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00441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收获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收获机,在将驾驶部设定在规定高度而保持前方视线良好时,尽可能缩短支承该驾驶部的驾驶部框架的上下方向长度,在避免增加驾驶部框架自身的强度和使用数量的同时提高刚性。车体框架具有:搭载有作业装置的主框架(10)及与该主框架(10)连结并设置有驾驶部框架(6)的支承台框架(12),支承台框架(12)在比主框架(10)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具有支承驾驶部的驾驶部框架(6)的设置部(12a),配置于传动部(21)的驱动行驶装置的驱动轴配置在比该支承台框架(12)靠近下方的位置。
【专利说明】收获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收获机中,传动部、驾驶部相对于车体框架车体框架的支承结构的改良,该收获机具有支承在行驶装置上的车体框架、向行驶装置传递驱动力的传动部、能够供操纵者搭乘的驾驶部。

【背景技术】
[0002]作为如上所述的具有支承在行驶装置上的车体框架、向行驶装置传递驱动力的传动部、能够供操纵者搭乘的驾驶部的收获机,公知有下述【I】中记载的收获机。
[0003]【I】一种收获机,其具有支承在行驶装置上的车体框架、向行驶装置传递驱动力的传动部、能够供操纵者搭乘的驾驶部及支承驾驶部的驾驶部框架(参照专利文献I)。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 - 158258号公报(第〔0074、0075〕段,图5、图8、图10、图12)
[0005]具有上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结构的收获机的驾驶部即驾驶室利用由多个长条的内侧框架和外侧框架构成的驾驶部框架支承在车体框架上。由此,在将驾驶部支承在相对于地面较高的位置而容易进行视野良好的收割作业这一方面是有用的,但是由于内侧框架和外侧框架为长条状,为了增强每个内侧框架及外侧框架自身的强度,需要增加其粗度或者使用多根,因此在机体重量增加、有可能导致成本增加的这些方面仍存在改良的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能够在将驾驶部设定在规定高度而保持前方视线良好时,尽可能缩短支承该驾驶部的驾驶部框架的上下方向长度,在避免增加驾驶部框架自身的强度和使用根数的同时提高刚性。
[0007]〔解决方案I〕
[0008]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本实用新型收获机的技术方案如下:具有:车体框架,其支承在行驶装置上;传动部,其向所述行驶装置传递驱动力;驾驶部,其供操纵者能够搭乘;驾驶部框架,其支承所述驾驶部;所述车体框架具有搭载有作业装置的主框架及与该主框架连结并设置有所述驾驶部框架的支承台框架;所述支承台框架在比所述主框架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具有所述驾驶部框架的设置部;配置于所述传动部的驱动所述行驶装置的驱动轴配置在比该支承台框架靠近下方的位置。
[0009]〔解决方案一的作用及效果〕
[0010]根据上述解决方案一的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在具有搭载有作业装置的主框架和设置有驾驶部框架的支承台框架车体框架中,支承台框架在比主框架的上表面高的位置设置有驾驶部的设置部。
[0011]其结果是,驾驶部框架的上下长度缩短了支承台框架比主框架的上表面高的量。
[0012]因此,伴随在行驶时的晃动和惯性等而产生的水平方向的外力相对于驾驶部框架产生弯曲力矩而作用的情况下,与使用长条的驾驶部框架的情况相比,不易弯曲,具有提高驾驶部的支承强度的优点。
[0013]并且,驾驶部框架设置在支承台框架上,向行驶装置传动的传动部配置为驱动行驶装置的驱动轴位于比支承台框架靠近下方的位置。因此,在装卸向行驶装置传动的传动部时,与支承台框架和驾驶部框架的支承结构无关,具有容易从支承台框架装卸传动部的优点。
[0014]〔解决方案二〕
[0015]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支承台框架经由所述传动部支承在所述行驶装置上。
[0016]〔解决方案二的作用及效果〕
[0017]根据上述解决方案二的实用新型的结构,作用在支承台框架的驾驶部的荷重经由传动部直接支承在行驶装置上。因此,传动部与支承台框架一起作为驾驶部的支承结构起作用,从而易于获得稳定的支承结构。
[0018]〔解决方案三〕
[0019]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传动部的上部与所述支承台框架连结。
[0020]〔解决方案三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21]根据上述解决方案三的实用新型的结构,由于传动部的上部与支承台框架连结,因此有效利用了传动部的上下方向高度,能够尽可能地将支承台框架的高度设定为较高,与此相应地,具有能够尽可能地缩短驾驶部框架的长度的优点。
[0022]〔解决方案四〕
[0023]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传动部的下部支承在所述主框架上。
[0024]〔解决方案四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25]根据上述解决方案四的实用新型的结构,利用主框架支承传动部的下部,具有能够稳定性良好地支承传动部的优点。
[0026]〔解决方案五〕
[0027]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传动部被所述主框架从下方支承。
[0028]〔解决方案五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29]根据上述解决方案五的实用新型的结构,能够有效地传递在传动部与主框架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支承力,另外,还具有易于进行传动部相对于主框架装卸时的作业的优点。
[0030]〔解决方案六〕
[0031]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支承台框架被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所述主框架从下方支承。
