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曲病防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96393阅读:62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业作物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水稻稻曲病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稻曲病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青粉病,是由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ahashi]侵染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水稻穗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在我国南北稻区都有发生。该病发生后,不仅影响水稻产量、降低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而且稻曲病的病原菌附着在稻谷上污染米粒,严重影响稻米品质。该病主要危害穗部,一般每穗有病粒1~5粒,严重的达20粒以上,在水稻扬花期,日平均气温在25℃~28℃,而且有3~5天连阴雨天,容易诱发水稻稻曲病。近年来我省种植粳稻的面积逐年扩大,稻曲病的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也逐年加大。

水稻稻曲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绿核菌属绿核菌引起的一种水稻穗期真菌类病害,在农业生产上一直作为次要病害防治。自我国实施北粳南移项目以来,水稻粳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分蘖期和孕穗期追施氮肥,特别是抽穗期遇连阴雨天气等多种原因导致稻曲病的发生日趋严重,呈现发病范围广、发病频率高、产量损失严重等特点,成为制约粳稻生产发展的瓶颈。

同时水稻稻曲病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尤其是优质稻品种普及推广以来,如抽穗扬花时遇上阴雨天气,不仅晚稻,含一晚,大面积发生,就连早稻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稻谷品质和产量。近几年来,随着区域性的一季晚粳水稻的示范推广,如赣西北丘陵稻区中、晚粳稻,水稻稻曲病的发病率更加严重,己成为粳稻生产过程中的重点防治对象。稻曲病的防治,在大田生产中,农民对水稻稻曲病,往往是见病打药,所以防治效果极差。所以对水稻稻曲病的大面积的防治应用,即究竟用什么药,用多少药,打几次,什么时期打,打多少水防效最佳,缺乏系统的试验和科学依据。

水稻稻曲病的产生与防治存在水稻生产区域性、季侯性、时间性等自然生长条件与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如何来防治某一区域内的水稻稻曲病如在赣西北丘陵稻区中、晚粳稻稻区稻曲病的高效防治。同时是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时期及施药次数,同时筛选出适应该地区如赣西北丘陵稻区中、晚粳稻稻曲病防治的农药品种及方法等均是现实水稻产区重要任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水稻稻曲病防治方法,其克服了现有技术缺陷,为水稻防治稻曲病特别是赣西北丘陵地区的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提供较好的防治农药与防治方法。

为了实现以上的发明目的本发明一种水稻稻曲病防治方法,包括如下方法:1)建立与水稻种植区域相匹配的水稻稻曲病防治农药品种,2)使用农业、植物源农药多种方法作为水稻稻曲病防治,3)确定水稻稻曲病综合防治措施,所述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确定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时期,防治农药用药量、用水量及相互配比关系。

本发明优选1)步所述水稻种植区域为赣西北丘陵中、晚粳稻种植稻区。

本发明进一步的1)步与水稻种植区域相匹配的水稻稻曲病防治农药品种为纹曲星、苯甲·嘧菌酯、乙蒜素、井冈•腊芽菌、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己唑醇任意一种和/或几种。

本发明优选所述防治时期为控制在水稻扬花期,抽穗前5~7天和见穗期,同时控制药水喷洒时间为非雨天气,选择上午露水干燥后进行喷施药。

本发明优选所述防治农药用药量、用水量及与用药量配比关系为控制水稻稻曲病每667m2用药量使用质量浓度为抽穗前5-7天用质量浓度5-8%的纹曲星用药量80-90ml,兑水40~50kg进行喷洒;始穗至抽穗期各施一次用苯甲·嘧菌酯或乙蒜素药进行喷施,控制苯甲·嘧菌酯或乙蒜素药用量为,30-35%苯甲·嘧菌脂,每667m2用药量50-55ml,兑水50-70kg;或75-85%乙蒜素,每667m2用药量20-25ml,兑水50-70kg。

本发明优选所述2)使用农业、植物源农药多种方法是控制在水稻生长后期使用湿润灌溉方法,控制并降低水稻田间湿度;同时采用标准化专业统防统治措施,所述统防统治措施是指统一防治时间、统一组织专业防治队伍,统一测报、统一农药采购、统一用药。

