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面表层排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1573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水面表层排污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施渔业领域,特别是一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水面表层排污装置。
背景技术
工厂化养鱼在我国已发展到300万平方米,产量达到22. 1万吨,但养殖单产量普 遍偏低(15—30kg/m3),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生产设备较差。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较多采用圆形池或方形切角池,在池中间竖插排污管进行中 间底层排污,中间底层排污是利用鱼池循环水旋转的向心力将水体中的残饵粪便汇集到鱼 池底层中心部位,通过水压将残饵粪便带出鱼池。但是在鱼池水体中存在一部分不能沉积 到池底的废物,主要是一部分鱼类排泄的密度小于或等于水的粪便和水体悬浮颗粒在气 泡、粘液等的絮凝下的油状物,它们漂在水面上而不能有效快速地排出,长时间滞留从而不 断地进行有机分解,将产生NH4等有毒的气体和消耗大量的水体溶氧。所以在进行底层排 污的同时急需一种能够有效进行表层排污的装置,以能够快速有效地排出鱼池水体中的有 害物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将水体表层的有 害物质快速有效地排出,以消除有害物质在水体中的长时间滞留而带来的有机污染的工厂 化循环水养殖池水面表层排污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水面表层排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 括阻挡杆、排污空腔管和排污管组,所述阻挡杆的一端与排污空腔管连接,排污空腔管的另 一端与排污管组连通,在所述排污空腔管上设置有排污口,所述排污管组连接有浮球。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水面表层排污装置,其所述排污管组包括排污硬导管、弯头管 和排污软导管,所述排污空腔管通过排污硬导管与弯头管一端连接,弯头管的另一端与排 污软导管连接,所述浮球通过连接件与排污硬导管连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水面表层排污装置,其所述排污空腔管的一端通过大小头A与 阻挡杆连接,排污空腔管的另一端通过大小头B与排污硬导管连通。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水面表层排污装置,其所述连接件的中部卡接在排污硬导管 上,所述浮球分别设置于连接件的两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水面表层排污装置,其在所述排污空腔管上套接有可滑动的套管。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水面表层排污装置,其所述阻挡杆为两端封闭密度小于水的中 空管或实心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水面表层排污装置,其在所述弯头管上连接有漂浮管。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组装和安装容易、清理和拆卸都很方便,利用该装置能有效地排出水面表层漂浮物,节约了以前采用人工捞取漂浮物的劳动力,大大减少了漂浮物在 水体中的滞留而产生的有机污染,在不排污时可通过套管关闭排污口,从而使循环水养殖 鱼池的污物快速地从鱼池中分离出来,减轻了后续水质处理负荷,使整个循环水系统的水 质保持良好。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图中标记1为阻挡杆,2为排污空腔管,3为排污口,4为浮球,5为排污硬导管,6 为弯头管,7为排污软导管,8为连接件,9a为大小头A,9b为大小头B,10为套管,11为漂浮 管,12为排污外套管,13为排污内套管,14为鱼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 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 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如图1所示,一种水面表层排污装置,包括阻挡杆1、排污空腔管2和排污管组,所 述阻挡杆1的左端通过大小头A9a与排污空腔管2右端连接,所述阻挡杆1为两端封闭且 密度小于水的中空结构的圆形PVC管,材质较轻,可漂浮在水面上,用于挡住鱼池水体的漂 浮物;在所述排污空腔管2上设置有排污口 3,在所述排污空腔管2上套接有可滑动的套管 10,所述套管可以滑动到排污口处对其进行封闭。