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钵苗移栽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836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钵苗移栽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栽钵苗的农业机械,特别是一种适用于旱田作物移栽的钵苗移栽机。
背景技术
移栽是部分玉米生产和蔬菜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移栽具有对气候的补偿作用和使作物生育提早的综合效益,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非常可观。长期以来,部分玉米、蔬菜生产,一直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占生产成本的50%以上。目前,约有60%蔬菜、甜糯玉米是采用育苗移栽方式种植的,并且,移栽作业仍以人工为主。采用人工移栽,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难以实现大面积移栽,从而导致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益低下,制约了育米.蔬菜生产的发展,所以实现移栽作业机械化成为我国蔬菜种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栽植机械的研究开发方面虽然已有四十年的历史,随着育苗技术的发展,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在移栽机的研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逐步转向自动移栽机方面的研究,但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研制的移栽机并都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申请号为“201020117490”,名称为“机动钵苗移栽机”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以及申请号为 “200710055753”,名称为“水稻钵苗移栽机”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其所公开的移栽机均适用于水稻移栽,而无法适用于玉米、蔬菜等旱田作物的移栽,另外,上述发明申请完全是机械结构,其自动化程度也较低。目前,国内常见的移栽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钳夹式移栽机;幻链夹式移栽机;3)挠性圆盘式移栽机;4)吊杯式移栽机力)导苗管式移栽机6)钵苗传输带式移栽机移机。上述移栽机都不同程度存在漏苗、缺苗、伤苗,直立性不好、株距不一致等问题。现有移栽机大多是采用手工单苗喂入,限于人工的喂苗能力,一般移栽频率不超过35-70株/分, 移栽的效率很低。一般采用移栽的种植的作物都要求地膜覆盖,现有的移栽机都是先铺膜, 再移栽。不能移栽与铺膜同时进行。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旱田作物移栽的钵苗移栽机, 且秧苗移栽时不漏苗,不伤苗,直立性好,移栽质量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钵苗移栽机,其中,包括机架及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的托架、移栽装置、液压系统、气动系统、程序控制系统及动力传动系统,所述程序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液压系统及所述气动系统连接,所述移栽装置分别与所述液压系统及所述气动系统连接,所述液压系统与所述动力传动系统连接,所述程序控制系统包括程序控制盒和行走距离传感器,所述行走距离传感器通过控制电路与所述程序控制盒连接, 所述行走距离传感器对应所述行走机构设置。上述的钵苗移栽机,其中,所述移栽装置包括钵苗输送部件及钵苗移栽部件,所述钵苗移栽部件设置于所述钵苗输送部件的前端,所述钵苗移栽部件包括取苗部件和放苗部件,所述取苗部件及所述放苗部件分别与所述动力传动系统及所述气动系统连接,所述取苗部件具有一取苗位置及返回位置,所述取苗位置对应于所述钵苗输送部件的前端设置, 所述放苗部件具有一夹苗位置及放苗位置,所述夹苗位置与所述返回位置重合设置。