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体菌种接种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00442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体菌种接种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装置。由接种管与磁珠组成,其中,接种管是一内有注液通孔的空管,由圆柱管、止推台阶和锥形管三段组成,圆柱管用于外接注液管,止推台阶用于控制接种孔的深度,锥形管用于插入菌棒,锥形管小端有半球形凹坑,半球形凹坑的直径与磁珠的直径相吻合。磁珠吸附于锥形管小端半球形凹坑内。本实用新型集打孔与接种为一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不仅适合于人工接种,更为机械化接种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接种头。
【专利说明】一种液体菌种接种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我国食用菌行业普遍采用液体菌种。液体菌种具有生产周期短、成本低、无污染的特点。但是,液体菌种的接种主要靠人工完成。在食用菌的生产过程中,首先,选择适当的培养料如木肩等经粉碎拌入相应的辅料制成培养基,其次,将培养基装入塑料薄膜制成的塑料袋中压实,两端封口制成菌棒,然后将菌棒进行高温灭菌,最后,高温灭菌后的菌棒冷却后进行人工接种。
[0003]接种是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关键的一步,通常是在无菌室内进行,操作时将菌棒两端的塑料袋封口打开,用锥形物在在菌棒的两端打接种孔,然后将液体菌种注入,再将菌棒两端的塑料袋封住。也有在压制菌棒时预留接种孔模子的,将接种孔模子直接压入菌棒内,待接种时直接取出预留的接种孔模子,然后将液体菌种注入即可。这两种方法操作麻烦、费工费时,工人劳动强度大,接种效率不高,而且,由于培养基暴露在外边的时间较长,非常容易造成污染,影响菌种萌发,降低食用菌产量和质量。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集打孔、接种与一体的液体菌种接种装置。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具体技术措施是:一种液体菌种接种装置由接种管与磁珠组成,其中,接种管是一内有注液通孔的空管,由圆柱管、止推台阶和锥形管三段组成,圆柱管用于外接注液管,止推台阶用于控制接种孔的深度,锥形管用于插入菌棒,锥形管小端有半球形凹坑,半球形凹坑的直径与磁珠的直径相吻合。磁珠吸附于锥形管小端半球形凹坑内。
[0006]所述接种管为铁磁性材料。
[0007]本实用新型一种液体菌种接种装置的有益效果是集打孔与接种为一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不仅适合于人工接种,更为机械化接种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接种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中:1-接种管2-磁珠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0011]如图1所示,一种液体菌种接种装置由接种管I与磁珠2组成,其中,接种管I由铁磁性材料制成。接种管I是一内有注液通孔的空管,由圆柱管、止推台阶和锥形管三段组成,圆柱管用于外接注液管,锥形管大端有止推台阶,止推台阶用于控制接种孔的深度,锥形管用于插入菌棒,锥形管小端有半球形凹坑,半球形凹坑的直径正好与磁珠2的直径相吻合。磁珠2吸附于锥形管小端半球形凹坑内。接种时,将接种装置的锥形管部分插入菌棒内,位于锥形管小端半球形凹坑内的磁珠2受轴向推力,与锥形管的接触会变得更紧,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菌棒中的木肩等堵塞锥形管注液通孔,当打孔完成后,整个锥形管稍往后退,为磁珠2活动留下一定的空间,这时,开始注液,在注液压力的推动下磁珠2与锥形管小端半球形凹坑之间产生间隙,液体菌种会通过间隙注入到接种孔内。注液完成后,液体压力消除,磁珠2在磁力的作用下会继续吸附到锥形管半球形凹坑内,并随锥形管一起撤出。
【权利要求】
1.一种液体菌种接种装置,由接种管(I)与磁珠(2)组成,其特征是锥形管小端有半球形凹坑,锥形管的大端有止推台阶,接种管(I)为铁磁性材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菌种接种装置,其特征是半球形凹坑的直径与磁珠(2)的直径相吻合。
【文档编号】A01G1/04GK204244772SQ201420557817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23日
【发明者】侯中仁 申请人:侯中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