进一步的所述2)使用农业、植物源农药多种方法是还包括对水稻种植区域内增强水稻防病能力与减少水稻稻曲病源基数,所述水稻种植区域内增强水稻防病能力与减少水稻稻曲病源基数是控制对水稻田的水稻翻沤时间为每年4月中旬。

所述对水稻田的水稻翻沤是指在4月中旬对稻田进行翻耕;翻沤前2-3天,大田灌水浸润,翻耕时田面保持6-7cm水犁田,将盛花期至终花期的红花草均匀打细于大田土壤耕作层内,当红花草鲜草量达到4000-5000斤/亩,每亩另加生石灰100斤均匀撒施于大田内,控制翻沤的红花草加速腐烂。红花草被耕翻于耕作层后,再沤田15-20天,即为水稻田的翻沤稻田。在栽禾前2-3天,施基肥,再用耕整第二次地,并将田面耙平,即可栽禾。同时4月中旬气温较低,空气湿度不大,水稻稻曲病病源基数较少,此时翻沤稻田有利于减少水稻病害的发生。

本发明采用上述水稻稻曲病防治方法,解决了困扰赣西北丘陵稻区中、晚粳稻大面积推广过程中遇到的稻曲病问题,促进了南方“籼改粳”的发展和粳稻品种的持续增产。本发明的水稻稻曲病防治方法,技术先进,防治应用面积大。

另一方面 ,建立了适合本区域赣西北丘陵稻区中、晚粳稻稻曲病防治不同关键期防治方法及数据,同时提出了适用于赣西北丘陵稻区中、晚粳稻稻曲病防治的农药品种及防治技术,增强了该区域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种粮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实现粮食生产发展目标。

本发明采用多种方法综合防治稻曲病;如采用农业、化学、植物源农药等多种方法综合防治稻曲病;粳稻生长后期采用湿润灌溉方法,努力降低田间湿度。实行标准化专业统防统治,做到“统一防治时间、统一组织专业防治队伍,统一测报、统一采购农药、统一用药”的“五统一”方法对水稻稻曲病进行统防统治,并规定了粳稻稻曲病的亩用药量、病害最佳防治时间、用水量等。节省用药成本,提高防治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方法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下述实施方案中的各原料药均可通过市售获得。本发明的应用范围均是位于赣西北丘陵稻区。

本发明一种水稻稻曲病防治方法,包括如下方法:1)建立与水稻种植区域相匹配的水稻稻曲病防治农药品种,2)使用农业、植物源农药多种方法作为水稻稻曲病防治,3)确定水稻稻曲病综合防治措施,所述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确定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时期,防治农药用药量、用水量及相互配比关系。

其1)步与水稻种植区域相匹配的水稻稻曲病防治农药品种为纹曲星、苯甲·嘧菌酯、乙蒜素、井冈•腊芽菌、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己唑醇任意一种和/或几种。

所述防治时期为控制在水稻扬花期,抽穗前5~7天和见穗期,同时控制药水喷洒时间为非雨天气,选择上午露水干燥后进行喷施药。

所述防治农药用药量、用水量及与用药量配比关系为控制水稻稻曲病亩用药量使用质量浓度为抽穗前5-7天用质量浓度5-8%的纹曲星用药量80-90ml,兑水40~50kg进行喷洒;始穗至抽穗期各施一次用苯甲·嘧菌酯或乙蒜素药进行喷施,控制苯甲·嘧菌酯或乙蒜素药用量为,30-35%苯甲·嘧菌脂,每667m2用药量50-55ml,兑水50-70kg;或75-85%乙蒜素,每667m2用药量20-25ml,兑水50-70kg。

本发明选择一季晚粳稻稻曲病防效试验实施方案对本发明的具体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进行说明,