上述的钵苗移栽机,其中,所述取苗部件包括取苗夹和取苗夹驱动杆,所述取苗夹驱动杆分别与所述取苗夹及所述动力传动系统连接,所述取苗夹与所述气动系统连接,所述放苗部件包括放苗夹和放苗夹四杆机构,所述放苗夹与所述气动系统连接,所述放苗夹四杆机构分别与所述放苗夹及所述动力传动系统连接。上述的钵苗移栽机,其中,所述钵苗输送部件包括钵苗传输带,所述钵苗传输带与所述液压系统连接,所述钵苗传输带的后端高于其前端,所述钵苗传输带的前端还对应设置有挡苗部件,所述挡苗部件与所述气动系统连接。上述的钵苗移栽机,其中,所述钵苗移栽部件还设置有扶正部件,所述扶正部件对应于所述放苗夹设置,所述扶正部件与所述气动系统连接。上述的钵苗移栽机,其中,还包括覆膜装置,所述覆膜装置包括地膜导向辊、压膜轮、地膜架及覆土铲,所述压膜轮连接在所述机架下方并位于所述钵苗移栽部件前方,所述覆土铲对应设置在所述压膜轮后,所述地膜架及所述地膜导向辊设置在所述压膜轮上方并安装在所述机架上。上述的钵苗移栽机,其中,所述覆膜装置还包括膜打孔机构,所述膜打孔机构包括膜打孔器及打孔器四杆机构,所述膜打孔器与所述打孔器四杆机构连接,所述打孔器四杆机构与所述液压系统连接,所述膜打孔器对应所述压膜轮设置。上述的钵苗移栽机,其中,还包括膜下开沟装置,所述膜下开沟装置对应设置在所述压膜轮前方。上述的钵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镇压仿形装置,所述镇压仿形装置连接在所述机架前端下方。上述的钵苗移栽机,其中,所述托架包括秧盘储存架和秧盘输送架,所述秧盘储存架设置所述机架上方,所述秧盘输送架一端与所述秧盘储存架连接,所述秧盘输送架的另一端对应所述钵苗传输带的后端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本实用新型是集程控、液压、气动、机械于一体的钵苗移栽机,秧苗移栽不漏苗,不伤苗,直立性好,移栽质量好,移栽效率高,是现有移栽机的9 倍还多,并且可以铺模移栽同时完成。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未连接移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左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移栽装置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传动示意图。[0023]其中,附图标记[0024]1机架 11操作台[0025]2移栽装置 21钵苗输送部件[0026]211钵苗传输带212输送架[0027]22钵苗移栽部件221取苗部件[0028]2211取苗夹2212取苗夹驱动杆[0029]222放苗部件2221放苗夹[0030]2222放苗夹四杆机构23挡苗部件[0031]24扶正部件3液压系统[0032]31液压泵32液压管路[0033]33钵苗传输带液压马达;34液压控制阀[0034]35液压油箱36液压油散热器[0035]37打孔液压马达38移栽液压马达[0036]4气动系统41气泵[0037]42储气罐43气压控制阀[0038]44取苗夹气缸45放苗夹气缸[0039]46扶正活板气缸47活动秧门气缸[0040]48气动管路5程序控制系统[0041]51程序控制盒52行走距离传感器[0042]53控制电路6镇压仿形装置[0043]61镇压辊62调节丝杠[0044]7膜下开沟装置8覆膜装置[0045]81地膜导向辊82压膜轮[0046]83覆土铲84地膜架[0047]85膜打孔器86打孔器四杆机构[0048]9动力传动系统91传动齿轮[0049]92动力输入轴93皮带轮[0050]94钵苗传输带驱动轮10托架[0051]101秧盘储存架102秧盘输送架[0052]11行走机构12操作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参见图1、图2及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未连接移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左视图。本实用新型的钵苗移栽机,其中,包括机架1及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的托架10、移栽装置2、液压系统3、气动系统4、程序控制系统 5、行走机构11及动力传动系统9,机架1支撑各工作部件。所述程序控制系统5分别与所述液压系统3及所述气动系统4连接,所述移栽装置2分别与所述液压系统3及所述气动系统4连接,所述液压系统3与所述动力传动系统9连接。所述程序控制系统5包括程序控制盒51和行走距离传感器52,所述行走距离传感器52通过控制电路53与所述程序控制盒51连接,所述行走距离传感器52对应所述钵苗移栽机的行走地轮设置。