[0032]〔解决方案六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33]根据上述解决方案六的实用新型的结构,通过利用左右一对主框架从下方支承,易于利用主框架的侧牢固支承支承台框架。
[0034]〔解决方案七〕
[0035]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支承台框架具有立设在所述主框架上的纵向部件和与该纵向部件的上部连结的水平部件。
[0036]〔解决方案七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37]根据上述解决方案七的实用新型的结构,支承台框架具有纵向部件和与其上部连结的水平部件,因此具有易于使支承台框架在比主框架高的位置紧凑形成驾驶部的设置部和传动部的嵌入空间的优点。
[0038]〔解决方案八〕
[0039]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传动部的上部与所述支承台框架的下表面连结。
[0040]〔解决方案八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41]根据上述解决方案八的实用新型的结构,传动部的上部与支承台框架的下表面连结,因此能够稳定性良好地进行传动部对支承台框架的支承。
[0042]并且,由于与设置在支承台框架的上表面侧的驾驶部框架不干涉,因此不需要装卸驾驶部框架,具有易于进行传动部的装卸的优点。
[0043]〔解决方案九〕
[0044]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驾驶部框架的下部与所述支承台框架的上表面连结。
[0045]〔解决方案九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46]根据上述解决方案九的实用新型的结构,驾驶部框架的下部与支承台框架的上表面连结,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支承台框架对驾驶部框架的支承,并且具有易于进行驾驶部框架的装卸的优点。
[0047]〔解决方案十〕
[0048]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主框架具有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框架主部件和支承所述传动部的下部且装卸自如地与所述框架主部件连结的框架构成部件。
[0049]〔解决方案十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50]根据上述解决方案十的实用新型的结构,通过构成为支承传动部的下部的框架结构部件能够相对于框架主部件装卸,能够使适用于传动部的支承的形状的框架结构部件与主框架分体构成。
[0051]因此,即便传动部为比较复杂的形状也能够构成为易于连结,与整体由同一形状的一体物构成的情况相比,易于实现结构的简单化。
[0052]〔解决方案i^一〕
[0053]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框架构成部件与所述框架主部件的前端连结。
[0054]〔解决方案i^一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55]根据上述解决方案i^一的实用新型的结构,由于框架结构部件与框架主部件的前端连结,因此具有易于进行向传动部的前方侧的装卸操作的优点。
[0056]〔解决方案十二〕
[0057]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在所述框架构成部件上配置有延长部分,该延长部分沿所述框架主部件的延长方向与该框架主部件的前端连结。
[0058]〔解决方案十二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59]根据上述解决方案十二的实用新型的结构,传动部能够与沿着框架主部件的延长方向延伸的框架构成部件的延长部分连结,因此能够在左右可靠地支承传动部。
[0060]〔解决方案十三〕
[0061]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在所述框架构成部件上配置有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将左右一对所述延长部分彼此连结。
[0062]〔解决方案十三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63]根据上述解决方案十三的实用新型的结构,框架结构部件具有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将与框架主部件的前端连结的左右一对延长部分彼此连结,因此具有能够使框架结构部件构成为左右的连结强度高的优点。
[0064]〔解决方案十四〕
[0065]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传动部具有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侧的变速器、左右的减速部、连结所述变速器与所述减速部的车轴部,所述减速部与所述支承台框架连结。
[0066]〔解决方案十四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67]根据上述解决方案十四的实用新型的结构,利用传动部中位于左右两侧的减速部与支承台框架连结,因此具有使左右两侧易于稳定连结的优点。
[0068]〔解决方案十五〕
[0069]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减速部的左右方向的内侧与所述支承台框架连结。
[0070]〔解决方案十五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71]根据上述解决方案十五的实用新型的结构,以强度高的减速部的左右方向的内侧支承于支承台框架的状态向支承台框架的外侧延伸,因此具有易于稳定地支承位于比支承台框架靠近外侧位置的行驶装置的优点。
[0072]〔解决方案十六〕
[0073]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配置有横跨左右的所述主框架而连结的横向框架,所述变速器与所述横向框架连结。
[0074]〔解决方案十六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75]根据上述解决方案十六的实用新型的结构,变速器连结在横跨左右的主框架而连结的横向框架上,因此变速器的支承荷重也分担在横向框架上,从而能够减轻框架结构部件侧的支承荷重,具有使整体结构稳定的优点。
