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线配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221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钓线配重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钓线配重结构,连接于一钓具的子、母钓线间,本实用新型特点在于所述钓线配重结构包括一连接杆,该连结杆二端设置有钩环;至少一配重件,为预定环体形态而界定形成有一纵向连通的中央穿孔;一侧向剖槽,开设于配重件的外侧壁且连通中央穿孔;第一螺合部,至少能设置于配重件的中央穿孔内;第二螺合部,能设置于连结杆外周局部区段而与连结杆呈一体式或可分离式的结构形态,并与第一螺合部互为公母螺合的配合关系,构成配重件通过侧向剖槽卡入连结杆后,纵向移动而使第一、第二螺合部接触,利用转动配重件而使第一、第二螺合部螺合限位,进而将配重件稳固限位于连结杆而达到防脱且同时易于拆换的效果。
【专利说明】钓线配重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钓线配重结构,尤其涉及一种通过螺合结构形态而令配重件达到防脱、易拆的创新钓线配重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钓鱼为现代人相当普遍的户外休闲活动之一,钓客进行钓鱼活动时除了须依靠本身的专业技术外,对钓具、铅锤配重、钓竿等辅助工具的熟悉程度也相当的重要,且此等因素亦会影响鱼儿的上钩机率。
[0003]一般在钓鱼前,钓客通常会于钓具的子、母钓线间连结一铅锤,所谓的铅锤主要能作为平衡浮标或把饵食沉入海底等用途,但由于以往铅锤使用时必须将子、母钓线缠绕于铅锤二端作固定,因此当钓客需更换铅锤时皆必须不断重复进行解线、缠绕动作,导致使用上极大的不便,且令铅锤拆换的便利性大打折扣,有鉴于此,后续遂有业者发展出一种配重结构,即是将一杆状组件连接于子、母钓线间,复将一配重件以嵌卡配合方式卡合于杆状组件上,当钓客需更换配重件时仅需由杆状组件卸下或卡合即可,以改善传统铅锤使用上的缺点,然而,此种配重结构使用上虽较为便利,但由于配重件卡合于杆状组件后,通常仅通过设置于杆状组件上的弹性限位件抵迫限位,因此当鱼儿上钩而激烈甩动子、母钓线时,容易因弹性限位件的抵迫力不足而使配重件被甩出脱落,令配重结构丧失功能,另一方面,弹性限位件的抵迫力亦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递减,导致配重件脱落机率大幅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钓线配重结构,其所欲解决的问题点,针对如何研发出一种更具理想实用性的新式结构为目标加以改良突破;所述钓线配重结构连接于一钓具的子、母钓线间;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钓线配重结构包括:一连结杆,连结杆二端设置有钩环;至少一配重件,为预定环体形态而界定形成有一纵向连通的中央穿孔;一侧向剖槽,开设于配重件的外侧壁且连通中央穿孔;第一螺合部,至少能设置于配重件的中央穿孔内;第二螺合部,能设置于连结杆外周局部区段而与连结杆呈一体式或可分离式的结构形态,并与第一螺合部互为公母螺合的配合关系,构成配重件通过侧向剖槽卡入连结杆后,能纵向移动而使第一、第二螺合部接触,复利用转动配重件而使第一、第二螺合部螺合限位,进而将配重件稳固限位于连结杆而达到防脱且同时易于拆换的效果;
[0007]藉此独特创新结构,使本实用新型对照先前技术而言,配重件能通过螺合装配的结构形态,当鱼儿上钩而剧烈甩动时能稳固限位而不脱离连结杆,使得钓客能确实掌握鱼讯,且更换或追加配重件亦更为简单容易,达到大幅提升装配稳固性、拆换便利性、防脱落及产品实用价值等诸多实用效益。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的平面图。
[0009]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形态的平面图。
[0010]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0011]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结于子、母钓线间的平面示意图。
[0012]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形态的立体图。
[0013]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形态的平面图。