1、本发明的试验目的

水稻稻曲病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尤其是优质稻品种普及推广以来,抽穗扬花时遇上阴雨天气,不仅晚稻(含一晚)大面积发生,就连早稻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稻谷品质和产量。近几年来,随着一季晚粳的示范推广,稻曲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更加体现,己成为粳稻生产过程中的重点防治对象。稻曲病重在预防,一旦得病,很难根治。在大田生产中,农民对稻曲病,往往是见病打药,所以防效极差。如究竟用什么药,用多少药,打几次,什么时期打,打多少水防效最佳,缺乏系统的试验和科学依据,本发明实施例是在万载县一季晚粳示范区试验,为稻曲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本次稻曲病防效试验,根据用药品种、用药剂量、不同防治关键期和不同用水量,分为四个子试验,其设计如下:

不同用药品种试验:本次发明试验初步选择对稻曲病有一定防效的品种作为处理,其中包括:井粉、纹曲星、井岗·腊芽菌、已唑醇、乙蒜素、苯甲·密菌酯共六个品种,并以清水作对照,三次重复,共21个小区,安排在水稻抽穗前5一7天和抽穗期各喷一次药,用药量为常规用量,用水量为亩喷水50公斤。

不同用药量试验:本次试验选择纹曲星为试验用药,设亩用药量60ml、70ml、80ml、90ml四个处理,分别兑水50公斤在见穗期防治,以清水作对照,重复3次,共15个小区。

防治水稻稻曲病不同时期试验:本次试验根据稻曲病防治机理,设①见穗期喷药一次②见穗期和齐穗期各喷药一次③抽穗期喷药一次④抽穗前5一7天喷药一次⑤抽穗前5一7天和抽穗期各喷药一次重复3次,并以清水作对照,共6个处理18个小区,用药品种为纹曲星,亩用药量为80ml,亩兑水量为50公斤,中粗水喷雾。

不同用水量试验:本次试验设亩用水量①30公斤②40公斤⑧50公斤④60公斤四个处理,并以清水每亩40公斤作对照,3次重复,共5个处理15个小区,供试药剂为5%纹曲星,亩用药量为90ml。

3、田间设计,

根据病虫害防治试验设计要求,本次试验选择地力均衡,禾苗生长平整的一季晚粳稻田进行,田间设计采用插标法(小区四个角分别插一标杆),小区面积为66.7平方米,小区与小区之间留1米至2米的保护行,防止药液飘逸。在试验前,按试验设计要求,竖好试验标识牌,确保本发明各项试验根据设计要求按时进行。

本发明使用农业、植物源农药多种方法是还包括对水稻种植区域内增强水稻防病能力与减少水稻稻曲病源基数,所述水稻种植区域内增强水稻防病能力与减少水稻稻曲病源基数是控制对水稻田的水稻翻沤时间为每年4月中旬。4月中旬及时对稻田进行翻耕。翻沤前2-3天,大田灌水浸润,翻耕时田面保持2寸水犁田,用耕整机将正值盛花期至终花期的红花草均匀打细于土壤耕作层内,如果红花草鲜草量达到4000-5000斤/亩,每亩为667m2;每亩另加生石灰100斤均匀撒施于田间,以便翻沤的红花草加速腐烂。红花草被耕翻于耕作层后,再沤田15天左右,在栽禾前2-3天,施基肥,再用机械整第二次地,并将田面耙平,即可栽禾。同时4月中旬气温较低,空气湿度不大,水稻稻曲病病源基数较少,此时翻沤稻田有利于减少水稻病害的发生。下面实施例中均采用上述具体方案。

实施例1

为本发明一季晚粳防治稻曲病不同施药时期及次数防治效果,防治区域为赣西北丘陵稻区的万载县。下同。

水稻稻曲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绿核菌属绿核菌引起的一种水稻穗期真菌类病害,在农业生产上一直作为次要病害防治。特别是抽穗期遇连阴雨天气等多种原因导致稻曲病的发生日趋严重,呈现发病范围广、发病频率高、产量损失严重等特点,下面实施方式为一季晚粳稻曲病防治时期及施药次数,本实施例为在江西省万载县一季晚粳稻区开展的系统性试验,具体水稻稻曲病防治不同施药时期和施药次数试验结果说明如下。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点

