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多种背景环境的漂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2744阅读:552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多种背景环境的漂尾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钓具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鱼漂的漂尾。



背景技术:

漂尾是鱼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鱼漂问世以来,漂尾技术一直处于不成熟状态,制约漂尾技术发展的因素有:1)漂尾的视觉效果与灵敏度在设计上是互相矛盾排斥的,是制约漂尾技术发展的一大瓶颈难题。例如目前市场认可率最高的细尾技术,其直径只能局限在1mm左右,再粗严重影响灵敏度,再细严重影响视觉效果。2)鱼漂的漂尾技术与众多鱼漂的苛刻性能要求有关,例如灵敏度、视觉效果、翻身性能、美观要求、鱼漂的整体密度、走水侧向力要求、以及应对不同对象鱼的设计要求等,其中翻身性能要求与鱼漂整体密度要求以及美观要求决定了漂尾的结构简洁性有极高的要求,众多鱼漂性能要求与鱼漂的结构简洁性要求存在矛盾性与排斥性也是漂尾技术发展的一大瓶颈难题。3)目前醒目漂目只能设置在漂尾的顶端个别漂目,不能设置在中间的漂目,主要原因是产生了较大的水阻和影响了浮力的均匀性。将醒目漂目设置在漂尾的中间位置也是制约漂尾技术发展的一个瓶颈难题。4)鱼漂的具体实用环境的多样性与恶劣性决定了漂尾的视觉效果有极高的要求,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细尾技术在视觉效果方面有严重的缺陷,例如不能用于长竿用漂,不能做前后不同的色彩设计,可视面宽度非常小等严重缺陷导致很多实用情况下是看不清楚的,例如蹲下能看清而坐到钓椅上又看不清,在树荫里能看清而在树荫外又看不清楚,光线强时能看清逆光观看时又看不清,无风时能看清起微风水面发白又看不清,白天用时能看清夜钓紫光灯下又看不清,导致很多钓友无奈的情况下自己在漂尾顶端加一个橡胶头提高视觉效果,难用情况钓友都深有体会,还有经常变换钓点,需要重新换漂,重新调整铅坠,非常麻烦。当然细尾鱼漂还有灵敏度不能提高的严重缺点。

目前市场上售卖的几种不同漂尾技术的结构以及其优缺点如下。

1)细尾技术,目前市场占有率和使用频率最高的漂尾技术,优点是重量较轻翻身较快,灵敏度一般,缺点是细尾直径只能局限在1mm左右,再粗严重影响灵敏度,与其他漂尾比可视面积最小,视觉效果最差,一般只能在光线、背景色彩、观察角度等条件都合适的情况下可以用于5.4米以内的鱼竿,再长的鱼竿使用基本看不清楚。另外细尾技术不适合做前后不同颜色的涂装设计,适用不同背景环境能力差。

2)加粗圆柱型或加粗三棱柱型醒目漂尾技术,市场占有率远小于细尾,是指在细尾的顶端个别漂目做加粗圆柱型或三棱柱型的漂尾,主要是老年人或视力不佳的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优点是可视效果比细尾好,缺点是重量大,明显影响翻身及灵敏度,而且只能设计在顶端个别漂目,其他剩余未做放大目处理的漂目视觉效果跟细尾相同,有待提高。由于翻身性能严重受影响,不符合漂尾的结构简洁性要求,其缺点造成市场占有率很低。

3)小扁尾技术或带细尾的小扁尾技术,例如中国专利02229145.8公开的一种扁平状漂尾。一般是将较粗的细尾两面打磨形成的扁状细长条状结构,可以直接用做整个漂尾,也可以在下方设置细尾来与漂身连接,优点是视觉效果优于细尾,灵敏度可以通过减小厚度实现比1mm细尾更高的灵敏度。通常小扁尾技术用来提高漂目清晰度和提高鱼漂灵敏度,对各种鱼漂的小动作慢动作表现良好。缺点是其可视面因材质原因难以做到足够薄来减轻重量,以致宽度通常设置在2mm以内,再宽受加工技术的制约开始影响灵敏度和翻身性能,即小扁尾的视觉效果虽然可以摆脱1mm限制,但是视觉效果仍然在视力边缘状态很难有更高的提高。另外使用时必须保证可视面垂直于主线插入鱼漂座以确保可视面正对着垂钓者,而实际使用中,使用者可能忘记确定使用方向,或者经常出现鱼线打结或者起风后随主线移动的情况,从而不能确保其可视面始终正对着垂钓者,而小扁尾的可视面并不算很宽,所以垂钓者很难判断抛入水中的鱼漂的使用方向是否正确,使用不方便影响垂钓乐趣和渔获,其缺点造成所占比例极小。