[0014]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形态的立体图。
[0015]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形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如图1至4所示,本实用新型钓线配重结构较佳实施例,惟此等实施例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结构的限制。钓线配重结构05连接于一钓具(如钓竿)的子、母钓线Al、A2间(此处请配合参阅图4所示),能作为平衡钓具所设浮标A3、把饵食沉入海底或测得海水深度等用途,所述钓线配重结构05包括:
[0017]一连结杆10,连结杆10 二端设置有钩环12,钩环12实施上可为开口环、封闭环、C字环或R字环任其中一种形态,此部分并不局限,且具体实施上,连接杆10预定位置另设置有二挡止部11,所述挡止部11以枢组或套组方式结合于连结杆10,且挡止部11可为枢组于连结杆10呈可转动的转环111或套组于连结杆10的锥状体112任其中一者(此处请配合参阅图2,其细部实施形态容后再述);
[0018]至少一配重件20,为预定环体形态(如圆环、椭圆环体等)而界定形成有一纵向连通的中央穿孔21,本实用新型图式仅以一组配重件20为例说明;
[0019]一侧向剖槽30,开设于配重件20的外侧壁且连通中央穿孔21 ;
[0020]第一螺合部40,至少能设置于配重件20的中央穿孔21内;
[0021]第二螺合部50,能设置于连结杆10外周局部区段而与连结杆10呈一体式(如图1所示)或可分离式(如图2、5所示)的结构形态,且与第一螺合部40互为公母螺合的配合形态,构成配重件20通过侧向剖槽30卡入连结杆10后,能纵向移动而使第一、第二螺合部40、50接触,复利用转动配重件20而使第一、第二螺合部40、50螺合限位,进而将配重件20稳固限位于连结杆10而达到防脱且同时易于拆换的效果;
[0022]承上述,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配重件20能螺合限位的结构形态,当钓客需更换配重件20时,仅需通过转动配重件20的动作即能令第一、第二螺合部40、50相互螺合限位或彼此脱离,令使用上更为容易、便利,且当配重件20呈螺合状态时,纵使鱼儿上钩而剧烈甩动子、母钓线A1、A2,配重件20均能稳固限位而不脱离连结杆10,使得钓客能确实掌握鱼讯(鱼儿吃饵时浮标A3下沉的判定讯息),避免因配重件20脱离而导致钓客无法确实判断鱼儿是否上钩,且相较于习知采用弹性限位件抵迫配重件的结构而言,亦不会有弹性疲乏而造成抵迫力不足的疑虑,故使用上能同时兼具防脱且易于拆换的优点。
[0023]配合图2、3所示,此实施例连结杆10所设的一挡止部11为枢组于连结杆10呈可转动的转环111 (钩环12能设置于转环111后一并枢组于连结杆10),另一挡止部11为套组于连结杆10的锥状体112,且其中,锥状体112所设锥扩端113形成有一延伸管部114能配合套设于连结杆10,使所述锥状体112限位于连结杆10呈固定状态,且令第二螺合部50直接形成于延伸管部114外侧,构成当配重件20卡入连结杆10后能螺合于延伸管部114,进而稳固限位于连结杆10。
[0024]承上配合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挡止部11及延伸管部114设为一体式结构形态,且挡止部11及延伸管部114侧向位置另剖设一剖槽(如标示箭号LI),使得挡止部11能由侧向卡套连结杆10,或者如图8所示,第二螺合部50仅设于延伸管部114外周,且延伸管部114侧向位置同样设有一剖槽(如标示箭号LI),构成延伸管部114能由侧向卡套于连结杆10,以供配重件20卡入连结杆10后相互螺合,此外,当配重件20与延伸管部114螺合后,利用配重件20的侧向剖槽30与延伸管部114的剖槽相互错位而使配重件20能稳固限位于连结杆10,达到防脱效果,此等装配形态能依使用需求自行改变,并不局限。
[0025]另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可具体实施形态,连接杆10所设各挡止部11均为枢组于连结杆10呈可转动的转环111,而第二螺合部50直接一体成型设置于连结杆10外周局部区段,上述挡止部11设为转环111或锥状体112为了防止鱼儿上钩时激烈甩动子、母钓线Al、A2而造成缠绕打结的问题。
[0026]再如图7所示,其中连结杆10所设的一挡止部11同样为套组于连结杆10的锥状体112,且其中,第二螺合部50呈螺孔形态开设于锥状体112所设锥扩端113,又所述配重件20 —端另形成有一缩径环部22,第一螺合部40则形成于缩径环部22外侧,令第一、第二螺合部40、50互呈公母螺合的配合形态,如此当配重件20卡入连结杆10后,同样能通过第一、第二螺合部40、50相互螺合而令配重件20稳固限位。