[0076]〔解决方案十七〕
[0077]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具有将左右的所述减速部彼此连结的横向连结框架。
[0078]〔解决方案十七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79]根据上述解决方案十七的实用新型的结构,由于具有将减速部彼此连结的横向连结框架,因此使左右的减速部彼此一体化,具有使结构更稳定的优点。
[0080]〔解决方案十八〕
[0081]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技术方案为,所述驾驶部构成为比所述主框架的左右宽度更宽,所述驾驶部框架构成为与所述驾驶部连结的上方的宽度比与支承台框架连结的下方的宽度更宽。
[0082]〔解决方案十八的实用新型的作用及效果〕
[0083]根据上述解决方案十八的实用新型的结构,能够利用上侧宽度宽的驾驶部框架将宽度宽的驾驶部无障碍地支承在比其宽度窄的支承台框架上。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84]图1是全喂入型联合收获机的左视图。
[0085]图2是全喂入型联合收获机的整体俯视图。
[0086]图3是全喂入型联合收获机的右视图。
[0087]图4是表示车体框架的整体的俯视图。
[0088]图5是表示车体框架的整体的立体图。
[0089]图6是表不车体框架的前部和传动部的俯视图。
[0090]图7是表示车体框架的前部左侧和传动部的侧视图。
[0091]图8是表示车体框架的前部右侧和传动部的侧视图。
[0092]图9是表示车体框架的前部和传动部的主视图。
[0093]图10是表示传动部相对于左侧的支承台框架和框架结构部件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
[0094]图11是表示传动部相对于左侧的支承台框架和框架结构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左视图。
[0095]图12是图11的XI1-XII线剖视图。
[0096]图13是表示左侧的支承台框架和框架主部件的俯视图。
[0097]图14是表示左侧的支承台框架和框架主部件的左视图。
[0098]图15是表示左侧的支承台框架和框架主部件的主视图。
[0099]图16是表示框架结构部件的左侧部分的俯视图。
[0100]图17是表示框架结构部件的左侧部分的左视图。
[0101]图18是表示框架结构部件的正面的主视图。
[0102]图19是表示集谷箱的支承状态的后视图。
[0103]附图标记说明
[0104]I车体框架;2行驶装置;2F前轮(前行驶装置);2后轮(后行驶装置);3箱支承台;4脱粒装置;5集谷箱;6驾驶部框架;7发动机;10主体框架(主框架架);10A纵框架(框架主部件);12支承台框架;12A纵向部件;12B水平部件;12a设置部;15驾驶室;20变速器(传动部);21减速箱(传动部);100框架结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105]以下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0106]〔整体结构〕
[0107]图1至图5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收获机的一例的全喂入型(普通型)联合收获机。图1表示机体整体的左侧面,图2表示俯视图,图3表示右侧面。图4表示俯视时的车体框架1,图5是表示车体框架I的立体图。
[0108]如这些图所示,上述全喂入型联合收获机在车体框架I的下侧具有由左右一对前轮2F,2F(相当于前行驶装置)和左右一对后轮2R,2R(相当于后行驶装置)构成的行驶装置2。
[0109]在车体框架I的前部配置有驾驶室15 (相当于驾驶部),在其后侧分别配置有脱粒装置4和集谷箱5,在最后部具有秸杆处理装置16,并且相对于车体框架I绕水平横轴心(未图示)进行升降动作的割取处理装置17设置在前部而构成自行驶机体。
[0110]向上述行驶装置2、脱粒装置4及割取处理装置17等传递驱动力的发动机7以曲轴(未图示)沿着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在脱粒装置4的右横侧部。
[0111]驱动力经由驱动轴20a和减速箱21传递到所述行驶装置2的前轮2F,所述驱动轴20a从安装在车体框架I的前部的变速器20向左右延伸。减速箱21配置成嵌入形成于前轮2F的朝向机体内侧的面的凹入部位。
[0112]由此,前轮2F被安装成所述发动机7的动力经由支承在减速箱21上的前车轴2a传递到前轮2F,从而使前轮2F绕水平横轴心xl驱动旋转。该前轮2F由左右方向宽度LI和直径Dl都比后轮2R大的轮胎车轮构成的非转向车轮构成(参照图4)。
[0113]如图4和图5所示,在车体框架I的后部,所述后轮2R设置在被安装成绕前后方向轴心zl左右摆动自如的后轮支承框架(未图示)的左右两端侧。
[0114]S卩,在设置在车体框架I的后部的后横向框架1C的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配置有托架10c,所述后轮支承框架绕前后方向轴心zl上下摆动自如地安装在该托架1c上。后轮2R由转向车轮构成,该转向车轮具有能够绕上下摆动轴心yl转向操作的后车轴2b。另外后轮2R由轮胎车轮构成,该轮胎车轮的左右方向宽度L2和直径D2设定为比所述前轮2F小,该后轮2R绕后车轴2b的水平横轴心x2转动。
[0115]〔割取处理装置〕
[0116]如图1至图3所示,割取处理装置17设置在脱粒装置4的前侧,该脱粒装置4搭载在车体框架I上。
[0117]该割取处理装置17具有:将割取的茎杆等作物供给到脱粒装置4的供给装置17A、拨入植立茎杆等的作物穗梢侧的拨禾轮17B、切断茎根侧的割取装置17C以及使割取的作物向割取宽度方向中央部聚拢的横向输送绞龙17D,割取处理装置17将割取的作物送入供给装置17A,从而供给到脱粒装置4。
[0118]虽然未图示,该供给装置17A构成为在方筒状的箱内部安装有在前后方向转动的环型带状输送体,将送入的割取作物向后上方输送。利用供给装置17A进行的作物输送方向为沿着脱粒装置4内的脱粒筒40 (参照图19)的脱粒筒旋转轴心pi (参照图4)的前后方向,伴随供给装置17A部分的升降动作,拨禾轮17B、割取装置17C和横向输送绞龙17D也能够进行升降动作。
[0119]〔脱粒装置〕
[0120]如图4所示,如前所述,脱粒装置4以脱粒装置4右侧的横侧缘沿着纵格子框架IId延伸的状态配置在格子状搭载框架11上,该格子状搭载框架11配置在车体框架I的主体框架10 (相当于主框架)上。因此,在左右方向上,脱粒装置4以位于左右前轮2F和后轮2R的间隔宽度内的状态配置。