4)大扁尾技术,是指在细尾顶部个别漂目额外增加薄片状可视物的鱼漂,其可视面可以轻易做到足够大,优点是增加的可视物重量与加粗圆型漂尾和加粗三棱柱型漂尾相比非常小,增加3目以内大扁尾段对重量增加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对灵敏度和翻身影响很小,但是可视面积得到大幅度提升,其视觉效果有了质的飞跃。因可视面积较大,垂钓时也能保证使用者及时判断使用方向是否正确。缺点:一是灵敏度还是细尾的灵敏度没有提高,即灵敏度不能像小扁尾技术可以实现更高的灵敏度,二是仍然只能设置于顶端个别漂目,设置过多仍然影响鱼漂性能,其他剩余漂目仍是细尾,未做放大目处理的漂目不能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三是使用过程中由于水底高低不平,经常出现露出水面很高一段细尾的情况,减弱了放大漂目与水面相对运动的判断,致使鱼漂的很多小动作如轻口、慢口及调漂时其他漂目得不到良好的视觉表现效果,其缺点造成占有比例极小。

对比专利02229145.8在公开小扁尾技术的同时,也公开了一种大扁尾雏形结构,以及一种在“两个较宽的观察面上分别涂有深色和浅色两种颜色层”涂层技术。本实用新型与对比专利的差别有:1、对比专利所提出的深浅各异的颜色设计为原理性错误,漂尾的色彩涂层的作用是与背景环境色彩产生足够的色差来提高视觉效果,而足够的色差主要是通过不同种类的漂尾颜色与背景颜色形成色差,例如冷色调的深蓝色与暖色调的黄色,其次是通过提高颜色的鲜艳程度来提高色差。对比专利的浅颜色不利于提高色差,与实际背景之间很难达到足够的色差,属于应回避使用的颜色,与目前主流漂尾色彩设计相悖。2、对比专利所述的“深浅各异”中的“各异”不知是描述的深与浅的不同,还是色彩种类的不同,因为对比文件中没有提到色彩种类不同的半点相关内容,更无不同种类色彩运用的相关原理,所以其语意只能是表达的深与浅的不同,并且对比专利公开已经14年之久,目前仅国内就有上千家鱼漂厂家以及几千万钓鱼爱好者,钓友爱好者属于名副其实的对本行业产品的认知达到半个专家的程度,但经检索并未见到前后可视面做不同色彩颜色的产品和文献资料,而鱼漂的色彩涂层并不是深奥的难以切入的技术,从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数量上也说明对比专利没有公开前后做不同色彩颜色这种更加实用的技术,从时间和数量上也说明扁状漂段前后做不同种类鲜艳色彩设计不是一般技术人员可以轻易想到的技术,同样,强烈的时间和数量上的对比也从实事角度说明对比文件对本专利技术在一般技术人员层面没有结构包括颜色涂层设计方面的启发。3、从语言表达习惯来看,深色与浅色通常用于描述无色彩的灰色,侧重于表达的是无色的亮度,而有色彩的颜色应该用不同种类或者不同色域来区分表达,通常使用鲜艳程度表达亮度,两种表达差别是很大的。作为出自专业代理人撰写对比专利,表达的是最接近专利权人的意思,所以说对比专利所公开的最接近的一种情况属于前后一种浅灰色一种深灰色颜色设计,在14年前的技术阶段提出这种设计也是可以理解的。4、就算所公开的深浅颜色是指有色彩的颜色,但并未提到不同色域颜色的运用,其采用的“深颜色”仍然不正确,水面的颜色多种多样,例如有浅黄色、浅绿色、黄绿色、铁锈色、淡蓝色、茶褐色、蓝绿色、深褐色等,以及不同人眼辨识色彩能力不同因素影响,单纯通过加深颜色的方式并不能与背景色彩产生较大的色差,通过加深颜色的设计原理仍然错误,比如一种黄色的水面,仅采用加深黄色的方式或者在另一个可视面仅通过减淡黄色的方式的漂尾涂层设计都是错误的。本专利在颜色方面设计原理着重在于首先选定不同色域或者说不同种类的颜色与背景环境产生属性上的对比色差,其次再通过提高涂层颜色的鲜艳程度进一步加大色差,也就是说,本专利主要是在前后可视面采用不同种类的颜色方式来产生色差,而不是采用单纯深浅的方式,对比专利主要是在前后可视面采用深浅不同也就是亮度不同的颜色来应对不同使用环境,颜色的运用原理不同,效果也不同。5、从有益效果方面看,对比技术首先是“浅颜色”的可视面结合实际使用环境,基本没有实用价值,其次对比技术仅剩下一个可视面可用,只能用于一个背景环境,本实用新型至少可以适用于两种差别较大的背景环境。6、对比专利的小扁尾技术,从目前的产品看可视面宽度集中在小于2mm的范围,再宽严重影响灵敏度和翻身性能,可视面宽度太小,并且有难以判断实用角度的缺陷,做前后不同的色彩设计实际效果并不好,而本技术找到了性能与结构上的平衡点,将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同时同一扁平方向设置于漂尾上,克服了小扁尾技术难以判断使用角度是否正确的缺陷,通过两种结构的视觉叠加原理和各种功能不同的相互弥补,其综合视觉效果与对比专利的单一结构视觉效果不可同日而语。7、对比专利同一可视面上的漂目只能应对一种背景环境,本专利提出的图案设计,可以将漂尾应对不同背景环境的能力成本增加。8、对应对比专利提出的两种单一扁状结构采用颜色的前后不同设计,实际上效果并不好:小扁尾采用前后深浅不同颜色设计时,存在使用角度难以确定的缺点,实际效果很不好;大扁尾因为是雏形技术,本身就有很多缺点,使用前后深浅不同颜色设计仍然不理想。结合对比专利颜色方面的错误和不足以及结构表达不清楚语言用词有歧义等情况,本实用新型在14年后渔具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开更好的技术,属于正常现象。9、对比专利没有提出灵敏度的概念,没有提出各自视觉形成原理,没有提出各自的缺点,没有提出两者宽度上的限定,没有提出厚度上的限定,没有提出各自长度的限定,没有提出两者扁平角度的限定,更没找到众多苛刻性能要求与简洁性要求上的平衡点,也找不到两者结合的半点内容或者是优点,并且大扁尾技术明显是一种不成熟的雏形技术,自身有重量、漂尾长度、放大目长度、浮力均匀性、放大目个数、美观性能等诸多缺陷和不足,结合这些情况,显然对比专利没有提出大扁尾雏形技术与小扁尾技术结合的技术。而本实用新型找到了性能与结构上的平衡点,在灵敏度、视觉效果、翻身性能、美观性能、应对水底深浅不同方面、应对流水侧向力方面以及降低整体密度等方面有了飞跃性提高却找不到缺点,将漂尾从不成熟技术升级到了成熟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更佳视觉效果且能适用于多种背景环境的鱼漂漂尾。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适用于多种背景环境的漂尾,所述漂尾表面设置有漂目涂层,相邻漂目涂层之间设置有刻度线涂层;所述漂尾上设有扁状漂段,所述扁状漂段前后较宽的面为可视面,所述扁状漂段上至少有一个漂目在前后可视面上做不同的鲜艳颜色涂层设计或者是扁状漂段上至少存在一个漂目在可视面上做上下不同鲜艳颜色的图案设计。