其中,所述排污管组包括排污硬导管5、弯头管6和排污软导管7,排污空腔管2的 左端端通过大小头B9b与排污硬导管5连通,所述排污硬导管5通过弯头管6与排污软导 管7连通,在所述排污硬导管5上卡接有连接件8,在所述连接件8两端分别设置有浮球4, 在所述弯头管6上连接有漂浮管1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排污软导管7下端与排污外套管12的开孔 连接,漂浮管11将弯头管6和排污外套管12套在一起,在排污外套管12内还设置有排污 内套管13。在使用中,阻挡杆漂浮在鱼池水体表层,用于阻挡水体表层的漂浮物,鱼池中旋转 的水体的垂直速度遇到阻挡杆后一部分转化为跟阻挡杆相平行的线速度,在该作用力下, 漂浮物沿着阻挡杆由排污口进入到排污空腔管中,在水体重力和虹吸作用下,漂浮物通过 排污管组排入到排污外套管,最后从排污内套管排出鱼池14。浮球和漂浮管带着本装置随 着鱼池水面的升降而升降,始终位于水体表层。在边长为5. 8米,深1.4米的方形切角池安装水面表层排污装置。其漂浮物阻挡 杆为32厘米的PVC管,管长2. 8米,用50-32的大小头连接50厘米的排污空腔PVC管,管 长0. 8米,管中间开0. 4米的排污口,在排污口旁安装62厘米的PVC管作为套筒,用50-25 的大小头连接25厘米的胶管作为排污硬导管,在硬套管上卡接一长40厘米宽8厘米的PVC 胶片作为连接件,连接件两端固定直径为8厘米的浮球,排污硬套管连接一弯头管,在弯头
4管上套直径为40厘米的软管作为排污软导管,导管长约1米,排污软导管下端与排污外套 管上面的25厘米的连接孔相连。根据上述试验得出本实用新型使用前后鱼池中水质指标对比结果
水面表层排污装置安装It后承质指标对比鱼池中系 it氨氮(PPtTi )( ρρΕ)氨氮(ρρπ])Ji硝酸盐(ppm)安-裴 ;0, 750, 390, 160, 380, 650. 190. 140. 17从上表可以看出水面表层排污装置安装后,使工厂化循环水水质得到很大的改

口 ο本实用新型不仅用于水面排污,还可以用于所有液体的表层排污。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一种水面表层排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阻挡杆(1)、排污空腔管(2)和排污管组,所述阻挡杆(1)的一端与排污空腔管(2)连接,排污空腔管(2)的另一端与排污管组连通,在所述排污空腔管(2)上设置有排污口(3),所述排污管组连接有浮球(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面表层排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管组包括排污硬 导管(5)、弯头管(6)和排污软导管(7),所述排污空腔管(2)通过排污硬导管(5)与弯头管 (6)—端连接,弯头管(6)的另一端与排污软导管(7)连接,所述浮球(4)通过连接件(8)与 排污硬导管(5)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面表层排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空腔管(2)的一端 通过大小头A (9a)与阻挡杆(1)连接,排污空腔管(2)的另一端通过大小头B (9b)与排污 硬导管(5)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面表层排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8)的中部卡接 在排污硬导管(5)上,所述浮球(4)分别设置于连接件(8)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水面表层排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污空腔 管(2)上套接有可滑动的套管(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面表层排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杆(1)为两端封闭 密度小于水的中空管或实心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面表层排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弯头管(6)上连接有 漂浮管(1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面表层排污装置,包括阻挡杆、排污空腔管和排污管组,所述阻挡杆的一端与排污空腔管连接,排污空腔管的另一端与排污管组连通,在所述排污空腔管上设置有排污口,所述排污管组连接有浮球。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组装和安装容易、清理和拆卸都很方便,利用该装置能有效地排出水面表层漂浮物,节约了以前采用人工捞取漂浮物的劳动力,大大减少了漂浮物在水体中的滞留而产生的有机污染,在不排污时可通过套管关闭排污口,从而使循环水养殖鱼池的污物快速地从鱼池中分离出来,减轻了后续水质处理负荷,使整个循环水系统的水质保持良好。
文档编号A01K63/00GK201733727SQ2010202871
公开日2011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10日
发明者张哲勇, 李晓庆, 王以尧, 罗国强, 贾贤普, 郑继成 申请人:成都通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