[0121]此时,脱粒装置4的左横侧缘的前方侧比主体框架10的左侧纵框架1A更向横向外侧突出,在左右方向上,脱粒装置4以极接近前轮2F的内侧端部的状态配置,在后方侧,脱粒装置4配置于左右方向上比后轮2R的最大转向范围更靠近内侧的位置。
[0122]如上所述配置的脱粒装置4以位于脱粒装置4整体左右方向中心线的脱粒筒旋转轴心pi相对于机体在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L偏向左侧的状态配置。即,脱粒装置4在左右方向的中心线与配置在内部的脱粒筒40的前后方向的脱粒筒旋转轴心pi位于同一位置。
[0123]另外,脱粒装置4的下表面搭载在如前所述的格子状搭载框架11上,因此,如图1所示,脱粒装置4的下表面位于比作为非转向车轮的前轮2F的前车轴2a稍低,比作为转向车轮的后轮2R的后车轴2b稍高的位置。即,脱粒装置4的下表面配置在与作为非转向车轮的前轮2F的前车轴2a,或者作为转向车轮的后轮2R的后车轴2b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
[0124]所述供给装置17A与脱粒装置4同样地以相对于机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L偏向左侧的状态配置,如图4所示,在俯视时,所述供给装置17A配置在与相对于机体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L偏向右侧的变速器20部分重叠的位置。
[0125]秸杆处理装置16 —体地安装在脱粒装置4的后部,构成为将脱粒处理后的秸杆切断而向机外排出。
[0126]脱粒装置4具有躯体框架(未图示),该躯体框架的外廓缘形成为在机体前后方向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该躯体框架固定在车体框架I上,并且,通过在躯体框架的前后左右安装侧板41而使其整体形成为矩形箱状(参照图19)。而且,相当于脱粒筒40的上侧的顶板42构成为能够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未图示)摆动开闭,该摆动轴心设置在由左侧的侧板41构成的左横侧壁4L的上缘附近。
[0127]〔集谷箱〕
[0128]如图2至图4及图19所示,在驾驶室15的后侧,集谷箱5跨设于脱粒装置4的上侧和箱支承台3,所述箱支承台3立设在车体框架I上的右横侧部,脱粒装置4位于车体框架I的左横侧部。
[0129]集谷箱5在底部框50的上侧搭载有箱状的箱主体51,其中底部框50通过组装方管等各种钢材而形成为格子状,箱主体51具有跨过机体左右方向的大致整个宽度的左右方向宽度。
[0130]该底部框50与箱主体51连结为一体,利用设置在箱支承台3的上端部的摆动支轴52被支承为绕前后方向的摆动轴心z2能够摆动。
[0131]如图3和图19所示,在脱粒装置4的右横侧位置,箱支承台3在前轮2F与后轮2R之间配置在车体框架I上。该箱支承台3具有:配置在远离脱粒装置4侧的外支柱30、配置在比外支柱30更靠近脱粒装置4侧的内支柱31。该外支柱30的下端部与内支柱31的下端部固定在车体框架I上,并且外支柱30和内支柱31的各上端部与上部框32连结。在该上部框32上经由所述摆动支轴52连结支承有集谷箱5的与左右方向的一端侧相当的谷粒排出口 5A侧的端部。
[0132]而且,在箱支承台3的内支柱31与集谷箱5的底部框50之间安装有液压驱动式的卸载液压缸53。集谷箱5构成为通过该卸载液压缸53的伸缩动作,绕所述摆动轴心z2起伏摆动而能够将其姿势变更为箱主体51的底面处于水平或者几乎水平姿势的存留姿势和底面立起的排出姿势。
[0133]〔车体框架〕
[0134]说明车体框架I的结构。
[0135]如图4和图5所示,车体框架I具有主体框架10 (相当于主框架)和设置在该主体框架10的上侧、用于搭载脱粒装置4和发动机7的格子状搭载框架11。
[0136]主体框架10具有在前后方向较长的左右一对纵框架10A,1A(相当于框架主部件),纵框架10A,1A形成为截面形状为向内敞开的槽状。该左右一对纵框架10A,1A的前端侧利用前横向框架1B在左右方向上连接,后端侧利用管状后侧横向框架1C在左右方向上连接,在俯视时形成为矩形框状。
[0137]并且,在左右纵框架10A,1A的前端侧能够装卸地连结设置有框架结构部件100,该框架结构部件100沿着纵框架10A,1A的延长方向延伸。包括该框架结构部件100在内,主体框架10由所述纵框架10A,10A、前横向框架1B及后侧横向框架1C等构成。
[0138]所述前后方向较长的左右一对纵框架10A,1A在其槽状截面的内部空间沿着前后方向配置有未图示的液压配管、燃料配管或者导电用线束等。
[0139]在主体框架10的左右纵框架10A,1A的前端侧的上部分别焊接固定有支承台框架12,在支承台框架12的上表面侧设置有用于支承驾驶室15的驾驶部框架6的设置部12a。
[0140]该支承台框架12形成为L形,具有侧视时呈立起姿势的纵向部件12A和在其上端位置沿水平方向延伸姿势的水平部件12B。并且,在减速箱21(相当于传动部)位于纵向部件12A的前侧,并且位于水平部件12B的下侧的状态下,所述支承台框架12利用前轮2F经由减速箱21从下方侧被支承。
[0141]在前横向框架1B的前部连结固定有变速器20 (相当于传动部),从该变速器20延伸的驱动轴20a导入减速箱21,从而使发动机7的动力经由变速器20和减速箱21从前车轴2a传递到前轮2F。
[0142]在上述主体框架10的上侧设置有用于搭载脱粒装置4、发动机7的格子状搭载框架11。在格子状搭载框架11上搭载有所述脱粒装置4、发动机7。在该格子状搭载框架11、主体框架10上还设置有用于支承集谷箱5的箱支承台3的支承部13。
[0143]另外,在所述左右纵框架10A,1A中的左侧纵框架1A的横向外侧部设置有用于搭载燃料箱80的梯子状的燃料箱载置台14。在俯视时,该燃料箱载置台14形成为由一对纵长支承部件14b,14b和连结部件14c构成的梯子状,该一对纵长支承部件14b,14b跨设于从所述左侧的纵框架1A的横向外侧面向横向外侧延伸的前后两个位置的延伸托架14a之间,连结部件14c在该一对纵长支承部件14b、14b的前后多个部位沿左右方向被连结。
[0144]所述格子状搭载框架11构成为格子状,具有以横穿主体框架10的左右纵框架10A, 1A的方式配置在纵框架10A,1A的上侧的横格子框架11a,lib, Ilc以及与该横格子框架11a,lib, Ilc位于同一平面的纵格子框架lid, lie。
[0145]如图4和图5所不,所述纵格子框架lid, Ile中位于连结中间位置的横格子框架Ilb与后部位置的横格子框架Ilc的位置的纵格子框架Ild处于与脱粒装置4的右横侧壁4R的正下方相当的位置。另外,在靠近该纵格子框架Ild的位置,比中间位置的横格子框架Ilb更靠近前方侧位置的纵格子框架Ild在左右方向上向稍靠右侧位移的位置连结前部位置的横格子框架Ila与中间位置的横格子框架lib。
