后,菇棚内温度升到60摄氏度时,要保持24小时,然后调降 到50摄氏度保持96小时,最后让温度自然下降到30摄氏度时,打开菇棚的部分封口(通 风口)进行通风播种,具体操作和蘑菇二次发酵相同。由于是采用蒸汽加热,房内温度升 至50°C后,一定要密切观察菇房温度变化,不能让菇房温度超过60°C,最好在55°C左右保 持10小时,要是菇房内温度升至55°C之后还继续上升时,应扒开菇房上的薄膜,放去部分 蒸汽,以方便菇房降温(因菇房内温度如一直超过60°C,会导致培养料中游离氨大量产生, 会影响后期播种时的菌种萌发),为了使培养料在后发酵即二次发酵过程能全面发酵成熟, 在二次发酵过程中保持菇房温度是关键,一般情况在二次发酵期间,要保持菇房在4 5天 中,其内的温度在50°C左右。上述采用蒸汽加热用于二次发酵的技术,存在的缺点是操作烦琐麻烦,需要工人 频繁给炉灶加水,烧火时间长,热能利用率低(被烟气带走大部分热量),柴火消耗大成本 高,污染环境严重,且放线菌生长速度偏快,五花八门的杂菌也多,养分损失大。因此,培养 料二次发酵的加温加热技术的改进能直接影响到姬松茸等食用菌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也是 目前姬松茸、蘑菇等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姬松茸培养料二次发酵的干热式加温炉灶,用 作二次发酵加温设备时,使得具有操作方式更简单容易,加温时间快,节能省工,养分损失 少,作为菇房加热设备的炉灶结构简化、建造数量少,可减轻环境污染等效果。本实用新型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这种用于姬松茸培养料二次发酵的干热式加温炉灶,其特征是a、加温炉灶是建造在菇房(又称菇棚)内部,以形成内置 式加温(加热)炉灶结构,该内置式加温炉灶灶体为圆柱体桶形结构或长方体桶形结构;b、 在所述桶形结构灶体底部一侧面开设有可方便送入烧柴(木柴燃料)的灶口(即开设有用 作灶口的开口),灶口的形状为矩形或椭圆形或圆形结构;C、在所述桶形结构炉灶体的顶 部具有排热烟气出口通到菇房或菇棚内部,在靠近排热烟气出口上方附近设有一个能分散 烟气的顶罩,顶罩的作用是除了能均勻分散热烟气的向外排出,还能防止热烟气直冲房顶 (菇房棚顶一般为塑料膜布搭成),在所述炉灶体顶部的排热烟气出口处均勻分布有若干 直径为2-5cm的排气通孔(即炉灶体顶部的排热烟气出口是由若干直径为2-5cm的排气通 孔所组成),目的也是为了能更好均勻分散外排的热烟气。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干热式加温炉灶技术特征还可以进一步具体为当炉灶体为圆柱体桶形结构时,是用废弃空汽油桶所制成,所述开设在灶体底部 的灶口形状为50 X 40cm的矩形开口(上述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方便加工)。在炉灶体的底部即灶膛底部开设有通向外界(菇棚外)的供氧通道,另在桶形灶 体的底部即灶膛底部还开设有若干通风孔(即灶膛通风口)与供氧通道的出风口相连通。所述供氧通道可为开设在地下的供氧通道,该供氧通道的口径至少为20X20cm。在所述炉灶体的排热烟气出口上方所设的能分散热烟气的顶罩罩体是制成弧形 或锥形的(罩体)结构,且顶罩底沿口处离桶形灶体的排热烟气出口处的高度距离h至少 20cmo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利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干热式加温炉灶用于姬松茸、蘑菇 培养料的干热式二次发酵加温,即将原先培养料进菇房上床进行二次发酵操作步骤时用蒸 汽加温的方式改成采用内置式炉灶产生的干热烟火烟气对菇房内的培养料直接加温以完 成二次发酵工作,因柴火燃料产生的热能(热烟气)几乎被菇房全部吸收,具有操作方式更 简单容易,加温时间快,节能省工,更容易提高菇房温度,提高二氧化碳浓度以减少放线菌 生长速度和养分损失,更有利于杀灭胡桃内状等有害杂菌,达到出菇整齐,转潮快,产量高, 能节省燃料还大大减少因二次发酵带来的环境污染,起到很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利用废弃空汽油桶制成的内置式加温炉灶灶体的结构示 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可知,构成本实用新型的这种干热式加温炉灶灶体结构的具体零部件包 括;1 地面,2 供氧通道的出风口,3 炉灶(为内置式加热炉灶,可用废弃空汽油桶制 成),4 供氧通道(可为开设在地下的供氧通道,通道的口径至少为20X20cm),5 炉灶 灶体的桶形外壳,6 灶口,7 通风孔(又称灶膛通风口,与供氧通道的出风口相贯通), 8 (弧形或锥形)顶罩,9 排热烟气出口(由若干直径为2-5cm的排气通孔所组成), 10 排热烟气出口处直径为2-5cm的排气通孔,11 顶罩底沿口。