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研究沉积物中摇蚊慢性复合毒性的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423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研究沉积物中摇蚊慢性复合毒性的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态毒性效应评价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研究沉积物中摇蚊慢性复合毒性的实验装置。
技术背景目前我国针对水体毒性风险研究的力度虽然日益加大,但当前很多沉积物风险评估工作,都是基于单一污染物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未能充分考虑污染物的慢性毒性效应与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对混合污染物复合毒性效应和生态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在环境中污染物基本都是多类混存,所以有效的沉积物毒性风险评估不仅要求能够准确了解沉积物中单一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效应,也需要了解污染物以混合物形式存在时对目标生物的复合毒性效应。摇蚊种类丰富,个体众多,不同种类对水域生境要求不同,是监测水体环境和污染状况的优良指示生物,越来越多地用于水生毒理学研究,并且伸展摇蚊已被美国环保局推荐作为沉积物毒性试验的模型生物以开展急性毒性实验和亚致死慢性毒性实验。 目前国内未见有关沉积物中摇蚊全生命周期慢性毒性的研究报道,而国外的有关沉积物中摇蚊全生命周期慢性毒性实验装置结构比较复杂,使用不方便。因此,设计并完善有效的沉积物中摇蚊慢性复合毒性研究的实验装置,不仅有助于我国沉积物环境基准的制定,而且也将为生态风险评估的有效开展,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与生态平衡的保护提供合理的技术支持。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计合理、布设方便、功能完善且使用操作简单、能够保障摇蚊全生命周期慢性毒性实验的顺利有效开展的研究沉积物中摇蚊慢性复合毒性的实验装置。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的研究沉积物中摇蚊慢性复合毒性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暴露室、成虫产卵室、幼虫孵化室、转移工具和计数工具,所述的暴露室包括开口端呈渐扩状的透明的第一杯体,在第一杯体开口处套有纱网将第一杯体开口封住,透明的第一杯体可以随时观察摇蚊的生长情况,该结构的暴露室既可以保证顺利方便的换水喂食,也可以避免摇蚊幼虫羽化飞出而造成试验误差,在纱网上还设有能封住的开口,该开口是为了方便使用转移工具取出羽化的成虫,同时防止成虫飞出;所述的成虫产卵室包括透明的第二杯体,在第二杯体开口处套有纱网将开口封住,该结构的成虫产卵室既可以保证顺利方便移入成虫移出卵串,也可以很清楚的观察产卵情况,计算产卵率,还可避免成虫飞出导致实验数据产生误差;所述的幼虫孵化室为透明的第三杯体,所述的转移工具为一端套有纱网的透明的吸管。为了节约成本,利用实验室现成的物品制成本实用新型的研究沉积物中摇蚊慢性复合毒性的实验装置,优选,所述的暴露室的透明的第一杯体由透明的烧杯和碗底挖空的透明塑料碗组成,用胶布将碗底挖空的透明塑料碗固定于烧杯开口处,所述的第二杯体为透明的烧杯,所述的第三杯体为透明的玻璃广口瓶。所述的封住第二杯体开口的纱网优选为铁纱网罩。本实用新型的研究沉积物中摇蚊慢性复合毒性的实验装置,相比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研究沉积物中摇蚊慢性复合毒性的实验装置设计合理、装置结构简单,安装布设方便、使用操作简单,可以保障摇蚊全生命周期慢性复合毒性实验的顺利有效开展,可为我国沉积物环境基准的指定,为生态风险评估的有效开展,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与生态平衡的保护提供合理的技术。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暴露室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成虫产卵室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A为第二杯体,图2B是套有铁丝网罩的第二杯体;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幼虫孵化室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转移工具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杯体;11、透明的烧杯;12、胶带;13、底部挖掉的透明塑料碗;14、橡皮筋;2、纱网;21、开口 ;3、透明的烧杯;4、铁纱网罩;5、透明的玻璃广口瓶;6、透明的吸管; 7、纱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研究沉积物中摇蚊慢性复合毒性的实验装置包括暴露室、成虫产卵室、幼虫孵化室、转移工具和计数工具,所述的暴露室包括开口端呈渐扩状的透明的第一杯体1,该透明的第一杯体1由400ml的透明的烧杯11和置于烧杯上的底部被挖掉的透明塑料碗13组成,透明塑料碗13的底部口径与透明的烧杯11开口直径相适应,然后再用胶带12将透明的烧杯11和透明塑料碗13的结合处密封粘合住,在透明塑料碗13上端开口处套有纱网2将透明塑料碗13上端开口封住,纱网2下边缘与透明塑料碗13结合处用橡皮筋14扎紧,使纱网2固定在透明塑料碗13上。