[0146]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纵格子框架lid, Ile中连结前部位置的横格子框架Ila的右侧端与中间位置的横格子框架Ilb的右侧端的纵格子框架Ile —直延伸到比中间位置的横格子框架Ilb更靠近后方侧的位置,该延伸端侧经由构成箱支承台3的支承部13的一部分的支承部件13b连结固定在右侧的纵框架1A上。
[0147]所述格子状搭载框架11形成为其横格子框架11a,lib, Ilc的右侧端部比右侧的纵框架1A更向横向外侧突出的状态,并且在前端侧的横格子框架Ila的向所述横向外侧突出的延长部分和中间位置的横格子框架Ilb的延长部分上设置有发动机7的安装座Hf。
[0148]由此,如图4的假想线所示,发动机7能够以其大部分比右侧的纵框架1A更向横向外侧突出的状态被支承。此时,发动机7的横向外侧端位置与前轮2F的横向外侧缘、格子状搭载框架11的横向外侧端位于相同位置,或者,设置在比其稍靠近机体内侧的位置,即设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
[0149]在比右侧的纵框架1A更向右横向外侧突出的所述后端侧的横格子框架Ilc的延长部分和中间位置的横格子框架Ilb的后方侧设置有向右侧纵框架1A的横向外侧突出形成的前后一对支承部件13a,13b。由该前后一对支承部件13a,13b、安装座13c、安装座13d构成用于搭载设置箱支承台3的支承部13,其中安装座13c设置在与前端侧的横格子框架Ila的向右横向外侧突出的延伸端侧连结的纵格子框架Ile的上表面,安装座13d设置在主体框架10的右侧纵框架1A的上表面。
[0150]〔支承台框架〕
[0151]对在主体框架10的左右纵框架10A,1A的前端侧的上部设置的支承台框架12进行说明。
[0152]如图10至图12所示,支承台框架12形成为L形,具有在侧视时呈在纵框架1A的上表面立起的立起姿势的纵向部件12A和在其上端位置呈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姿势的水平部件12B。在图10至图12中,图示了左侧的支承台框架12,支承台框架12构成为左右对称的结构。
[0153]如图10至图12所示,纵向部件12A和水平部件12B分别由矩形截面的方管部件构成,在纵向部件12A的上部前表面侧焊接固定有水平部件12B。
[0154]横跨纵向部件12A的上端部和水平部件12B的后端部上表面焊接固定有成为驾驶部框架6的后侧的设置部12a的座板12C,在水平部件12B的前端部上表面焊接固定有成为前侧的设置部12a的座板12C。相对于左侧的支承台框架12,驾驶部框架6的左第一脚部件61L在四个部位螺栓连结在成为前侧的设置部12a的座板12C上,左第二脚部件62L在四个部位螺栓连结在成为后侧的设置部12a的座板12C上。
[0155]在支承台框架12的水平部件12B的下表面侧焊接固定有平板状的连结板12D。该连结板12D成为相对于左右的减速箱21进行连接的连接机构,该左右的减速箱21设置在从变速器20的左右两侧延伸的驱动轴20a(相当于车轴部)的端部。
[0156]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前后方向上,连结板12D以包含相对于前车轴2a的轴中心的铅垂线y2的方式设置在相当于其铅垂线y2的前后位置的范围内,在左右方向上,如图10和图12所示,连结板12D设置成在水平部件12B的左右两侧存在连接部位。
[0157]该连结板12D经由安装螺栓24能够装卸地连结在带螺纹孔的安装座21A上,该安装座21A设置在减速箱21的上端部。并且,在连结板12D的上表面侧以横跨其上表面和水平部件12B的左右两侧面的方式焊接固定有直角三角形状的加强片12Da。
[0158]如上所述构成的支承台框架12与减速箱21的上端部连结,减速箱21经由前车轴2a支承前轮2F。由此,主体框架10的前部经由支承台框架12支承在前轮2F上,并且,在该支承台框架12上支承有驾驶部框架6。
[0159]另外,如图6和图10所示,左右的减速箱21,21构成为左右减速箱21,21的前方侧下部彼此由连结管23连结而形成左右一体的结构物。
[0160]〔驾驶部框架〕
[0161]对用于将驾驶室15支承在如上所述构成的车体框架I上的驾驶部框架6进行说明。
[0162]驾驶部框架6具有固定在左右支承台框架12,12中的左侧支承台框架12上的左侧框架部6L和固定在右侧支承台框架12上的右侧框架部6R。利用该左侧框架部6L和右侧框架部6R从下方支承驾驶室15。
[0163]首先,说明左侧框架部6L。
[0164]左侧框架部6L具有左侧的驾驶室载置框60L(相当于架桥部件)。左第一脚部件61L跨设连结在该驾驶室载置框60L的前部与左侧支承台框架12前部的设置部12a之间,左第二脚部件62L跨设连结在驾驶室载置框60L的后部与左侧支持台框架12后部的设置部12a之间。
[0165]在驾驶室载置框60L的后部还连结有左第三脚部件63L。该左第三脚部件63L的上端侧与驾驶室载置框60L的后部连结,下端侧与构成车体框架I的格子状搭载框架11的前部位置的横格子框架Ila的左侧端部连结。
[0166]如图6所示,在俯视时,所述左第一脚部件61L向左前方弯曲,并且如图9所示,在主视时,向左上方(图9中为右上方)弯曲而形成为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上都弯曲的形状。所述左第一脚部件61L如上所述地弯曲形成,在侧视时,如图7所示,形成为朝向前方上方的直线状。
[0167]S卩,如图7所示,左第一脚部件6IL沿着包含朝向前方上方的直线的平面弯曲地形成。并且,其下端侧的端部载置在左侧支承台框架12前部的设置部12a上,在该状态下,其下端侧的端部能够装卸地螺栓连结在前部的设置部12a上。该左第一脚部件61L的上端侧的端部经由第一安装托架64能够装卸地螺栓连结在驾驶室载置框60L的前部。
[0168]如图6、图7及图9所示,左第二脚部件62L弯曲形成为越靠近上方侧越朝向左横侧方。
[0169]左第二脚部件62L的下端侧的端部以载置在左侧支承台框架12后部的设置部12a上的状态能够装卸地利用螺栓连结,上端侧的端部经由第二安装托架65能够装卸地螺栓连结在驾驶室载置框60L的后部。
[0170]如图6、图7和图9所示,左第三脚部件63L弯曲形成为越靠近上方侧越朝向前方。
[0171]该左第三脚部件63L的下端侧的端部经由第三安装托架66能够装卸地螺栓连结在车体框架I的横格子框架Ila的左侧端部,并且上端侧的端部经由连结有所述左第二脚部件62L的第二安装托架65能够装卸地螺栓连结在驾驶室载置框60L的后部。
