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蜂箱和中蜂的饲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79952阅读:1350来源:国知局
一种蜂箱和中蜂的饲养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饲养昆虫的工具以及一种饲养方法,尤其涉及一种蜂箱和中蜂的饲养方法,属于饲养领域。



背景技术:

中蜂,又称中华蜂、中华蜜蜂、土蜂,蜜蜂科蜜蜂属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是中国独有的蜜蜂当家品种,是以杂木树为主的森林群落及传统农业的主要传粉昆虫,有利用零星蜜源植物、采集力强、利用率较高、采蜜期长及适应性、抗螨抗病能力强,消耗饲料少等意大利蜂无法比拟的优点,在中国分布范围广,非常适合中国山区定点饲养。

饲养中蜂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蜂蜜,中华蜜蜂饲养管理技术虽然与西蜂饲养管理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中华蜜蜂有其特有生活习性,在饲养管理方法上,必须更适应中华蜜蜂的某些生活习性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否则会造成不应有的麻烦,甚至会造成损失。中蜂为一种未完全被人类驯化的生物,习惯自然造脾,且按外界蜜粉源情况和内部发育需要构建蜂巢的多少和尺寸也不同,而过度的人工操作会干扰蜂群的正常发展并引起飞逃。

文献CN 102524110A,公开了蜜蜂土洞活框饲养法;文献CN102960596A公开了浸巢土蜂蜜的加工方法;文献CN103636526A公开了一种可传统饲养多次活框取蜜的中蜂饲养装置及养殖方法;然而使用巢础的活框和蜜蜂自然造脾的土养各有利弊,活框养蜂是仿效意蜂活框饲养方式用摇蜜机摇取蜂蜜,土养是割脾取蜜,上面的这些饲养方式缺点很多:活框基本是仔脾蜜脾不分离,在摇取蜂蜜时将仔脾部分未成熟蜂蜜一同摇取,蜂蜜度数低,蜂蜜质量差;提离蜂巢影响仔脾发育,诱发烂仔病发生;巢脾无法成球形,蜜蜂不能更好的包裹仔脾调节温湿度,从而对繁殖不利。土养毁巢取蜜破坏蜂巢,大流蜜时失去蜜蜂突击性采集的储存空间,降低了产量;捣碎过滤时花粉混入蜂蜜,蜂蜜 清澈度低。以上两种饲养方法操作麻烦效率低,难以一人多养,不能实现规模化养殖,且上述文献公开的巢箱没有对蜂巢进行造脾引导,导致蜂巢形状无序,不利于后续取蜜,且取蜜时蜜脾容易掉落,产蜜效果差。因此如何克服上述缺陷,提高产蜜质量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蜂箱,该蜂箱不阻碍中蜂造脾,在取蜜时能防止蜜脾掉落;有利于蜜脾和蜂巢的分离取蜜,利于中蜂分群,另外还能方便多次取蜜。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蜂箱,其包括巢箱,巢箱中设置有巢架,巢架由两个侧边梁、连接梁以及固脾梁组成,两个侧边梁分别和巢箱的相对的内壁连接;连接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到两个侧边梁上,固脾梁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侧边梁上,固脾梁垂直方向的投影和连接梁垂直方向的投影不重合。巢架上下梁和固脾梁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相偏离,这样蜂群在纵向建造蜂巢时不会被上下梁阻挡,任由蜂群自行做蜂巢,且固脾梁的引入可以对蜂巢的筑造进行引导,并在后期取蜜抖动驱蜂时,保持蜜脾牢固固定在巢架上,不会掉落。