上述一种适用于多种背景环境的漂尾,所述扁状漂段的漂目做图案设计时,上部分为高吸光率涂层,下部分为鲜艳颜色涂层。

上述一种适用于多种背景环境的漂尾,进一步改进在于:扁状漂段包括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其中大扁尾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大扁尾段,每个大扁尾段均包括左右两个薄片状翅翼;小扁尾结构包括至少一段扁长条状小扁尾段。所述大扁尾段翅翼的扁平方向与小扁尾段的扁平方向相同。

上述一种适用于多种背景环境的漂尾,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大扁尾结构的宽度大于小扁尾结构的宽度;大扁尾结构翅翼的厚度小于小扁尾结构的厚度;大扁尾结构的总长度小于小扁尾结构的总长度。

上述一种适用于多种背景环境的漂尾,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扁状漂段可视面左右两侧边缘的刻度线涂层处设置有减重凹槽。

上述一种适用于多种背景环境的漂尾,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小扁尾结构中小扁尾段按漂目对应长度在小扁尾段扁平方向所在平面上做反方向错位设置。

上述一种适用于多种背景环境的漂尾,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漂尾中还设置有细尾,所述细尾设置在漂尾靠近漂身端、漂尾顶端和/或相邻大扁尾段之间。

上述一种适用于多种背景环境的漂尾,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细尾设置在靠近漂身端时直径为0.5mm~0.9mm,该处细尾通过过渡部分与扁状漂段连接,所述过渡部分采用平滑过度方式、直角台阶状过渡方式或者是斜面台阶状过渡方式。

上述一种适用于多种背景环境的漂尾,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前后可视面上的漂目涂层,一面做添加夜光粉的涂层设计,另一面为鲜艳颜色涂层设计。

上述一种适用于多种背景环境的漂尾,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漂尾的顶端的第一目和第二目各做大扁尾段设计;从第三目往下的漂段,上部分为一整段小扁尾段设计,下部分为直径为0.6mm~0.85mm的细尾设计;所述大扁尾段的翅翼的扁平方向与小扁尾段的扁平方向相同;所述第一目大扁尾段的一侧可视面的漂目涂层为图案设计,上部分为黑色涂层,下部分为鲜艳色彩涂层,其他同侧可视面上的漂目为鲜艳色彩涂层;另一侧可视面上的涂层为添加夜光粉的涂层。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技术进步如下。