程序控制系统5 还包括监测元件、线路,电源等,因其设置和连接均为较成熟的现有技术,在此不作赘述。利用程序控制盒51上面的触点可以把移栽的株距调整到所要求的数值。行走距离传感器52 在行走机构11轮缘的摩擦下转动,将得到的移栽机的作业速度传到程序控制盒51,程序控制系统5将行走距离传感器52的转动数据换算成移栽机的作业行走的距离,程序控制盒51 把传来的信息和需要的移栽株距加以处理,再把指令分别传给液压系统3和气动系统4的各相应控制阀,让液压马达带动动力传动系统9完成打孔、取苗和放苗等工作,最终完成移栽。参见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移栽装置结构示意图。所述移栽装置2包括钵苗输送部件21及钵苗移栽部件22,所述钵苗移栽部件22设置于所述钵苗输送部件21 的前端,所述钵苗移栽部件22包括取苗部件221和放苗部件222,所述取苗部件221及所述放苗部件222分别与所述动力传动系统9及所述气动系统4连接,所述取苗部件221具有一取苗位置及返回位置,所述取苗位置对应于所述钵苗输送部件21的前端设置,所述放苗部件222具有一夹苗位置及放苗位置,所述夹苗位置与所述返回位置重合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取苗部件221包括取苗夹2211和取苗夹驱动杆2212,所述取苗夹驱动杆2212分别与所述取苗夹2211及所述动力传动系统9连接,所述取苗夹2211与所述气动系统4连接, 所述放苗部件222包括放苗夹2221和放苗夹四杆机构2222,所述放苗夹2221与所述气动系统4连接,所述放苗夹四杆机构2222分别与所述放苗夹2221及所述动力传动系统9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钵苗输送部件21采用钵苗传输带211,所述钵苗传输带211与所述液压系统3连接,所述钵苗传输带211的后端高于其前端,所述钵苗传输带211的前端还对应设置有挡苗部件23,所述挡苗部件23与所述气动系统4连接。本实施例中,该挡苗部件23优选为活动秧门。所述钵苗移栽部件22还设置有扶正部件M,所述扶正部件M对应于所述放苗夹 2221设置,所述扶正部件M与所述气动系统4连接。本实施例中,该扶正部件M包括秧苗扶正定板及秧苗扶正活板,秧苗扶正定板是固定不动的,当放苗夹2221从取苗夹2211接过钵苗即将落苗时,秧苗扶正定板在放苗夹2221前正好与放苗夹2221夹苗处相贴。扶正活板在放苗夹2221取到钵苗时在气缸46活塞的作用下,转一个角度,正好与放苗夹2221 夹苗处相贴,这样扶正活板在后,扶正定板在前,放苗夹2221两夹板在左右,形成一个四方体,秧苗位于中间,秧苗成垂直于地面的状态。使苗落于苗床时也是直立状态。)。还可包括覆膜装置8,所述覆膜装置8包括地膜导向辊81、压膜轮82、地膜架84及覆土铲83,所述压膜轮82连接在所述机架1下方并位于所述钵苗移栽部件22前方,所述覆土铲83对应设置在所述压膜轮82后,所述地膜架84及所述地膜导向辊81设置在所述压膜轮82上方并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移栽机工作时,将膜沿地膜导向辊81拉下,让压膜轮 82压住,随着移栽机的前进作业把膜覆盖在垅上。所述覆膜装置8还可包括膜打孔机构,所述膜打孔机构包括膜打孔器85及打孔器四杆机构86,所述膜打孔器85与所述打孔器四杆机构86连接,所述打孔器四杆机构86与所述液压系统3连接,所述膜打孔器85对应所述压膜轮82设置,压膜轮82位于打孔器85的两侧,压在膜的横向两边。工作时,传动齿轮91在打孔液压马达37的驱动下旋转,带动打孔器四杆机构86运动,膜打孔器85在打孔器四杆机构86的带动下做上下往复运动,将铺好的地膜按所要求的株距打出孔。还包括膜下开沟装置7,所述膜下开沟装置7对应设置在所述压膜轮82前方。本实施例中,该膜下开沟装置7优选膜下开沟器,膜下开沟器开沟做出苗床,位于膜下开沟器尾部的覆土铲83,给钵体块培土。还包括镇压仿形装置,所述镇压仿形装置连接在所述机架前端下方,位于拖拉机和移栽机之间。镇压仿形装置6在移栽时起到仿形作用,包括镇压辊 61及调节丝杠62,镇压辊61铰接在机架1上,调节丝杠62的一端与镇压辊61铰接,调节丝杠62的另一端与机架1连接,当调节丝杠62的长短时,镇压辊61以铰接点为圆心摆动, 从而改变镇压辊61与机架1的相对位置,达到所要求的移栽深度,从而可以调整移栽的深度。行走机构11托架10用于放置装有钵苗的秧盘,所述托架10包括秧盘储存架101 和秧盘输送架102,所述秧盘储存架101设置所述机架1上方,所述秧盘输送架102 —端与所述秧盘储存架101连接,所述秧盘输送架102的另一端对应所述钵苗传输带211的后端设置。托架10有足够的存放钵苗的能力,在垅不是太长的情况下可以够一个作业行程的量。参见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传动示意图。