[0172]S卩,左第一脚部件61L、左第二脚部件62L和左第三脚部件63L的各上端部都构成为相对于左侧的驾驶室载置框60L能够装卸。并且,左第一脚部件61L、左第二脚部件62L和左第三脚部件63L的各下端部都构成为相对于车体框架I的支承框架12和横格子框架Ila能够装卸。如上所述,位于供给装置17A的横侧部的这些左第一脚部件61L、左第二脚部件62L和左第三脚部件63L能够装卸,因此容易进行供给装置17A的装卸及维护。
[0173]接下来,说明右侧框架部6R。
[0174]如图6、图8和图9所示,右侧框架部6R具有右侧的驾驶室载置框60R(相当于架桥部件)。右第一脚部件61R跨设连结在该驾驶室载置框60R的前部和后部与右侧支承台框架12前部的设置部12a之间,右第二脚部件62R跨设连结在驾驶室载置框60R的后部与位于其机体内侧的变速器20的上部之间。
[0175]在驾驶室载置框60R的后部还连结有右第三脚部件63R。该右第三脚部件63R的前端侧与驾驶室载置框60R的后部连结,后端侧与连结部件33的中间位置连结,连结部件33连接立设于车体框架I的箱支承台3与脱粒装置4。
[0176]如图8所示,在侧视时,右第一脚部件61R由立起为直立状的直立脚部分61Ra和在其前方侧越靠近上方侧越朝向前方的前倾脚部分61Rb形成为V形。并且,直立脚部分61Ra的下端部和前倾脚部分61Rb的下端部接合为一体,并以载置在右侧支承台框架12前部的设置部12a的状态能够装卸地被螺栓连结。在该状态下,前倾脚部分61Rb的上端部焊接固定在驾驶室载置框60R的前部下表面侧,直立脚部分61Ra的上端部焊接固定在驾驶室载置框60R的后部下表面侧。
[0177]如图6、图8和图9所示,右第二脚部件62R由上端侧朝向机体横向外侧,下端侧朝向机体内侧的直杆状的部件构成。该右第二脚部件62R的上端部能够装卸地螺栓连结在第四安装托架67上,下端部能够装卸地螺栓连结在安装座20b上,其中,第四安装托架67固定在驾驶室载置框60R的后部,安装座20b配置在变速器20的上部。
[0178]如图6、图8及图9所示,右第三脚部件63R由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直杆状部件构成。并且,右第三脚部件63R的前端侧能够装卸地螺栓连结在所述第四安装托架67上,后端侧能够装卸地螺栓连结在连结部件33的中间位置,其中,所述第四安装托架67设置在驾驶室载置框60R的后部,连结部件33连接箱支承台3的前端侧的外支柱30与脱粒装置4。
[0179]〔框架结构部件〕
[0180]对连结在左右一对纵框架10A,1A的前端侧的框架结构部件100进行说明。
[0181]如图11所示,框架结构部件100连结于作为框架主部件的左右一对纵框架10A, 1A的前端侧,支承减速箱21的下部侧,其具体结构如图16至图18所示。
[0182]另外,该框架结构部件100经由配置在左右纵框架10A,1A的前端侧的连结机构110 (参照图13至图15)而连结于纵框架10A,1Ao
[0183]框架结构部件100具有形成为与纵框架1A相同尺寸相同截面形状的槽状延长主体101 (相当于延长部分)。并且,在该延长主体101上设置有:与槽状的开口侧紧贴的板状体102、以与该板状体102的机体内侧的面接触的方式设置的方筒状的纵管103、以与该纵管103的上端紧贴的状态设置的平板状的连结板104。并且,在所述板状体102的机体外侧配置有前后方向较长的上部连结片105和连结片106,所述上部连结片105位于所述连结板104的下表面与延长主体101的上表面之间,连结片106在所述延长主体101的机体外侧的下部比延长主体101的后端更向后方侧延伸。
[0184]并且,以与左右的板状体102和左右的纵管103紧贴的状态焊接固定有左右方向较长的方筒状连结管107 (相当于连结部件),从而将左右的延长主体101彼此连结。
[0185]如图13至图15所示,在与框架结构部件100连结的纵框架1A侧,板状体111位于与纵框架1A的槽状开口侧紧贴的位置。该板状体111焊接固定于纵框架1A的开口侧和前横向框架1B的前表面。并且,在设置有所述板状体111的机体内侧的相反侧即机体外侧的侧面,在与纵框架1A的上半部、支承台框架12的纵向部件12A的下部相对的位置,连结板112焊接固定在纵框架1A的上半部、纵向部件12A的下部和前横向框架1B上。在纵框架1A的前端部附近,在其下半部位置形成有供框架结构部件100侧的连结片106连结的带有止动螺母的第一连结孔10Aa,在连结板112的前端部附近,形成有供框架结构部件100侧的上部连结片105连结的第二连结孔112a和与延长主体101连结的第三连结孔112b。
[0186]利用上述第一连结孔10Aa、第二连结孔112a和第三连结孔112b构成配置在纵框架10A,1A的前端侧的连结机构110。
[0187]延长主体101以其后端部与纵框架1A的前端部紧贴的状态连结。以与该延长主体101的槽状开口侧紧贴的状态焊接固定的板状体102设定成其后端部与延长主体101的后端部位于相同位置,以使得与设置于纵框架1A侧的板状体111的前端部抵接。
[0188]固定在延长王体101的后部的连结片106的后端部、上部连结片105的后端部及平板状的连结板104的后端部分别向比延长主体101的后端部更靠近后方侧的位置延伸。其中,在连结片106的后部形成有连结孔106a,该连结孔106a能够与设置于纵框架1A侧的第一连结孔1Aa螺栓连结。
[0189]在上部连结片105的后部形成有带止动螺母的连结孔105a,该连结孔105a与形成于纵框架1A侧的连结板112的第二连结孔112a和第三连结孔112b中的上部侧第二连结孔112a螺栓连结。
[0190]在延长主体101的后部形成有带止动螺母的连结孔101a,该连结孔1la与形成于连结板112的第二连结孔112a和第三连结孔112b中的下部侧第三连结孔112b螺栓连结。
[0191]如图16至图18所示,在俯视时,在所述连结板104上的四个位置形成有带止动螺母的螺栓孔104a。通过使连结用螺栓104b (参照图12)从上方侧插入该螺栓孔104a而连结,将减速箱21的下部构成为以该减速箱21横跨框架结构部件100的状态而相对于框架结构部件100能够装卸。
[0192]因此,通过在减速箱21的上部侧解除相对于支承台框架12的连结,在下部侧解除相对于框架结构部件100的连结,从而不需要装卸驾驶室15等而大费周章,就能够简单地进行作为传动部的减速箱21和变速器20的装卸作业。
[0193]另外,如图6至图8所示,变速器20的后部侧端部经由连结托架25连结固定在前横向框架1B上,并且,前部侧的上部与右第二脚部件62R连结,因此在装卸时也需要解除这些连结。
[0194]〔驾驶室〕
[0195]如图1和图3所示,驾驶室15被搭载设置于驾驶部框架6的上侧。如图6至图9所示,驾驶部框架6经由支承台框架12,12连结固定在车体框架I上,该支承台框架12,12设置在左右纵框架10A,1A的前端侧。
[0196]由此,驾驶室15在比前轮2F的外径上缘高的位置,并且比前轮2F的后缘更靠近前方侧的位置经由驾驶部框架6支承在车体框架I上。