本实用新型根据垂钓环境的错综复杂情况和鱼漂漂尾的极高的视觉效果要求而提出的一种可用于多种背景环境的漂尾技术方案,通过采用扁状漂段结构的方式,在保证醒目漂段长度的前提下,摆脱了1mm细尾技术对可视面宽度的限制,有效提高了可视面宽度,同时通过减小扁状漂段厚度的方式有效提高了灵敏度和降低了漂尾的重量,在扁状漂段前后可视面上设置两种不同色域鲜艳色彩涂层的方式,使漂尾适用于两种不同的背景环境,通过在漂目上设计上下两种不同颜色涂层的方式,使漂尾适用背景环境的能力成倍增长。

本实用新型在漂尾的扁状漂段同时采用了市场占有率极低的、不太让钓友们认可的、具有明显缺点的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大胆增加了醒目漂目种类,却控制住了重量的增加,采用更扁的小扁尾可以实现更长的常用漂段、更轻的重量和更高的灵敏度,采用足够薄足够大的大扁尾结构可以实现视觉效果的飞跃性提高,同时还能弥补各自不足,结合实际材料和加工难度,可以轻易实现相矛盾排斥的灵敏度与视觉效果要求同时比1mm细尾鱼漂提高50%以上(理论上无上限),同时将漂尾的重量降低50%以上,漂尾性能实现质的飞跃,并且找到了结构与性能上的平衡点,保证了简洁性要求;同时结合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的材质特点、功能特点以及不同鱼类的信号特点,可以制作出将大扁尾段设置于漂尾中间位置的专业对象鱼漂尾,巧妙的攻克了制约漂尾技术发展的三大瓶颈难题。通过本实用新型在前后可视面上的漂目涂层做前后不同鲜艳颜色的涂层设计或图案涂层设计,可以成倍提高漂尾应对不同背景环境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漂尾的视觉效果,避免了现有技术鱼漂经常更换鱼漂后调整铅坠的麻烦。本实用新型漂尾技术满足了漂尾的众多苛刻性能却没有像现有技/术那样带有明显的缺点,打开了漂尾技术新的发展篇章。

本实用新型找到了满足性能与结构简洁性要求的平衡点的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并通过两者在厚度、长度和宽度上的限定实现视觉效果与灵敏度和翻身性能在反方向进行强有力的优化,采用同扁平方向设置可以实现更佳的视觉效果以及更小的流水侧向力,采用错位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漂目的视觉效果,采用凹槽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翻身性能,在靠近漂身端设置直径更细的细尾,可以有效降低漂尾重量以及提高漂尾的耐用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弥补了各自独立设置时存在的缺陷:1)克服了大扁尾漂尾技术对小动作和慢动作表现不良的缺点,解决了大扁尾鱼漂的灵敏度没有更高提升的问题,解决了大扁尾技术细尾部分漂目不清晰问题、解决了大扁尾技术不常用漂段不能做细影响视觉效果的问题、解决了大扁尾段距离水面较高距离时不便于观察与水面相对运动问题,克服了大扁尾段不易设计过多漂目影响美观及重量等缺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减小了大扁尾漂尾翻身时细尾部分产生的水的阻力及流水侧向力,有效降低了漂尾的重量;2)克服了小扁尾鱼漂视觉效果不能观看更远距离问题,克服了小扁尾鱼漂技术使用过程中不便于判断使用角度是否正确的缺陷,大幅度提升了前后可视面做不同色彩设计的视觉效果;3)克服了细尾无法平衡灵敏度、翻身性能以及视觉效果的缺陷,例如无法用于较长鱼竿、很难用于小号鱼漂、很难用于灵敏度要求很高的鱼漂、很难实现前后不同颜色的涂装、将不常用漂段做细影响美观问题以及细尾重量过大问题;4)纠正了对比专利02229145.8颜色涂层的错误用法,摒弃了对比专利“浅色”这种不实用颜色,本技术利用前后可视面不同色域鲜艳颜色与背景颜色之间产生较大的色差来提高视觉效果,并依照漂尾的结构特点、材质特点、功能特点、信号产生原理不同,将视觉效果区分为小扁尾结构的边缘视觉效果与大扁尾结构的足够清晰的视觉效果,并使两种视觉效果相互辅助叠加并弥补了各自的不足。另外,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在同一漂目上,上下两部分各设置不同颜色的图案技术,可以成倍提高漂尾适用不同环境的能力,解决了现有漂尾技术改变使用环境需要重新更换鱼漂,并调整铅坠比较麻烦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漂尾,2.扁状漂段,3.大扁尾结构,31.大扁尾段,311.翅翼,4.小扁尾结构,41.小扁尾段,5.细尾,6.刻度线涂层,7.漂目涂层,8.斜面台阶状过渡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根据目前漂尾技术,翻身性能和灵敏度处于刚能满足基本要求,但是视觉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改变使用环境需要更换鱼漂,并且重新调整铅坠,非常不方便,本实用新型采用将扁状漂段上的漂目在前后可视面上做不同种类鲜艳色彩涂层设计,不同的背景环境采用不同种类的鲜艳色彩涂层分别应对,摒弃传统的一种色彩涂装应对所有使用环境的方式,这种在不同背景环境下采用不同种类对比颜色涂层的分别应对的方式明显有利于涂层与不同背景环境产生更大的色差,成倍提升了漂尾适用不同背景环境的能力。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在漂目的上下方向设置两种或多种不同颜色的图案设计,可以继续成倍提升漂尾应对不同背景环境的能力。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结合漂尾的灵敏度和翻身性能要求,将扁状结构进行优化。漂尾的横截面积决定了鱼儿咬钩力产生的幅度的大小,即横截面积越小灵敏度越高,横截面积越大灵敏度越低。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漂尾材质、做工、视觉形成原理、以及鱼漂的不同信号动作等方面的研究,找到了大扁尾结构与小扁尾结构同时设置在漂尾上这种即满足简洁性要求又同时满足鱼漂众多苛刻性能要求的结构,并通过两者在宽度、长度、后端、角度以及加工方式等方面的限定使鱼漂的性能得到革命性提升。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适用于多种背景环境的漂尾,所述漂尾表面设置有漂目涂层,相邻漂目涂层之间设置有刻度线涂层;其特征是:所述漂尾上设有扁状漂段,所述扁状漂段前后较宽的面为可视面,所述扁状漂段上至少有一个漂目在前后可视面上做不同种类的鲜艳颜色涂层设计或者是扁状漂段上至少存在一个漂目在可视面上做上下不同鲜艳颜色的图案设计。