液压系统3包括液压泵31、 钵苗传输带液压马达33、打孔液压马达37、移栽液压马达38、液压控制阀34和液压管路 32、液压油箱35和液压油散热器36。拖拉机带动液压泵31工作。液压系统3中的钵苗传输带液压马达33通过钵苗传输到驱动轮94带动钵苗传输带211不停转动,将喂入的钵苗传输到取苗夹2211的取苗位置,以便取苗夹2211能够取到钵苗。根据移栽株距的要求,程序控制系统5的指令让液压系统3的一个液压控制阀34定时换向,让打孔液压马达37运转或停止。打孔液压马达37驱动传动齿轮91转动,带动机械杆件组成的膜打孔器85作上下往复运动,按株距要求,将薄膜打出孔。另一液压控制阀34接受程序控制系统5传来的指令,接通移栽液压马达38,移栽液压马达38带动另一组传动齿轮91转动,这一组传动齿轮91分别带动取苗夹驱动杆2212和放苗夹四杆机构2222运动,取苗夹驱动杆2212带动取苗夹2211从取苗位置到返回位置作圆弧运动,完成从钵苗传输带211取苗并送给放苗夹 2221的工作。放苗夹四杆机构2222作上下往复运动,往上运动到夹苗位置(与返回位置重合)从取苗夹2211接过钵苗,往下运动到底端的放苗位置时放苗。气动系统4包括气泵41、储气罐42、气压控制阀43、取苗夹气缸44、放苗夹气缸 45、扶正活板气缸46、活动秧门气缸47和气动管路48。动力输入轴92通过皮带轮93带动气泵41运转,产生压缩空气,进入储气罐42。通过二连体将压力调节到适宜机械工作部分所需气压。程序控制系统5分别控制气动系统4的四个气压控制阀43,一个气压控制阀 43控制活动秧门气缸47,气缸活塞杆伸缩,做到取苗夹2211取苗时活动秧门打开,取苗夹 2211离开时活动秧门关闭。一个气压控制阀43控制扶正活板气缸46,当取苗夹2211到接近放苗夹2221时,扶正活板在扶正活板气缸46的作用下,一方面将钵苗推向放苗夹2221, 同时与扶正定板及放苗夹2221 —起将秧苗扶正,以保证秧苗放到苗床是直立状态。一个气压控制阀43控制取苗夹气缸44,取苗夹气缸44的活塞杆伸缩时取苗夹2211的动作随之开合,取苗时,取苗夹2211由开到合,将钵体夹住,当递给放苗夹2221时,由合到开,让放苗夹2221将苗取走。一个气压控制阀43控制放苗夹气缸45,放苗夹气缸45的动作让放苗夹 2221开合,合时,把取苗夹2211递过来的钵苗夹住,开时,通过膜打孔器85打出的孔,把钵苗放到苗床上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由站在操作台12上的工人将苗批量送入钵苗传输带211,钵苗传输带液压马达33带动钵苗传输带驱动轮94使钵苗传输带211运转,将秧苗送到钵苗传输带211前端。在取苗夹2211取苗之前,在活动秧门气缸47的作用下,活动秧门是关闭的,将钵苗传输带211下部挡住,钵苗掉不下来,取苗夹2211取到苗时,活动秧门打开,将钵苗取走。活动秧门在活动秧门气缸47的作用下回位,钵苗传输带211中的秧苗被挡住,不会落下。取苗夹2211做圆弧运动回摆,把钵苗递给放苗夹2221,同时移栽液压马达38带动传动齿轮旋转,从而带动放苗夹四杆机构2222工作,使放苗夹2221做上下往复运动,运动到上部时在放苗夹气缸45的作用下做开合动作,从取苗夹2211那接过钵苗。在放苗夹 2221取到钵苗时,扶正活板在扶正活板气缸46的作用下作圆弧摆动,与扶正定板及放苗夹 2221 —起,将秧苗摆正,保证钵苗落到苗床成直立状态。当放苗夹2221运动到下部最低点时,在放苗夹气缸45的作用下,放苗夹2221打开,秧苗落到开沟器开好的苗床上,完成一株苗的移栽工作。上述动作反复进行,就是连续的移栽作业。本实用新型为铺膜移栽机。主要适用于立方体形营养钵育的苗进行移栽作业。具有结构智能,维修使用方便,作业效率高,不伤苗,秧苗移栽直立度好、成活率高的优点,并可集开沟、栽植、覆膜于一体。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钵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及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的托架、移栽装置、液压系统、气动系统、程序控制系统、动力传动系统及行走机构,所述程序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液压系统及所述气动系统连接,所述移栽装置分别与所述液压系统及所述气动系统连接,所述液压系统与所述动力传动系统连接,所述程序控制系统包括程序控制盒和行走距离传感器,所述行走距离传感器通过控制电路与所述程序控制盒连接,所述行走距离传感器对应所述行走机构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钵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