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这种干热式加温炉灶的技术特征是a、加温炉灶3是建造 在菇房(又称菇棚)1内部,以形成内置式加温(加热)炉灶结构,该内置式加温炉灶灶体为圆柱体桶形结构或长方体桶形结构;b、在所述桶形结构灶体底部一侧面开设有可方便送 入烧柴(木柴燃料)的灶口 6,灶口的形状为矩形或椭圆形或圆形结构;C、在所述桶形结构 炉灶体的顶部具有排热烟气出口 9,在靠近排热烟气出口上方附近设有一个能分散烟气的 (弧形)顶罩8,顶罩的作用是除了能均勻分散热烟气的向外排出,还能防止热烟气直冲房 顶(菇房棚顶一般为塑料膜布搭成),在所述炉灶体顶部的排热烟气出口处均勻分布有若 干直径为2-5cm的排气通孔(即炉灶体顶部的排热烟气出口是由若干直径为2-5cm的排气 通孔所组成),目的也是为了能更好均勻分散外排的热烟气。当炉灶体为圆柱体桶形结构时,是用废弃空汽油桶所制成,所述开设在灶体底部 的灶口 6形状为50 X 40cm的矩形开口(上述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方便加工)。在炉灶体的底部即灶膛底部开设有通向外界(菇棚外)的供氧通道4,另在桶形灶 体的底部即灶膛底部还开设有若干通风孔7 (即灶膛通风口)与供氧通道的出风口相连通。所述供氧通道4,可为开设在地下的供氧通道,该供氧通道的口径至少为 20X20cm。在所述炉灶体的排热烟气出口 9上方所设的能分散热烟气的顶罩罩体是制成弧 形或锥形的(罩体)结构,且顶罩底沿口处离桶形灶体的排热烟气出口处的高度距离h至 少 20cm。本实用新型的未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
权利要求一种用于姬松茸培养料二次发酵的干热式加温炉灶,其特征是a、加温炉灶(3)是建造在菇房(1)内部,以形成内置式加温加热炉灶结构,该内置式加温炉灶灶体为圆柱体桶形结构或长方体桶形结构;b、在所述桶形结构灶体底部一侧面开设有可方便送入烧柴的灶口(6),灶口的形状为矩形或椭圆形或圆形结构;c、在所述桶形结构炉灶体的顶部具有排热烟气出口(9),在靠近排热烟气出口上方附近设有一个能分散烟气的顶罩(8),在所述炉灶体顶部的排热烟气出口(9)处均匀分布有若干直径为2 5cm的排气通孔(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姬松茸培养料二次发酵的干热式加温炉灶,其特征是 当炉灶体为圆柱体桶形结构时,是用废弃空汽油桶所制成,所述开设在灶体底部的灶口(6) 形状为50 X 40cm的矩形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姬松茸培养料二次发酵的干热式加温炉灶,其特征是 在炉灶体的底部即灶膛底部开设有通向外界的供氧通道(4),在桶形灶体的底部即灶膛底 部还开设有若干通风孔即灶膛通风口(7)与供氧通道的出风口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姬松茸培养料二次发酵的干热式加温炉灶,其特征是 所述供氧通道(4)为开设在地下的供氧通道,该供氧通道的口径至少为20X20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姬松茸培养料二次发酵的干热式加温炉灶,其特征是 在所述炉灶体的排热烟气出口(9)上方所设的能分散热烟气的顶罩(8)罩体是制成弧形或 锥形的罩体结构,且顶罩底沿口处离桶形灶体的排热烟气出口处的高度距离h至少20cm。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姬松茸培养料二次发酵的干热式加温炉灶,其特征是加温炉灶是建造在菇房内部,以形成内置式加温加热炉灶结构,该内置式加温炉灶灶体为圆柱体桶形结构或长方体桶形结构;在所述桶形结构灶体底部一侧面开设有可方便送入烧柴的灶口,灶口的形状为矩形或椭圆形或圆形结构;在所述桶形结构炉灶体的顶部具有排热烟气出口,在靠近排热烟气出口上方附近设有一个能分散烟气的弧形顶罩,在所述炉灶体顶部的排热烟气出口处均匀分布有若干直径为2-5cm的排气通孔。本实用新型具有操作简单,加温时间快,节能省工,养分损失少,炉灶数量少,减轻环境污染等效果。
文档编号C05F17/02GK201733645SQ20102027909
公开日2011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3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3日
发明者何盈, 吴少风, 唐翔虬, 张明华, 江枝和, 王义祥, 翁伯琦, 肖淑霞, 郭振录, 郭金春, 陈惠成, 雷锦桂 申请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