进一步地,巢箱设置为一个或多个,所述多个巢箱的高度一致,也可不一致。多个巢箱可以叠加和分离,方便运输,也方便根据蜂群生长势头对蜂箱进行扩展或分群。

进一步地,巢箱中平行设置有多个巢架。多个巢架可以对中蜂造脾进行引导,且取蜜方便,提高了产蜜率。

进一步地,固脾梁为多根,从而进一步加固蜂巢。

进一步地,其还包括底架、副盖和箱盖,其中底架上设置有巢门,便于蜜蜂进出蜂箱,副盖为框架结构,副盖和箱盖之间设置有间隙,便于空气流通。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梁包括上梁和下梁;所述上梁和侧边梁的连接点以及下梁和侧边梁的连接点向相同方向偏离侧边梁垂直走向的中心线;或者,所述上梁和侧边梁的连接点以及下梁和侧边梁的连接点向不同方向偏离侧边梁垂直走向的中心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中蜂的饲养方法,该方法利用上述蜂箱进行饲养,其包括如下步骤:

(1)选择花源附近放置蜂箱;

(2)等待中蜂自行入蜂箱筑巢,或将巢础固定在巢箱的固脾梁上,或将仔脾固定在巢箱的固脾梁上;

(3)若只有一个巢箱,则直接抽取巢架,驱逐中蜂,然后取蜜;若有多个巢箱,则在最上层巢箱底部和第二层巢箱顶部的连接处对蜂巢进行割断,然后从所述最上层巢箱中抽取巢架,驱逐中蜂,然后取蜜。该方法仔脾和蜜脾分离简便,蜂蜜度数高,质量好。

进一步地,在步骤(2)或(3)后,具有根据蜂群的生长势头,增加位于底部的巢箱,即向下增加巢箱,以便增加蜂群中中蜂数量,造更多的蜂蜜。

进一步地,在步骤(3)后,若多层巢箱的最上层巢箱被端走,则再增加一个或多个位于上部的巢箱,即向上增加巢箱,以便中蜂再次向上造蜜脾,多次取蜜。

进一步地,分群时,取出部分仔脾,移植到新的蜂箱的巢箱中;或者取走一层巢箱,做为新的蜂箱中的一层巢箱。

本发明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效率高,仔脾和蜜脾分离简便,蜂蜜度数高,质量好,对仔脾没影响,繁殖速度快,将活框以脾为单位管理改变为以巢箱为单位进行管理,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蜂箱结构示意图;

图2为巢箱结构示意图;

图3为巢架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如下:1-底架;2-巢门;3-巢箱;4-副盖;5-箱盖;6-巢架;7-侧边梁;8-上梁;9-下梁;10-固脾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3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

蜂箱包括底架1、副盖4和箱盖5,其中底架上设置有巢门2,便于蜜蜂进出蜂箱,巢门也可设置为孔状等中锋能够方便进出的形状,副盖4和箱盖5之 间设置有间隙,便于空气流通。蜂箱还包括巢箱3,巢箱3为方格型箱体,其俯视和主视都为矩形,也可称为矩形箱体,当然巢箱其俯视和主视也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即圆形箱体或椭圆形箱体。巢箱3卡紧在底架1上,多个巢箱3可以竖直方向叠加,顶层巢箱的顶部设有副盖4,副盖4上设有箱盖5。单个或多个巢箱3也可以脱离底架1、副盖4和箱盖5而单独形成蜂箱。巢箱中设置有巢架6,巢架6由两个侧边梁7、连接梁以及固脾梁10组成,侧边梁7在本实施例中为两片大小形状相同的木板,两个侧边梁7分别和巢箱3的相对的内壁连接,可采用面接触贴合连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内壁上,也可以搭接或榫接在所述内壁上;连接梁两端分别和两个侧边梁连接,连接梁可以为一根,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梁采用了上梁8和下梁9的方式,且上梁和下梁均为方管,上梁8和下梁9上下平行设置且与侧边梁7垂直,当然上梁8和下梁9也可以不相互平行,也可以不和侧边梁垂直,且上梁8的两端和下梁9的两端都分别连接到两个侧边梁7上,固脾梁10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侧边梁7上,固脾梁10可以和上下梁平行,也可以不平行,但固脾梁10垂直方向的投影和上梁8垂直方向的投影不重合,固脾梁10垂直方向的投影和下梁9垂直方向的投影也不重合,即上、下梁和固脾梁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相互偏离,这样蜂群在纵向建造蜂巢时不会被上、下梁阻挡,任由蜂群自行做蜂巢。固脾梁10能起到加固巢脾的作用,巢脾在逐渐筑造变大后固脾梁10能部分或全部被巢脾包裹。在蜂群生长势头强劲时,巢脾也会部分或全部包裹连接梁。