栽装置包括钵苗输送部件及钵苗移栽部件,所述钵苗移栽部件设置于所述钵苗输送部件的前端,所述钵苗移栽部件包括取苗部件和放苗部件,所述取苗部件及所述放苗部件分别与所述动力传动系统及所述气动系统连接,所述取苗部件具有一取苗位置及返回位置,所述取苗位置对应于所述钵苗输送部件的前端设置,所述放苗部件具有一夹苗位置及放苗位置,所述夹苗位置与所述返回位置重合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钵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取苗部件包括取苗夹和取苗夹驱动杆,所述取苗夹驱动杆分别与所述取苗夹及所述动力传动系统连接,所述取苗夹与所述气动系统连接,所述放苗部件包括放苗夹和放苗夹四杆机构,所述放苗夹与所述气动系统连接,所述放苗夹四杆机构分别与所述放苗夹及所述动力传动系统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钵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钵苗输送部件包括钵苗传输带,所述钵苗传输带与所述液压系统连接,所述钵苗传输带的后端高于其前端,所述钵苗传输带的前端还对应设置有挡苗部件,所述挡苗部件与所述气动系统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钵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钵苗移栽部件还设置有扶正部件,所述扶正部件对应于所述放苗夹设置,所述扶正部件与所述气动系统连接。
6.如权利要求1、2、3或5所述的钵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覆膜装置,所述覆膜装置包括地膜导向辊、压膜轮、地膜架及覆土铲,所述压膜轮连接在所述机架下方并位于所述钵苗移栽部件前方,所述覆土铲对应设置在所述压膜轮后,所述地膜架及所述地膜导向辊设置在所述压膜轮上方并安装在所述机架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钵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膜装置还包括膜打孔机构, 所述膜打孔机构包括膜打孔器及打孔器四杆机构,所述膜打孔器与所述打孔器四杆机构连接,所述打孔器四杆机构与所述液压系统连接,所述膜打孔器对应所述压膜轮设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钵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膜下开沟装置,所述膜下开沟装置对应设置在所述压膜轮前方。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钵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镇压仿形装置,所述镇压仿形装置连接在所述机架前端下方。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钵苗移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包括秧盘储存架和秧盘输送架,所述秧盘储存架设置所述机架上方,所述秧盘输送架一端与所述秧盘储存架连接,所述秧盘输送架的另一端对应所述钵苗传输带的后端设置。
专利摘要一种钵苗移栽机,包括机架及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的托架、移栽装置、液压系统、气动系统、程序控制系统、动力传动系统及行走机构,所述程序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液压系统及所述气动系统连接,所述移栽装置分别与所述液压系统及所述气动系统连接,所述液压系统与所述动力传动系统连接,所述程序控制系统包括程序控制盒和行走距离传感器,所述行走距离传感器通过控制电路与所述程序控制盒连接,所述行走距离传感器对应所述行走机构设置。本实用新型集程控、液压、气动、机械于一体,秧苗移栽不漏苗,不伤苗,直立性好,移栽质量好,移栽效率高,并且可以铺模移栽同时完成。
文档编号A01C11/02GK201957437SQ201120047209

公开日2011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24日
发明者兰宁, 宋寅东, 李长健, 王建吾, 王长会, 路璐, 邵合勇, 陈伟, 陈尧, 韩荣 申请人:现代农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