试验在万载县某村一季晚粳甬优12号百亩示范片内进行。试验田面积

2000m2,土壤质地为中潴灰黄泥田,耕作层30cm左右,肥力中等偏上,排灌方便,光照充足。试验田前作为冬闲田,供试品种为甬优12号。

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6个处理,即(1)见穗期施药1次;(2)见穗期和齐穗期各施药1次;(3)抽穗期施药1次;(4)抽穗前5~7天施药1次;(5)抽穗前5~7天和抽穗期各施药1次;(6)见穗期喷等量清水1次作对照。试验小区随机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667m2,小区之间间隔50cm,并用标杆作标记,防止药液飘逸。试验用药为5%纹曲星(江西某生物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生产),每小区用药量为8ml,兑水5kg,折合亩用药量80ml,用水量50kg。

试验田管理

本试验田采用湿润育秧,人工插秧方式进行。禾行规格23.3×28.4cm,每蔸栽2粒谷4~ 6根秧。5月13日播种,6月9日移栽,秧龄27天,6月6日每666.7m2施尿素10kg,45%

复合肥40kg做基肥。6月16日每666.7m2施尿素10kg做促孽肥,7月2日每666.7m2施尿素10kg做壮胎肥,8月13日每666.7m2施氯化钾15kg做穗粒肥。7月25日开始晒田,8月6日复水养胎。除防稻曲病外,其它病虫防治进行3次,分别是6月18日、7月8日各施一次药,主防钻心虫、卷叶虫、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8月28日防治稻飞虱。8月27日齐穗,10月15日成熟,全生育期154天。

试验方法

本试验在试验田禾苗抽穗前5~7天,见穗期、抽穗期、齐穗期,按照本发明的试验设计要求,分小区单独配药兑水,并在对照区喷清水5kg作对照。4次喷药时天气均为晴,气温33~35℃。

本发明实施方式试验按试验方案实施后,于10月5~7日开展试验结果调查。采取五点取样法,每小区调查5个点,每个点调查10蔸禾,共50蔸禾,调查发病粒数,并计算出每蔸禾平均发病粒数,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不同施药时期、不同施药次数对稻曲病的防效。

蔸平均病粒数=50蔸禾总病粒数÷调查蔸数

防效=(1-小区蔸平均病粒数÷CK蔸平均病粒数)×100%

根据调查结果,得出防效结果,详见表1、表2。

表1 田间试验统计表(蔸平均病粒数);

表2 田间试验各处理防效表

2 结果与分析

不同施药时期和次数对一季晚粳稻曲病防治效果的影响。在稻曲病防治中,不同时期喷药防效差异明显。从表1和表2可知,抽穗前5~7天和抽穗期各喷1次药,防效达到72.47%,95%置信区间为71.4179~73.5255,以后分别为抽穗前5~7天喷药1次,见穗期和齐穗期各喷药1次,抽穗期喷药1次。试验结果经统计分析,差异达显著水平,说明试验数据准确无误。详见表3、表4、表5、表6。

表3 统计分析表

说明,下面表4为方差分析表。

表4 方差分析表

说明,下面表5为Duncan多重比较(下三角为均值差,上三角为显著水平)。

表5

说明下面表6为 各处理间差异水平字母表示。

表6

3 小结与讨论

本发明试验结果表明,一季晚粳采用5%纹曲星667m2用药量80ml、用水量50kg防治稻曲病最佳时期为抽穗前5~7天和始穗至抽穗期各施一次药防效最好,达到72.47%。

一季晚粳由于品种特性,着粒密、穗大粒多原因,稻曲病的发生机率大。如果在抽穗扬花期遇上阴雨天气,适温高湿或河谷地带,发病更为严重。本次试验抽穗期间刚好遇上晴朗天气,所以对照区即使在未施药的前提下,蔸平均病粒数仅为12粒左右,平均每穗不到1粒。

本次试验田间用药品种为当地大田生产常用药品种,且5%纹曲星含井冈霉素5%,增效成分为蜡质芽孢杆菌,含量不详。产品性能标注为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的特效药,但其有效成分偏低。尽管本次试验用药量达到上限,667m2用药量达到80ml,有效成分也仅为4g,如果禾苗抽穗期遇上阴雨天气,防效可能会不尽人意,所以在大田生产中,也应选择防效更好的农药品种,或者加大用药量,方能达到预期防效。