[0197]在驾驶室15内配置有操纵操作用的方向盘15a等,后轮2R构成为通过方向盘15a的操作能够进行转向操作。虽然未图示,在该驾驶室15内配置有操纵操作用和作业操作用的各种操作件及测量仪表类。
[0198]〔其他实施方式I〕
[019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作为行驶装置2,前轮2F由非转向车轮构成,后轮2R由转向车轮构成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构成为前轮2F为转向车轮,后轮2R为非转向车轮。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前轮2F和后轮2R都由转向车轮构成。
[0200]其他结构采用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0201]〔其他实施方式2〕
[020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作为行驶装置2,前轮2F是由非转向车轮构成的驱动轮,后轮2R是由不被驱动的转向车轮构成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构成为前轮2F是不被驱动的转向车轮,后轮2R是由非转向车轮构成的驱动轮,或者可以使前轮2F和后轮2R都由转向车轮构成,并且前轮2F和后轮2R都被驱动。
[0203]其他结构采用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0204]〔其他实施方式3〕
[020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前行驶部由前轮2F构成且前轮2F由非转向车轮构成,后行驶部由后轮2R构成且后轮2R由转向车轮构成,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构成为前行驶部由半履带式的履带行驶装置构成,后行驶部由后轮2R构成且后轮2R由转向车轮构成的结构。也可以与此相反,构成为前行驶部由前轮2F构成且前轮2F由转向车轮构成,后行驶部由半履带式的履带行驶装置构成。
[0206]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驱动半履带式的履带行驶装置,并且以转向车轮构成的后轮2R或者前轮2F为非驱动,也可以构成为驱动半履带式的履带行驶装置及由转向车轮构成的后轮2R或者前轮2F。
[0207]其他结构采用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0208]〔其他实施方式4〕
[020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配置在脱粒装置4的上方的集谷箱5构成为绕设置在左右方向的一端侧的摆动轴心z2能够掀动,并且在设置有所述摆动轴心z2的一侧设置有能够开闭的谷粒排出口 5A,并构成为在其掀动姿势下能够排出谷粒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不在集谷箱5上设置能够开闭的谷粒排出口 5A,而设置未图示的排出用绞龙等来排出谷粒。
[0210]通过这样构成,即便不设置集谷箱5的掀动用卸载液压缸53也能够排出谷粒,但是优选通过设置卸载液压缸53,使存在于箱主体51的底部的谷粒向存在有排出用绞龙的一侧聚集。
[0211]其他结构采用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0212]〔其他实施方式5〕
[021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作为左右支承台框架12构成为左右对称形状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左右形状或者结构不同。
[0214]其他结构采用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0215]〔其他实施方式6〕
[021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作为驾驶部框架6,左右不同的结构,但是作为该驾驶部框架6,也可以根据驾驶室15的大小、配置位置等适当变更其形状和结构,也能够采用左右相同的结构。
[0217]其他结构采用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0218]〔其他实施方式7〕
[021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作为比支承台框架12更靠近下方位置的传动部具有减速箱21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变速器20位于比支承台框架12更靠近下方位置的结构或相对于前行驶装置配置前车轴箱的结构。
[0220]另外,在作为行驶装置采用履带行驶装置等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使将动力传递到驱动轮的驱动轴位于比支承台框架12更靠近下方的位置的结构。
[0221 ] 其他结构采用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0222]〔其他实施方式8〕
[022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作为驾驶部具有驾驶室15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作为驾驶部也可以不具有驾驶室15,而仅具有操纵部、驾驶座席的结构。
[0224]其他结构采用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即可。
[0225]工业实用性
[0226]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记载的收获机,不限于收获水稻、麦、玉米等的谷物,也能够适用于收获大豆等的豆类、菜类等花卉类。
【权利要求】
