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菌种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551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食用菌菌种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菌种分离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食用菌的菌种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通常采用组织分离法、孢子分离法、基内菌丝分离法来分离菌种,而生产中最长采用的组织分离法,但组织分离法存在着容易退化的缺点,同时也没有较简易、较合适的菌种分离装置来配合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食用菌菌种分离装置,采用此装置可提高食用菌的菌种分离的成功率,在生产中使用可大大提高菌种的产量,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食用菌菌种分离装置,包括接种试管、原种培养基及取种夹;所述的原种培养基设置在接种试管的底部,所述的原种培养基用于培养食用菌种,所述的取种夹用于夹取原种培养基上的原种。上述的食用菌菌种分离装置,其中,所述的接种试管密封。上述的食用菌菌种分离装置,其中,所述的取种夹是无菌镊子。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食用菌菌种分离装置能提高食用菌种分离的成功率,且无污染,分离后的菌种产量将增加10%。2、本实用新型食用菌菌种分离装置能适用于大部分的食用菌种,经济效益可观。
图1是本实用新型食用菌菌种分离装置的接种试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食用菌菌种分离装置的取种夹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请参见附图1及附图2所示,一种食用菌菌种分离装置,包括接种试管1、原种培养基2及取种夹3 ;原种培养基2设置在接种试管1的底部,原种培养基2用于培养食用菌种,取种夹3用于夹取原种培养基2上的原种。接种试管1处于密封的状态;取种夹3可采用无菌镊子。本实用新型食用菌菌种分离装置的使用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新鲜的食用菌种消毒,并切取一小块。步骤2,将切取的新鲜食用菌种在接种试管1内的原种培养基2上。步骤3,几天后,接种后的食用菌种长出菌丝,这些菌丝就作为原种。[0019]步骤4,在密封条件下,继续培养和诱导步骤3中培养出的原种,使其生成菌蕾。步骤5,在接种箱内用取种夹3夹取菌蕾接种在原种培养基2上。本实用新型食用菌菌种分离装置适用于大部分的食用菌种,例如平菇、猴头、金针菇、黑木耳等,该方法在农业和林场推广后,能大大提高食用菌种的产量,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本实用新型食用菌菌种分离装置能提高食用菌种分离的成功率,且无污染,分离后的菌种产量将增加10% ;本实用新型能适用于大部分的食用菌种,经济效益可观。
权利要求1.一种食用菌菌种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接种试管、原种培养基及取种夹;所述的原种培养基设置在接种试管的底部,所述的原种培养基用于培养食用菌种,所述的取种夹用于夹取原种培养基上的原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菌种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种试管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菌种分离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取种夹是无菌镊子。
专利摘要一种食用菌菌种分离装置,包括接种试管、原种培养基及取种夹;所述的原种培养基设置在接种试管的底部,所述的原种培养基用于培养食用菌种,所述的取种夹用于夹取原种培养基上的原种。本实用新型能提高食用菌种分离的成功率,且无污染,分离后的菌种产量将增加10%;本实用新型能适用于大部分的食用菌种,经济效益可观。
文档编号A01G1/04GK202335250SQ20112041848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8日
发明者申惠兴 申请人:上海市宝山区罗店中心校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