在纱网2靠近透明塑料碗13开口边缘处设有能被纱网2封住的开口 21。所述的成虫产卵室包括透明的第二杯体,该第二杯体为400ml的透明的烧杯3,在透明的烧杯3的开口处套有铁纱网罩4将开口封住,可以用橡皮筋套在铁丝网罩4的下边缘,使铁丝网罩4固定在透明的烧杯3上。 所述的幼虫孵化室为透明的第三杯体,该第三杯体为60ml的透明的玻璃广口瓶5,所述的转移工具为一端套有纱网7的透明的吸管6。所述的计数工具可以为计数器。本实施例的研究沉积物中摇蚊慢性复合毒性的实验装置是这样使用的实验室内模拟多环芳烃类污染物(以苯并[a]芘为代表)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以氯菊酯为代表)单独存在时对沉积物中摇蚊的慢性毒性作用,每个浓度设置9个平行样,分成3个组A组、B组、C组,每组3个平行样。60克(湿重)搅拌均勻的沉积物和150毫升上覆水加入透明的烧杯11后,静置于自动流动换水系统中,待水体澄清后再加入20只自卵孵化M小时之内的摇蚊幼虫。毒理试验过程中暴露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3士 1°C,光照 黑暗时间比为16 8小时,每日喂食一次,上覆水每日早晚各更换一次,每次100毫升,且定时定期监测并记录PH、温度、溶解氧、电导率及氨等水质参数。毒理试验进行至第20天时,移出所有A组烧杯,存活的动物幼虫筛出计数,以计算存活率和“去灰分干重(AFDW) ”, 同时,B组和C组透明的烧杯按照上述暴露室的结构加上透明塑料碗13和纱网2。毒理试验第23天起直至试验结束,每天观察暴露室并记录不同阶段摇蚊的成蛹率、羽化时间、半数羽化时间(EmT50)、羽化数量、羽化率、性别比例。并当有成虫羽化后,打开开口 21,用转移工具-一端套有纱网7的吸管6将B组中暴露室内每日所羽化出的雌性和雄性成虫移出,立即用纱网2将开口 21密封好,将羽化出的雌性和雄性成虫移至透明的烧杯3中,再用铁丝网罩4罩住透明的烧杯3的开口,在铁丝网罩4的下边缘用橡皮筋扎紧使铁丝网罩固定在透明的烧杯3上,然后继续观察并记录成虫死亡时间、死亡数量、卵串数量及卵数,计算产卵率和死亡率等非致死毒性效应参数。因雌性和雄性成虫发育差异,在毒理试验第33 天,转移C组暴露室内羽化出的雄性成虫至对应的B组暴露室内。毒理试验继续进行,直至全部幼虫羽化7天之后结束。此外,每日转移成虫产卵室内的卵至幼虫孵化室(透明的玻璃广口瓶幻内,观察并记录孵化率。毒理试验的结果,包括毒性效应终点参数与其对应半效应浓度(EC50)的测定、数据比较,就通过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然后,在单一试验的结果基础上,利用毒性因子组合法开展复合毒性实验。两种常用的复合毒性模型可用于推断混合污染物复合毒性效应,包括浓度联合(Concentration addition, CA)和效应相加 Gncbpendent action, IA)模型。利用这两种模型以及污染物的毒理试验数据建立两类污染物混合存在时的剂量-效应关系。CA =C1ZECx^C2ZECx2 = 1IA :E (Clj2) = E (C^C2) = E (C1) +E (C2) -E (C1) E (C2)其中ECx是污染物1或2当单独存在是产生的效应,C1, C2是污染物1或2在混合物中各自的浓度。Cli2是混合物的总浓度,E是污染物在特定浓度下混合或单独存在所产生的效应。通过比较模型预测与实际慢性毒性实验的结果,考察污染物混合存在时对摇蚊的复合作用(协同、相加和拮抗)。
权利要求1.一种研究沉积物中摇蚊慢性复合毒性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暴露室、成虫产卵室、幼虫孵化室、转移工具和计数工具,所述的暴露室包括开口端呈渐扩状的透明的第一杯体,在第一杯体开口处套有纱网将第一杯体开口封住,在纱网上还设有能封住的开口 ;所述的成虫产卵室包括透明的第二杯体,在第二杯体开口处套有纱网将开口封住;所述的幼虫孵化室为透明的第三杯体,所述的转移工具为一端套有纱网的透明的吸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研究沉积物中摇蚊慢性复合毒性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暴露室的透明的第一杯体由透明的烧杯和碗底挖空的透明塑料碗组成,用胶布将碗底挖空的透明塑料碗固定于烧杯开口处,所述的第二杯体为透明的烧杯,所述的第三杯体为透明的玻璃广口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研究沉积物中摇蚊慢性复合毒性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封住第二杯体开口的纱网为铁纱网罩。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研究沉积物中摇蚊慢性复合毒性的实验装置。它包括暴露室、成虫产卵室、幼虫孵化室、转移工具和计数工具,所述的暴露室包括开口端呈渐扩状的透明的第一杯体,在第一杯体开口处套有纱网将第一杯体开口封住,在纱网上还设有能封住的开口;所述的成虫产卵室包括透明的第二杯体,在第二杯体开口处套有纱网将开口封住;所述的幼虫孵化室为透明的第三杯体,所述的转移工具为一端套有纱网的透明的吸管。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装置结构简单安装布设方便、使用操作简单,可保障摇蚊全生命周期慢性复合毒性实验的顺利有效开展,可为我国沉积物环境基准的指定,为生态风险评估的有效开展,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与生态平衡的保护提供合理的技术。
文档编号A01K67/033GK202310908SQ201120453629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5日
发明者庞俊晓, 杜娟, 游静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