1.一种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车体框架(I),其支承在行驶装置(2F)上; 传动部(21),其向所述行驶装置(2F)传递驱动力; 驾驶部(15),其供操纵者能够搭乘; 驾驶部框架(6),其支承所述驾驶部(15); 所述车体框架(I)具有搭载有作业装置的主框架(10)及与该主框架(10)连结并设置有所述驾驶部框架¢)的支承台框架(12); 所述支承台框架(12)在比所述主框架(10)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具有所述驾驶部框架(6)的设置部(12a); 配置于所述传动部(21)的驱动所述行驶装置(2F)的驱动轴(20a)配置在比该支承台框架(12)靠近下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台框架(12)经由所述传动部(21)支承在所述行驶装置(2F)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部(21)的上部与所述支承台框架(12)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部(21)的上部与所述支承台框架(12)连结。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部(21)的下部支承在所述主框架(10)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部(21)被所述主框架(10)从下方支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部(21)被所述主框架(10)从下方支承。
8.如权利要求1至4、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台框架(12)被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所述主框架(10)从下方支承。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台框架(12)被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所述主框架(10)从下方支承。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台框架(12)被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所述主框架(10)从下方支承。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7、9、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台框架(12)具有立设在所述主框架(10)上的纵向部件(12A)和与该纵向部件(12A)的上部连结的水平部件(12B)。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7、9、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部(21)的上部与所述支承台框架(12)的下表面连结。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4、7、9、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驾驶部框架¢)的下部与所述支承台框架(12)的上表面连结。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4、7、9、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框架(10)具有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框架主部件(1A)和支承所述传动部(21)的下部且装卸自如地与所述框架主部件(1A)连结的框架构成部件(100)。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构成部件(100)与所述框架主部件(1A)的前端连结。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架构成部件(100)上配置有延长部分(101),该延长部分(101)沿所述框架主部件(1A)的延长方向与该框架主部件(1A)的前端连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架构成部件(100)上配置有连结部件(107),该连结部件(107)将左右一对的所述延长部分(101)彼此连结。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4、7、9、10、15-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部(21)具有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侧的变速器(20)、左右的减速部(21)、连结所述变速器(20)与所述减速部(21)的车轴部(20a),所述减速部(21)与所述支承台框架(12)连结。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速部(21)的左右方向的内侧与所述支承台框架(12)连结。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配置有横跨左右的所述主框架(10)而连结的横向框架(1B),所述变速器(20)与所述横向框架(1B)连结。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配置有横跨左右的所述主框架(10)而连结的横向框架(1B),所述变速器(20)与所述横向框架(1B)连结。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左右的所述减速部(21)彼此连结的横向连结框架(23)。
23.根据权利要求19至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左右的所述减速部(21)彼此连结的横向连结框架(23)。
24.根据权利要求1至4、7、9、10、15至17、19至2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驾驶部(15)构成为比所述主框架(10)的左右宽度宽,所述驾驶部框架(6)构成为与所述驾驶部(15)连结的上方的宽度比与所述支承台框架(12)连结的下方的宽度宽。
【文档编号】A01D41/02GK204146039SQ201420557810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7日
【发明者】新家卫, 八木泽俊夫, 山形浩司, 内孝广, 上北千春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