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藻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719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工藻礁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人工藻礁,包括底座和金属框架,所述底座为一四棱台结构,所述金属框架镶嵌在底座上部,框架上固定有用于固定海藻的苗绳;所述底座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底座下端平行内嵌两管;所述金属框架为六面体钢筋框架结构,上表面和下表面对角线由钢筋连接,框架的竖直钢筋延伸过框架下表面插入底座中。本实用新型采用藻礁上端固定苗绳的方法,将海藻成藻引入海底,缩短了藻场修复与重建的周期,底座为一四棱台结构,且由混凝土浇筑而成的,牢固、耐用,提高了抗风浪能力。底座内嵌有两管,可以穿入绳子,便于搬运,降低了藻场修复和重建的经济投入。
【专利说明】一种人工藻礁【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渔业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工藻礁。
【背景技术】
[0002]人工藻礁就是人为设置在水域中,为海洋藻类提供生长繁殖场所,从而吸引鱼虾贝类等水生动物到藻场来索饵繁育,以达到优化海底环境,保护、增殖渔业资源和提高渔获物质量为目的的构造物,是一种恢复海底植被的重要手段,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日本科研人员长期观察发现,在海底植被贫痔,藻类生长率仅为8%的海底区域,当投放人工藻礁以后,海底的藻类生长率可以达到60%,渔获量提高10~100倍,海藻数量成倍增加,明显地净化了海水,营造了一批小型的良胜人工生态系统,提高了海区的初级生产力。
[0003]目前,藻礁设计普遍是将礁体在室内附苗后投放海区,让其生长繁殖形成藻场,有的 甚至将藻礁直接投放海区,让海水中自然放散的孢子附着,发育从而形成藻场,由于引入的海藻幼苗发育成具有繁殖能力的成藻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且海水中野生海藻放散的孢子数量有限,使得藻场修复和重建的周期较长,成功率较低。为了提高藻礁的抗风浪能力,往往将礁体设计的质量较大,将藻礁搬运至海区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人工藻礁。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0006]—种人工藻礁,包括底座和金属框架,所述底座为一四棱台结构,所述金属框架镶嵌在底座上部,框架上固定有用于固定海藻的苗绳。
[0007]所述底座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底座下端平行内嵌两管,用于固定穿绳搬运。所述管优选PVC管。 [0008]所述金属框架为六面体钢筋框架结构,上表面和下表面对角线由钢筋连接,框架的竖直钢筋延伸过框架下表面插入底座中。
[0009]所述苗绳竖直固定或水平缠绕在钢筋框架上。
[0010]本实用新型采用藻礁上端固定苗绳的方法,将海藻成藻引入海底,缩短了藻场修复与重建的周期,底座为一四棱台结构,且由混凝土浇筑而成的,牢固、耐用,提高了抗风浪能力。底座内嵌有两个PVC管,可以穿入绳子,便于搬运,降低了藻场修复和重建的经济投入。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人工藻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如图1所不的一种人工藻礁,包括底座100和金属框架200,底座为一混凝土烧筑而成的四棱台结构,底座下端平行内嵌两PVC管101,用于固定穿绳搬运。金属框架200镶嵌在底座100上部,框架上固定有用于固定海藻300的苗绳400。金属框架为六面体钢筋框架结构,上表面和下表面对角线由钢筋连接,框架的竖直钢筋延伸过框架下表面插入底座中。苗绳竖直固定或水平缠绕在钢筋框架上。
[0013]将固定有海藻300的苗绳400固定到框架上,然后便可将藻礁投放海区。
[0014]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但本实用新型不应该局限于该实施例所公开的内容。所以凡是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原理下完成的等效或修改,都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人工藻礁,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金属框架,所述底座为一四棱台结构,所述金属框架镶嵌在底座上部,框架上固定有用于固定海藻的苗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藻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底座下端平行内嵌两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藻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为PVC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藻礁,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框架为六面体钢筋框架结构,上表面和下表面对角线由钢筋连接,框架的竖直钢筋延伸过框架下表面插入底座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藻礁,其特征在于,所述苗绳竖直固定或水平缠绕在钢筋框架上。
【文档编号】A01G33/00GK203608659SQ201320829643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6日
【发明者】张建伟, 何培民, 张林慧, 温文科, 杨欣欣, 郭子叶, 周玲洁, 吴建勇 申请人:上海海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