尽管纹曲星不是防治稻曲病的最佳用药品种,按照试验设计要求实施,处理之间防效差异依然达到显著水平,且早施药比晚施药好,施2次药比施1次药好,符合对稻曲病的防治策略,同时坚持配足药量,打足水量,具有较好防效。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本发明使用不同用药量和不同用水量对粳稻稻曲病防效说明,

1 材料与方法

供试药剂

5%纹曲星水剂(江西某有限公司生产),纹曲星又名井冈霉素,增效成分是蜡质芽孢杆菌。净含量:300ml/瓶。

供试品种

一季晚粳甬优12号,采用水播湿润育秧。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同上安排在万载县某村百亩示范片田中进行,试验田面积2450m2,土壤质地为中潴灰黄泥田,耕作层30cm左右,肥力中等偏上,排灌方便,前作为冬闲田。施药时天气多云到晴,气温33~35℃。

试验设计

不同用药量试验 共设5个处理,并用喷等量清水5kg作对照,小区面积66.7m2,处理间随机排列,重复3次;分别兑水5公斤在见穗期防治。各小区供试药剂施用量详见表7。

表7 供试药剂施用量

说明: 不同用水量试验 共设667m2用水量30kg、40kg、50kg、60kg四个处理,3次重复,供试药剂为5%纹曲星,亩用药量为80ml,以667m2用水量40kg作对照。各小区用水量详见表8。

表8 试验田用水量

试验田管理,

湿润育秧,人工插秧,行株距为20×28cm,每蔸栽2粒谷,4~6根苗。5月13日播种,6月8日移栽,秧龄26天。6月6日每667m2施尿素10kg,45%复合肥40kg做基肥,6月16日每667m2施尿素10kg做促蘖肥。7月2日每667m2施尿素10kg做壮胎肥,8月13日每667m2施氯化钾15kg做穗粒肥。7月25日开始晒田,8月6日复水养胎。除防稻曲病外,其它病虫防治进行3次,分别是6月18日、7月8日,主要防治钻心虫、卷叶虫、稻飞虱和稻瘟病、纹枯病。8月28日防治稻飞虱。8月22日始穗,8月27日齐穗,10月15日成熟,全生育期154天。不同用水量试验于8月13日抽穗前5~7天施一次药。不同用药量试验8月20日见穗期打1次药防治稻曲病。

试验结果调查,

收割前即10月5~7日,采取五点取样法对15个小区进行田间取样调查,每小区调查5个点,每个点调查10蔸禾,共50蔸禾,计算出每蔸禾平均发病粒数;

蔸平均病粒数=50蔸禾总病粒数÷调查蔸数,

防效=(1-各小区蔸平均病粒数÷CK蔸平均病粒数)×100%,

根据调查结果,得出防效结果,详见表9、表10。

表9 不同用药量田间统计表(平均每蔸病粒数)

说明下表10 为不同用水量田间统计表(平均每蔸病粒数)。

表10 ,

2 结果与分析

不同用药量对水稻稻曲病防治的影响。不同用药量在防治水稻稻曲病中,防效差异明显。由上表可知,5%纹曲星水剂667m2用制剂60ml、70ml、80ml、90ml防治水稻稻曲病的防效分别是34.18%、43.875%、52.706%、56.688%。显著性测定表明,5%纹曲星水剂防治水稻稻曲病的效果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有所提高,且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方差分析结果详见表11。

表11 5%纹曲星田间不同用药量防效调查方差分析表

说明: 不同用水量对水稻稻曲病防治的影响。不同用水量在防治水稻稻曲病中,防效差异明显。由上表可见,667m2用水量30kg、40kg、50kg、60kg防治水稻稻曲病的防效分别是29.538%、56.885%、40.572%、36.519%。显著性测定表明,防治水稻稻曲病的效果667m2用水量40kg最好,667m2用水量50kg次之,最差的为667m2用水量30kg,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方差分析结果详见表12。