本实用新型所述漂目是本领域的惯常用语,可以用于表达鱼漂使用过程中与水面交界处的高低位置,如调几目钓几目,可以用于承载可视面上色彩涂层的颜色属性,也可以用漂目表达漂尾的结构部位,此时主要指漂尾轴向长度上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漂目涂层利用鲜艳颜色与背景色彩产生较大色差的方式来提高视觉效果,利用的是颜色的功能属性,例如背景色彩为冷色调的蓝褐色,漂目涂层可以采用暖色调的鲜艳的黄色,通过针对性的色彩和鲜艳程度两个方面与背景色彩产生强烈的反差效果来加强视觉效果。相邻漂目之间可以设有刻度线涂层部分,刻度线涂层起到减弱视觉效果清晰区分漂目的作用,通常采用与背景色彩相近的颜色或者与漂目颜色色差较大的颜色,例如黑色、深蓝色、深褐色等。本实用新型所指的颜色包括黑色和白色以及其他不同色域的色彩。当采用黑色或者白色时所指的较大鲜艳程度是指黑色的尽量大的吸光率和白色尽量大的反光率。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扁状漂段,只要整体上表现出宽度大于其厚度即满足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或者说在鱼漂正常使用的较远距离观察时,有两个较宽的面和两个较窄的面即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对横截面形状不做限定。扁状漂段可以尽量薄尽量宽其性能越好,可以通过额外增加的辅助扁长条状材料制成,也可以是利用目前的玻璃纤维材质经特殊工艺加工成特别薄特别宽的扁长条状结构。其中前后两个较宽的面为漂尾的可视面,即鱼漂正常使用时的观察面。所谓的漂段是指一定长度的漂尾。5.4米鱼竿使用的鱼漂的漂尾的扁状漂段可视面宽度通常大于1mm。扁状漂段通常设计在漂尾的常用漂段,可以设置一段也可以设置多段,可以直接连接到漂身,也可以通过细尾与漂身连接。例如只设置两目大扁尾的情况,或者漂尾整体为小扁尾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扁状漂段前后两个较宽的可视面上设置不同种类鲜艳颜色涂层的方式来实现一支漂尾应对不同背景环境的能力,实际上是将漂目涂层在前后可视面上做不同种类的颜色设计来实现,例如一个可视面为鲜艳黄色涂层,另一个可视面为鲜艳红色涂层。这种设计的漂目在扁状漂段上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或者全部采用这种设计。本实用新型对上下不同漂目涂层在同侧可视面上的色彩是否相同不做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图案是指在漂目的上下方向即漂尾轴向上设置两种或多种不同种类的颜色,不同种类颜色在轴向上的长度不做限定。采用图案设计的漂目可以在一侧可视面上采用,也可以在前后两个可视面上采用。