巢架6中的侧边梁7、连接梁和固脾梁10可以用竹子、木材、塑料、金属等材料制作;上、下梁可以都向一侧偏离,也可以向不同的两侧偏离,但上、下梁应当偏离巢脾中心线,不阻挡蜂巢垂直生长。

巢箱3设置为一个或多个,所述多个巢箱3的高度一致,也可不一致。多个巢箱3可以叠加和分离,方便运输,也方便根据蜂群生长势头对蜂箱进行扩展 或分群。例如,当蜂巢做满后可在上方或下方叠加一层或几层,便于继续拓展空间、继续由蜂做巢。或者需要分群时,抽取中间一层巢箱3,作为新蜂群的所在蜂箱的巢箱。

巢箱3中平行设置有多个巢架6,固脾梁10为多根,多根固脾梁10垂直方向的投影可以重合也可以不重合,重合时可以加固蜂巢,不重合时有利于形成蜂巢的多片分支,但所有固脾梁10垂直方向的投影和上梁8垂直方向的投影不重合,和下梁9垂直方向的投影也不重合。以保证将巢础固定在固脾梁10上后,中蜂能垂直造脾,使得蜂巢不被上下梁遮挡。固脾梁可以做成线状,绳状或者细杆等形状和结构,凡是能起到加固蜂巢作用的结构都属于本发明的固脾梁。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中蜂的饲养方法,该方法利用上述蜂箱进行饲养,其包括如下步骤:

(1)选择远离工厂、矿山、公路的僻静山坡、半山坡或林木边沿且附近有水源以及花源的地方放置蜂箱;

(2)等待中蜂自行入蜂箱筑巢,或将巢础固定在巢箱3的固脾梁10上,或将巢脾固定在巢箱的固脾梁上,该步骤中的所述固脾梁优选为顶层巢箱的固脾梁10。

(3)当蜂蜜贮入上部蜂巢形成蜜脾,若只有一个巢箱3,则直接端走巢箱3,抽取巢架6,驱逐中蜂,将带有蜜脾的巢架6放入离心取蜜机,通过离心原理取蜜,也可以将巢架6结合其他取蜜机进行取蜜;若有多个巢箱3,则在最上层巢箱底部和第二层巢箱顶部的连接处对蜂巢进行割断,例如可以用薄刀片进行切割,然后端走最上层的巢箱3,抽取巢架6,驱逐中蜂,将带有蜜脾的巢架6放入离心取蜜机,通过离心原理取蜜,也可以将巢架6结合其他取蜜机进行取蜜。该方法仔脾和蜜脾分离简便,蜂蜜度数高,质量好。

根据蜂群的生长势头,还可以在底架1上增加巢箱3,以便增加蜂群中中蜂 数量,造更多的蜂蜜。还可以在多层巢箱的最上层巢箱被端走后,再增加一个顶层巢箱,以便中蜂再次向上造蜜脾,多次取蜜;

分群时,若只有一个巢箱,则取出部分巢脾,优选为仔脾,移植到新的蜂箱的巢箱中;若有多个巢箱,则取一个巢箱,优选为取走除顶层巢箱外的其他巢箱中的一个,作为新的蜂箱中的一个巢箱。

该方法将活框取蜜法以脾为单位进行管理改变为以每层巢箱为单位进行管理,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此蜂箱还可以方便实现人工分蜂和人工育王,其中人工分蜂还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将任意一层巢箱割断后安插王台,待王台交尾成功即为新分群。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发明优选技术方案的举例,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