[0027]功效说明:
[0028]本实用新型钓线配重结构主要通过配重件利用螺合装配的结构形态,使本实用新型对照先前技术而言,纵使长期使用下亦能保持配重件装配的稳固性,不会有因疲劳而松脱的疑虑,且配重件于螺合状态下能防止鱼儿上钩剧烈甩动下脱离连结杆,藉以确保浮标位置、并使钓客能确实掌握鱼讯,且更换或追加配重件时,仅需转动配重件而使第一、第二螺合部相互螺合限位或彼此脱离,无需重复的缠线或解线动作,进而达到大幅提升拆换便利性、装配稳固性、防脱落及产品实用价值等诸多实用效益。
[002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钓线配重结构,连接于一钓具的子、母钓线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钓线配重结构包括: 一连结杆,该连结杆二端设置有钩环; 至少一配重件,为预定环体形态而界定形成有一纵向连通的中央穿孔; 一侧向剖槽,开设于配重件的外侧壁且连通该中央穿孔; 第一螺合部,至少能设置于该配重件的中央穿孔内; 第二螺合部,能设置于该连结杆外周局部区段而与连结杆呈一体式或可分离式的结构形态,并与第一螺合部互为公母螺合的配合关系,构成配重件通过侧向剖槽卡入连结杆后,纵向移动而使第一、第二螺合部接触,利用转动配重件而使第一、第二螺合部螺合限位,进而将配重件稳固限位于连结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线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预定位置另设置有二挡止部,所述挡止部以枢组或套组方式结合于连结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钓线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一挡止部另形成有一延伸管部能配合套设于连结杆,且令第二螺合部直接形成于延伸管部外侧,构成当配重件卡入连结杆后能螺合于延伸管部,进而稳固限位于连结杆。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钓线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止部另形成有一延伸管部,第二螺合部直接形成于延伸管部外侧,挡止部及延伸管部侧向位置剖设一剖槽,挡止部、延伸管部能由侧向卡套于连结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线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合部设于一延伸管部外周,且延伸管部侧向位置设有一剖槽,构成延伸管部能由侧向卡套于连结杆,以供配重件卡入连结杆后相互螺合。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钓线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合部设于一延伸管部外周,且延伸管部侧向位置设有一剖槽,构成延伸管部能由侧向卡套于连结杆,以供配重件卡入连结杆后相互螺合。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钓线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合部呈螺孔形态开设于其中一挡止部端面,又所述配重件一端另形成有一缩径环部,第一螺合部则形成于缩径环部外侧,第一、第二螺合部互呈公母螺合的配合形态。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线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合部直接一体成型设置于连结杆外周局部区段。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钓线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止部为枢组于连结杆呈可转动的转环或套组于连结杆的锥状体任其中一者。
10.如权利要求2至7任其中一项所述的钓线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所设钩环为开口环、封闭环或R字环。
【文档编号】A01K95/00GK203827910SQ201420156780
【公开日】2014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日
【发明者】黄伟濠 申请人:黄伟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