所述扁状漂段的漂目做图案设计时,上部分为高吸光率涂层,下部分为鲜艳颜色涂层。高吸光率涂层如黑色涂层、深蓝色涂层、深褐色涂层等。本设计的高吸光率涂层是漂尾在起微风水面发白的情况或者对面为白墙的情况或者逆光观漂情况下使用,利用高吸光率在水面的镜面效应形成上下两个黑点,利用观察两个黑点的相对运动来判断漂尾的动作信号。该设计可以有效避开水面亮光晃眼效果,利用高吸光率涂层减弱视觉效果的特点反其道设计,在特殊背景环境中使用效果非常好。

本实用新型的漂目涂层和刻度线涂层通常是在前后可视面上对称设置,对于因做工误差导致的不完全对称情况,或者故意前后做不对称设置这种一般技术人员可以轻易想到的改动,因为仍然是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和目的,而无明显有益效果,属于相似设计,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及保护范围。换言之,只要漂目在前后可视面交错设计时前后投影有重合部分,即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同一个漂目,只要该漂目在前后可视面上做不同种类颜色设计,即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前后不同种类颜色设计和图案设计两种颜色涂层设计,只要采用其中一种即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当两种颜色涂层设计同时采用时仍然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及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对扁状漂段进行了革命性的改进,其特征在于:扁状漂段包括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其中大扁尾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大扁尾段,每个大扁尾段均包括左右两个薄片状翅翼;小扁尾结构包括至少一段扁长条状小扁尾段。所述大扁尾段翅翼的扁平方向与小扁尾段的扁平方向相同。

漂尾承载鱼漂的众多苛刻性能,但结构并不是越复杂越好,也不是像细尾一样越简单越好,需要找到一个结构与性能上的平衡点,并且漂尾的众多性能中不可以像现有技术那样存在明显的缺点,才符合漂尾的设计要求,现有技术漂尾皆存在明显的缺点以致技术不成熟不好用。本实用新型的扁状结构包括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将醒目结构增加到两种,突破了一般钓鱼人认为增加结构会使某个性能变劣的心理障碍,将两种带有明显缺点的醒目结构结合在一起反而能相互弥补缺点同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克服了一般发明人两种劣等技术结合继续产生劣等技术的惯常心理。

大扁尾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大扁尾段,每个大扁尾段包括左右两个薄片状翅翼。大扁尾结构不包括相邻大扁尾段之间的漂段。大扁尾结构的结构特点是足够大可视面积的薄片状,可视面积的足够大可以形成清晰的视觉效果,足够薄可以产生尽量小的重量。大扁尾段的翅翼通过内插的方式连接到细尾或者小扁尾段上,也可以通过包裹的方式外包固定连接到细尾或者小扁尾段上。所述翅翼的形状不做限定。小扁尾结构包括至少一段扁长条状小扁尾段,每个小扁尾段只要宽度大于厚度,或者说在正常使用的较远距离观看有两个较宽的面和两个较窄的面即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要求。所有大扁尾段翅翼的扁平方向与所有小扁尾段的扁平方向相同时,或者说是所有大扁尾段与所有小扁尾段同平面设置时,漂尾的视觉性能以及其他性能处于最佳状态。

采用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的漂尾进一步优化在于:所述大扁尾结构的宽度大于小扁尾结构的宽度;大扁尾结构翅翼的厚度小于小扁尾的厚度;大扁尾结构的总长度小于小扁尾结构的总长度。其中,大扁尾结构的长度不包括大扁尾段之间的刻度线部分,大扁尾结构的宽度是指左右两片翅翼最外侧边缘之间的距离。通过这些限定实现漂尾的醒目结构增加的同时,却很好的控制了重量的增加,甚至可以实现更轻的重量,有利于整体密度更小的鱼漂。该设计不仅保证了足够的视觉效果,还可以同时实现更高的灵敏度及翻身性能,实际上是将相互排斥矛盾的性能在反方向上的强有力的优化,克服了漂尾技术发展的一大瓶颈难题。

大扁尾结构的翅翼以及各个小扁尾段的扁平角度,为同扁平方向或者说同平面设置的判定标准是在整体上表现为扁状结构即属于同扁平方向的设计要求,这是结合漂尾是在较远的距离观察使用的具体情况而确定的判定标准,因做工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较小的角度误差,只要在较远距离观察有前后两个较宽的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各出现一个较窄的面即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扁平方向相同的判定标准,或者说同平面设置的判定标准。

本实用新型所述扁状漂段中至少存在一组相邻漂目,该相邻漂目对应的漂段在扁平方向所在平面上做反方向错位设置。该错位设计以鱼漂的轴线为基准,错位距离不做限定,做错位设置的漂段可以是部分漂段,也可以是所有扁状漂段。错位设计时因相邻漂目中间的刻度线部分比较短小,而且是减弱视觉效果的作用,刻度线部分对应的漂段可以与相邻漂目处的漂段采用平滑过渡的方式,也可以将刻度线部分漂段与一侧相邻漂目处漂段对齐(相当于该漂目处漂段的延伸)从另一端采用直角或斜角过渡的方式与另一边相邻漂目处漂段连接,刻度线部分对应漂段还可以是从中间分开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漂段与上漂目漂段对齐,下部分漂段与下漂目漂段对齐,在中间位置采用直角过渡的方式连接。