表12 田间不同用水量防效调查方差分析表

3 小结与讨论

经本发明试验结果表明,667m2 5%纹曲星用药量80~90ml,兑水40~50kg防治粳稻稻曲病防效最好,达到56.7%;667m2 5%纹曲星用药量少于70ml,兑水40~50kg其防治粳稻稻曲病防效则较差,不到45%。

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轻重除与用水量有关外,不同用药量也是关键,在大田生产中防治稻曲病要把握667m2用药量80~90ml,兑水40~50kg均匀喷施,以期达到最佳防效,从而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实现农药减量,保护生态环境。

准确把握施药时间,水稻扬花期,如遇3~5天连阴雨天,田间湿度大,极易引起稻曲病流行。抽穗前5~7天和见穗期,抢抓有利天气,选择上午露水干燥后施药,防效最佳。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为本发明使用不同药剂防治稻曲病防效的说明。

病理特性和侵染循环

稻曲病,又名伪黑穗病,属真菌性病害。此病由半知菌亚门的绿核菌侵染所致。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萌发形成孢子座,孢子座上产生多个子囊壳,其内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也可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上越冬,待条件适宜时萌发形成分生孢子,并借助气流传播。在水稻花粉母细胞充实期至破口抽穗期侵染花器和幼颖,造成谷粒发病,当稻谷成熟收获时,绿核菌又落于田中或随种子越冬。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试验地点

试验安排在万载县康乐街道联和村一季晚粳甬优12号百亩示范片内进行,试验田面积2000m2,土壤质地为中潴灰黄泥田,耕作层30cm左右,肥力中等偏上,排灌方便,前作为冬闲田,供试品种为甬优12号。

2.2试验设计

本次试验共设7个处理:(1)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667m2用药量120g,兑水50kg;(2)5%纹曲星,667m2用药量80ml,兑水50kg;(3) 12.5%井冈•腊芽菌, 667m2用药量130ml,兑水50kg;(4)5%己唑醇,667m2用药量100ml,兑水50kg;(5)80%乙蒜素,667m2用药量20ml,兑水50kg;(6)32.5%苯甲·嘧菌脂,667m2用药量50ml,兑水50kg;(7)喷等量清水作对照,并于抽穗前5~7天和抽穗期(抽穗40%左右)各打一次药。试验小区随机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66.7m2 ,小区之间间隔50cm,并用标杆作标记,防止药液飘逸。

2.3试验田管理

湿润育秧,人工插秧,行株距为20×28cm,每蔸栽2粒谷,4~6根苗。5月13日播种,6月8日移栽,秧龄26天。6月6日每667m2施尿素10kg,45%复合肥40kg做基肥,6月16日每667m2施尿素10kg做促蘖肥。7月2日每667m2施尿素10kg做壮胎肥,8月13日每667m2施氯化钾15kg做穗粒肥。7月25日开始晒田,8月6日复水养胎。除防稻曲病外,其它病虫防治进行3次,分别是6月18日、7月8日,主要防治钻心虫、卷叶虫、稻飞虱和稻瘟病、纹枯病。8月28日防治稻飞虱。8月22日始穗,8月27日齐穗,10月15日成熟,全生育期154天。

2.3试验实施

在试验田一季晚粳甬优12号抽穗前5~7天和抽穗期,即8月13日和8月22日分别用方案设计剂量,按小区单独配药,每小区用水量均为5kg,并在对照区喷清水5kg作对照。两次打药时天气均为晴,气温35℃。

试验结果调查

本次试验根据试验方案实施后,并于10月5~7日开展试验结果调查。采取五点取样法,每小区调查5个点,每个点调查10蔸禾,共50蔸禾,计算出每蔸禾平均发病粒数。

蔸平均病粒数=50蔸禾总病粒数÷调查蔸数

防效=(1-各小区蔸平均病粒数÷CK蔸平均病粒数)×100%

根据调查结果,得出防效结果,详见表1-1、表2-2。

表1-1 不同用药品种试验每蔸平均病粒数

表2 -2 不同用药品种试验防效(%)

