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玉米脱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71816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一种玉米脱粒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脱粒装置,具体为一种玉米脱粒装置,属于农业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玉米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黄金主食”,营养专家称,玉米所含的“全能营养”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食用,其丰富的谷氨酸能促进大脑发育,是儿童最好的“益智食物”;所含维生素B族能调节神经,是适合白领的“减压食品”;富含的亚油酸、钙质,能帮助调脂、降压,高纤维含量则使玉米成为很好的“刮肠食物”,能预防中年发福;此外,玉米中富含的谷胱甘肽是最有效的抗癌成分,其所含丰富的维生素E也能帮助抗衰老,软化血管。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饲料来源,其营养丰富,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但是由于玉米的体积较大,并且玉米只有玉米粒可以食用,所以为了提高玉米的储藏效率,需要将玉米进行脱粒之后进行储藏。而以前玉米进行脱粒,都是通过人工进行的,不仅效率极低,而且劳动强度非常大,这种方法很费力,且效率低,易伤手。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在提出一种玉米脱粒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玉米脱粒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玉米脱粒装置,包括放料斗、机架和支脚,所述放料斗位于机架上,所述放料斗的下端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处设有筛板,所述机架内部设有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所述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上分别设有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所述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通过轴承固定于机架上,所述筛板的一端设有玉米棒出口,所述筛板的下方设有托料板,所述托料板的一端设有玉米粒出口,所述机架上设有电机,所述电机上设有主动轮,所述主动轮与第一带轮通过三角带连接,所述第一带轮与第二带轮通过三角带连接,所述支脚位于机架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筛板上设有小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上设有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筛板为具有弹性的橡胶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实用新型用于玉米的脱粒,可达到分离速度快,分离效果显著的功能,且分离的玉米粒内杂质含量少,同时该设备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非常实用,大大提高了作业质量。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玉米脱粒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玉米脱粒装置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玉米脱粒装置筛板示意图;

图中:1、机架;2、第一带轮;3、进料口;4、放料斗;5、第一滚筒;6、第二滚筒;7、第二带轮;8、筛板;9、玉米粒出口;10、支脚;11、托料板;12、电机;13、主动轮;14、玉米棒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设计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玉米脱粒装置,包括放料斗4、机架1和支脚10,所述放料斗4位于机架1上,所述放料斗4的下端设有进料口3,所述进料口3处设有筛板8,所述机架1内部设有第一滚筒5和第二滚筒6,所述第一滚筒5和第二滚筒6上分别设有第一带轮2和第二带轮7,所述第一滚筒5和第二滚筒6通过轴承固定于机架1上,所述筛板8的一端设有玉米棒出口14,所述筛板8的下方设有托料板11,所述托料板11的一端设有玉米粒出口9,所述机架1上设有电机12,所述电机12上设有主动轮13,所述主动轮13通过三角带与第一带轮2连接,所述第一带轮2通过三角带与第二带轮7连接,所述支脚10)位于机架1的下方。

所述筛板8上设有小孔16,所述第一滚筒5和第二滚筒6上设有凹槽15,所述筛板8为具有弹性的橡胶板,筛板上的小孔与第一滚筒5和第二滚筒6上的凹槽15可以在不破坏玉米粒的结构的情况下将玉米粒从玉米棒上进行脱落,同时第一滚筒5和第二滚筒6同时工作使得脱粒效果大大提高,弹性橡胶板可以减少玉米棒与机器之间的剧烈碰撞,提高使用寿命,还能使脱粒效果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玉米脱粒装置使用方法时,在放料斗4内放入需要加工的玉米棒,玉米棒通过进料口3将玉米棒调整位置,在第一滚筒5和第二滚筒6的转动下玉米粒从玉米棒上脱落,玉米棒在重力和滚轮的带动下从玉米棒出口14排出,玉米粒通过筛孔16落入托料板11,从玉米粒出口9排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