通过错位设置,有利于识别露出水面的漂目个数,从而提高漂尾对小动作和慢动作的表达。通过在可视面左右边缘的刻度线处设置减重凹槽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减轻漂尾的重量,减重凹槽的形状及个数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漂尾中还设置有细尾,所述细尾是指在较远距离使用时,旋转一周视觉效果没有明显变化的漂尾,通常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细尾设置在漂尾靠近漂身端、漂尾顶端和/或相邻大扁尾段之间。一支漂尾通常上下是不对称的,通常醒目漂段设置在上半部分,漂尾的下半部分通常只是起到支撑连接到漂身的作用。另外漂尾经常做滑尾处理,即越靠近上方的顶端越逐渐变细。滑尾处理可以在整个漂尾采用,也可以在上方的常用漂段采用或者下方的不常用漂段分别采用。本实用新型在下方靠近漂身端的不常用漂段设置细尾时,直径为0.5mm~0.9mm,此时的细尾起到支撑连接到漂身的作用,只要保证耐用度即可,可以尽量做细来减小漂尾重量以及翻身时的水面粘合力和走水时的侧向力。当扁状漂段下方的细尾做滑尾处理时,只要细尾最细部位的直径在0.5mm~0.9mm内即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要求及保护范围。该设计可以大幅度降低采用本实用新型漂尾的鱼漂的整体密度,提高信号的敏捷性,有利于制作整体密度更小的鱼漂例如小号鱼漂。设置在漂尾下端的细尾可以做成较长的距离,在与漂身连接时贯穿漂身并充当漂脚的功能,有利于提高鱼漂的同心度。扁状漂段下方的细尾通过过渡部分与扁状漂段连接,所述过渡部分采用平滑过度方式、直角台阶状过渡方式或者是斜面台阶状过渡方式。细尾设置在漂尾顶端,即扁状漂段上端时,可以用于放置夜光棒还可以加强内插式大扁尾段的耐用度。本实用新型的细尾还可以设置在大扁尾段之间或者小扁尾段之间或者大扁尾段翅翼的连接部位或者刻度线对应漂段。本实用新型的细尾设置在大扁尾段之间的刻度线对应位置或者设置在小扁尾段之间时,即设置在扁状漂段内部时,因为在较远距离观看时整体仍然具备前后两个较宽的面和左右两个较窄的面的特点,因此将细尾设置在内部的,同扁平方向的大扁尾结构与小扁尾结构在整体上仍符合本实用新型的扁状漂段。例如漂尾顶端前三目间隔设置三个大扁尾段,前三目在整体上可视为一个整体扁状漂段,仍符合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

从提高鱼漂使用频率和价值角度,一支鱼漂同时可以在白天和黑天皆能使用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两个可视面分别做白天鲜艳色彩涂层设计,另一个可视面做添加夜光粉的涂层设计,实现鱼漂的白天与黑天都能使用的目的,避免更换鱼漂及调整铅坠的麻烦。本实用新型所指的添加夜光粉的涂层是指在紫光灯照射下可以产生荧光效果的涂层,例如添加荧光粉的涂层,也可以是具有储光特点的涂层,例如在日光持续照射下储存能量,在夜晚释放能量激发荧光粉发光的涂层。