4结果与分析

4.1本次试验结果认为,不同品种的农药,在防治稻曲病中,防效差异明显,从表2-2可以看出,处理6防效达88.97%为最好,其次为处理5,防效也达88.71%,且95%置信区间均达0.867以上;再次为处理3和处理1,防效均达到81%左右,95%置信区间均达到0.79以上;第四为处理4和处理2,防效为74.17%和73.68%,95%置信区间为0.7左右。试验结果经统计分析,差异达显著水平,说明试验的准确性较高,试验数据成立。详见表3-3、表4-4、表5-5、表6-6。

表3-3 统计分析表,

表4-4 方差分析表,

表5-5 Duncan多重比较(下三角为均值差,上三角为显著水平)

表6-6 各处理间差异水平字母表示

4.2原因分析

在同等条件下,处理6和处理5为什么对稻曲病防效最佳,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4.2.1 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上海某生物药业股分有限公司生产),是复配制剂,其中含苯醚甲环唑12.5%,嘧菌酯20%。该产品属三唑内吸性甾醇脱甲基抑制剂和甲氧基烯酸酯类混配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若线粒体呼吸受阻,不能产生ATP,可导致病原微生物死亡,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作用。内吸活性,对真菌纲引起的病害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据有关资料介绍,该产品在水稻上使用,安全间隔期为20天,且一季作物最多能使用2次,说明该产品药理特性强、效果明显。

4.2.2 80%乙蒜素微乳剂(郑州某农化有限公司经销),以特效成分申嗪霉素为主,并增加增效成分灭瘟素及助剂。该产品为高效、低毒、内吸性杀菌剂,使用该产品5~10分钟内呈多点放射状进入植株体内直达病灶,破坏病原物的细胞酶质,切断病菌生物链,阻断裂殖生长过程,使病菌在植株体内无法存活,从而彻底根治。本品不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在稻曲病发病初期防效也非常明显。

4.2.3 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赣州某生物有限公司生产),药理试验主防纹枯病。每667m2用药量为25~37.5g。根据几年前防治稻曲病试验,每667m2用药量达120g防效甚佳。本次试验防效列第4位,说明试验数据准确。

4.2.4 12.5%井冈·蜡芽菌(湖南省某农药有限公司生产),别名曲纹散,有效成分含量:12.5%,其中井冈霉素含量2.5%,蜡质芽孢杆菌10%,水剂。该产品内吸作用强,能很快让病菌吸收,干扰和抑制菌体细胞的正常生长繁殖,对稻曲病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该产品在水稻上使用,安全间隔期为14天,且每季作物最多使用2次,说明蜡质芽孢杆菌药理性质较强,所以防效也佳。

试验小结与问题讨论

5.1 一季晚粳由于品种特性(着粒密集)原因,稻曲病发生机率往往大于籼稻,尤其在抽穗期间,如果遇上阴雨天气,适温高湿,发病更为严重。本次试验抽穗期间,刚好遇上今年天气正常,所以对照区即使在未用药的前提下,蔸平均病粒数仅为12粒左右,折合平均每穗1粒左右,如果遇上阴雨天,每穗病粒4~5粒也很正常。

5.2 本次试验结果认为,一季晚粳防治稻曲病,首先要选择防效最佳的农药,如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或80%乙蒜素,并在抽穗前5~7天和抽穗期选择晴好天气各喷一次药,配足药量,打足水量,其防效最好。

5.3 本次试验仅在上高县及万载县周边地方选购供试农药,由于农药品种有限,加之试验田面积所限,所以仅安排7个处理。如果农药品种更多,试验田面积更大,相信会筛选出防效更好的农药品种。

5.4 目前用于防治稻曲病的农药品种较多,生产中应避免单一大量使用某一种药剂,科学合理地轮换、交替使用,保护和利用好新药剂,以延缓该病对某种药的抗药性的产生。随着赣西北丘陵中、晚粳稻种植稻区粳稻面积不断扩大,如何防治好稻曲病更显得尤为重要对稻曲病防治更有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