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原鲤与斑点叉尾鮰混合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984阅读:5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岩原鲤与斑点叉尾鮰混合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岩原鲤与斑点叉尾鮰混合养殖系统,根据岩原鲤和斑点叉尾鮰的生活习性及摄食特点,引入底部排污系统,通过设置在池塘底部的排污口实现池塘自动清淤,从而保持水质和底质的清洁,提高岩原鲤的放养密度,实现池塘养殖的高产高效,经底部排污系统排出来的固体废物,通过与青草等混合发酵后,可作为有机肥,用于池塘养殖过程中的“肥水”来培养浮游动物,实现养殖废物的循环利用,构建出一种简单、易推广、高效环保的岩原鲤和斑点叉尾鮰混合高效养殖系统。
【专利说明】一种岩原鲤与斑点叉尾鮰混合养殖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养殖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岩原鲤与斑点叉尾鮰混合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岩原鲤是一种适宜于池塘,水库及集约化养殖的鱼类,具有生长速度较快、产量高、易饲养、饵料来源较广、池塘饲养经济效益较高等优点。作为一种有养殖前途的经济品种,岩原鲤的生态位与鲤鱼相近,在不增加饲料成本的情况下,可以替代鲤鱼而进行集约化养殖,从而提闻经济效益,并提闻渔广品的档次。
[0003]近年来在珠三角推广养殖岩原鲤获得成功,池塘搭配养殖岩原鲤经济价值很高。在鳗鱼养殖经济效益不高的年份,鳗鱼池塘混养岩原鲤成为养鳗场弥补养鳗损失的主要手段。在广东以池塘混养为主,混养品种包括鲢、鳙、草鱼、鲈鱼、罗氏沼虾、罗非鱼、鳗鱼、乌鳢、甲鱼、鳊、宝石鲈、黄颡鱼、锦鲤等。混养密度低的时候对饵料要求不高,食性为杂食偏动物性,水质调节达到“肥、活、嫩、爽”标准。池塘精养条件下对饵料的要求较高,需要蛋白源充足,定期处理水质,因此目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是采取混养为主。但是由于岩原鲤为底层鱼类,且自然界生活环境水质较为清新,因此放养密度稍高的时候,水质很难控制。


【发明内容】

[0004]针对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简单、易推广、且可有效控制水质的岩原鲤与斑点叉尾鮰混合养殖系统。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岩原鲤与斑点叉尾鮰混合养殖系统,包括在池塘中设置增氧设备,同时在池塘的底部最低处设置有连通排污管道系统的排污口,在排污口处设置有防逃网。
[0007]优选的,增氧设备为水车式增氧机。
[0008]优选的,池塘底部设有底部微孔增氧管,所述底部微孔增氧管与水车式增氧机交叉分布。
[0009]进一步的,上述排污口最好设置在池塘的中心位置。
[0010]有益效果:
[0011]本实用新型的养殖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0012](I)通过水车式增氧机的搅动,使池塘中的排泄物集中到池塘底部,通过设置在池塘底部的排污口实现池塘自动清淤,从而保持水质和底质的清洁,提高岩原鲤的放养密度,实现池塘养殖的闻广闻效;
[0013](2)本实用新型根据岩原鲤与斑点叉尾鮰的栖息特点,引入底部微孔增氧系统,与水车式增氧机配合,使池塘中的氧气分布更均匀,且有利于池塘内的排泄物通过搅动集中到池塘底部;
[0014](3)岩原鲤主要投喂沉性饲料,而斑点叉尾鮰主要投喂浮性饲料,两者在饲料方面不存在着竞争,可提高岩原鲤的养殖效率,利用本实用新型养殖系统经底部排污系统排出来的固体废物,通过与青草等混合发酵后,可作为有机肥,用于池塘养殖过程中的“肥水”来培养浮游动物,实现养殖废物的循环利用。
[0015]本实用新型根据岩原鲤和斑点叉尾鮰的生活习性及摄食特点,引入底部排污系统,构建出一种简单、易推广、高效环保的岩原鲤和斑点叉尾鮰混合高效养殖系统。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17]其中,1-池塘,2-水车式增氧机,3-底部微孔增氧管,4-排污口,5-排污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所包含范围不限于此。
[0019]实施例1
[0020]如图1所不为本实施例的岩原鲤与斑点叉尾鮰混合养殖系统,在池塘I中设置水车式增氧机2和底部增氧管3,所述水车式增氧机和底部增氧管3交叉分布,同时在池塘I的底部最低处设置有排污口 4,在排污口 4处设置有防逃网6,所述排污口 4与排污管道5连通。通过水车式增氧机2的搅动,使池塘I中的排泄物集中到池塘底部的排污口 4处,通过排污管道5实现池塘自动清淤,从而保持水质和底质的清洁,提高岩原鲤的放养密度,实现池塘养殖的高产高效。经底部排污系统排出来的固体废物,通过与青草等混合发酵后,可作为有机肥,用于池塘养殖过程中的“肥水”来培养浮游动物,实现养殖废物的循环利用。
[0021]利用上述养殖系统进行养殖效果验证试验。通过在养殖斑点叉尾鮰池塘中搭配岩原鲤,斑点叉尾鮰鱼种放养密度为2000尾/亩(规格为10厘米左右的鱼种),岩原鲤鱼种放养密度为1000尾/亩(规格为8厘米左右的鱼种),结合池塘底部排污系统,每隔15天经过底部排污系统排污一次,基本实现了养殖过程中不换水,而且水质保持良好,经过1.5年的时间养殖,每条岩原鲤超过1.5斤的上市规格,养殖的速度提高了 20%以上,利润增加了 I倍。
[0022]实施例2
[0023]广东佛山顺德区某养殖户,利用实施例1所述的养殖系统,以斑点叉尾鮰为主养品种,岩原鲤鱼为配养鱼。斑点叉尾鮰鱼种放养密度为2200尾/亩(规格为10厘米左右的鱼种),岩原鲤鱼种放养密度为800尾/亩(规格为8厘米左右的鱼种),通过池塘的自动清淤系统,为岩原鲤的生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经过两年的时间养殖,每条岩原鲤的规格接近1.5斤的上市规格,养殖利润比单独养殖斑点叉尾鮰增加了 I倍。
[002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岩原鲤与斑点叉尾鮰混合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池塘中设置增氧设备,同时在池塘的底部最低处设置有连通排污管道的排污口,在排污口处设置有防逃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原鲤与斑点叉尾鮰混合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设备为水车式增氧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岩原鲤与斑点叉尾鮰混合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池塘底部的底部微孔增氧管,所述底部微孔增氧管与所述水车式增氧机交叉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岩原鲤与斑点叉尾鮰混合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口设置在池塘的中心位置。
【文档编号】A01K63/00GK203985580SQ201420435839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4日
【发明者】马大忠, 王广军, 张睿, 王斌, 苏焱阵 申请人:佛山市南海通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