本实用新型根据鱼漂漂尾在结构方面的美观性要求,使用频率等方面提出一种更加具体实用的漂尾:其特征是所述漂尾的顶端的第一目和第二目为大扁尾段设计;从第三目往下的漂段,上部分为一整段小扁尾段设计,下部分为直径为0.6mm~0.85mm的细尾设计;所述大扁尾段的翅翼的扁平方向与小扁尾段的扁平方向相同;所述第一目大扁尾段的一侧可视面的漂目涂层为图案设计,上部分为黑色涂层,下部分为鲜艳色彩涂层,其他同侧可视面上的漂目为鲜艳色彩涂层;另一侧可视面上的涂层为添加夜光粉的涂层。本实用新型的顶端在正常使用时露出水面,采用两个大扁尾段既保证了美观要求有克制了重量的增加,从相邻的第三目开始设置小扁尾结构,保证了大扁尾结构与小扁尾结构能出现在同一个视野内,保证了两种视觉效果的叠加和互补。在下方不常用漂段,在保证美观要求和耐用度要求的前提下采用更细的细尾,可以大幅度降低漂尾在鱼漂中的比重以及方便漂尾摆动,减小漂尾与漂身连接后出现爆口概率。将该设计的漂尾表面前后可视面分别实现夜钓功能和白天用漂功能,进一步提升了该设计漂尾的实用性。当然对应表面涂层,采用前后分别做晴天尾设计和阴天尾设计也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本漂尾属于一种鱼漂组件,可以用于换尾魔术鱼漂,也可以直接插接在漂身顶端固定,还可以将漂尾下端的细尾做成较长的漂段,通过贯穿漂身后固定,漂身下端穿出的细尾充当漂脚的功能。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结构如图1所示,漂尾的表面涂有间隔设置的漂目涂层7,漂目涂层之间设有刻度线涂层6,漂尾顶端的第一目、第二目、第三目漂目处分别设置三个大扁尾段31,每个大扁尾段均包括左右两个薄片状翅翼311,所述翅翼通过包裹的方式连接到细尾上;三个大扁尾段的翅翼扁平方向相同,即同平面设置;漂尾顶端设置一小段细尾,可以用于夜钓时放置夜光棒;三个大扁尾段以及大便段之间的细尾即为扁状漂段2,该扁状漂段具有前后两个较宽的面即可视面,前后两个可视面分别做晴天尾和阴天尾色彩涂层设计。扁状漂段下方设置细尾,该段细尾上的漂目为阴天尾涂层设计。

该设计将现有技术的大扁尾鱼漂的漂尾在前后两个可视面上分别做晴天涂层设计和阴天涂层设计,成倍提升了漂身适用不同环境的能力,比前后做相同色彩设计的大扁尾鱼漂有更高的实用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结构如图2所示,在漂尾的第四目设置一个大扁尾段31,大扁尾段翅翼311以包裹的方式连接固定在小扁尾段上,大扁尾段的宽度为3.5mm,大扁尾段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两段小扁尾段41,小扁尾段的横截面为棱形,对角线分别为1.4mm和0.4mm;大扁尾段的翅翼与两段小扁尾段的扁平方向相同,大扁尾段和两段小扁尾段即为扁状漂段2;从第十目开始往下漂段设置直径为0.7mm的细尾,细尾通过斜面台阶状过渡部分8与小扁尾段连接。本实施例的扁状漂段2上的漂目7在前后可视面上分别做晴天尾涂层和阴天尾涂层设计。

本实施例可以实现横截面积为0.28mm2的灵敏度,相当于0.6mm直径细尾灵敏度,相对于传统截面直径为1mm的细尾,灵敏度提高64%,小扁尾段可视面宽度提升40%,结合同视野内大扁尾段视觉叠加效果,漂尾的综合视觉效果至少提升250%,漂尾重量降低了50%以上,在实现灵敏度提升64%的同时,相排斥的视觉效果得到飞跃性提高,在使用时不仅视觉效果达到游刃有余的状态,在表达咬钩前的预告信号方面也表现的淋漓尽致,鱼漂的首要乐趣性得到充分彰显。本实施例可以用作专业鲫鱼漂,通过扁状漂段前后可视面上不同色彩涂层设计,可以成倍提升漂尾适用不同环境的能力。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结构如图3所示,大扁尾段31分别设置在第一目和第二目漂段,大扁尾段的翅翼311通过插接的方式固定在细尾上,第一目大扁尾段和第二目大扁尾段构成大扁尾结构3;从第三目到第七目做一整段小扁尾段41的小扁尾结构4设计;大扁尾段翅翼的扁平方向与小扁尾段扁平方向相同;前7目在整体上即为扁状漂段2;扁状漂段的下方设置直径为0.7mm的细尾5,细尾通过斜面台阶状连接部分8与扁状漂段连接。扁状漂段中第一目大扁尾的前可视面的上三分之一为黑色涂层,下三分之二为晴天色彩涂层,同侧其他漂目为晴天色彩涂层;扁状漂段的后可视面为添加荧光粉的色彩涂层。

本实施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通过不同色彩涂层适用于白天和黑夜,避免换漂重新调整铅坠的麻烦。通过第一目大扁尾的图案设计,使漂尾增加了适用于水面发白的情况。另外本结构通过小扁尾结构提高灵敏度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视觉效果,通过大扁尾结构使视觉效果得到飞跃性提高,并且互相弥补了各自的缺点。可以用于专业鲤鱼鱼漂和综合鱼漂的漂尾。

以上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只是便于理解扁状漂段、大扁尾结构和小扁尾结构以及前后不同种类颜色涂层设计和图案涂层设计。本实用新型的鲜艳颜色不做具体限定,根据不同人眼的差别和光线角度的不同,不同使用情况对颜色需要有针对性调整,例如红绿色弱垂钓者使用时应该以黄色作为主要色调放弃绿色和红色。实际产品只要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色彩设计原理即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